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是在中國科學院腐蝕開實驗室(1987年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建立的,1995年通過國家驗收。實驗室主要開展腐蝕電化學、高溫氧化、混合氣氛腐蝕和熔鹽熱腐蝕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同時開展材料的腐蝕性能評價、壽命預測和檢測技術的研究。

簡介

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組建於1987年的中國科學院腐蝕科學開放研究實驗室。1993年國家計委批准建設,1995年通過驗收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面向國內外開放,是開展腐蝕與防護基礎研究、學術交流和高級人才培養的基地。主要開展腐蝕電化學,高溫氧化,混合氣氛腐蝕和熔鹽熱腐蝕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同時,發展材料的腐蝕性能評價,壽命預測和檢測技術。

科研領域

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圍繞腐蝕科學前沿,針對石油、化工、煤炭、核能、海洋開發、交通、環境保護、航空航天等行業的重要腐蝕與防護問題,研究材料的腐蝕規律和控制方法、材料和表面防護層在環境因素作用下的腐蝕失效機理、材料腐蝕壽命預測方法及理論,發展腐蝕監/檢測技術。 實驗室設立的三個研究方向分別為: (1)腐蝕電化學與自然環境腐蝕。電化學腐蝕機理與控制策略;腐蝕監檢測理論與技術;化學/電化學防護膜/層技術與理論;自然環境腐蝕的模擬研究; (2)高溫腐蝕與防護。合金的氧化機理;氧化膜的形成、破裂、修復規律及表征;高溫混合氣氛腐蝕與防護;防護塗層的形成與失效;束流表面改性; (3)力學—化學腐蝕與防護。應力腐蝕開裂;環境因素對疲勞裂紋萌生的影響;氫脆損傷與規律;多相流中材料的腐蝕、沖蝕和空蝕破壞機理與防護。

1.研究納米材料的化學穩定性,侵蝕性離子在界面的傳輸規律,材料腐蝕的電化學機理,開發環保型表面轉化膜、綠色緩蝕劑、納米有機塗料和腐蝕電化學檢測新技術;
2.研究先進高溫結構材料的氧化行為、氧化膜套用及活性元素的作用、力學因素對合金選擇性氧化的影響、低地軌道空間原子氧對材料的侵蝕作用以及防護塗層技術;
3.研究材料在氧化、硫化、鹵化、碳化等單一或多種腐蝕環境中的腐蝕機理,包括燃料電池中的熔融鹽腐蝕和垃圾焚燒中的氣相或復相環境中的腐蝕等,著重了解腐蝕機理並發展相關的耐蝕材料和防腐蝕技術;
4.研究材料與環境互動作用過程的數學、物理和分子模型,發展材料腐蝕性能評價和腐蝕壽命預測新技術,探索新型耐蝕材料和耐蝕塗層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
5.研究耐腐蝕、磨蝕和耐高溫的塗層。

科研支撐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2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各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5人;在實驗室工作的流動人員(客座、博士後、研究生)近60人。目前,由實驗室學術帶頭人主持的主要項目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1項、863項目1項、國家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基金重點項目1項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等。

發展成果

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自重點實驗室建設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6項(二、三等獎各3項);遼寧省科技進步獎2項(二、三等獎各1項);其它部委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總計獲科技成果獎勵33項,獲專利權10餘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00餘篇,出版論著9部;培養博士54人,碩士58人,有12名博士後出站。已經在腐蝕電化學基礎理論及測試技術、高溫氧化機理及防護塗層技術、應力腐蝕裂紋等方面取得了較有影響的研究結果,在國際腐蝕科學領域有一定影響力。 實驗室設立對學科發展有重大意義或套用前景的研究項目作為實驗室重點開放課題,同時實驗室也接受全國腐蝕科技工作者自選的課題申請,並根據申請指南進行遴選予以資助,鼓勵來實驗室合作並利用實驗室條件開展創新性研究。 經十餘年的建設,實驗室已擁有較為配套的研究條件,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實驗室發展模式,並在引導和促進我國腐蝕與防護科學技術發展,增進與國外腐蝕界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實驗室將在現有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學科特點,加強與國內外產業界的互利合作,提升解決重大腐蝕科學技術問題的能力。力爭在5~10年內,將自身建設成具有較高理論水平,並能夠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重大技術支持的,具有活力的國際一流的腐蝕科學實驗室。

交流合作

實驗室已與美國勞倫斯柏克利實驗室,英國伯明罕大學、莎莉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義大利熱那亞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韓國科學技術學院、機械與材料研究院和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等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