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1986年批准建設,1988年建成通過,1989年正式對外開放。

基本簡介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1986年批准建設,1988年建成通過,1989年正式對外開放。現任實驗室主任為薛紅衛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許智宏院士。
實驗室現有中科院院士5人,分別是沈善炯院士、洪孟民院士、許智宏院士、陳曉亞院士和林鴻宣院士,課題組長17名。其中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近年來,實驗室在植物分子生理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引進了一批優秀的年輕學科帶頭人,建設了一支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隊伍;形成了團結協作、充滿生機的工作氛圍和濃郁踏實的學術風氣,開展了務實高效的國際合作。實驗室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強勁趨勢,在國內外同領域中產生了較大影響。
實驗室主要學術方向和研究內容為植物分子遺傳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植物分子生理與發育研究、植物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等。目前,實驗室已建立了功能基因組學、細胞生物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技術平台,承擔了國家863計畫、973計畫、國家植物轉基因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以及上海市重大重點項目等一批重要科研任務。2006年以來實驗室在水稻產量基因研究、植物信號傳導研究以及植物miRNA的功能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後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Plant Cell以及PNAS上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
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依托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科研優勢,努力加強與國內外有關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與德國馬普學會、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大學(蘇黎世)、荷蘭科因公司等合作建立了相應的合作中心。同時與中國水稻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內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在生命科學快速發展的形勢下,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將進一步發揮學術優勢,根據國家的戰略需求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強化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協作交叉,追求創新,力爭取得系統性成果,為我國植物科學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並協力推動實驗室進入本領域國際知名實驗室行列。

研究方向

實驗室主要學術方向和研究內容包括:
1、 植物分子遺傳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利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平台,圍繞水稻、擬南芥等模式植物以及大豆、棉花、蔬菜等重要農作物,開展突變群體的構建與分析、植物基因表達調控機理的研究;建立並加強相關研究的技術平台建設,完善相關的研究體系。力爭在水稻等植物突變體庫建立、cDNA晶片與轉錄譜分析以及重要功能和調控網路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2、 植物分子生理與發育研究
利用分子遺傳學手段,針對植物重要生物學現象和生理功能,深入開展激素作用機理、花和重要營養器官的分化與發育、代謝調控、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及信號轉導機理等方面的研究。
3、 植物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重點進行植物細胞遺傳操作、農作物品質等農藝性狀改良基因工程及植物生物反應器的研製。

科研團隊

科研團隊科研團隊

學術委員會
主 任: 許智宏 植物細胞生物學 院 士 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
副主任: 韓 斌 植物分子生物學 研究員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中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黃 海 植物發育生物學 研究員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
委 員: 陳曉亞 植物次生代謝分子生物學 院 士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
瞿禮嘉 植物分子生物學 教 授 北京大學
劉春明 植物細胞生物學 研究員 中科院植物所
劉耀光 植物分子生物學 教 授 華南農業大學
羅 達 植物發育生物學 研究員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
錢 前 植物分子遺傳學 研究員 中國水稻所
萬建民 植物分子遺傳學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
武維華 植物分子生物學 院 士 中國農業大學
薛紅衛 植物分子生物學 研究員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
薛勇彪 植物發育生物學 研究員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楊維才 植物發育生物學 研究員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張大兵 植物分子生物學 教 授 上海交通大學
專家委員會
蔡南海 院 士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
方榮祥 院 士 中科院微生物所
李家洋 院 士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馬 紅 教 授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孫大業 院 士 河北師範大學
翟虎渠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
張啟發 院 士 華中農業大學

課題組長
陳曉亞
研究員/院士 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和棉花生物學

方玉達
研究員 植物基因組的細胞生物學研究組
龔繼明
研究員 植物營養調控及植物修復
郭房慶
研究員 植物一氧化氮信號傳導和衰老機理
何玉科
研究員 植物形態發生和分子育種
何祖華
研究員 植物抗病信號轉導與互作和功能基因組學
黃 海
研究員 植物發育的分子機理
黃繼榮
研究員 G-蛋白信號轉導和葉綠體發育
林鴻宣
研究員/院士
實驗室副主任 作物遺傳與功能基因組
米華玲
研究員 葉綠體蛋白相互作用
唐威華 研究員 植物-真菌相互作用及植物生殖發育

文啟光
研究員 植物激素乙烯信號傳導
肖 晗 研究員 果實發育生物學研究組
薛紅衛
研究員/實驗室主任 植物激素和種子發育
王永飛 研究員 離子通道與植物細胞信號轉導
張洪霞
研究員 轉基因耐鹽抗旱植物
張 鵬
研究員 薯類生物技術

開放課題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申請指南
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堅持“開放、流動、聯合”的方針,熱忱向國內外開放。本實驗室主要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基因工程的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重點結合植物生物學中的重大問題(如發育、分化、抗性等),研究植物功能基因組、重要生物學功能基因的分離、分析與遺傳控制,以及植物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
二、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1、植物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水稻等植物突變群體的構建與分析、植物基因表達調控機理及表達調控元件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植物基因表達譜的研究、植物重要功能基因的分離和研究等。
2、植物重要生物學功能基因的分離、分析與遺傳控制
植物激素作用機理、花和重要營養器官的分化與發育、代謝(包括次生代謝)調控、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及信號轉導機理等。
3、植物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
植物細胞遺傳操作、農作物品質等農藝性狀改良及植物生物反應器的研製。
三、申請課題的研究內容必須符合本指南所列範圍,並與實驗室有關在研課題有密切的聯繫。凡已取得博士學位,或具有助研以上職稱,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基礎研究的國內外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均可提出申請(原則上不受理在讀博士生的申請)。申請課題應在學術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研究計畫切實可行,申請者在所申請的領域內已具有紮實的研究基礎。
四、申請者可向本實驗室索取申請書,並按規定格式認真填寫,申請者將申請書隨同本人簡歷及兩份專家推薦信(用A4紙列印,一式6份),於每年9月30日前寄至本實驗室(並將相應電子版材料傳送至實驗室)。
五、申請書經同行專家初審後,遞交學術委員會評審,並經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批准後,接受申請人作為訪問學者來室工作。對於獲獎的課題將根據當年的經費情況給予一定的追加資助。

在研課題

受資助人單 位課題名稱合作者執行時間
汪俏梅浙江大學G蛋白介導的糖信號途徑調節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的機理研究黃繼榮2010-2011
張 森上海師範大學調控擬南芥花粉發育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黃 海2010-2011
張國良淮陰工學院生化學院水稻抗紋枯病種質資源的鑑別、遺傳機制及其套用何祖華2009-2010
滕年軍南京農業大學高濃度CO2下擬南芥差異蛋白質組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米華玲2008-2009
王建軍浙江省農科院水稻無花粉型突變體Osft1的相關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何祖華2007-2008

已結課題

受資助人單 位課題名稱合作者執行時間
趙興明

上海大學系統生物技術研究所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禾穀鐮孢侵染植物的動態轉錄調控分析唐威華2009-2010
董愛武復旦大學組蛋白分子伴侶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黃 海2008-2009
張光恆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葉形控制基因的分離與功能研究薛紅衛2007-2008
王愛民徐州師範大學水稻胚乳相關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王宗陽 2006-2007
吳耀生廣西醫科大學廣西特產藥用植物絞股藍皂甙合成途徑陳曉亞2006-2007
David OwUC Berkeley & USDA作物抗乾熱基因的分離與功能鑑定何祖華 2005-2006
郭龍彪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93-11產量基因的精細定位和遺傳機理分析林鴻宣2005-2006
王 華日本香川大學農學部控制水稻側根發育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羅 達2005-2006
Renee SungSIBS-UC Berkeley CenterGenetic Manipulation of rice flowering time and shoot statue薛紅衛2005-2006
欒 升UC-BERKELEYFunctional detection of ABA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薛紅衛2004-2005
倪迪安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擬南芥轉錄因子G2-like基因家族的功能分析 2004-2005
朱旭東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lesion-mimic突變體的遺傳和分子生理何祖華2003-2004
孫 越華東師範大學擬南芥葉發育重要基因AS1的功能分析黃 海2003-2004
孫衛寧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水稻中相關抗鹽抗旱基因的分析及克隆林鴻宣2003-2004

研究成果

獲獎
年份獲獎人獎項成果
2008林鴻宣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水稻耐鹽複雜數量性狀的遺傳機理及其套用研究
2008薛紅衛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激素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機理
專利 
2006-2009:

申 請 號

授 權 號

名 稱

類 型

申 請 人

PCT/CN2009/071419   GIF1啟動子及其套用

發 明

何祖華、王二濤、李群
200910197936.7   調控大白菜春化性狀的因子及方法

發 明

何玉科、張紹峰、孫傳寶
200910194635.9   改變植物氣孔開度和密度的方法

發 明

楊洪全、康春穎、王芳芳
200910052370.9   調節植物葉片轉綠過程的蛋白、其編碼基因及套用

發 明

黃繼榮、吳文娟
200910048955.3   水稻鋅指蛋白轉錄因子新基因及抗旱耐鹽套用

發 明

林鴻宣、黃新元、晁代印、高繼平朱美珍、施敏
200910046650.9   AtNRT1.8基因增強農作物對重金屬或鹽脅迫的抗性的套用

發 明

龔繼明
200910046389.2   一種製備香石竹和中國石竹雜交後代的方法

發 明

衛志明、朱木蘭
200910046388.8   一種製備石竹高頻再生植株的方法

發 明

衛志明、朱木蘭
200810042545.3   調解塊根植物澱粉組成的方法

發 明

張鵬、趙姍姍
200810041552.1   作物萌動種子抗熱性快速鑑定方法

發 明

何玉科、段海燕、鍾蔚麗
200810037042.7   水稻株型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林鴻宣、金鍵、施敏、高繼平、朱美珍
200810036615.4   GIF1啟動子及其套用

發 明

何祖華、王二濤、李群
200810036084.9   油菜超長鏈脂肪酸合成酶及其套用

發 明

薛紅衛、武國章、牛亞、沈思師
200810033542.3   植物表皮毛特異表達啟動子FIF1及其套用

發 明

陳曉亞、上官小霞、王佳偉、林芝萍、王凌健
200810033537.2   用RDL1基因促進植物種子增大和棉纖維增長的方法

發 明

陳曉亞、徐冰、緱金營上官小霞、毛穎波、林芝萍、王凌健
PCT/CN2008/070140   植物miRNA及其用途

發 明

薛紅衛、薛良交
PCT/CN2007/071164   利用RNAi技術改良植物抗蟲性的方法

發 明

陳曉亞、毛穎波、林芝萍、王凌健
PCT/CN2007/070984   作物籽粒灌漿基因GIF1及其套用

發 明

何祖華、王二濤、李群、朱旭東、王建軍、王林友
200710037647.1   植物葉片各級脈和分櫱基部特異表達啟動子及套用

發 明

薛紅衛、胥倩
200710036576.3   植物miRNA晶片及其用途

發 明

薛紅衛、薛良交

200710036575.9

植物miRNA及其用途

發 明

薛紅衛、薛良交(受理)

200710044453.4

甘薯離體培養不定根生芽方法及其套用

發 明

張鵬、李海霞、楊俊

200710044772.5

調控植物株高的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何祖華、張迎迎、李群

200710045353.3

水稻黃素蛋白基因及套用

發 明

林鴻宣、孫世勇、晁代印、施敏、高繼平、朱美珍

200710045352.9

水稻脂肪合成相關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張景六、彭凌濤、李琳、沈革志

200610116083.6

油菜中脂肪酸合成相關基因的功能

發 明

薛紅衛、吳國章、牛亞、沈思師

200610117113.5

水稻大粒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林鴻宣、宋獻軍、黃巍、施敏、朱美珍

200610117721.6

作物籽粒灌漿基因GIF1及其套用

發 明

何祖華、王二濤、李群、朱旭東、王建軍、王林友

200610117722.0

調節植物生長激素敏感性及葉片面積的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薛紅衛、殷珂

200610117723.5

調節植物對生長素敏感性的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薛紅衛、李剛

  ZL200410053873.5 去除轉基因植物中階段性作用外源基因的方法

發 明

衛志明、劉海坤、楊超
  ZL200510028529.5 增強植物抗旱性的方法

發 明

楊洪全、茅健
  ZL200510029938.7 植物病原菌誘導和組織特異性表達啟動子的序列和套用

發 明

何祖華、張忠琴、李志邈、李群
  ZL200510030642.7 水稻葉片內卷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張景六、王江、時振英、沈革志、王新其
  ZL200410053340.7 雙轉基因耐鹽植物的培育方法

發 明

張洪霞、楊磊、賈同春
  ZL200510030064.7 OsMDP1基因用於調節植物油菜素內酯敏感性的套用

發 明

薛紅衛、段可、李李
  ZL200310108449.1 降解有機汞污染的轉基因菸草

發 明

何玉科, 沈瑞娟, 王進游
  ZL03129329.8 水稻莖稈伸長基因及其編碼蛋白和用途

發 明

何祖華、李群、許永漢、朱永友、林鴻宣、周海臣、毛碧增
  ZL200410089381.1 水稻抗逆相關基因--錨定序列重複蛋白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林鴻宣、晁代印、施敏、葛良法、朱美珍

200410089368.6

ZL200410089368.6

水稻抗逆相關基因--海藻糖-6-磷酸磷酸化酶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林鴻宣、晁代印、施敏、葛良法、朱美珍

03115276.7

ZL03115276.7

含殼寡糖的農藥組合物及套用

發 明

何祖華,寧偉,李群

03129656.4

ZL03129656.4

基於水稻超級基因家族品種分子指紋技術

發 明

何祖華、田平方、李群、吳剛

98122875.5

ZL98122875.5

抑制棉籽中棉毒素形成的基因工程方法

發 明

陳曉亞、周向軍、賈軍偉、林芝萍

200310107907.X

ZL200310107907.X

棉花漆酶轉基因植物及其套用

發 明

陳曉亞、王國棟

200310108076.8

ZL200310108076.8

棉花黃萎病菌分泌型激發子基因及其套用

發 明

陳曉亞、王建營、姜衛紅、林芝萍

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學術交流

2009年3月19日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Donald R. Ort教授訪問,並做了題為“Crops face the future”的學術報告。
2009年3月31日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David Jackson教授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Genetic networks for inflorescence architecture in maize”的學術報告。
2009年4月3日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Natasha Raikhel教授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Understanding endomembrane trafficking via chemical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visual microscopy”的學術報告。
2009年4月7日
英國生物工藝學和生物學研究委員會的劉復權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RNA processing linked to chromatin modif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silencing in flowering time control”的學術報告。
2009年4月7日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Tom Hsiang教授訪問,並做了題為“Comparative genomics to assess gene age and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的學術報告。
2009年4月9日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Roger Innes教授訪問,並做了題為“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pathogen recognition by plants”的學術報告。
2009年4月14日
日本岡山大學的Wataru Sakamoto教授訪問,並做了題為“Dissection of an Arabidopsis leaf-variegated mutant unravels important roles of metalloprotease FtsHs in photosynthesis and chloroplast development”的學術報告。
2009年4月17日
丹麥嘉士伯實驗室的邱金龍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Arabidopsis MPK4 kinase cascade in disease resistance”的學術報告。
2009年4月22日
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的Andrew Staehelin教授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Nanoscale architecture of ER and Golgi membranes as determined by electron tomography”的學術報告。
2009年4月24日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的沈文輝博士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Histone methylation and ubiquitylation in flowering regulation”的學術報告。
2009年5月4日
英國巴斯大學的John Beeching博士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Post-harvest deterioration in cassava: From understanding towards control”的學術報告。
2009年5月13日
德國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的Patrick Giavalisco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13C isotope-labeling-based metabolome analysis of Arabidosis thaliana using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的學術報告。
2009年5月19日
匈牙利科學院農業研究所的Tibor Janda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Factors affecting cold tolerence in cereals”的學術報告。
2009年5月22日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Chen Xue-Mei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Small RNA metabolism and function in Arabidopsis”的學術報告。
2009年6月1日
芬美意公司的Michel SHALK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Biotechnology in the flavor and fragrance industry: biochemical production of terpene compounds”的學術報告。
2009年6月2日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的Zheng Zhi-liang博士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Zheng Huan-quan博士訪問我室,並分別做了題為“Carbon and nitrogen nutrient balance signaling in plants”和“Membrane trafficking and cell polarity: Rab-A GTPases and their uncles dance on the way”的學術報告。
2009年6月4日
比利時根特大學的Jurgen Kleine-Vehn博士和Stephanie Robert博士訪問,並分別做了題為“Auxin flow pinpoints the plant development -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polar PIN auxin efflux carrier targeting”和“vesicle trafficking in plant development”的學術報告。
2009年6月16日
加拿大女王大學的賈宗超教授訪問,並做了題為“Bifunctional kinase/phosphatase AceK and its complex with substrate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的學術報告
2009年6月17日
美國喬治亞大學的Mark Brown教授和John Ruberson博士訪問我室,並分別做了題為“Endocrinology of mosquito reproduction and metabolism”和“Bottom-up effects of nitrogen in cotton”的學術報告。
2009年7月1日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何新建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in plants”的學術報告。
2009年7月8日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的謝志新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Explore the small RNA world: using plant model system”的學術報告。
2009年7月9日
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Broad研究院的Li-Jun Ma博士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The promises of comparative genomics”的學術報告。
2009年8月6日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Zhi-Liang Fan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A novel biochemical platform for fuels and chemicals productions from cellulosic biomass”的學術報告。
2009年8月7日
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的Ulrich Schwaneberg教授訪問,並做了題為“Protein engineering by directed evolution: concepts,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and success stories”的學術報告。
2009年8月13日
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Jian-Hua Fu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pecific 5' capping of RNA polymerase II transcripts”的學術報告。
2009年8月18日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Hua Lu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Exploration of acd6-1 in dissection of salicylic acid-mediated defense signaling networks”的學術報告。
2009年8月26日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華健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emperature modulation of plant defense responses”的學術報告。
2009年9月17日
新加坡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何亞文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Systems biology of virulence gene expression in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的學術報告。
2009年9月29日
美國Noble基金會的Jiang-Qi Wen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Facilitate legume research –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edicago mutant populations”的學術報告。
2008年
2008年3月20日
荷蘭KeyGene N.V.的Mark van Haaren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Breeding by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的學術報告。
2008年3月22日
荷蘭瓦赫寧恩大學Pierre J.G.M. de Wit教授訪問,並做了題為“innate immunity in tomato towards the fungal pathogen Cladosporium fulvum; effectors and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的學術報告。
2008年3月24日
加州戴維分校Deborah Delmer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Cellulose: A challenging substrate for production of biofuels”的學術報告。
2008年4月14日
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兼KeyGene N.V執行總裁Arjen J van Tunen訪問,並做了題為“Genetic Modification and Molecular Breeding”的學術報告。
2008年4月18日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朱興光訪問,並做了題為“Engineering photosynthesis for higher solar energy harvesting efficiency”的學術報告。
2008年5月16日
孟山都公司Steve Padgette博士等一行訪問,Steve Padgette博士做了題為“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 Genomics: Innovating for the Future”的學術報告,華盛頓大學教授Ralh S. Quatrano做了題為“The genome of the moss Physcomitrella patens: A model system to study drought tolerance”的學術報告。
2008年5月29日
陶氏益農公司Mike Murray博士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Precision Trait Development Using Zinc Finger Protein Technology”的學術報告。
2008年6月6日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Wilhelm Gruissem 教授訪問,並做了題為“Metaprofiling of transcriptomes and proteomes: gene expression networks in time, space and response”的學術報告。
2008年6月6日
日本奈良科學技術研究所Takashi Hashimoto 博士和東京大學Toshiaki Umezawa博士來訪,分別做了題為“Microtubule organization and helical growth in Arabidopsis”和“Stereochemical Control in Lignan Biosynthesis”的學術報告。
2008年7月3日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訪問,並做了“RNAi in Arabidopsis and Chlamydomonas”的學術報告。
2008年7月16日
浦項工科大學Ildoo Hwang博士訪問,並做了“Cytokinin action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的學術報告。
2008年7月21日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Michael Smith 實驗室副教授Li Xin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Studying Plant Innate Immunity Using SNC1 Autoimmunity Model”的學術報告。
2008年7月22日
Shimamoto博士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Defensome model for rice innate immunity”的學術報告。
2008年7月23日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副教授Wenyuan Song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A Rice Kinase-Protein Interaction Map”的學術報告。
2008年7月23日
紐約城市大學副教授程海平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Molecular Signaling during Sinorhizobium meliloti-alfalfa nitrogen fixing symbiosis”的學術報告。
2008年7月25日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程海平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Molecular signaling during Sinorhizobium-alfalfa nitrogen fixing symbiosis” 的學術報告。
2008年8月27日
美國馬里蘭大學代表團來訪。
2008年9月8日
法國CSO Hitexacoat分子微生物部領導Cees van den Hondel教授訪問我室,並做了“Aspergillus niger, an excellent model organism for the study of protein production, cell wall biosynthesis and morphology of filamentous fungi” 的學術報告。
2008年9月19日
新加坡國立大學Adam Yuan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AV2b-siRNA complex and HYL1 protein”的學術報告。
2008年9月24日
Peter H. Raven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Sustainability for th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的學術報告。
2008年9月25日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植物基因表達中心Weimin Ni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Phytochrome signaling through phosphoryl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s (PIFs)”的學術報告。
2008年9月26日
荷蘭內梅亨大學Tom Gerats博士訪問,並做了題為“Transposon mutagenesis in petunia: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s”的學術報告。
2007年
2007年3月13日
美國華盛頓大學Weixiong Zhang 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A novel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dentification of stress-inducible microRNA gene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學術報告。
2007年3月22日
來自美國孟山都公司的吳坤生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Molelular Breeding in an Industrial Setting”的學術報告。
2007年4月2日
美國唐納德•丹弗思植物科學中心的主席Roger Beachy教授來開放實驗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Improving the Human Condition through Plant Science”的精彩學術報告。薛紅衛主任向Roger Beachy教授詳細介紹了我所的學科布局和科研進展,並陪同他參觀了木薯生物技術實驗室和人工氣候室。
2007年4月6日
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所一行十多人在所長Andreas Dress,黨支部書記陳芝芬的帶領下來我所開放實驗室參觀訪問,並與課題組長進行座談。
2007年4月12日
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教授,世界著名的植物分子生物學家蔡南海教授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Mechanism of action of viral suppressors and engineering viral resistance using artificial miRNA”的學術報告。
2007年4月25日
瑞士聯邦理工大學Wilhelm Gruissem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Meta-profiling of transcriptomes: gene expression networks in time, space and response”的精彩學術報告
2007年5月8日
美國卡爾頓學院的Sonja Maki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Regulation of meristem fate in Pisum Sativum L”的學術報告。
2007年5月15日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Vicki L. Chandler博士來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Tandem Repeats Mediate heritable Chromatin Changes Through an RNA-Directed Mechanism”的學術報告。
2007年5月21日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科學系David R. Gang博士來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Medicinal Plant Metabolism & Metabolic Engineering”的學術報告。
2007年5月28日
美國德克薩斯A&M 大學的David M. Stelly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Chromosomal and Genomic Manipulations for Genetic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of Cotton”的學術報告。
2007年5月28日
美國肯塔基大學Ling Yuan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題為“Engineering transcription factors to regulate plant metabolic pathways”的學術報告。
2007年5月30日
德國馬普發育生物學所Zhong Zhao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題為“Histone lysine methylation control flowering”的學術報告。
2007年6月4日
來自德國馬普植物育種研究所的Shen Qian Hua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Nuclear activity of MLA immune receptors links isolate-specific and basal disease-resistance responses”的學術報告。
2007年6月8日
德國Kiel大學細胞生物學系主任Karin Krupinska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Molecular and cellular analysis of leaf senescence”和 “Biosynthesis of tocochromanoles (Vitamin E) and their functions in plants”的精彩學術報告。
2007年6月12日
來自美國Oak Ridge國家實驗室化學部的Elias Greenbaum 博士訪問我室,並做了題為“New Vistas in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Protection of Source Drinking Water, Renewable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Artificial Sight”的學術報告。
2007年6月12日
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Bob Buchanan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同沈允鋼院士以及部分科研人員座談。
2007年6月26日
美國北卡大學的Alan Jones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Photosynthate sensing: From plasma membrane to organelle”的精彩報告。
2007年6月26日
英國諾丁漢大學Zoe Wilson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題為“Molecular networks in pollen development”的學術報告。
2007年6月27日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Haiyang Wang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Transcriptional and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light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的學術報告。
2007年7月6日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Jian Xu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Polar auxin transport and pattern formation in the Arabidopsis root”的學術報告。
2007年7月13日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Susheng Gan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Towards the molecular understanding and manipulation of plant senescence”的學術報告。
2007年8月9日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馬紅教授訪問我室,就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論文撰寫水平做了題為“How to write good scientific articles and write them in English”的精彩學術報告。
2007年8月13日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畔分校的Hailing Jin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Small RNA in Plant Immunity”的學術報告。
2007年8月16日
印度Meerut大學的Pushpendra K. Gupta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QTL analysis of bread wheat”的學術報告。
2007年9月20日
國際水稻研究所的Philippe M. Herve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題為“Hibernate Genes Like Computers”的學術報告。
2007年10月16日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李寅研究員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代謝工程和系統生物技術:機遇和挑戰”的學術報告。
2007年10月22日
美國佛羅里達大Alice Harmon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 “Regulation of Cysteine Synthesis in Soybean by 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的學術報告。
2007年10月23日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Yongmei Bi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Use gene knowledge to improve crop productivity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的學術報告。
2007年10月30日
英國John Innes Centre 的Clive Lloyd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 “Microtubules and plant cell shape”的學術報告。
2007年11月12日
弗賴堡大學Klaus Palme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Auxin in action: signalling, transport and the control of plant growth”的學術報告。
2007年11月15日
唐納德丹佛植物科學中心Claude M. Fauquet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The Global Cassava Partnership: cassava improvement for virus resistance and nutritional enhancement”的學術報告。
2007年12月13日
日本京都大學kozi Asada教授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Production and Scavenging of ROS, and Relaxation of Photon-excess Stress in Photosynthesis”的學術報告。
2007年12月13-14日
瑞士ETH Zurich的Wilhelm Gruissem教授來我室訪問交流。
2007年12月21日
東京大學生物生產工學研究中心林風秋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Searching for naringenin 7-O-methyltransferase, a biosynthetic enzyme of a rice flavonoid phytoalexin”的學術報告。
2007年12月24日
南衛理公會大學化學系朱敦明博士來我室參觀訪問,並做了題為“生物催化-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精細化工產業”的學術報告。
2007年12月30日
菲律賓國家水稻研究所Susanna Poletti 博士來我室訪問交流。

國內外合作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馬普植物分子生理學和信號傳導夥伴實驗室
中德馬普“植物分子生理學和信號傳導”夥伴小組是由中國科學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共同支持的中德雙邊科學合作項目,旨在充分結合雙方的人才優勢和科研條件,在共同感興趣的植物信號傳導分子機理領域開展合作研究。至2005年8月,夥伴小組已經走過了五個春秋,在科研、人才培育及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SIBS-UC Berkeley 分子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子生命科學研究中心於2004年7月正式掛牌成立。中心位於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在的楓林園區。這一中心聯合了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植物和微生物系的幾個實驗室。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是國內一流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機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有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22位美國科學院院士。該校的植物和微生物系的研究領域廣泛,主要包括生態和進化,基因組研究,計算機生物學,微生物遺傳和發育,植物遺傳和發育,微生物和寄主的相互關係以及生理生化和生物物理等幾個方面。SIBS-UC Berkeley聯合生命科學中心的目標是為中國科學家和世界一流科學家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進一步促進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美國賓州大學
植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美國賓州大學植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於2004年8月12日正式成立。植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聘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組成中心學術委員會指導研究工作,並分別在上海交大、上海植生所、賓州大學設立分中心。賓州大學終身教授馬紅、上海植生所研究員陳曉亞、上海交通大學農生院院長唐克軒教授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執行院長林志新教授任中心負責人。聯合中心以加強國內外研究交流,實現研究信息共享,提升國內植物科學研究實力,培訓國內研究生和教師為宗旨,將互派教師和研究生到其它中心開展研究工作,每年舉辦一次國際性學術交流會,每年暑假舉辦一次植物生命科學研究培訓班。
SIBS-ETH 上海木薯生物技術中心
植生生態研究所與瑞士聯邦理工大學(蘇黎世)共同建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瑞士聯邦理工大學(蘇黎世)上海木薯生物技術中心(sccb),於2007年4月正式成立。
SIBS-KEYGENE 植物分子育種聯合實驗室
植生生態研究所與荷蘭科因(Keygene)公司共同建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荷蘭科因(Keygene)公司“植物分子育種聯合實驗室”,於2007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