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8年11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清華大學建立的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

簡介

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平面圖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平面圖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經原國家計委和原國家教委批准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986年開始籌建,1988年11月通過驗收。實驗室實行學術委員會指導下的實驗室主任負責制。經教育部批准,實驗室現任主任由清華大學雒建斌教授擔任,中南大學鍾掘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主要從事摩擦學與微納製造的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同時還開展相關的套用技術研究並提供技術諮詢服務。研究領域涉及摩擦、磨損、潤滑、表面工程、微納製造、智慧型系統、微納光電器件等。實驗室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計畫項目、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國防項目、國際合作和企業合作項目等大量科研任務。研究成果對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摩擦學與微納製造領域重要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多學科組織,由中心實驗室和4個研究室組成。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有在職人員67人,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9名, 在站博士後20人。研究人員中有博士學位者50人,占固定人員總數的75%,實驗室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7名)等各層次人才。
自1988年成立以來,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科技進步獎1項,發明獎2項,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2項,省部級獎25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美國摩擦學與潤滑工程師學會年度最佳論文獎1項,英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工程期刊2008年最佳論文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2,0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2部,其中英文專著2部;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50多項。近5年中,實驗室已承擔和完成各類重大科研項目220餘項,科研經費逾億元人民幣。

學術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

主 任 鍾掘 教 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南大學
副主任 薛群基 教 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副主任 任露泉 教 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吉林大學
副主任 張曙光 副總工程師 鐵道部
委 員 陳大融 教 授,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
葛世榮 教 授 中國礦業大學
郭東明 教 授 大連理工大學
郭萬林 教 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胡元中 研究員 清華大學
黃 平 教 授 華南理工大學
李滌塵 教 授 西安交通大學
李 健 教授級高工 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
林忠欽 教 授 上海交通大學
劉 焜 教 授 合肥工業大學
劉 瑩 教 授 南昌大學
史鐵林 教 授 華中科技大學
嚴新平 教 授 武漢理工大學
張永振 教 授 河南科技大學
趙亞溥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周仲榮 教 授 西南交通大學
秘 書 張晨輝 副研究員 清華大學

諮詢專家委員會

熊有倫熊有倫

首席諮詢專家
熊有倫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華中科技大學
徐濱士 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裝甲兵工程學院
范守善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
王玉明 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
趙淳生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張嗣偉 教授,石油大學

特邀諮詢專家
桂長林 教授 合肥工業大學
何丹農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
Jiang Xiangqian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 UK
Daisuke Konno 博士 日本ETT (Eureka Think Tank)
雷源忠 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李曙 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Li Yuzhuo Professor Clarkson University,USA
羅繼偉 教授級高工 河南洛陽軸承研究所
黎明 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町田 尚(Hisashi Machida) 博士 NSK副總裁,日本摩擦學學會(JAST)副理事長
王成燾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
黃柏林 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楊沛然 教授 青島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Zhang Yuming 博士 Quaker Chemicals Co.Ltd.,USA
趙 源 教授級高工 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
Zhu Dong 博士 STLE fellow,USA

實驗室組成

溫詩鑄溫詩鑄

名譽主任: 溫詩鑄 院士
主 任: 雒建斌 教授
副 主 任: 孟永鋼(常務)、陳懇、褚福磊鞏馬理田煜
秘 書: 張晨輝

中心實驗室(摩擦學研究所)
所 長 邵天敏
副所長 路新春、郭丹
書 記 汪家道
所長助理 秦力
秘 書 張晨輝
固定人員 在職人員共有23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授、研究員7人,副研究員:7人,講師、助理研究員:3人,高級實驗師等:6人。

微納製造研究室
主 任 陳懇
副主任 李勇、楊向東、朱煜
固定人員 共2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2人,講師3人

智慧型與生物機械研究室
主 任 季林紅
副主任 閻紹澤、賈曉紅
固定人員 共1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5人,副教授、副研究員9人

微納光電子技術研究室
主 任 鞏馬理
副主任 柳強
固定人員 共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副研究員3人,講師4人

微納工程研究室(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
主 任 路新春(兼)
副主任 潘國順
固定人員 共3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級職稱2人

研究人員

在職人員共有23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授、研究員7人,副研究員:7人,講師、助理研究員:3人,高級實驗師等:6人。

姓名 專業 職稱 辦公電話 辦公地點
溫詩鑄 機械學 院 士(博導) 62785714 Room 4414
雒建斌 機械學 研究員(博導) 62781385 Room 4502
陳大融 自動控制 教 授(博導) 62782815 Room 4509
胡元中 機械學 研究員(博導) 62788310 Room 4503
孟永鋼 壓力加工 研究員(博導) 62773867 Room 4414
邵天敏 機械學 研究員(博導) 62783160 Room 4502
路新春 金屬材料 研究員(博導) 62781764 Room 4510
田煜 機械學 研究員 62782981 Room 4502
王 慧 機械學 研究員 62788310 Room 4503*
潘國順 金屬材料 副研究員 62781764 Room 4510
汪家道 機械學 副研究員 62796458 Room 4509
何永勇 機械學 副研究員 62797646 Room 4415
郭丹 固體力學 副研究員 62792449 Room 4415
張向軍 機械學 副研究員 62773968 Room 4415
張晨輝 機械學 副研究員 62773129 Room 4415
陳皓生 機械學 副研究員 62797646 Room 4415
劉宇宏 化學 助理研究員 62792449 Room 4415
趙乾 材料物理 助理研究員 62797646 Room 4415
馬天寶 機械學 助理研究員 62783968 Room 4415
劉大猛 材料物理 助理研究員 62773129 Room 4415
郭炎 電子學 高級工程師 62783365 系館後平房
及開元 機械 高級實驗師 62772521 系館後平房
楊文言 儀器分析 高級實驗師 62772522 Room 4508
秦力 網路管理、摩擦學實驗 工程師 62782064 4507
趙 磊 摩擦學實驗 助 工 62783365 系館後平房
戚玉華 文秘 職 員 62781379 Room 4502

研究領域

Nanoman VS 掃描探針顯微鏡SPM(AFM+NanoMan)Nanoman VS 掃描探針顯微鏡SPM(AFM+NanoMan)

力化學金屬磨損自修復技術 8121
碳摩擦學 6947
塗層摩擦學 6744
機器油液診斷 6151
摩擦化學設計 6474
碳納米管的操縱 6911
納米塗層特性與生長機理研究 6959
薄膜潤滑研究 7101
顯微圖像識別與故障診斷 6322
轎車鋼板表面形貌研究 6347
金剛石薄膜及在污水處理中的套用研究 7008
微型飛行器(MAV)研究 8666
表面塗層/膜技術研究 7930
硬碟驅動器用動壓軸承的研究 6600
電控摩擦的機理與套用研究 6252
微構件材料機械性能與變形分析 6342
電流變機理及套用研究 6538
納米摩擦學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7634
混合潤滑數值模擬

主要研究內容

(左)Nanoman VS 掃描探針顯微鏡、(中)控制器及計算機系統、(右)可控氣氛箱(左)Nanoman VS 掃描探針顯微鏡、(中)控制器及計算機系統、(右)可控氣氛箱
①薄膜潤滑與超滑技術研究:進行了超滑潤滑薄膜實驗、微型機械錶面物理化學性能、計算機磁碟摩擦學特性等研究,在潤滑介質非牛頓特性、薄膜固化與相變、極限剪應力與屈服失效,表面粗糙度效應等方面已經取得突出成績。
②納米摩擦學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套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技術,對納米級流體薄膜的摩擦流變特性進行研究,模型包括球形分子及鏈狀分子,模擬研究了固體接觸和粘著的細觀力學特性、自組裝膜的摩擦特性及納米分子機械的動力學特性。研製了國內第一台垂直解析度為0-3納米的表面力儀。
③微機械力學性能研究:通過電磁驅動式微拉伸裝置,精確測摩擦學實驗室研製成功的雷射真空弧薄膜定了多晶矽薄膜微構件的力學性能,解釋了微構件力學性能參量的離沉積系統,成膜厚度能精確控制到納米級散性,提出了有關微構件的基本力學參量,研究了失效機理並建立了失效模型與多晶矽微機械的可靠性設計。
④用於污水處理的複合薄膜技術:以納米級複合薄膜的特殊的高氧化過電位特性為基礎,研製了新型電極,通過實驗中產生的過氧化酸、過氧化氫、臭氧、次氯酸等強氧化材料,達到清除污水中有害重金屬與有害生物分子的目的。非晶金剛石薄膜製備技術:利用脈衝雷射一真空弧離子技術沉積技術,獲得了非晶金剛石薄膜(ta—C膜)。並研製成功相應的實驗裝置,成膜精度可以控制在1nm以內。
⑤微機電系統構件的表面功能膜~LB膜技術:將MoS、TiO、C。等納米微粒與脂肪酸共混,在常溫、常壓下獲得了高度有序排列的超薄膜,此項研究在MEMS中將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⑥離子鍍技術及其套用:採用離子鍍及磁控濺射技術,獲得了TiA1N、TiZrN、TiCrN、Me—MoS:、DLC等高性能的耐磨、減摩鍍層。新型塗層使得高速鋼及硬質合金工具的加工效率、壽命、精度均提高了幾倍至幾十倍。
⑦電流變技術:以改性沸石為分散介質、矽油為基礎液研製了電流變液,在4kV/mm的電場強度下,動態屈服應力超過20kPa,電流密度小於30w~/cm;研製了0~3000V,開關速度小於50s的高壓可控直流電源。

人才培養

博士培養
序號 專業 學號 姓名 導師姓名
1 機械設計及理論 朱東 鄭林慶
2 機械設計及理論 胡元中 鄭林慶
3 機械設計及理論 865037 冼亮 鄭林慶
4 機械設計及理論 865138 應自能 鄭林慶
5 機械設計及理論 865139 劉向鋒 溫詩鑄
6 機械設計及理論 865140 艾曉嵐 鄭林慶
7 機械設計及理論 875173 王成彪 溫詩鑄
8 機械設計及理論 885013 劉偉強 鄭林慶
9 機械設計及理論 885014 馮忠剛 溫詩鑄
10 機械設計及理論 885155 程華 溫詩鑄
11 機械設計及理論 885156 劉健海 溫詩鑄
12 機械設計及理論 895129 馬諍 溫詩鑄
13 機械設計及理論 895130 霍宇翔 溫詩鑄
14 機械設計及理論 895245 馬雁聲 鄭林慶
15 機械設計及理論 895246 孔繁榮 溫詩鑄
16 機械設計及理論 905138 李應有 溫詩鑄
1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05140 鞠永青 溫詩鑄
18 機械設計及理論 905143 郭強 溫詩鑄
19 機械設計及理論 905280 朱惠忠 鄭林慶
20 機械設計及理論 915054 周春紅 溫詩鑄
2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15055 雒建斌 溫詩鑄
22 機械設計及理論 915263 汪仁友 溫詩鑄
23 機械設計及理論 915265 曹寧建 溫詩鑄
24 機械設計及理論 925064 裴有 溫詩鑄
25 機械設計及理論 935093 曹乃珍 溫詩鑄
26 機械設計及理論 935094 黃錦濱 鄭林慶
2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45029 盛選禹 溫詩鑄
28 機械設計及理論 945257 錢林茂 溫詩鑄
29 機械設計及理論 945259 鄒鯤 溫詩鑄
30 機械設計及理論 945261 潘建軍 溫詩鑄
3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55025 劉岩 溫詩鑄
32 機械設計及理論 955028 趙利民 鄭林慶
33 機械設計及理論 955029 冷永勝 鄭林慶
34 機械設計及理論 955202 徐桂珍 金元生
35 機械設計及理論 955203 王曉力 溫詩鑄
36 機械設計及理論 955206 張移山 陳大融
3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55207 沈瀛 溫詩鑄
38 機械設計及理論 955208 蔣洪軍 溫詩鑄
39 機械設計及理論 965039 杜紅世 溫詩鑄
40 機械設計及理論 965042 鄒茜 溫詩鑄
4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65265 劉瑩 陳大融
42 機械設計及理論 965266 汪家道 陳大融
43 機械設計及理論 965268 蔣瑋 溫詩鑄
44 機械設計及理論 965269 吳華鵬 陳大融
45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5031 張勇斌 溫詩鑄
46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5034 楊楠 陳大融
4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5035 彭海濤 金元生
48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5262 盧文秀 禇福磊
49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5266 楊明楚 溫詩鑄
50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5267 沈明武 溫詩鑄
5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036 齊軍 溫詩鑄
52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037 謝洪潮 陳大融
53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038 袁偉東 陳大融
54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76 崔小浩 金元生
55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77 田煜 溫詩鑄
56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79 張瑞軍 金元生
5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82 李浩群 溫詩鑄
58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83 丁建寧 溫詩鑄
59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86 彭志科 禇福磊
60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87 黎明 溫詩鑄
6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88 張濤 胡元中
62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89 張晨輝 雒建斌
63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5292 陳皓生 陳大融
64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5049 王文中 胡元中
65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5050 張宇軍 胡元中
66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5051 呂俊剛 陳大融
6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5056 李笑迪 陳大融
68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5060 張朝輝 溫詩鑄
69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5062 謝萬剛 金元生
70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5363 胡波 溫詩鑄
7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5365 關磊 陳大融
72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5366 郭百巍 陳大融
73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5067 鄭凱 溫詩鑄
74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5069 施洪生 胡元中
75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5071 胡曉莉 溫詩鑄
76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5072 常秋英 溫詩鑄
7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5410 李學敏 陳大融
78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5208 李翠紅 溫詩鑄
79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5209 董雲開 溫詩鑄
80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5210 卿濤 溫詩鑄
81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5211 楊冬 胡元中
82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5212 馬亞軍 金元生
83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5215 張晨光 陳大融
84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5216 韓中領 陳大融
85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5218 吳昊 孟永鋼
86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5169 蔣娜 陳大融
8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5170 劉峰斌 陳大融
88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5171 李欣 胡元中
89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5172 陳輝 胡元中
90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5173 楊鶴 金元生
91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5174 徐學鋒 雒建斌
92 機械工程 035163 張敏梁 溫詩鑄
93 機械工程 035164 李健 溫詩鑄
94 機械工程 035167 李永健 陳大融
95 機械工程 035168 禹營 陳大融
96 機械工程 035169 馬天寶 胡元中
97 機械工程 035170 彭倚天 胡元中
98 機械工程 035176 顧欣 雒建斌
99 機械工程 035177 劉書海 雒建斌
100 機械工程 2004310154 熊毅 溫詩鑄
101 機械工程 2004310155 王馨 溫詩鑄
102 機械工程 2004310158 葛晗 陳大融
103 機械工程 2004310159 曹春梅 陳大融
104 機械工程 2004310160 劉詩漢 陳大融
105 機械工程 2004310161 韓寶磊 路新春
106 機械工程 2004310162 王順 胡元中
107 機械工程 2004310167 張延瑞 孟永鋼
108 機械工程 2004310168 鍾敏 雒建斌
109 機械工程 2004310169 陳入領 雒建斌
110 機械工程 2004310172 周義剛 禇福磊
111 機械工程 2005310146 周剛 陳大融
112 機械工程 2005310147 趙巍 陳大融
113 機械工程 2005310155 李瑞 胡元中
114 機械工程 2005310156 張建軍 胡元中
115 機械工程 2005310157 龔海飛 胡元中
116 機械工程 2005310158 黃雅婷 路新春
117 機械工程 2005310159 張亮 雒建斌
118 機械工程 2005310160 馬麗然 雒建斌
119 機械工程 2005310161 張偉 孟永鋼
120 機械工程 2005310162 賀四清 孟永鋼
121 機械工程 2005310163 李寧 孟永鋼
122 機械工程 2005310164 林晶 孟永鋼
123 機械工程 2005310167 朱緒力 溫詩鑄
124 機械工程 2005310168 肖麗英 溫詩鑄

碩士培養

專業 學號 姓名 導師姓名 授學位日期 性別
機械學 854248 符晶 溫詩鑄 880628
機械學 864235 裘衛星 溫詩鑄 881226
機械學 864236 劉健海 溫詩鑄 881226
機械學 864237 姜思娟 鄭林慶 881226
機械學 864238 劉彥州 鄭林慶 89.06.28
機械學 864239 張曉雷 鄭林慶 89.06.28
機械學 864240 程華 溫詩鑄 881226
機械學 874215 劉成立 鄭林慶 89.06.28
機械學 874216 王偉強 溫詩鑄 89.12.25
機械學 874217 張先漢 鄭林慶 90.07.07
機械學 884212 鞠永青 鄭林慶 90.07.07
機械學 884214 尹永晶 胡元中 90.07.07
機械學 884217 梁燕飛 金元生 90.07.07
機械學 884218 邵風 溫詩鑄 91.04.01
機械學 894155 潘漢玉 陳大融 91.07.04
機械學 894157 汪仁友 溫詩鑄 92.03.28
機械學 894158 邱海波 金元生 92.03.28
機械學 894159 吳華東 金元生 91.07.04
機械製造 894177 朱新紅 金元生 92.03.28
機械學 904184 李向榮 溫詩鑄 92.07.07
機械學 904186 萬紅平 溫詩鑄 93.03.27
機械學 904187 蘇嵐峰 陳大融 93.03.27
機械學 914176 凌玲 溫詩鑄 930706
機械學 914177 盛選禹 金元生 94.06.29
機械學 924171 李學敏 金元生 95.06.30
機械學 924172 張移山 陳大融 95.06.30
機械學 924179 鄒茜 溫詩鑄 94.06.29
機械學 934176 袁弋非 陳大融 96.07.02
機械學 934177 康書剛 王慧 96.07.02
機械學 934178 杜紅世 溫詩鑄 96.03.29
機械學 934179 申作軍 胡元中 96.07.02
機械學 935092 劉彩真 溫詩鑄 96.03.29
機械學 944169 楊勛 溫詩鑄 96.07.02
機械學 944175 陳梅 孔憲梅 97.03.28
機械學 944179 汪家道 陳大融 96.07.02
機械學 954181 謝洪潮 陳大融 98.03.26
機械學 954188 鄭傑 黃平 98.06.26
機械學 954193 宋強 孔憲梅 98.03.26
機械學 964187 陳軍 王慧 99.04.00
機械學 964188 龔承 孔憲梅 99.04.00
機械學 964194 羅建國 邵天敏 99.04.00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4202 藺秀川 邵天敏 2001.01.08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4203 鄒榮 路新春 00.06.0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4207 王慶禹 褚福磊 00.06.0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74209 張偉 雒建斌 00.06.01
機械電子工程 974230 菅英霞 陳大融 200107
機械電子工程 974233 邢春芳 陳大融 200107
機械電子工程 974235 李戰備 陳大融 2001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4227 紀宏 孟永鋼 01.06.畢業0206學位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4228 劉珊 雒建斌 2001.01.08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4229 藺榮岩 孔憲梅 2001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84230 李志軍 王慧 200107
機械電子工程 984258 王立新 陳大融 2001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3406 大井聰子 褚福磊 2002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4298 程曉敏 孟永鋼 退學2000.6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4303 於浩 孟永鋼 2001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4304 許光躍 路新春 2002.0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4306 周明 邵天敏 2001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4308 譚偉 王慧 2002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4309 高峰 雒建斌 2002.01.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4314 安錦程 褚福磊 2002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4316 熊奡 孔憲梅 2002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994322 常利 雒建斌 2002.01.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4425 張振 陳大融 2003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4428 馬俊傑 雒建斌 2003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4469 茅海榮 孟永剛 2002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4471 盛鵬 褚福磊 2002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4473 袁治 雒建斌 2003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4474 鄭蕾 孔憲梅 2003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4477 張稷 路新春 2002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4478 張靖 王慧 200301
機械設計及理論 004479 瑟島 邵天敏 200401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4413 彭泳卿 路新春 2004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4414 胡潔 王慧 2004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4422 宋炳申 王慧 2004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4423 張磊 雒建斌 2004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4425 牟會清 邵天敏 2004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14428 張正業 金元生 2004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4384 閆晶 雒建斌 2005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4386 葉子申 孟永鋼 2005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4387 印欣運 何永勇 2005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4388 王亮亮 路新春 2005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4389 蘇才鈞 溫詩鑄 2005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4391 何雨 雒建斌 2005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4392 高曉軍 王慧 2005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4393 趙晚成 金元生 2004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24394 李熠 何永勇 200507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383 周剛 邵天敏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385 張偉 路新春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387 段文波 褚福磊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388 李瑞 王慧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389 唐薇薇 孟永鋼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392 謝昱北 陳大融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396 金永吉 邵天敏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397 張正 雒建斌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400 付昊 王慧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034403 茅碩 何永勇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396 朱毅 郭丹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397 韋海王 汪家道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402 高學寧 邵天敏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403 張新明 何永勇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404 程帥 張向軍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405 莊業 邵天敏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408 王慧 路新春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409 岳兆陽 孟永鋼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412 張麗 王慧 在讀
機械設計及理論 2004210413 潘冬冬 陳大融 在讀
機械工程 2005210271 徐彬 郭丹 在讀
機械工程 2005210275 張曉昊 張向軍 在讀
機械工程 2005210286 郭曉燕 胡元中 在讀
機械工程 2005210289 豆照良 汪家道 在讀
機械工程 2005210290 徐臻 陳大融 在讀
機械工程 2005210300 陳海波 王慧 在讀
機械工程 2005210304 王東華 孟永鋼 在讀
機械工程 2005210307 尹亮 邵天敏 在讀

開放基金

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開放基金申請指南
一、資助對象
凡涉及摩擦學基礎或套用研究方面的課題並且希望利用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條件進行研究的項目,均可申請本基金。本基金鼓勵外單位人員申請,申請人單位為清華大學的項目每年資助不超過1項。
二、資助方式
資助使用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所需費用,以及往返清華大學的差旅費,項目資助金額不超過3萬元。課題期限為二年。
三、申請程式
凡申請本開放基金項目者須填寫《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申請書》。將填寫好的申請書電子版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學術委員會秘書。經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評議批准的項目才能獲得資助。申請書每年受理一次,截止日期為九月三十日。申請書的評審結果將在當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前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請人。
四、資助範圍
A 優先資助方向:
納米摩擦學;表面工程
B 鼓勵研究方向:
典型零部件的摩擦學設計;高效潤滑油添加劑;摩擦學系統的監控與故障診斷;磨合與磨損過程;減摩耐磨及摩阻材料;控制摩擦與磨損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生物摩擦學;高溫摩擦學與高溫潤滑材料;摩擦學與環境;加工過程中的摩擦學

開放基金項目管理條例
根據國家科技部關於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和摩擦國家重點學實驗室近幾年來實行開放課題資助的經驗,為了進一步促進承擔課題的研究人員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實驗條件開展研究工作,對本開放基金項目的使用管理特作如下規定:

1、凡得到本基金資助的項目,需在項目截止日期前使用本基金。若項目截止日期前尚未使用基金,視為放棄本基金資助。
2、本基金不撥款到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由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財務管理。
3、對於課題負責人單位不在北京的資助項目,資助額度的80%用於支付使用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的機時費,20%用於項目組人員往返清華大學的差旅費。
4、對於課題負責人單位在北京並且非清華大學的資助項目,資助額度的95%用於支付使用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的機時費,5%用於項目組人員往返清華大學的交通費。
5、對於課題負責人單位為清華大學的資助項目,全部資助額度用於支付使用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的機時費。
6、本基金不得用於支付其它費用以及與項目無關的差旅費。
7、凡利用本基金項目完成的論文在發表時必須明確註明“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項目”(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Tribology Science Fund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在成果鑑定和申報各類獎勵時也必須作出明確標註。
8、課題負責人在課題結束時必須填寫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結題報告》,並將結題報告的電子版發給學術委員會秘書。對本基金項目所取得的專利、經濟效益等其它成果需在結題報告中向實驗室匯報。

資助課題

1996年度摩擦學開放基金資助課題及經費一覽
莫來石復相陶瓷的摩擦磨損行為及機理研究 1437
內生金屬間化合物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的高溫摩擦學特性研究 1408
陶瓷表面自潤滑雷射處理工藝與摩擦學性能 1478
金屬和陶瓷的高溫微動磨損 1520
[Fe-N/TiN]n系納米多層膜的摩擦磨損性能研究

1997年度摩擦學開放基金資助課題及經費一覽
表面熔融耐磨塗層工藝與強韌機理研究及納米巴基管道摩擦學研究 1511
表面形貌對綜合耐磨性能的影響 1553
表面超硬耐磨聚合物材料摩擦磨損機理研究 1583
金剛石微粉複合鍍層的剝離磨損特性研究 1513
混合潤滑狀態下三維表面形貌的效應及設計研究 1502
磨削表面形貌數字模擬及磨削表面接觸研究 1528
混合潤滑下國產潤滑油摩擦係數的測定與研究 1556
微量摩擦磨損測量儀的研究及薄膜材料的微觀摩擦學性能 1595
新型合金及生物梯度材料的生物摩擦磨損機理研究
1998年度摩擦學開放基金資助課題及經費一覽
高速電弧噴塗耐磨耐高溫塗層的摩擦學性能的研究 1270
含納米材料複合電刷鍍鍍層的微結構及摩擦學性能研究 1526
輸送水煤漿的單螺鏇泵定子磨損機理和磨損規律的研究 1413
嚙合與摩擦偶合離合機理與實驗研究 1449
高真空工況下超高轉速寶石軸承的摩擦學設計 1387
無鉛汽油的抗磨性研究 1334
固液複合相潤滑劑及含固液複合潤滑劑材料的摩擦學界面行為

1999年度摩擦學開放基金資助課題及經費
納米有序膜失效機理及承載能力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1565
表面處理工藝對形貌及抗磨性能的影響 1453
水溶性富勒烯C60共聚物納米滾珠的摩擦學性能及其潤滑機理 1630
磨粒分類結果與磨損表面關係 1377
微生物污染的噴氣燃料潤滑特性研究 1531
多層硬質複合膜不同溫度下摩擦磨損機制的研究 1525
原位合成納米單元/功能聚合物分散系及其摩擦學機制研究 1558
烷氧基硼酸鹽的合成及摩擦學性能研究 1387
Fe3Al/WC複合塗層高溫摩擦學性能研究 1537
微接觸力學理論中的尺度效應研究 1482
車用發動機磨粒識別及故障診斷系統研究

對外交流

對外交流對外交流

中-德“摩擦學進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德“摩擦學進展”研討會日前在清華大學近春園賓館會議室隆重召開。
會議為期4天,由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共同主辦。會議中方發起人為摩擦學國家重點試驗室主任雒建斌教授,德方發起人是柏林工業大學力學研究所國際著名學者V. 波波夫教授。
近年來,隨著微機械系統、納米技術、材料科學等領域的迅猛發展,摩擦學已經突破原有的潤滑、摩擦、磨損的傳統領域,向多尺度、多層次、多領域輻射和拓展。本次會議匯集摩擦學及其相關的物理與化學、材料科學、力學以及數值模擬方法等領域的中、德雙方的頂尖級專家、學者以及工程技術人員,旨在交流各研究方向的成果,並展望摩擦學基礎研究以及工程套用的前景。
參加會議並做大會報告的中方人員約20餘人,有摩擦學界的謝友柏院士、溫詩鑄院士、徐濱士院士、薛群基院士,還匯集了包括摩擦學國家重點試驗室在內的、來自蘭州物理化學研究所、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南航、中國礦大、武漢理工、石油大學、河南科技大、青島建工學院、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洛陽軸承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著名學者。參加會議交流的德方人員近20人,分別來自柏林工業大學、馬科斯-普蘭克金屬研究所、IVAF摩擦學研究所等單位。此外,會議還邀請了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摩擦學研究學者。
此次會議,不僅是中德兩國摩擦學及其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一次盛會,更是一次高水平、全方位、跨國際緊密聯合的學術交流活動,進一步反映出我國摩擦學研究在國際學術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
會議得到了清華大學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以及國家自然基金委的大力支持。會議其間,與會專家還將赴精密儀器系參觀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進展和先進儀器設備。

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是國家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學家、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依託一級法人單位建設、具有相對獨立的人事權和財務權的科研實體 , 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
電力系統及大型發電設備| 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 | 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 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 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 電力設備與電氣絕緣國家 | 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 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 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 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 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 機械製造系統工程國家重| 流體傳動及控制國家重點| 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 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 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 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 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 汽車動態模擬國家重點實| 強度與振動實驗室| 熱科學與動力工程實驗室| 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 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 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 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 現代焊接生產技術國家重| 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 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 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 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 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 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 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 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 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 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 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 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 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