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市

德令哈市

“德令哈”是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市建政於1988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東部經濟區中心。德令哈市轄3個街道、3個鎮、1個鄉總面積2.77萬平方公里, 市區海拔2980米,截止2012年,人口近10萬,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漢等19個民族,蒙古族為主體少數民族。 德令哈市境內發現的礦產資源有16個品種、65個礦床,其中已探明的石灰石儲量在7億噸以上,可利用價值較高。市區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蘊藏著豐富的天然鹵蟲資源。2013年,德令哈市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6億元。市區以西40公里的柯魯克湖,盛產草魚、鯉魚、鯽魚、閘蟹、蝦等水產。境內有柏樹山、黑石山水庫、“外星人遺址”、懷頭他拉岩畫、“褡褳湖”等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德令哈市是蒙古語,意為“廣闊的原野”。它位於舉世聞名的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地理位置處於東經96°15′——98°15′,北緯36°55′——38°22′之間,平均海拔298

德令哈市市貌德令哈市市貌

0米,區域總面積3240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5平方公里。

德令哈市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青海西部重要的交

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東距省會西寧514公里,西南距格爾木市387公里。青藏鐵路青新公路橫穿全境,東西南北,經緯如網,可東進省會西寧,西上新疆,北連河西走廊,南下西藏,交通便利。境內山川湖盆兼有、草場農田密布。據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古羌人就在這塊風水寶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之後又成為蒙古族、藏族先民們農牧兼營、放牧耕作的美麗家園。

198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德令哈市撤鎮建市,德令哈的發展從此又翻開了新的一頁。經過全市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一座高原新城巍然屹立於八百里瀚海戈壁上。本市下轄蓄集、郭里木、宗務隆、戈壁、懷頭他拉5個鄉,全市總人口將近7萬,共有19個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0%,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各兄弟民族團結和睦、攜手共進,正用勤勞的雙手描繪著這個民族大家庭光輝的藍圖。

歷史沿革

明為罕東衛轄地,後為蒙古諸部轄地,清屬青海蒙古北左旗北右旗轄地,民國時屬都蘭縣。1955年從都蘭縣析置德令哈工委,1958年撤銷工委設立德令哈縣(駐巴音河),1962年撤縣後併入烏蘭縣。1988年從烏蘭縣析置德令哈市。

德令哈市德令哈市

1988年4月19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號)設立德令哈市(縣級),以德令哈鎮和烏蘭縣的懷他頭拉、戈壁、郭里木、宗務隆、畜集五個鄉為德令哈市的行政區域。

1999年末,德令哈市轄有蓄集、宗務隆、懷頭他拉、戈壁郭里木5個鄉。市府駐河西(宗務隆鄉轄地)。轄區還有德令哈、尕海、懷頭他拉、巴音河4個州屬國有農場。人口5.65萬人。
2000年,德令哈市轄5個鄉和人民路、建國路、火車站、文化路、崑崙路、渠南6個居委會。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8358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宗務隆鄉5503郭里木鄉9992蓄集鄉1334戈壁鄉7972懷頭他拉鄉2893河西虛擬街道10697河東青新路北虛擬街道7835河東青新路南虛擬街道9725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號文批覆:撤銷懷頭他拉鄉,設立懷頭他拉鎮;撤銷郭里木鄉,設立並命名為尕海鎮(鎮政府設在尕海)。
2001年底,德令哈市轄2個鎮、3個鄉,6個居委會、25個村(牧)委會。
(直接管轄):火車站、人民路、文化路、建國路、崑崙路、渠南6個居委會

2005年,德令哈市調整鄉鎮行政區劃:1、撤銷戈壁鄉,設立並命名為柯魯柯鎮,鎮政府駐地遷移至原德令哈農場場部所在地浩門都谷。將尕海鎮的民興、民樂、平原三個村劃歸柯魯柯鎮管轄,實行鎮管村體制。2、撤銷宗務隆鄉。將原宗務隆鄉的白水河村、巴音河東村、巴音河西村、巴音河中村、甘南村劃歸河西街道辦事處;將原宗務隆鄉的東山村劃歸河東街道辦事處;將原宗務隆鄉的紅光村劃歸火車站街道辦事處;將原宗務隆鄉的伊克拉、烏察汗、陶斯圖三個村劃歸蓄集鄉管轄。

基礎設施

德令哈區位突出,特色鮮明。德令哈市地處青海省的中部,青藏鐵路國道315線穿城而過,德都公路與109國道相連,是南進西藏、北連甘肅、西通新疆、東接省會的交通樞紐。蘭西拉光纜、“110”輸變電線路、澀寧蘭天然氣管道橫貫全境,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通迅、能源網路。近年來,隨著基礎條件的不斷改善和青藏鐵路復

德令哈市德令哈市
線、德令哈至鹽湖快速通道、110KV雙迴路和330KV西進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即將建成,將極大地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德令哈按照省、州的定位和要求,以建設青海園林城市為目標,以工業園區為依託,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和周邊地區的稟賦資源,利用區位優勢和交通、能源網路,最佳化資源組合,加快發展區域特色工業,重點發展鹽鹼化工、建材、中藏藥三大產業,著力培育和構築六大特色產業鏈,努力將德令哈市建成全省重要的鹼業基地、全州重要的建材基地、生物製品加工基地、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使德令哈的地位更加突出,區位優勢更加明顯,綜合實力更加強大。

近幾年,德令哈市分別被命名為“全省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市”。良好的信譽、優惠的政策、寬鬆的投資環境、優良的社會環境以及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吸引著眾多客商紛紛來德令哈投資發展,為加快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德令哈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是一片投資的熱土,是創業者的樂園。

資源條件

本市境內各種資源較為豐富,現有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16個品種,65個礦床,其中大型礦床2個,即旺尕秀的石灰石和焦煤礦,儲量均在2億噸以上,其餘的有鐵、錳、銅、鎢、金、硼、大理石、綠松石水晶石雲母石墨

德令哈市德令哈市
石膏等礦種,目前已開採的有煤、石灰石、粘土、金、鉛、銅等10多種,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有草豹、熊、麝、野氂牛、野驢、黃羊、石羊、雪雞沙棘枸杞鎖陽大黃羌活等,均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

境內有宜農耕地33萬畝,其中各農場30畝,市屬各鄉3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6畝,農作物品種主要有小麥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等。可利用草場面積1472萬畝。現草原灌溉面積207平方公里。本市水利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河流有巴音河白水河等。貫穿城市南北的巴音河年平均流量為9.91億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374立方米/秒,不僅滿足了農牧業用水需要,而且也是全市人民生活用水和進行水電開發的主要依託。距市區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面積為38平方公里,湖水鹽度96%,蘊藏有極為豐富的天然鹵蟲資源,年產鹵蟲濕卵可達60——80噸,可加工精幹卵25噸。距市區以西30公里的克魯柯湖面積58平方公里,盛產草魚鯉魚鯽魚等,湖區有天然蘆葦,面積17萬畝,年產蘆葦8萬噸,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礦產資源

德令哈市礦產資源開發是從50年代旺尕秀柏樹山煤礦為起點的,之後在60年代開始開採磚瓦粘土,70年代開採水泥用石灰岩。都是以開採能源及非金屬礦產為主。1971年德令哈水泥廠建廠投產開始開採石灰石礦,起初水泥
德令哈市德令哈市
生產規模小,年開採石灰石量1-2萬噸,現該企業由現海西化工建材有限公司整體收購繼續生產水泥,採礦量較前有所增加,年開採石灰岩約7-8萬噸。1993年原德令哈純鹼廠建成投產,開始開採制鹼用石灰岩,年開量只有2-3萬噸,直到2000由蒙西聯鹼業整體收購後產量逐年增加,到目前純鹼生產能力已達9萬噸,石灰石需求量達12萬噸。2005年青海鹼業建成試產,2006年正式生產,形成了大規模開發利用石灰岩礦的態勢。
德令哈市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單元上分屬祁連山地柴達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在大地構造上屬秦嶺崑崙祁連地槽褶皺系的一部分,為中新代凹陷盆地。盆地中心大致沿37°20′(即宗務隆山前地帶)的緯向基底斷裂控制了盆地新生構造運動的性質,該斷裂線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東北部,自第三紀以來,一直緩慢上升,形成主要有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統砂岩組成的丘陵帶。盆地南部劇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積場所,厚達1200米,形成由上更新統的近代洪積、沖積及湖積層組成的山前傾斜平原。

經濟發展

“十五”期間,德令哈市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市各族幹部民眾,認真貫徹執行中央、省、州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及決策部署,牢牢把握西部大開發及省、州重視我市發展的大好機遇,不斷深化對市情的認識,全市上下按照“扎紮實實打基礎,堅持不懈攻生態,以工興市強實力,繁榮商貿活市場,調整結

德令哈市德令哈市
構創特色,改革開放促發展”及“穩定第一產業,壯大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總體工作思路,始終突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這一主題,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工業化進程,統籌城鄉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全市經濟成長速度明顯加快,綜合實力進一步壯大,結構調整和工業發展有了重大突破;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特色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取得新的成果;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到“十五”末,實現國內生產


總值10.5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59倍,年均增長18.7%,人均GDP達到16104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32.2億元,是“九五”末的7.6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28萬元,比“九五”末增長1.25倍,年均增長1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59元,年均增長8.2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95元,年均增長6.4%。2006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39億元,較上年增長27.5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0.79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2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4億元。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1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可達到4140萬元,較上年增長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到8975元,較上年增長10%。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2609元,較上年增長13.7%。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