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多縣

治多縣

治多縣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轄縣,位於省境西南部,州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西藏自治區。縣府駐加吉博洛格(在多彩鄉境內)。縣城東部與玉樹縣接壤,西與海西州代管區相連,北與曲麻萊縣、海西州毗鄰,南與雜多縣為界。距省會西寧市921公里,州府195里,109國道、青藏鐵路穿腰而過。 截至2007年底,全縣總人口達282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8%,還有漢、回、撤拉等民族。土地總面積8.02萬平方公里,共轄6鄉。200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20858.7萬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古為羌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屬蘇毗女國地,唐、宋時為吐蕃地,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轄地;

明屬朵甘思宣慰使,明末清初受和碩特蒙古政權冊封的囊謙王族節制,後隸“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衙門”;

民國初屬青海辦事長官和西寧鎮總兵管轄;

民國六年(1917年)屬玉樹理事;

民國十八年(1929年)為玉樹縣管轄;

1953年由玉樹縣、移多縣析置優秀縣, 1954年更名為治多縣, 隸玉樹藏族自治區(州)。

基本簡介

治多縣[Zhi Duo Xian]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轄縣。位於省境西南部,州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西藏自治區。縣府駐加吉博洛格(在多彩鄉境內)。距州府駐地198公里。人口2.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8%,還有漢、回、撤拉等民族。面積7.7萬平方公里。轄6鄉。

地處青南高原,地勢高聳,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崑崙山脈綿亘境北,烏蘭烏拉山橫貫境南,可可西里山橫穿中西部。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通天河(長江),當曲、牙曲、可可西里湖、太陽湖、西金烏蘭湖等。年均溫-1.8℃,年均降水量421.2毫米。礦藏有銅、鐵、錫、水晶等,工業有電力、農機修配、肉食品加工、鐵木器加工等小型工業。牧業以牧養藏系綿羊、氂牛、馬等為主。野生動物繁多,有白唇鹿、野驢、野牛、雪豹、藏羚羊等。有冬蟲夏草、貝母、雪蓮等野生藥用植物。青(海)藏(西藏)公路穿境。有中學一所,寄宿國小7所。縣設有醫院、防疫站,各鄉有衛生所。

歷史革沿

治多縣衛星地圖治多縣衛星地圖

治多縣草地畜牧業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古為原始氂牛產地之一。據有關記載,早至4千多年以前,活動在長江源頭的人類就經營著簡單的畜牧業。大約到公元前300多年,居住在青海湖東部的部分羌人西遷來本境,同當地土著人組成部落群體,亘古至今,勤勞的藏族牧民沿襲逐水草而居中的遊牧生產方式,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成為世界上古老的遊牧民族之一。自隋代開始,治多地區就是玉樹族的遊牧基地。公元1732年(清雍正10年),清政府對牧區嚴格控制,劃疆定界,設定千百戶,清查部落戶口,將玉樹族歸屬為囊謙千戶領地。公元1822年(清道光2年),玉樹族內分演出宗久,雅拉、百戶、江賽4個部落,統稱優秀族;隨著歷史進程,優秀族內又分出多得赤溝、巴德3個部落。到清宣統末年,優秀族地區自立體系的7個百戶或獨立百長部落,一直隸屬囊謙五室之下。這期間優秀族地區的畜牧業經濟和社會有了穩定發展。1912年(民間二年)後,優秀族地區歸玉樹理事管轄。到1929年(民國18年)青海正式建省,玉樹理事改設玉樹縣,優秀族地區歸玉樹縣管轄。

行政區劃

治多縣治多縣

治多縣轄6鄉。(根據“青海省民政廳網站”資料改動,估計為2000年之前的資料)

多彩鄉

位於縣境東部,縣府駐地(鄉府駐地距縣府19千米)。人口0.7萬(包括縣屬城鎮居民),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2.3%,還有漢、回、撒拉等民族。面積0.6萬平方千米。轄達生、拉日、當江榮、聶恰4個牧委會。1959年建立多彩公社,1963年設多彩鄉,1971年改為多彩公社,1984年復設多彩鄉。

索加鄉

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180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面積0.8萬平方千米。轄君曲、牙曲、當曲、莫曲4個牧委會。1961年設索加鄉,1972年改設索加公社,1984年復稱索加鄉。

扎河鄉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79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面積0.5萬平方千米。轄智賽、瑪賽、口前、大王4個牧委會。1956年設扎河肖格(區),1959年設扎河公社,1963年建立扎河鄉,1971年改設扎河公社,1984年復設扎河鄉。

治渠鄉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51里。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治加、江慶、同卡3個牧委會。1963年設治渠鄉,1971年改為治渠公社,1984年復設治渠鄉。

當江鄉

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2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日青、改查2個牧委會。1959年建立當江公社,1963年改當江鄉,1971年改當江公社,1984年復設當江鄉。

立新鄉

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54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葉青、崗察、扎西3個牧委會。1963年建立崗察鄉,1971年改為崗察公社,1976年更名為立新公社,1984年改設立新鄉。

2000年,治多縣轄6鄉,縣府駐加吉博洛格(在多彩鄉境內)。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419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索加鄉3660扎河鄉4557多彩鄉4747治渠鄉2699當江鄉2101立新鄉1787加吉博洛格未批鎮4643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99號文批覆:撤銷當江鄉,設立加吉博洛鎮(鎮政府駐地遷至縣政府駐地加吉博洛格)。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治多縣位於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青南高原西南部,

玉樹藏族自治州中西部,約占北緯33°02′—36°16°′,東經89°23′—96°23′之間。東西長621公里,南北寬243公里,全縣土地總面積8. 02萬平方公里。東與玉樹縣為鄰,南與唐古拉山鄉和雜多縣接壤,北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毗連,東北隔通天河與曲麻萊縣相望。

地質地貌

治多縣地勢高聳,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海拔從布喀達板峰巔的6860米到縣境東部通天河沿岸的3850米,高差3010米,崑崙山脈綿亘境北,烏蘭烏拉山橫貫境南,可可西里山橫穿中西部。

氣候

治多縣年均氣溫-0.3℃,年降水量397毫米,光照充足,輻射強烈。冷季長達近10個月,晝夜溫差大,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氣候。

水文

治多縣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通天河(長江),當曲、牙曲、可可西里湖、太陽湖、西金烏蘭湖等。

自然資源

光能資源

治多縣境內光能資源豐富,年日照數可達27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 太陽能光伏電源已在全縣範圍內推廣套用,普及率達90%以上,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前景。

生物資源

據統計,治多縣有高等植物50科184屬484種。野生動牧也較多,有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氂牛、藏原羚、狐狸、岩羊、盤羊、藏野驢、雪雞、麝等珍稀野生動物。

礦產資源

治多縣境內蘊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鐵、鋅、石棉、芒硝、水晶、鹽、煤等。但因境內形式複雜,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原因還未開採。

水力資源

治多縣是長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大小河流80餘條,水能理論蘊藏量達230.95萬千瓦。

人口民族

截至2007年底,治多縣全縣總人口達28200人,其中藏族人口27410人,占總人口的94.1%,還有漢族、回族、撒拉族等民族,是一個藏族人口為主的純牧業縣。

經濟概況

綜述

2007年,治多縣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858.7萬元,比2006年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產值12856.63萬元;第二產業實現產值3260萬元;第三產業實現產值4223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92億元,較2006年增長19.2%;年初地方總財力6626萬元,其中中央補助收入6476萬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50萬元,比2006年增長37%;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93元,比2006年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074元,比2006年增長17%;全年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791萬元,比2006年增長13%,其中個體經濟1896萬元;

第一產業

2007年,治多縣全年實現牧業總產值12841萬元,較2006年增長5.6%;全縣的牲畜總增率達40.6%,增長6.79%;出欄率達41%,比2006年增長7.89%;商品率達31%,牲畜減損率達2.53%。2006年未牲畜存欄46.06萬頭(只、匹),其中適齡母畜達21.72萬頭(只、匹),適齡母畜率達47.2%。

第二產業

2007年,治多縣第二產業實現產值3260萬元,工業主要有電力、農機修配、肉食品加工、鐵木器加工等小型工業。並且投資總額約為1800萬元,進行含銅多金屬礦開發,產品用途國防、民用工業急需品,項目總投資450萬元,建設白唇鹿養殖及產品加工基地,新建圍欄1000畝,暖棚300平方米。

第三產業

治多縣治多縣

2007年貢薩寺旅遊景點建設項目總投資200萬元

,建設期為1年,新建兩層結構800平方米的集住宿、餐飲、購物為一體的多功能賓館及相關配套設施。新建180平方米的停車場。貢薩寺既是信徒朝拜的古剎,又是藝術薈萃,文物留存的寶庫,更是民俗獨特、旅遊觀光和度假的聖地,僅2005年接受中外遊客和信徒17500左右人次。

生態環境

治多縣治多縣

萬山之宗

青藏高原在遠古時曾是極為遼闊的海洋,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諸海域是連通的,稱為“特提斯海”。1000萬年前的上新世,喜馬拉雅的造山運動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形成了自北而南呈東西走向的阿爾金——祁連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唐古拉山、岡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等五大山系組成的“山的海洋”。

雄踞縣境北部的莽莽崑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四川西北部,全長250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山脈,被稱為“萬山之宗”。冰川面積為11.639萬平方公里,其中東崑崙南支可可西里山,平均海拔5600米,青新交接處的山峰匯集著眾多冰川,最大面積可達1000平方公里,寬大的冰舌上冰塔林立。可可西里山區是青藏高原最北面的湖群區,也是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楚瑪爾河的發源地。

百川之祖

青藏高原雪山聳立,冰川廣布,是大江大河的故鄉。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青藏高原東南部傾斜而下,浩浩蕩蕩直通太平洋:怒江、雅魯藏布江、象泉河和獅泉河從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脫韁而出,滔滔洪流匯入了印度洋。

通天大江,亞洲第一大河流,孕育人類文明的母親河——萬里長江,發源於千年冰川各拉丹冬雪峰,不擇細流,會九派雲煙,坦坦蕩蕩,西極而東。全長6300公里,境內流長613.3公里。長江水系的年徑流總量是黃河水系的20倍,堪稱“百川之祖”。

動物王國

位於長江源頭的治多縣,在格薩爾王統治朵康時代,是名震雪域的巨富——尕嘉洛爾氏族駐牧地。由於該區地廣人稀,水草豐美,歷史上不僅出現了尕嘉洛家族那樣富甲天下,前無古人的養畜大業主,而且曾經以“十八大動物王國”而著稱於世。

文化發展

佛教文化祈福眾生 用身軀丈量虔誠宗咯巴大師銅像頭部 則寢宮貢薩朋措強巴嶺格薩爾文化頗章達則山 嘉洛紅宮遺址 珠牡浴池珠牡馬圈 聶恰河天然石橋 天然石橋上的格薩爾王的腳印格薩爾藝人著名的格薩爾藝人才仁索南,他的說唱目錄達324部。 《格薩爾》藝人拉布東周的說唱目錄103部《格薩爾》藝人索南鬧布,說唱目錄189部 由《格薩爾.賽馬彌王》改編的舞劇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治多縣治多縣

2007年,治多縣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6.87%,

較上年增長7.5%,中國小在校學生的鞏固率和升學率均達到了100%;全年掃除青壯年文盲2700人,全縣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6.4%。落實人民助學金180.7萬元,落實公用經費11.4萬元,落實其他教育經費20萬元,確保了“三個增長”。全年免除教科書費14.29萬元,免除學雜費26.4萬元,同時爭取到青海霖華公司資金13萬元,為索加鄉和多彩鄉的450名新生解決了被褥。縣財政投資127萬元,建設完成了吉尕國小學生食堂和兩所村級國小的學生宿舍。

醫療衛生

2007年治多縣全年補償醫療費用的牧民達8595人次,補償費用總額107萬元。全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人口總數達22684人,參合率達95%。城鎮居民醫保參合2095人,參合率達73.9%。

社會保障

治多縣治多縣

2007年,治多縣參加養老保險人數394人,

實繳養老金85.59萬元。認真開展城鎮零就業援助工作,認定零就業家庭74戶。社會救助安置90名,其中教師崗位33名,保潔保綠崗位21名,環衛崗位35名,村級醫療崗位1名。社會保障體系取得新成效。社保參保人數41人,城鎮職工參保人數1070人,養老保險擴面14人。認真實施農村和城鎮低保工作,保障了4300名農村低保和1338名城鎮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

基礎設施

2007年,治多縣投資5296萬元,完成了10條通村砂路、19座獨立橋和配套橋,立新和多彩兩鄉的通鄉公路硬化等工程;投資1767萬元,完成了畜產品交易市場、綜合集貿市場和縣城生活垃圾填埋場工程;完成投資60萬元的立新鄉崗察村人畜飲水項目,解決了500人、4000頭只牲畜的飲水問題。聶恰河電站已正式發電,徹底結束了治多無電縣的歷史。

歷史文化

治多縣是格薩爾王妃嘉洛·森姜珠姆的故鄉和出生地,當地留有大量“嘎嘉洛文化”風物遺蹟,治多縣的山、河、湖和大量實物性質的遺蹟豐富多彩,非物質形態的民俗傳說更是無處不在,風物遺存中所蘊含的有關格薩爾王和珠姆的故事浩如煙海,是依然生動地活著的嘎嘉洛文化。美麗的森姜珠姆出生於財富顯赫的嘉洛家族,嘉洛家族曾創造了青藏高原遊牧經濟的巔峰。“嘎嘉洛文化”涵蓋了“史詩文化”和“遊牧文化”,包容了遊牧文化的全部,是“青藏遊牧文化”的代表之一。嘉洛草原居《格薩爾》史詩文化的核心位置,是嘎嘉洛文化的精魂。

風景名勝

自然景觀

可可西里

不凍泉不凍泉

位於青海西南部,崑崙山系南側支脈。蒙古語意為“青(或綠)色

的山樑”。北西-南東走向,長300餘公里,寬20-30公里。斷塊山,平均海拔5000-6000米,地貌表現為寬淺底山,山坡平緩,相對高度500-700米,最高峰崗扎日東峰海拔6136米。海拔5600米山地夷平面上,發育有零星的平頂冰川,青新交界處的山峰匯集眾多冰川,最大冰川面積1000平方公里,為道天河支流楚瑪爾河發源地。年均氣溫低於-8℃度,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屬高寒荒漠氣候。植物稀少,種類貧乏,有成群野氂牛、野驢、石羊,長角羊等蹄生動物出沒。

可可西里湖位於治多縣西北部,可可西里山與馬蘭山之間斷陷盆地東段。半鹹水湖,內流湖,岸邊有鹽鹼結皮。湖水面積302.2平方公里,湖水深度為25米,湖水體積為75.5億立方米,湖以山名命名,東西長39.4公里,南北寬14.7公里,湖水面300平方公里,水深一般30米,湖面海拔4878米。湖水化學類型為硫酸鈉亞型,礦化度13.41克/升,密度1.008,ph值8.8,水色淺綠.匯入面積1125平方公里,以冰雪融水補給,西北部冰川融水形成的連水河從湖西端注入源於西南面漢台山的冷水河從湖西南注入;北面興軍山,東西黑石山,南面可可西里山均有溪流以潛流形式匯入該湖。湖岸多為砂土帶,植物復蓋度低,是高原野生動物出沒之所。

庫賽湖

庫賽湖庫賽湖

庫賽湖,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五道鄉境內。

庫賽湖最佳旅遊時間為春夏秋季。庫賽湖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河水補給,主要常年性河流有發源於崑崙山南坡五雪峰(5577m)和大雪峰(5863m)的庫賽河,河流長120m,從湖泊西南角注入庫賽湖中。庫賽湖湖水豐富,礦化度偏低,但在乾旱季節湖灣附近或鹽湖岸邊有少量石鹽沉積。

卓乃湖

卓乃湖是一個音譯過來的地名,藏族同胞把藏羚羊叫:Zu ,卓乃湖就是藏羚羊聚集的地方。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占了全球藏羚的絕大多數,而可可西里的絕大多數母羚羊在每年7、8月份都會集中到卓乃湖以南一片不大的草原產仔,9月份返回越冬地與公羊合群。在產仔期,卓乃湖南岸會有幾萬頭母羚羊聚集,有的已產下活蹦亂跳的羊羔,有的正在期盼小生命的降生。

不凍泉

崑崙泉(不凍泉)是崑崙山中最大的不凍泉,水溫常年恆定為20℃。

此泉泉水冷洌甘甜,水質透明,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是崑崙山中最大的不凍泉,水量大而穩定。

人文景觀

貢薩寺

貢薩寺位於距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城西9公里、海拔4300米的嘉吉阿尼噶寶山坡上,也是治多縣境內唯一一座寺院,現有300餘名僧人。

貢薩寺貢薩寺

該寺12世紀由拔噶舉派的創始人拔達瑪旺秀的心傳弟子秋傑次成幫巴創建,由此產

生秋傑轉世系統。第二世秋傑索南扎巴擴建寺院並改宗為直貢噶舉派。公元15世紀,五世昂旺洛楹嘉措又將該寺改宗為格魯派寺院。寺記憶體有《甘珠爾》、《丹珠爾》等佛經不計其數,壁畫唐卡更是精美絕倫。

貢薩寺內宗喀巴大佛為世界最大的室內銅製鍍金佛像,並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

創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宗喀巴大佛”總高35.32米,佛高31.22米,佛腰圍14.98米,蓮花座高4.1米,是由秋吉十九世強巴圖登格來嘉措活佛投資,採用99.99%的黃金及天珠、琥珀、珊瑚等製作而成,藏有佛祖蓮花生大師的舍利,瑪爾巴、薩迦班智達、宗喀巴三位大師生前用過的袈裟、法器、經書等珍品。

衛生事業

全年補償醫療費用的牧民達8595人次,補償費用總額107萬元。2007年全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人口總數達22684人,參合率達95%。城鎮居民醫保參合2095人,參合率達73.9%。完成了一批村級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建設,規範了管理,牧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繼續推行“三為主”,認真落實少生快富和獎勵扶助政策,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有效推動了人口、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新成效。城鎮新增就業75人,四類下崗失業人員就業30人,“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3人,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旅遊發展

長江源

治多縣治多縣

長江全長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源頭就是位於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東大冰峰。 1979年發現長江的正源是沱沱河。長江源頭的景觀十分壯麗,雪山冰峰,無垠的草地,藍天白雲倒映在河水中,構成了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

從青藏公路入藏,會經過江澤民同志題寫的“長江源”碑刻。該石碑離開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車開過去相當方便。石碑附近還有一座大橋,因為它是長江從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橋,因而被稱為“長江第一橋”

長江源頭為沱沱河。沱沱河,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姜古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五千五百公尺。這裡有龐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共有二十座,永久雪線高達五千八百公尺,群峰上有四十條現代冰川和許多冰斗。

說到長江源頭,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禹貢”,說“岷山導江”。明代徐霞客寫下“江源考”,指出江源應屬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沱沱河才是真正的源頭。河水先向北流,穿過山谷後進入河漫灘,河水在滿布砂礫的河灘上,時分時合,形成辮狀水系,到葫蘆湖附近才折向東,河面開展,河谷寬,河水淺,河床中淺灘羅列,水流散亂。河水與支流當曲匯合後,就是通天河。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東經89.25度~94.05度,北緯34.19度~36.16度。其範圍為崑崙山脈以南,烏蘭烏拉山以北,東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它是橫跨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區之間的一塊高山台地。保護區西與西藏相接,南同格爾木唐古拉鄉毗鄰,北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相連,東至青藏公路,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

可可西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高峰為北緣崑崙山布喀達板峰(亦稱新青峰或莫諾馬哈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在豹子峽(崑崙山南鹿紅水河橫穿博卡雷克拐彎處),海拔4200米。區內地勢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而東部低。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橫貫本區中部,山地間有兩個寬谷湖盆帶,地勢較平坦。海拔5500米~6000米以上的山地,有現代冰川發育。如布喀達坂峰(6860)米,馬蘭山(6813)米,少數超過5600米的山峰也有小規模冰川分布,如東崗扎日(5882)米,冰川總面積達1700多平方公里。

本區是羌塘高原內流湖區和長江北源水系交匯地區。東部為楚瑪河為主的長江北源水系,主要為雨水、地下水補給,水量較小,河流往往是季節性河流。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為中心的內流水系,外於羌塘高原內流湖區的東北部,湖泊眾多。據統計,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個,總面積3825平方公里,其中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個。最大的為烏蘭烏拉湖,湖水面積為544.5平方公里。

治多縣治多縣

本區氣候特點是溫度低、降水少、大風多、區域差異較大。境內年平均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在西金烏蘭湖地區有一明顯暖區,最暖區年均溫為-4.10攝氏度,最冷為最西邊的勒斜武擔措,年均溫為-10.00攝氏度(推算值),最低氣溫46.40攝氏度,其它地區均在兩者之間。

可可西里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分布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在173~495毫米之間。本區風大,是全國風速高值區之一,在風力較弱的季節。西金烏蘭湖附近仍出現瞬時風速為24.0米/秒的大風(1990年7月9日16時47分),年平均風速分布由東向西增大。區內的土壤類型簡單,多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壤,其次為沼澤土,零星分布的有沼澤土、龜裂土、鹽土、鹼土和風沙土。土壤發育年輕。受凍融作用影響深刻。

區域內由於受到地理位置、地勢高低、地形坡向及地表組成物質等各種水熱條件分異因素的影響,自然景觀自東南向西北呈現高寒草甸-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更替。其中高寒草原是主要類型。高寒冰緣植被也有較大面積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墊狀植被和高寒荒漠有少量分布。高寒草甸、高寒沼澤僅分布在極個別的地區。

本區生物區系種類少,但青藏高原特有種比例大,且種群數量大。據多年觀察,哺乳動物有29種,其中11種為青藏高原特有,鳥類53種,爬行類1種,魚類6種。區內高等植物有102屬,202種,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種84種,占全區種類的41.56%。本區的特有生物種類不但是我國的珍稀動植物,而且為世界上所矚目,在學術上和自然保護上均十分重要。

唐蕃古道

治多縣治多縣

也叫饅頭嶺(古)驛道,今天的214國道,是1300年前的進藏之路

唐蕃古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它起至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

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為:從陝西西安市出發,過鹹陽,沿絲綢之路東段西行,越隴山,經甘肅天水、隴西、臨洮至臨夏,在炳靈寺或大河家渡黃河,進入青海民和官亭,經古鄯、樂都、西寧、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後經切吉草原、大河壩、溫泉,花石峽、黃河沿,繞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顏喀拉山,過玉樹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結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雜多,沿入藏大道,過當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聶榮、那曲,最後到達拉薩。

千百年來,唐蕃古道作為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大道,象是一條情誼纏綿的紐帶,聯結著藏漢人民友好團結的感情。這段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時,因為早在那時,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就已基本形成。到公元七世紀中期,吐蕃首領松贊乾布十分敬慕唐王朝的強大興盛與中原漢族的燦爛文化,為了加強吐蕃與唐王朝的關係,公元634年,松贊乾布派使臣前往大唐國都長安,拜見當時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並請求聯姻和好。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員專人護送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進藏途中,不僅播下了漢藏友好的種子,也揭開了唐蕃古道歷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第一頁。之後,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龍三年,應吐蕃之請,唐王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往吐蕃,從而有成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樁盛事。此後,唐朝與吐蕃間使臣不斷,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唐蕃古道迅速興盛起來,並很快成為一條站驛相連、使臣僕仆、商賈雲集的交通大道的。至今在古道經過的許多地方,仍然矗立著人們曾經修建的驛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遺留著人們世代創造的燦爛的文化遺存,傳頌著數不清的反映藏漢人民友好往來的動人佳話。

民俗風情

治多縣治多縣

藏族根據自然地理特點的不同,把整個藏族分成了三大區域:阿里地區,衛藏地區和朵康地區。治多就區域來講習慣上劃歸朵康,但是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卻處於衛藏和朵康的交接點,處於康藏文化的交匯點上。民間盛傳“玉樹二十五族之角尖,衛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衛藏,下接漢區,唐蕃古道穿境而過,長江、黃河出境東流”之說法。就藏族六大氏族來講,屬於米查尕氏後代。

舉辦賽馬會的主題內容是祭拜各部落自已的神山,舉行一些法會。時間一般在春夏季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只是根據生產和生活上的便利與否,隨時決定。賽馬會的主要活動內容有舉重、摔跤、拔河、賽馬與馬術表演,氂牛賽及佛事活動等。

本地大型的結婚儀式,實際上是以婚禮為主鏇律的小型賽馬會。《格薩爾·嘉洛婚禮》是治多地區婚俗的模板。在這部史詩中描寫了格薩爾賽馬奪冠後,前往嘉洛家迎娶珠牡的壯闊場面。這場名震雪域的巨型婚禮,實際上是長江源區與黃河源區藏族婚俗的大融合,從而形成了治多地區豐富而獨特的婚俗文化。婚禮中大到場面的布置,小到舉手投足都有非常嚴格的講究。婚禮收尾時的大聯歡,是以賽馬為主,包括其他各種競技表演。

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

經濟發展目標:

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長8.8%,第二產業增長13.7%,第三產業增長15.7%。到“十一五”時期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九五”期間翻一番,全縣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財政支出年均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10.2億元,年均增長32.9%。

人民生活目標: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和醃%,基本實現小康,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部分牧區實現小康,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786元以上,95%以上的貧困戶家庭擁有小型太陽能電源。

可持續發展目標:

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面積不再擴大。能源、交通的落後狀況得到初步改善,公路通達深度和通電率有較大提高。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9‰,到“十一五”末全縣總人口控制在2.8萬人以內。

社會發展目標:

全面實現“兩基”目標,全縣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5%以上。基本實現人人享有醫療、保健、防疫條件,基本控制地方病。建立和完善牧區廣播電視網路,使95%以上的貧困村通廣播電視。“十一五”期間,計畫解決貧困村中3622人的溫飽問題,解決11個低收入貧困村中7984人的低收入問題。95%以上的牧戶實現“四配套”建設,貧困人口牲畜占有量達到25頭(只)以上。

總體要求:

實現全縣“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長遠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必須從該縣現階段的實際出發,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和農牧觀,進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標、最佳化環境、強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方向,全力招商引資、加快城鎮建設步代,開創旅遊新篇、完善保障體系,實現城鄉經統籌發展,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大力提高全縣人民的整體素質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順利完成“十一五”期間預定的目標,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主線,統領各項工作,並切實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堅持加強和改善巨觀調節,進一步消除經濟運行當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治多開發建設進程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轉到調整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協調發展上來;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特色經濟

切實加強牧業基礎地位,著力解決“三牧問題”

進一步鞏固牧業基礎地位,推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增加牧民的收入。“十五”期間,縣委、政府十分重視“三牧”工作,牧業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牧業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由於該縣牧業的基礎設施差,牧區生產方式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牧民增收問題仍是該縣當前“三牧”工作的核心問題。為了切實解決牧民增收問題,“十一五”期間要把解決好“三牧”問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必須積極探索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新辦法,充分發揮牧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提高牧業適應市場的綜合經濟效益,促進牧業生產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實現牧區經濟健康發展,重點組織實施好牧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加強牧業基礎地位,推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牧業是一種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礎性產業,我們要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牧業的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間,要以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為中心,進一步做大做強特色牧業。採取以工補牧的助牧試,繼續著眼於創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圍繞優質肉食品、中藏藥材、特種養殖等牧業工程,增加畜產品的加工改造,最佳化和調整牧業產業及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後續產業,加強牧業產業化進程。

第二,強化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繼續下大力氣改善鄉村公路狀況,基本實現村村通車的目標。繼續下大力氣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搞好牧區人飲解困工程。“十一五”期間要重點抓好並積極實施的牧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城鎮防洪工程、人飲解困及安全飲水工程、水土保持、草原保護建設、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科技支撐、長江防護林工程、牧區通路工程等。

第三,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拓寬牧民增收渠道,努力建立促進牧民收入環境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落實三江源生態保護、退牧還草等對牧民生產、生活補償資金,增加牧民補償性收入。發展壯大牧區二、三產業,增強牧民非牧收入。加大牧民培訓工程實施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和職業技術培訓,提高牧民的就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業能力,加強對勞務輸出的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有針對地組織外出務工,加快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完善相關政策,最佳化務工環境,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要統籌安排城鄉勞動就業,引導牧區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結合“三江源”生態環境與保護工程的實施,加快城鎮化生態旅遊開發進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吸引大批牧區富餘勞動力及生態移民就業。

優勢資源和特色經濟

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託,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產業和產品,使之成為全縣經濟新的增長點。

礦產資源開發。礦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和長遠利益。抓好現在礦產資源的管理和技術改革,加大地勘工作力度,為今後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加強對民眾的宣傳力度,嚴禁亂挖亂采。

中藏藥資源開發。治多縣藏藥資源豐富,要加快開發利用力度,加強珍稀野生動植牧藥材資源的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因地制宜開展中藏藥,用動植牧資源的繁育和種植,建設治多縣中藥材綜合加工廠,並逐步提高其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旅遊資源開發。充分利用該縣地處三江源的地理優勢,獨特的高原景觀和康巴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重點開發貢薩寺旅遊景點,狩獵場等景區景點,加快旅遊公路和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宣傳力度,吸引國內外旅遊者來治多參觀遊覽。“十一五”期間爭取接待國內外旅遊者2.7萬人次,使旅遊業成為該縣的另一個重要產業。

基礎設施

治多縣治多縣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也是全縣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條件。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十一五”期間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擺在優先發展的突出位置。要求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在此基礎上集中力量,高質量、高效益的建設一批基礎性重點骨幹工程改善投資硬環境。進一步加強對工程質量的管理,嚴格執行工程“四制”。“十一五”期間,本著“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行和適度超前”的原則,重點加快交通、通訊網路和能源、水利城鎮基礎設施等建設步伐。

一、交通

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完善綜合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公路網路,提高公路等級質量。以治多縣城為中心,以縣鄉公路為主線,以完善和改選全縣等外公路為重點,力爭實現縣鄉公路黑色化、鄉村公路等級化、村組公路暢通化,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體系。“十一五”期間,建設通鄉油路345公里,通鄉村公路3348公里,便民獨立橋70座,連網公路135公里,外通公路326公里,通村油路434公里,村級道路硬化100公里及改擴建玉治公路190公里全縣重點交通項目主要有:縣城道路項目、旅遊幹線公路項目;等外公路改造縣鄉公路、鄉村公路、村組公路建設項目等。

二、人畜飲水

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結合三江源地區的地形、地質、氣象、水文、水源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因素綜合分析,人飲工程建設以小型工程水源引取地表水為主,根據地區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引泉、截流、打井、管道輸水等工程措施。“十一五”期間,水利部承諾基本解決全國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因此,該縣要緊做好安全飲水工程項目建設方案的可研和報批工作。主要建設內容有:修建引水樞紐、大口井、機井、土井、蓄水池、各類閥井、供水點、埋設乾支管道等。預計投資724.08萬元,解決6162人的飲水。

三、郵電通信

繼續加強固定電話網的建設,積極發展行動電話。採用衛星、光纖等先進傳輸手段,步解決鄉、村的通信問題,“十一五”期間實現六個鄉(鎮)全部通電話,縣城開通無線市話業務,提高廣大牧區的電話普及率。加強郵政網路建設,提高鄉、村通郵率和郵件傳遞速度。加強信息網路建設,擴大網際網路復蓋面。

四、產業結構調整

針對治多目前產業結構單一、牧民增收難度大的實際情況,全縣扶貧開發要與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加快二、三產業的開發步伐。同時,加大畜群、畜種結構調整力度。認真貫徹實施畜牧業五項工程,到2010年生產母牛的比例達到54%以上,生產母羊的比例達到65%以上,羊、牛比例為6:4。

城鄉區域發展

一、小城鎮建設

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序推進的原則,加快發展小城鎮,搞好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力爭“十一五”期間將治多縣城建設成人口達1.2萬人,面積達16平方公里的高原縣城。同時,要加快完善城鎮綜合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鎮的經營管理水平。要加強縣城道路硬化、亮化、供水、供電、信息通訊、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要以建設“富有高原特色的三江源生態縣”為目標,放眼長遠,將城鎮建設和旅遊開發有機結合在一起,通盤考慮,加大實施縣城景觀工程的建設力度,努力改變縣城面貌。要強化城鎮管理制度把城鎮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好城鎮管理的綜合治理。“十一五”期間,該縣要策應“三江源”工程的有力實施,重點搞好牧區小城鎮建設。“十一五”期間,城鎮化建設的預期限目標是:全縣城鎮化水平達43%; 城鎮人均擁有道路達4平方米; 城區綠化率達3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6平方米; 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率達8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在推進小城鎮化進程中,一是要強化中心城鎮的功能,充分發揮治多縣城的帶動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大力提升中心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因地制宜,下大力氣好小城鎮的發展和建設,使該縣城鎮化水平有一個大的提高。三是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加快撤鄉建鎮的規劃與實施工作。同時,規劃建設一批牧區生態移民新型社區,將目前占用地多、居住分散、生產、生活條件艱苦的牧戶集中到社區; 要加強牧區城鎮、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功能齊全,滿足牧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公用設施要進一步消除牧區剩餘勞動力從牧區流出的制度障礙,引導牧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十一五”期間,2054.97萬元,建設索加、扎河、立新三鄉生態移民遷入到治多縣城南面的牧民小區。同時,進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行政、教育、文化、醫療等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是“十一五”時期一項重要的發展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推進,全面深化牧區改革,大力發展牧區公共事業千萬百計增加牧民收入。步縮小城鄉差距。堅持搞好人工種草、網圍欄、暖棚等工程建設,不斷改善牧業生產條件加快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提高安全飲用水的普及率。搞好牧區能源建設工程,加快牧區公路建設,提高通達深度和技術等級。改善牧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建設。落實三江源生態移民工程,妥善處理移民民眾的後續產業問題,通過組織實施就業培訓和引導,實現再就業。加強新牧區建設規劃,搞好示範引導,逐步改善牧區人居環境。到2010年解決6162人的人飲困難問題,安全飲用水普及率達到100%;牧戶均達到1幢接羔育幼暖棚;廣播電視復蓋率達到95%;絕大部分牧民基本實現定居。

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那些鄉鎮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