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863計畫

國家863計畫

國家863計畫是指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技術為中心的新的技術革命浪潮有力地衝擊著全球,它對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創造力的發揮、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起了經濟、社會、文化、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深刻的變革。

高技術及高技術產業已成為國與國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競爭的主要手段。實踐證明,誰掌握了高技術,搶占到科技的“制高點”和前沿陣地,誰就可以在經濟上更加繁榮,政治上更加獨立,戰略上更加主動。因此,許多國家都把發展高技術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惜花費巨額投資,組織大量的人力與物力。1983年美國提出的“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畫),隨後出現的歐洲的“尤里卡”計畫,當時的經互會成員國的“2000年科學技術進步綜合綱要”和日本的“今後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都是著眼於21世紀的戰略計畫。這些計畫的實施,對世界高技術大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震動。

概述

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著許多重大問題,如人口、糧食、能源、環境等,迫切需要高技術和突破和套用。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應當適應世界高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新形勢,積極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縮小與國外的差距,適當集中力量,在有限的高技術領域部署工作,對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工業、企業技術升級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建議。這封信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小平同志親自批示: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

國家863計畫國家863計畫

王大珩863倡議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套用光學及光學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國家863計畫國家863計畫

王淦昌

863倡議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高能物理學家。

國家863計畫國家863計畫

楊嘉墀

863倡議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空間自動控制專家。

國家863計畫國家863計畫

陳芳允

863倡議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電子學家。

小平同志的這個批示,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了使這一計畫切實可行,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後的半年時間裡,中共中央、國務院組織200多位專家,研究部署高技術發展的戰略,經過三輪極為嚴格的科學和技術論證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綱要》。

我國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從國情出發,我國在較長時期內,還沒有條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全面大規模地發展高技術,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世界範圍內同已開發國家開展爭奪高技術優勢的全面競爭.因此,863計畫從世界高技術發展趨勢和中國的需要與實際可能出發,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7個領域15個主題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的重點、組織一部分精幹的科技力量,希望通過15年的努力,力爭達到下列目標:

1、在幾個最重要高技術領域,跟蹤國際水平,縮小同國外的差距,並力爭在我們有優勢的領域有所突破,為本世紀末特別是下世紀初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創造條件;
2、培養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3、通過傘型輻射,帶動相關方面的科學技術進步;
4、為下世紀初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奠定比較先進的技術基礎,並為高技術本身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5、把階段性研究成果同其它推廣套用計畫密切銜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發揮經濟效益。

中國的宏偉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就這樣堅定地開始實施了。由於科學家的建議和鄧小平同志的對建議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這個宏偉計畫被命名為“863”計畫。

與國際上其它國家高技術發展計畫相比,我國的863計畫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作為開發中國家的高技術計畫,確定了相當有限的領域和目標,而且主要圍繞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進行部署;
2、在高技術基礎比較落後的情況下,虛心學習國際上的一切有效的經驗和先進技術,積極倡導國際高技術研究與發展的交流和合作;
3、863計畫施行政府主導,同時鼓勵企業的參與。

整體框架

八六三計畫選擇了對我國今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七個高技術領域。1993年通信技術作為一個主題列入863計畫。從1991年到1995年,國家科委適時地將水稻基因圖譜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HDJ-04型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關鍵技術、超導技術和海洋技術作為專項納入863計畫。1996年7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批准將海洋高技術作為863計畫的第八個領域。目前,863計畫共有八個領域、20個主題。

領域與主題

(一)生物技術領域

優質、高產、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主題
基因工程藥物、疫苗和基因治療主題
蛋白質工程主題

(二)航天技術領域(兩個主題)

航天技術研究發展性能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提高我國航天發射商業服務能力繼續進行為和平目的空間科技的研究與開發。

(三)信息技術領域

智慧型計算機系統主題
光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微電子系統集成技術主題
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
通信技術主題

(四)雷射技術領域(三個主題)

雷射技術研究高性能和高質量的雷射技術把成果套用於生產帶動脈衝功率技術、電漿技術、新材料及雷射光譜學等技術科學的發展。

(五)自動化技術領域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主題(CIMS)
智慧型機器人主題

(六)能源技術領域

燃煤磁流體發電技術主題
先進核反應堆技術主題

(七)新材料領域

高技術新材料和現代科學技術主題

(八)海洋技術領域

海洋探測與監視技術主題
海洋生物技術主題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

(九)專項

水稻基因圖譜
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
hjd-04E型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關鍵技術
超導技術
高技術新概念新構思探索

政策和管理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現代化的管理,“863”計畫的實施不僅為我國高技術的研究發展出成果,出人才提供了條件,同時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造了條件。高技術的管理要適應高技術本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為保證計畫目標的實現,“863”計畫以改革和探索的精神推動實現管理的科學化。在借鑑國外高技術管理有益經驗的基礎上,也吸收了60年代我國搞“兩彈一星”的組織管理和近年來科技體制改革中的成功經驗。並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和科研組織管理開闢出一條新路。

1、集中力量,統一指揮

打破部門、地區的界限,集中優勢力量確保計畫的實施,在落實任務和經費分配時實行招標或擇優委託,把任務落實到確有優勢的單位和專家集體,經費專款專用,在人、財、物上集中力量統一指揮,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作用。

2、大力協調,相互銜接

充分利用我國已有的試驗裝備和工作條件,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可以把承擔任務的單位組成柔性研究機構或聯合研究開發中心,發揮各自的優勢和潛力。

作好“863”計畫與其它科技計畫中有關項目的銜接,互為補充。所取得的階段研究成果要密切地同其它推廣套用計畫相銜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發揮經濟效益。

3、實行專家決策管理,各領域成立專家委員會(組)充分發揮專家在諮詢、評議以及決策管理中的作用。

4、依靠和發揮中青年專家作用。“863”計畫特別重視年輕一代科技人員的培養,注意發現和起用優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在老科學家的關懷和指導下把他們放在關鍵的崗位上充分揮他們的作用。

5、項目的實施強調跟蹤前沿,目標驅動的方針,凡是能拿到目標產品的項目,要努力爭取實現。

6、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通過政府間的多邊關係,雙邊關係和多種民間渠道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採用多種方式進行人員交流及學術交流,積極聘請外國專家來華講學和開展合作研究。在國際高技術研究開發環境中,培養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十年來國家科委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和從事“863”計畫管理的幹部、專家、學者、不斷地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863”計畫管理機制和體系。其主要特點是統一指揮、科學決策、專家負責、分層管理。撥款制度改革和專家決策管理是863計畫改革的核心。目前,4個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統正在形成。它們分別是:

1、決策指揮系統

它由國家科技領導小組、國家科委、各領域的專家委員會、各主題項目的專家組組成。

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是863計畫的最高決策指揮機構,負責審定重大方針政策,審定中長期計畫重大問題的決策與協商,向中央和國務院報告計畫執行情況。

2、協調管理系統

它由國家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科委高技術計畫聯合辦公室各有關部門、各領域辦公室、各領域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各主題專家組辦公室組成。

3、評估監督系統

它是由國家科委、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以及各領域專家委員會(組)的首席科學家組成。

4、信息交流服務系統

通過新聞界、科技情報系統、《高技術通訊》和各領域或各主題的快報、簡報、科學報告等進行信息交流和相互服務,並使高技術研究的成果擴散到全社會。

影響和貢獻

863計畫的組織實施,不僅大大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能力,增強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實力,而且對於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體制改革乃至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863計畫實施十年來,通過典型示範和傘型輻射還引導帶動了中國高技術的全面發展以及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863計畫使我國高技術在國際高技術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其進展引起了國外企業界和學術界的極大興趣,有些國外的戰略研究機構已開始把中國863計畫及其未來的研究,作為預測未來世界技術發展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產業界、地方政府和有關部委正以越來越大的興趣關注863計畫的進展。863計畫已名符其實地成為我國高技術發展的一面輝煌的旗幟。

863計畫形成的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布局,鍛鍊和凝聚的的高技術研究開發隊伍,建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基地,形成的遍及全國的高技術研究開發網路,使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實力。在863計畫實施的過程中,與世界上20多個國家在高技術領域建立了合作關係,與10多個技術先進國家開展了實質性的高技術合作,大大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水平,增強了我國高技術創新能 力,為我國高技術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63計畫實行了經費隨任務下達、專款專用和採用專家參與決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我國科技管理方面的一項大膽嘗試,有利於跨部門組織項目,調動了科技人員特別是中青年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科技體制改革。同時,863計畫的實施過程,也是我們積極探索中國發展高技術道路的過程。十年的艱苦奮鬥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將為我國高技術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863計畫為促進全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增強我國發展高技術的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年來,上自中央和各部門的領導,下至專家、企業界和社會各界,在觀念上已發生很大的轉變。863計畫的實施,以及火炬計畫的相繼出台,高技術開發區的蓬勃發展,使更多的人認識到高技術及其產業化、高技術與經濟的結合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未來,充分顯示出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等指示的重要意義。863計畫在中國大地上的成功實踐,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發展高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信心。實踐證明,中國需要863計畫,也一定能搞好863計畫。

總之,863計畫的實施,大大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水平,增強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實力,使我國在當今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主要高技術領域有了自己的陣地。同時,通過及時推動階段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技術輻射,863計畫為我國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農業發展、企業技術改造已經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成就

1.組織建設了一批高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為了攻克重要的目標產品和集成技術,充分發揮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具有先進設備和凝聚力的高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十分必要。為此,經專家們反覆論證,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協助和共同努力下,我們在十年內先後組建了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實驗工程研究中心等15個研究開發中心,7箇中試實驗室和中試線。這些中心的建設,形成了我國高技術研究和多學科交叉攻關、吸引和培訓人才、對外交流與合作、單元技術實驗和集成以及開發目標產品的重要基地,對於突破關鍵技術,促進高技術成果轉化,發揮863計畫的輻射帶動作用,保持我國高技術發展的後勁,已經並將繼續產生重大影響。

2.凝聚、培養和造就了新一代高技術研究開發隊伍,為我國高技術的持續發展儲備了人才

863計畫一出台,即集中組織起一支陣容整齊精幹的國家高技術研究開發隊伍。經過十年的鍛鍊,這支隊伍已成為具有“公正、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精神,頑強拼搏,團結戰鬥的優秀集體,成為我國高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和希望所在。

863計畫為中青年優秀人才的成長和施展才華創造了不斷完善的環境條件,一批有才幹又有獻身精神的中青年人才湧現出來。他們在實踐中鍛鍊,在實踐中成長。學術水平大大提高,高技術攻堅能力、參與國際高技術合作與競爭的能力大大增強。一些高技術專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相關領域國際會議和期刊上發表的重要論文,相當一部分是由863計畫資助的,如有關計算機方面的這類論文863資助的大約占70%。十年來,參加過863計畫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前後達三萬多人次,目前研究人員的規模為一萬多人,從中成長起很多傑出的學科帶頭人,其中有數十位專家入選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培養了博士後207人,博士1490人,碩士3868人。目前研究人員中,45歲以下的占一半以上。此外,還吸引了不少海外學子回國效力。

863計畫實行專家委員會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把一批最優秀的中青年科學家推向領導崗位。他們責任心強,工作勤奮,辦事公正,如今已成長起一批既懂技術又懂政策和善於管理的高技術戰略專家、管理專家,有的還成為既懂技術又會經營的高技術企業家。他們是中國高技術發展的新一代組織者、指揮家,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3.推動階段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開始為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作出貢獻

高技術研究與開發推動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改造,促進了社會進步。38%的成果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等領域獲得套用,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0%的實驗室成果已形成商品,有的已進入中試階段即將形成產業。特別值得提出的是:

兩系法雜交水稻等生物技術的套用推廣,已經並將繼續為我國糧食的持續增產作出貢獻

兩系法雜交水稻、抗病轉基因小麥、抗病蟲轉基因馬鈴薯等高產優質農作物將為我國到2000年增產1000億斤糧食作出重大貢獻。兩系法水稻雜交優勢利用是我國首創。我國在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和育種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十年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基因工程藥物從無到有,為我國生物高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基因工程B肝疫苗、α干擾素等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多肽藥物及蛋白質工程藥物相繼研製成功。5種基因工程藥物獲批准上市,十多種藥物和疫苗進入中試開發階段。生物高技術產業的基礎已初步建立。

我國研製、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採用中國健康人基因克隆和表達的α1b型干擾素,是我國批准的第一個基因工程藥物。臨床療效在20多種指數上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已開始大規模生產。

B型肝炎是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嚴重疾病,我國B肝病毒攜帶者1億2千萬人,其中,40%左右的慢性肝炎可能發展成為肝硬化和原發肝癌。以往B肝疫苗是從人血清中提取,基因工程B肝疫苗的研製成功,不僅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基因工程B肝疫苗是我國正式批准投放市場的第一種高技術疫苗,在20多項指標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繼B肝疫苗之後,我國又研製成功了痢疾、霍亂等數種基因工程疫苗,並經國家批准進入臨床試驗。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對我國工業技術改造起到了牽引導向作用,對提高我國整個製造業的水平將會產生革命性影響,對我國大中型企業的改造、促進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具有重大意義

CIMS技術從幾乎完全空白起步,套用工廠已擴展到50家以上,覆蓋了機械、電子、航空、紡織等11個行業,產生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利用CIMS技術在國內成功地加工了標誌著90年代飛機數控加工高技術水平的飛機整體框,在研製某型號新機過程中,比傳統方法節約加工及生產準備時間1萬多工時,對贏得美國麥道公司的承包契約也起了關鍵作用。北京第一工具機廠通過實施CIMS工程,主導產品變形設計周期縮短1/2,庫存占用資金減少10%,生產計畫編制效率提高40-60倍。在市場萎縮、產量滑坡的嚴峻形勢下,保持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強大的競爭實力。這些典型套用工廠的示範作用,為工業界提供了未來製造業和工廠自動化的方向。1994年,我國家CIMS工程中心榮獲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的“大學領先獎”;1995年,北京第一工具機廠的CIMS工程又獲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工業領先獎”。這表明我國的CIMS研究開發和套用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鎳氫電池是替代現有的鎳鎘電池、無污染的新一代高性能可充電電池。在八六三計畫的支持下,我國已開發出新型高性能鎳氫電池,並組建了“國家高技術新型儲能材料工程開發中心”。鎳氫電池已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其產業化已引起工業界的極大興趣,預計“九五”期間,我國儲氫材料的年生產能力將達到300噸,鎳氫電池產業產值將達到30億元。

展覽

國家863計畫國家863計畫

國家863計畫國家863計畫

國家863計畫國家863計畫

國家863計畫國家863計畫

國家863計畫國家863計畫

成員名單

“十五”863計畫第二屆領域專家委員會和主題專家組成員名單
一、 信息技術領域

(一)信息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

鄭南寧(主任)、李國傑(副主任)、譚鐵牛(副主任)、吳建平、盧錫城、趙正平、韋樂平、李小文、方濱興、陳左寧、李明樹、曹淑敏

(二)主題專家組

計算機軟硬體技術主題
懷進鵬(組長)、呂建(副組長)、梅宏、王懷民、徐波
通信技術主題
郭雲飛(組長)、尤肖虎(副組長)、紀越峰李少謙陳山枝
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
郁文賢(組長)、周成虎(副組長)、吳一戎、胡占義、牛錚龔健雅
信息安全技術主題
馮登國(組長)、陳曉樺(副組長)、胡愛群、李建華、楊林

二、 生物和現代農業技術領域

(一)生物和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

陳竺(主任)、楊勝利、強伯勤、方智遠、馬大龍、趙國屏、曹雪濤、朱玉賢、劉謙、饒子和、歐陽平凱、賀福初

(二)主題專家組

生物工程技術主題
魏於全(組長)、朱楨、陳志南、王小寧、李寧、朱大海
基因操作技術主題
金奇(組長)、沈岩、童光志、賀林、顧紅雅、王紅陽
生物信息技術主題
李亦學(組長)、蔣華良、李松、王亞東、陸祖宏、陳超
現代農業技術主題
喻樹迅(組長)、孫其信、張守攻、趙春江、金寧一、馮明光

三、 新材料領域

(一)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會

黃伯雲(主任)、鄭燕康(副主任)、劉治國(副主任)、吳以成王新林喬金梁何天白、許寧生、左良、李晉閩、徐南平、丁文江

(二)主題專家組

光電子材料及器件技術主題
陳皓明(組長)、任曉敏(副組長)、張榮、江山、陳弘達、彭俊飈
特種功能材料技術主題
周少雄(組長)、潘峰(副組長)、李玉寶、呂龍、成會明、王獻紅
高性能結構材料技術主題
徐堅(組長)、謝建新(副組長)、熊柏青、傅正義、董瀚、姜振華

四、 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領域

(一)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

孫家廣(組長)、賈培發(副組長)、柴天佑(副組長)、劉飛、祁國寧、唐曉青、戴國忠、李培根、王越超、葉甜春、黃田

(二)主題專家組

現代集成製造系統技術主題
楊海成(組長)、褚健(副組長)、孫林夫邵新宇、黃濤
機器人技術主題
王田苗(組長)、譚民(副組長)、戴先中汪勁松、楊華勇、黃強

五、 能源技術領域

(一)能源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

李靜海(組長)、陳勇(副組長)、杜銘華(副組長)、鄭楚光、孔力、李曉明、周大地、吳少華、朱新堅、趙長隧、蔣劍春

(二)主題專家組

後續能源技術主題
余志(組長)、袁振宏(副組長)、李俊峰、許洪華、陳軍、王樹東
潔淨煤技術主題
李文華(組長)、肖雲漢(副組長)、李振中、姚強、張忠孝、房倚天

六、 資源環境技術領域

(一)資源環境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

相建海(主任)、郝吉明(副主任)、唐啟升、李啟虎、惠紹棠、曾恆一、洪華生、施平、呂文正黃永樣

(二)主題專家組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
何生厚(組長)、劉保華(副組長)、連璉、張艾群、周懷陽
海洋生物技術主題
丁健(組長)、張元興(副組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