瑪多縣

瑪多縣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處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 ,隸屬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轄縣。瑪多縣,它北與海西蒙古族自治州都蘭縣接壤,東與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相毗鄰,南與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和四川省石渠縣接壤,西靠玉樹藏族自治縣曲麻萊縣,西南與玉樹藏族自治州相連,南北寬207公里,東西長約228公里,全縣總面積2525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4℃,屬高寒草原氣候。鄂陵湖、扎陵湖、冬格措納湖、星宿海、黃河等匯成了豐富的水利資源,地下蘊藏著可觀的礦藏資源等待開發。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瑪多縣瑪多縣
瑪多縣在秦漢時期為西羌地,南北朝時為遼東鮮卑族之一的吐谷渾部族遷居活動地,唐屬羈縻州轄地,後屬吐蕃,明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明末清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轄地,清屬上郭羅克百戶轄地,隸四川松潘鎮漳臘管轄,民國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設治局,民三十二年(1943年)併入星川設治局。1950年解放後分屬達日縣和甘德縣轄。1957年由達日縣、甘德縣析置瑪多縣。1959年劃歸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轄,1962年復歸果洛藏族自治州。

1958年瑪多縣實行民主改革。改革前,瑪多居住著和科、夸科、查科三個藏族部落。和科部落最大,居住今黃河、黑河、扎陵湖3個鄉的草原。這個部落的千戶頭人,相傳已有5代,180多年的歷史。和科部落有一座帳房寺院,已有70多年的歷史。其全盛時期,寺院有阿卡、喇嘛300多人,寺院住房100多間,高大寬敞的經堂,是一頂牛毛做成的帳篷。

瑪多縣政府所在地黃河沿鎮,它自唐代以來就是我國內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驛站和古老渡口。過去的渡口,既無船隻,又無橋樑,人們過渡要靠牛、羊皮筏子。解放後的1966年建起了黃河上游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黃河沿公路大橋。它把兩岸的山川草原連在一起,更把牧民民眾融進社會主義祖國溫暖的大家庭中。

地理環境

位置

瑪多縣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理坐標北緯33°50′~35°40′,東徑96°50′~99°20′。北依積石山

支脈布青山,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相接,東部與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和果洛州瑪沁縣毗鄰,南與果洛州達日縣和四川省石渠縣接壤,西靠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萊縣,西南以巴顏喀拉山為界,與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相連。南北寬約207公里,東西長約228公里。全縣總面積25253平方公里,占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積的

20.8%。

地貌

瑪多縣屬高平原地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大部分在4500~5000米之間,地形起伏不大,相對平坦,比高500~1000米,西北高,東南低,山間有平坦地、沙漠地、沼澤地。大地構造單元屬巴顏喀拉褶皺帶,構造線均作西北至東南走向,地貌輪廓明顯地受構造控制。瑪多地區占優勢的地貌類型是寬谷和河湖盆地,它們多為斷陷作用所形成。

氣候

瑪多縣屬高寒草原氣候,一年之中無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別,而通常又把冷暖兩季分別稱為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長而嚴寒,乾燥多大風,夏季短促而溫涼,多雨。其溫度、風力、降雨量情況是:

溫度

瑪多縣年平均氣溫-4.1℃,除5~9月份,各月平均氣溫在-3.0℃以下,最冷的1月份為-16.8℃,1978年竟達-26.6℃,極端日最低溫-48.1℃,是青海省極端日氣溫最低的地方。最熱月7月份為7.5℃,極端日最高溫22.9℃,累年氣溫≤0.0℃,日數為94.8天,既是最溫涼的夏季,最少也有10天以上。瑪多高原白天日射強,地面接受熱量多,升溫快,散熱量大,溫度急劇下降,氣溫日差較大,年平均14.0℃。全年無絕對無霜期。

風力

瑪多縣大風日數多,從11月至次年4月最為頻繁,約占年大風日數的70~85%。大風的年際變化大,最多的1966年達110天,最少的年份僅出現12天。大風的連續日數最長達8~10天。最大風速34米/秒。各月大風風向大部在西北—北西北之間,這類大風最為普遍,風速大、持續時間長。

降水

瑪多縣年均降水量303.9毫米,但年際變化大,最多的年份434.8毫米,最少的年份84.0毫米。

水文

瑪多縣是黃河發源地,境內河流密集、湖泊眾多,全縣共有大小湖泊4077個。

境內主要河流有瑪曲、熱曲、江曲、勒那曲、多曲等,水能蘊藏量約424.65萬千瓦。

自然資源

草場資源

瑪多縣2007年土地總面積262.67公頃,其中草場面積229.91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87.5%,可利用草場面積180.53萬公頃,占草場面積的78.5%。瑪多草場按照植物適口性、利用率、營養成分劃分為優、良、中、低劣5個等級的草場。

礦產資源

瑪多縣現已探明的礦藏有煤、鹽、砂金、硼礦等。花石峽鎮與都蘭縣交界處的雜抑合惹煤礦,和正在開採的紅土坡煤礦,蘊藏量都在百萬噸以上。

生物資源

瑪多藏野驢瑪多藏野驢

瑪多縣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主要有:野牛、野驢(俗稱野馬)、羚羊黃羊、石羊、盤羊、白唇鹿、棕熊、

狼、紅狐、猞猁、雪豹、獾豬、野貓、旱獺等。瑪多縣鳥類也很多,這些鳥類大部分屬候鳥,每年5月飛來,10月離去。生活在這裡的留鳥主要有棕頭鷗、斑頭雁、玉帶海鷗、赤麻鴨、黑頸鶴、金鴴、紅腳鷸、鷺鶴等,種類不多,數量很大。在扎陵湖、鄂陵湖及兩湖的連通河中有魚類8種,其中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骨唇黃河魚,黃河裸裂尻魚,厚唇重唇魚。兩湖中8種魚類在黃河上流均有分布。

行政區劃

2000年,瑪多縣轄6個鄉,縣府駐瑪查里(黑河鄉境內)。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089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黃河鄉 1900 黑河鄉 1642 扎陵湖鄉 1564 花石峽鄉 1868 黑海鄉 1068 清水鄉 765 瑪查理未批鎮 2083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14號文批覆:撤銷清水、花石峽、黑海3鄉,合併設立花石峽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原花石峽鄉)。

2001年底,瑪多縣轄1個鎮、3個鄉、1個國營牧場,34個牧委會。

花石峽鎮駐花石峽,轄16個牧委會(措柔、卓蘭、東澤、造日埂、日謝、日榜、吉日邁、加木恩、豆措、那爾扎、維日埂、扎地、哲合邁、斗地、斗納、加果)。

黃 河 鄉駐熱江坎多,轄6個牧委會(江旁、熱曲、阿映、白瑪納、唐格瑪、哲合理)。

黑 河 鄉駐作維隆哇,轄6個牧委會(江多、隆埂、尕拉、坎木青、赫拉、江措)。

扎陵湖鄉駐哈美茶卡,轄6個牧委會(尕澤、多涌、擦澤、鄂陵、勒那、阿涌)。

國營牧場駐瑪查里。

2005年,瑪多縣轄1個鎮、3個鄉:花石峽鎮、黃河鄉、黑河鄉、扎陵湖鄉。

2006年8月,瑪多縣撤銷黑河鄉,設立瑪查里鎮(鎮政府遷駐瑪查里)。

瑪多縣2010年轄花石峽鎮、瑪查理鎮、黃河鄉、扎陵湖鄉2鄉2鎮,下設26個牧委會,4個生態移民新村。

瑪多縣行政區劃
鄉鎮 轄區
花石峽鎮 轄措柔、東澤、日謝、吉日邁、維日埂、扎地、斗納、加果8個牧委會。
瑪查理鎮 轄瑪查理、江多、隆埂、刊木青、尕拉、赫拉、江措、瑪拉驛8個牧委會。
扎陵湖鄉 轄河源新村1個,尕澤、多涌、擦澤、卓讓、勒納5個牧委會。
黃河鄉 轄果洛新村1個行政村,江旁、熱曲、阿映、白瑪納、塘格瑪、斗江6個牧委會。

人口民族

人口

瑪多縣2013年人口出生率16.1‰,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長率10.4‰。2013年末總人口14570人。其中,藏族人口13439人,占總人口的92.24%,農牧業人口11355人,占總人口的77.93%。

民族

瑪多縣共有漢、藏、蒙古、回、撒拉、滿、土、瑤、苗等9個民族。

社會

教育

瑪多縣2013年末共有各類學校5所,其中:國小4所,中學1所;在校學生1678人,其中:中學648人,國小1030人。幼稚園1所,在園兒童40人;全縣各類教職員工216人,其中:專任教師10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其中:牧民子女入學率100%。

文化

2013年瑪多縣有文化事業單位5個,其中: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電影發行放映管理站1個,廣播電視轉播台2個,廣播復蓋率95.65%,電視復蓋率97.83%。

衛生

2013年瑪多縣共有衛生機構8個(不含診所等),其中:縣及縣以上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計畫生育服務站1個;衛生技術人員48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27人,全縣有病床63張。

郵電

瑪多縣2013年有縣郵政局(所)2個,郵政業務總量41.18萬元,同比增長24%;全縣電信局(所)2個,電信業務總量547.2萬元,同比增長39.43%;全縣有固定電話用戶0.0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42萬戶,同比增長2.16%,其中:電信0.35萬戶,移動0.64萬戶,聯通用戶0.43萬戶。

經濟

第一產業

瑪多縣截止2013年底實現農牧業總產值6130.65萬元,同比增長6.76% ;實現農牧業增加值5059.7萬元,同比增長6.77%。其中:畜牧業總產值5840.65萬元,同比增長6.8%;畜牧業增加值4885.7萬元,同比增長6.8%。畜牧業增加值占GDP總產值的比重27.14%,同比下降1.47個百分點。

全縣共育活各類仔畜46226頭只匹,2013年年末存欄牲畜128277頭只匹,同比減少1016頭只匹,同比下降0.79%。母畜比例53%,

第二產業

瑪多縣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22萬元,同比增長0.21%,完成增加值234.9萬元,同比增長3.27%;規模以下工業完成增加值522萬元,同比增長10.21%。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生產情況:累計完成自來水14.4萬立方米,同比增長20%;發電量456萬千瓦時,同比增長44.69%,售電量65.73萬千瓦時。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

瑪多縣2013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58552萬元,同比增長30.68%。其中:縣屬固定資產57352萬元,同比增長32.34%,50萬元以上施工項目119個,同比增加22個,增長22.68%。其中:新開工項目75個,同比增加4個,增長5.63%,本年投產項目91個,同比增加39個,增長75%。

貿易業

瑪多縣2013年市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92萬元,同比增長11.74%。從銷售地區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85萬元,同比增長12.51%。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7萬元,同比增長9.71%;分行業看,零售貿易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92萬元,同比增長13.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00萬元,同比增長5.02%。

瑪多縣共有個體工商戶233戶,同比增長14.78%。從業人員431人,同比增長18.08%。註冊資金1847萬元,同比增長79.92%;私營企業4戶,從業人員106人,註冊資金370萬元。

財政金融

瑪多縣2013年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82萬元,同比增長24.08%。公共財政支出67324萬元,同比增長17.8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1131萬元,同比增長43.53%。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490萬元,同比增長20.55%。各項貸款餘額1099萬元,同比減少3.6%。

文化民俗

民族禁忌

藏族忌食魚、狗、驢、馬肉。藏族不用污言穢語罵人,更不用穢語罵娘、罵祖宗,瑪多的藏語語彙中幾乎找不到一句罵人的詞語,罵人被視為恥辱,罵人者不但不能在罵聲中解恨,反而要受到鄙視和譏笑。

風俗習慣

“哈達”(藏語譯音)是藏族饋贈和日常交往禮節中經常使用的物品,一般有白色、淡黃色2種,寬五至六寸,長三至五尺。贈送“哈達”是對於對方或雙方最高的敬意或祝賀,是鄭重和信用的表示。瑪多藏族有接吻的禮節,但不是用嘴唇接觸,而是以額頭或臉頰接觸。此禮在老年人中較為普遍。老年人遇到自己就別的親人、朋友、親戚時往往行此禮以示親愛之情。但青年男女之間即使就別重逢也不行此禮。

瑪多藏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男子當家。如果男人死了,由其兒子擔任,兒子年幼也是家長,其母不當家長,一切事務均需母親支配決定。

在家庭勞動分工上,男子一般主外事。一應家務瑣事全由婦女承擔。

家庭財產支配和處理權方面,雖提倡男女平等,一般仍是男子說了算。

瑪多地區盛行招贅,找女婿不受人歧視。男女婚後數年年一般都要另立家居,獨立生活。

婚嫁喪葬

瑪多地區大都數男女青年到了結婚年齡一般都是自由戀愛,也有父母包辦的。但不論是哪一種形式,都得經過媒人說媒才能成婚。男方的請的媒人一般由男方父親親友中能說會道的人充任,到女方家提親帶茶葉1塊,“哈達”一條作為訂婚禮。若女方父母無推辭之意,並收了訂婚禮,說明雙方都很滿意未來的婚姻,然後再請阿卡或活佛擇日舉行婚行。送親這天,新娘由娘家人送到新郎家,父母不送親。送親人和新娘都是盛裝艷服,所乘馬匹也盡力可以打扮。新娘必須從正東方向進入男方帳房,帳房門朝東,如果男方家住在女方家西邊,新年自然是從東而來。如果住在東方,新娘一行就得繞一個大圈做出從東面走來的樣子。

瑪多地區喪葬一般有4種形式:火葬、天葬、水葬、土葬。火葬,是對大活佛、較有名望的宗教人士的一種葬儀。天葬,是最普遍的喪葬形式,除孩童和情況特殊的人以外,成人不論男女都進行天葬。水葬,形式比較簡單,介對水葬瑪多地區藏族視為最不好的下場。一般水葬的都是自殺、暴病、身後五人者以及被阿卡或活佛指定要進行水葬者,其他人絕對不水葬。土葬,和水葬一樣,都是很少施行的喪葬,只有少數惡疾、刑殺、孩童土葬。

交通

瑪多縣瑪多縣
瑪多縣以214國道為主幹線的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

瑪多縣公路通車裡程1759公里,同比增加178公里。其中:國道255 公里,省道75 公里,縣道424公里,鄉道507公里,村道498公里。

旅遊

巴顏喀拉山

巴顏喀拉山位於瑪多縣西南,蒙古語意為“富饒青(黑)色的山”,藏語叫“茶拉”,意為華麗的山,從崑崙山

東延780千米,是崑崙山的南支。巴顏喀拉山口位於山脈中部,自古以來是由西寧至玉樹的交通要道,有青康公路通過。

星宿海

星宿海,藏語稱為“錯岔”,意思是“花海子”,位於黃河源頭地區,東與扎陵湖相鄰,西與約古宗列盆地相接,這個地區海拔4500米左右,是一個狹長盆地,地勢平緩,黃河行進至此,河面驟然展寬,流速變緩,水流四處散流,形成大片沼澤草灘和難以計數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湖泊。這些星羅棋布小海子,大的上百立方米,小的僅幾立方米,星宿海之名即由此而來。

冬格措納湖

藏語名為“冬格措納湖",蒙語稱為"托索湖",意思均為黑海.座落在瑪多縣花石峽鎮西北約16公里處,也意為"一千座山圍成的湖"。該湖地處海拔4117米的高原之上,東西長45公里,西北寬10公里,面積450平方公里,水深10米,湖水呈深藍色,淡水,可飲用。

鄂陵湖扎陵湖

扎陵湖與鄂陵湖位於黃河源區的青海省瑪多縣境,系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黃河源頭姊妹湖"之稱。

鄂陵湖在東,扎陵湖在西。兩湖中間,有巴顏朗馬山相隔。從山頂遠眺,可見黃河分成三股流入扎陵湖中。扎陵湖的湖面東西寬而南北窄,面積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6米,最淺處僅1米多,蓄水量46億立方米。由於水淺的地方呈乳白色,因而被稱為"白色的長湖"。

黃河從扎陵湖的南岸流出,經過一條長約20公里、寬300多米的黃河峽谷,分九股在西南隅流入鄂陵湖。鄂陵湖南北寬而東西窄,面積為6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處達30多米,蓄水量107億立方米。被稱作"藍色的長湖"。

黃河源國際狩獵場

青海黃河源國際獵場,位於果洛州瑪多縣境內,獵場總面積37多萬公頃,有3個獵點,分別是黑海鄉境內的冬格措納湖獵點,面積14萬公頃,冬格措納湖面積2400公頃;第二個是扎陵湖鄉境內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獵點,面積15萬公頃,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積11.44萬公頃;第三個是黑河鄉野馬灘獵區,面積8萬公頃。境內湖泊棋布,自然環境複雜多樣。

莫格德哇

莫格德哇古墓群遺址位於花石峽西北約80公里處,是青海省三級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2000平方米。

神牛碑銘

牛頭紀念碑位於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的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則山的頂峰。為開闢黃河源頭的旅遊業,瑪多縣人民政府於1988年9月修建了這座“華夏之魂河源牛頭碑”,碑體總重5.1噸,純銅鑄造,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寬2.8米,單層厚度1.5毫米。已故十世班禪大師和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分別為紀念碑題寫了藏漢文“黃河源頭”字樣。

格薩爾王王妃珠姆宮殿遺址

格薩爾王王妃珠姆娘家加洛村遺址。占地約20畝,明顯可見兩處緊挨在一起的石砌城堡遺蹟,上部城堡近似正方形,牆體較厚實,似是人居之處,下部城堡呈梯形,面積略大,牆體較單薄,似是蓄圈或院子。

黃河源水電站

瑪多縣黃河源水電站於2003年建成發電,它作為黃河源第一座水電站載入水電建設史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電站,海拔3980米,以25億立方米的庫容在河源大地造就了一大奇觀,結束了瑪多作為無電縣的歷史,為瑪多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扎陵湖、鄂陵湖這兩個姐妹塑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措哇尕澤寺

錯哇尕澤寺位於扎陵湖、鄂陵湖之間的措哇尕澤山腳下,寺院原以“刻石板經”、壘石板經牆或嘛呢石塔為基礎。1985年,在活佛三華的籌劃下,組織信教民眾自願捐款建寺院,建築面積約2800平方米,嘛呢石塔14個,嘛呢石牆22個,僧侶22人,其中入寺的1人,活佛2人,扎哇19人。1994年設寺管會。

曲那邁寺

曲那邁寺位於瑪多縣黑海鄉境內,原屬查科部落,沒有固定土房寺院,只有1個流動的帳房寺院,隨牧民帳房的搬遷而移動。1958年前,共有僧眾100多人,寺院費用以化布施為主要經濟來源。1958年寺院內的阿卡還俗,寺院解體。1980年後在“曲那邁”地方重新設立宗教活動,1985年批准恢復開放,逐年擴建寺院,現建築面積約3500平方米,僧侶37人,其中入寺7人,活佛2人,扎哇28人,分有草山1500畝,設以寺養寺的小賣部1個。1994年設立了寺管會。

鄉鎮簡介

黑河鄉

位於縣境中南部,縣府駐地(鄉府駐地距縣府15千米)。人口0.3萬(包括縣屬城鎮居民),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9.7%,還有漢、回、撒拉等民族。面積4924平方千米。轄江多、隆埂、坎木青、尕拉、赫拉、江措6個牧委會。原屬達日縣和科區,1958年隸黃河沿公社,1963年分設黑河公社,1984年改設黑河鄉。

黃河鄉

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60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的口的99.6%。面積5610平方千米。轄江旁、熱曲、阿映、白瑪納、唐格瑪、哲合瑪6個牧委會。原屬達日縣和科區,1958年屬黃河沿公社,1963年分設黃河公社,1984年改設黃河鄉。

扎陵湖鄉

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32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6%。面積6137平方千米。轄尕澤、多涌、擦澤、鄂陵、勤那、阿涌6個牧委會。原屬達日縣和科區,1958年隸轄黃河沿公社,1963年分設扎陵湖公社,1984年改設扎陵湖鄉。境內有馳名的扎陵湖、鄂陵湖。

花石峽鄉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67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3%。面積3188平方千米。轄措柔、卓蘭、東澤、造日埂、日謝、日榜6個牧委會。1957年隸甘德縣花石峽區,同年劃歸瑪多縣,1958年改設花石峽公社,1984年改設花石峽鄉。地處山原、河谷地,東鄰措那湖南岸。

黑海鄉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67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3%。面積3429平方千米。轄吉日邁、加木恩、豆措、那爾扎、維日埂5個牧委會。1958年隸花石峽公社,1963年分設黑海公社,1984年改設黑海鄉。

清水鄉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67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8%。面積2187平方千米。轄扎地、折合邁、斗地、斗納、加果5個牧委會。1958年屬花石峽公社,1963年分設清水公社,1984年改設清水鄉。

中國縣城5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