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計畫

863計畫

1986年3月,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於1986年11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旨在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統籌部署高技術的集成套用和產業化示範,充分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朱光亞是863計畫的總負責人,參與了該計畫的制定和實施。2016年2月,863計畫正式取消。

基本信息

簡介

863863
863計畫是在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關鍵時期,中國政府組織實施的一項對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在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肩負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歷史使命。根據中共中央《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綱要》精神,863計畫從世界高技術發展的趨勢和中國的需要與實際可能出發,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了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7個高技術領域作為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其總體目標是:集中少部分精幹力量,在所選的高技術領域,瞄準世界前沿,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帶動相關領域科學技術進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術人才,為未來形成高技術產業準備條件,為20世紀末特別是21世紀國中國經濟和社會想更高水平發展和國防安全創造條件。為此,國家每年都要為863計畫投入千億人民幣以上的巨資。

產生背景

1983年3月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畫。歐洲的尤里卡計畫、日本的“今後10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著眼於21世紀的戰略計畫也先後應運而生。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中國高技術的建議。這封信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小平同志親自批示: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

為了使這一計畫切實可行,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後的半年時間裡,中共中央、國務院組織200多位專家,研究部署高技術發展的戰略,經過三輪極為嚴格的科學和技術論證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綱要》。

由於科學家的建議和鄧小平同志的對建議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這個計畫被命名為“863”計畫。

目標

863計畫863計畫
1、在幾個最重要高技術領域,跟蹤國際水平,縮小同國外的差距,並力爭在有優勢的領域有所突破,為本世紀末特別是下世紀初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創造條件;
2、培養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3、通過傘型輻射,帶動相關方面的科學技術進步;
4、為下世紀初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奠定比較先進的技術基礎,並為高技術本身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5、把階段性研究成果同其它推廣套用計畫密切銜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發揮經濟效益。

特點

1、作為開發中國家的高技術計畫,確定了相當有限的領域和目標,而且主要圍繞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進行部署;
2、在高技術基礎比較落後的情況下,虛心學習國際上的一切有效的經驗和先進技術,積極倡導國際高技術研究與發展的交流和合作;
3、863計畫施行政府主導,同時鼓勵企業的參與。

技術領域

八六三計畫選擇了對中國今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七個高技術領域。1993年通信技術作為一個主題列入863計畫。從1991年到1995年,國家科委適時地將水稻基因圖譜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HJD-04型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關鍵技術、超導技術和海洋技術作為專項納入862計畫。1996年7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批准將海洋高技術作為863計畫的第八個領域。目前,863計畫共有八個領域、20個主題。

生物技術

優質、高產、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主題(101)
基因工程藥物、疫苗和基因治療主題(102)
蛋白質工程主題(103)

航天技術

863計畫863計畫
航天技術研究發展性能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提高中國航天發射商業服務能力繼續進行為和平目的空間科技的研究與開發。

信息技術

智慧型計算機系統主題(306)
光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微電子系統集成技術主題(307)
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308)
通信技術主題(317)

雷射技術

863計畫863計畫
雷射技術研究高性能和高質量的雷射技術把成果套用於生產帶動脈衝功率技術、電漿技術、新材料及雷射光譜學等技術科學的發展。

自動化技術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主題(CIMS)(511)
智慧型機器人主題(512)

能源技術

燃煤磁流體發電技術主題(613)
先進核反應堆技術主題(614)

新材料

高技術新材料和現代科學技術主題(715)

海洋技術

海洋探測與監視技術主題(818)
海洋生物技術主題(819)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820)

專項

水稻基因圖譜
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
hjd-04E型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關鍵技術
超導技術

參與

863計畫主要是由政府主導,同時鼓勵企業的參與。其中國家級的科研機關和各高等院校是科學研究的主導力量,而企業要加入863計畫必須通過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嚴格篩選,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的實力和發展潛力,因此只有極少具有實力的企業才能作為該計畫的承擔單位。

發展

在七五、八五和九五三個五年計畫成功實施的基礎上,國務院於2001年4月正式批准在十五期間繼續實施863計畫。

“十五”期間,863計畫將繼續瞄準世界高技術發展前沿,加強創新,實現從重點跟蹤到突出跨越的戰略轉變。著重解決事關國家中長期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術問題,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技術,培育高技術產業生長點。

“十五”期間,863計畫將以鼓勵創新、國家目標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完成以下重點任務:攻克支撐中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技術。發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生物、農業及醫藥關鍵技術。掌握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的新材料和先進制造關鍵技術。突破以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資源、環保和能源關鍵技術。

“十五”期間,863計畫選擇了信息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資源環境技術等6個高技術領域的19個主題和若干個重大專項作為發展重點。其中:主題項目:以鼓勵創新,攻克重大關鍵技術,掌握智慧財產權為導向。重大專項:以市場和套用為導向,重大產品、系統或工程為核心組織實施。

軍事套用

2013年11月,新加坡媒體報導稱,中國正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即“863計畫”)指導下大力開展三種神秘軍民兩用高技術的研發工作。

第一個是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技術。該項目主要通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方式來構架大功率的雷射器列陣,從而最終獲得定向發射的高能雷射束。

第二個大項目是高超音速飛行器技術。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一名教授曾透露稱,中國軍方早在2011年前後就秘密開展此種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測試工作。

第三大項目是第二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到2020年,第二代“北斗”系統中將會有至少35顆衛星在軌運行。

意義

863計畫的實施,不僅使社會建設和人民生活得到了進步提高,也使企業從中得到了發展。通過對外科技的交流與合作,人才的吸引和培訓,產品的開發和銷售等多方形式的結合,在政府、企業、社會、經濟、發展各方面形成了共同進步的良性循環。政府一直鼓勵企業,要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作為發展的宗旨。

申請指南

一、申請者須知

863計畫863計畫申報說明

(一)申請程式

1、了解申請信息

863計畫課題和項目申請採取網上申報方式,申報通過“國家科技計畫項目申報中心”(以下簡稱“申報系統”,訪問網址http://program.most.gov.cn/)進行。

擬申請863計畫課題或項目的研究人員在申請之前,首先需要認真閱讀863計畫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和與申請工作有關的通告、通知,從而了解863計畫的性質、申請資格要求等事項。

擬申請者可登入科技部網站(http://www.most.gov.cn/)或863計畫網站(http://www.863.org.cn/)查閱有關辦法、規定和申請指南信息。

2、申請單位註冊

申請者的依託單位和協作單位均需在“申報系統”中進行註冊,有關註冊程式和要求詳見申報中心的網上說明,技術諮詢電話:010-58881245,010-68576284,010-68586964。註冊成功後,依託單位對課題申請者授予申報用戶許可權。鑒於註冊需要一定時間,申請者的依託單位和協作單位應提前在網上進行註冊。

3、撰寫申請書

申請者在確定本人符合863計畫課題/項目的申請資格後,應進一步閱讀本年度發布的專題課題或項目申請指南,選擇合適的技術領域、專題/項目和研究方向,確定申請的研究課題名稱,在申報系統中進行申請書的撰寫。

4、依託單位審核申請書

申請書撰寫完畢,依託單位須對申請書的真實性等進行審核,並在受理期限內通過網路提交國家科技計畫項目申報中心。

(二)申請者資格

1、申請者的構成

自然人或法人可以申請863計畫課題或項目,其中自然人只能申請專題課題,法人可以申請專題課題、項目課題或重點項目。

申請者的主體由申請負責人和依託單位(或項目牽頭申請單位)構成。自然人必須有依託單位。法人是當然的課題依託單位(或項目牽頭申請單位),且須指定一名自然人擔任申請負責人。每個課題(項目)申請只能有一個申請負責人和一個依託單位(或項目牽頭申請單位)。

申請負責人首先應是組織課題(項目)申請和正式提出課題(項目)申請的負責人,同時在該課題(項目)批准後的實施過程中,是該課題(項目)的實際負責人,應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申請課題(項目)的研究。

2、申請負責人(中國大陸公民)應符合的基本條件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年齡在55歲(含)以下(按照指南發布之日計算);

3.具有高級職稱或已獲得博士學位;

4.每年(含跨年度連續)離職或出國的時間不超過6個月;

5.過去三年內在申請和承擔國家科技計畫項目中沒有不良信用記錄。

3、申請負責人(港澳台或海外華人)應符合的基本條件

對於港澳台的科技人員,在滿足上述2-5項條件的情況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協定或受聘於課題依託單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蓋課題的執行期,且每年在課題依託單位工作時間不少於6個月的,即可向863計畫提出課題(項目)申請,並由課題依託單位出具相關證明材料。

對於海外華人科技人員,包括取得外國國籍永久居留權的,在滿足上述2-5項條件的情況下,只要正式受聘於課題依託單位,且聘任期覆蓋課題的執行期,每年在課題依託單位工作時間不少於6個月的,即可向863計畫提出課題(項目)申請,並由課題依託單位出具相關證明材料。

4、依託單位應符合的基本條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登記註冊一年以上的企事業法人單位,包括:大學、科研機構等事業法人;中方控股的企業法人。

5、申請者迴避規定

科技部及所屬事業單位借調的與863計畫相關的人員不能申請或參加申請。

(三)限項申請規定

為保證科研人員能夠高質量地開展研究工作,國家科技計畫實行限制申請及承擔課題數量規定。每個課題負責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項國家主要科技計畫(包括863計畫、973計畫、支撐計畫等)課題,作為主要參加人員同期參與承擔的國家主要科技計畫課題數(含負責主持的課題數)不得超過兩項。申請者應按照上述要求進行申請,且在同一批發布的申請指南中只能申請1項863計畫課題或項目。

(四)申請者的責任與義務

1、申請負責人的責任和義務

申請負責人要按照課題(項目)申請指南的要求,認真撰寫申請書,要保證所有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申請者在申請課題(項目)時,應堅持誠信原則,不得弄虛作假,違背科學道德;不得將已經通過其他經費支持獲得研究結果的課題、重複進行研究的課題,以及研究內容相同或者近似的課題等向863計畫再次進行申請。對於故意在課題(項目)申請中提供虛假資料和信息的,一經查實,將被記入信用檔案,並在三年內不受理其提交的任何課題申請。

2、依託單位的責任和義務

依託單位須具備開展863計畫課題研究所必要的條件,並應設有專門的科研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依託單位需要按照要求在課題申請書受理截止前的規定時間內向“國家科技計畫項目申報中心”進行註冊。沒有核准註冊的單位的課題申請將不予受理。依託單位負責認真審核申請書內容的真實性和經費預算的合理性,承諾在人員和條件上給予保障;並按照規定的受理時間和要求通過網上報送申請書。

二、申請與受理要求

(一)專題
專題下設課題。專題課題分為兩類,一類是探索導向類課題,申請者可以根據課題申請指南,提出具體課題名稱、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一類是目標導向類課題,申請者應按照課題申請指南要求的課題研究內容、目標和指標,提出具體課題名稱和實現的技術路線。申請者可以根據課題申請指南確定的技術方向,結合自身的科研基礎和條件,填寫專題課題申請書進行申請。

1、申請者資格

專題課題的申請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自然人必須有依託單位。法人是當然的課題依託單位,且須指定一名自然人擔任課題申請負責人。每個課題申請只能有一個申請負責人和一個依託單位。對於自然人申請者首先應是組織課題申請和正式提出課題申請的負責人,同時在該課題批准後的實施過程中,是該課題的實際負責人,應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申請課題的研究。課題可以有協作單位,但協作單位數量不能超過3家。

2、支持強度和年限

探索導向類課題的支持強度為100萬元以下,目標導向類課題的支持強度為500萬元以下,申請者提出的申請經費不得高於指南規定的經費限額,否則將不予受理。專題課題的支持年限原則上不超過5年。

(二)重大項目
重大項目一般下設課題。重大項目任務通過定向委託、公開發布指南、招標(邀標)、定向發布指南等方式落實。對於以發布指南方式落實的課題,申請者填寫項目課題申請書進行申請。申請者應按照項目課題申請指南要求的課題研究內容、目標和指標,提出具體課題名稱和實現的技術路線。

1、申請者資格

項目課題必須由法人申請。法人是當然的課題依託單位,且須指定一名自然人擔任申請負責人。課題可以有協作單位,但協作單位數量不能超過5家。

2、支持強度和年限

申請者提出的申請經費不得高於指南規定的經費限額,並應按照指南的要求提供相應的配套經費,否則不予受理。項目課題的支持年限一般為2-5年。

(三)重點項目
重點項目一般下設課題。重點項目任務通過公開發布指南、招標(邀標)、定向發布指南等方式落實。重點項目的申請原則上只針對項目整體進行,不接受針對項目部分研究內容的申請,申請者填寫重點項目申請書進行申請。申請者應按照重點項目申請指南提出的項目名稱、研究內容、目標和指標,提出項目的實施方案和下設課題安排。重點項目經評審立項後,項目下設的課題自動立項。對於參照重大項目管理的重點項目,項目發布課題申請指南而非項目申請指南。申請者應填寫項目課題申請書進行申請,有關申請要求參照重大項目的課題申請。

1、申請者資格

重點項目必須由法人提出申請,項目申請單位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多家單位的組合(但不得超過10家),申請單位需提出項目的技術路線、實施方案及課題分解情況。項目申請單位超過一家時,應確定項目牽頭申請單位和項目召集人,項目召集人是當然的申請負責人。

2、支持強度和年限

申請者提出的申請經費不得高於指南規定的經費控制額,並應按照指南的要求提供相應的配套經費,否則不予受理。重點項目的支持年限一般為2-5年。

三、申請書撰寫要求

863計畫課題(項目)申請採取網上集中申報,申請書格式類型包括專題課題申請書、項目課題申請書和重點項目申請書。每年使用的最新版本申請書可從科技部網站的申報系統中下載。申請者登錄申報系統,點擊進入863計畫申報界面,根據申請課題(項目)的類型選擇申請書進行線上填寫,也可先下載申請書模板離線填寫,再逐項填寫至申報系統中。

申請書的內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主要人員情況、課題(項目)情況、協作單位(聯合申請單位)情況、附屬檔案、審核意見和聲明等幾部分。其中重點項目申請書還需填寫項目實施方案(包括項目任務分解情況、項目下設各課題的目標和研究內容等)。申請者應按照申請書中的填寫說明和申報系統的提示進行填寫。申請者在填寫預算申請書時,應與課題(項目)申請書中填寫的各項信息保持一致。申請書附屬檔案中的相關材料需要以電子文檔方式進行上傳,上傳的具體格式和要求詳見申報系統中的863計畫申報用戶手冊。

課題依託單位的管理員用戶在申報系統中審核申請書填寫無誤後,需在審核意見中填寫依託單位負責人姓名,並經徵求協作單位意見後填寫協作單位負責人姓名,即可提交申報系統,視為審核意見有效。在申報系統中填寫的申請書不能涉及保密的內容。保密課題或項目的申請不採取網上申報方式,申請者應從申報系統中下載申請書模板進行離線填寫,並經與相關領域聯繫後,按照要求將審核簽章後的申請書報送至指定的地址。

成果介紹

自動化篇

1、CIMS技術及其推廣套用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是一種先進的製造業系統技術。它能夠及時準確完整地掌握企業全部資源,進而實現企業的資源最佳化配置。它從加快產品上市時間、降低產品成本、保證產品質量和提供優質服務四個方面提高了企業的竟爭力。中國已成功地掌握了CIMS的信息集成技術,並在企業獲得了很好的套用效果。目前,八六三計畫在清華大學建成了國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在機械、電子、航空、紡織等11個行業的50多家工廠推廣套用CIMS,產生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成都飛機公司利用用CIMS技術在國內成功地加工了標誌九十年代飛機數控加工高技術的飛機整體框,比傳統方法縮短工時4.5倍,在某型號新機型研製過程中,節約生產及準備工時1萬多,對贏得美國麥道公司的承包契約也起了巨大作用。北京第一工具機廠通過實施C1MS工程,主導產品變形設計周期縮短1/2,庫存占用資金減少10%, 生產計畫編制效率提高40一60倍。1994年,國家CIMS 工程研究中心獲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的“大學領先獎”,1995年,北京第一工具機廠的CIMS工程相繼獲得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的“工業領先獎”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可持續工業發展獎" 。
2、6000米水下機器人
通過與俄羅斯的國際合作,八六三計畫研製成功了6000米水下機器人,並於1995年8月完成了深海試驗。該機器人能夠在無人無纜情況下進行深海錄像、攝影,特別是聲納探測,自動定位導航和記錄數據,可用於海底地質地礦探測、水文測量、海底沉物探測定位及其它民用和軍用領域。6000米水下機器人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成為少數幾個擁有6000米級水下機器人的國家,它可到達世界上除海溝之外的全部海度,即全部有經濟前景的海底,占海洋面積的98%。

信息篇

1、曙光一號全對稱多處理機伺服器系列
該系列產品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可伸縮性,新型號可以做到與國際名牌產品IBM RS/6000二進制兼容。能支持多種作業系統,可套用於金融、工商企業、交通、電信等各種行業,支持線上事務處理,可運行上萬種套用軟體,而價格明顯低於國外同類產品,為與國外廠商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2、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
曙光1000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已掌握大規模並行處理這一90年代計算機的尖端技術。它的峰值速度高達每秒25億次,實際運算速度高達每秒15.8億次浮點運算,是目前我國性能價格比最高的國產高性能計算機,也是能公開提供服務的速度最快、容量最大的國產計算機。以曙光1000為主機的若干“高性能計算中心”正在籌建。最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利用曙光1000完成了國際首例天然DNA整體電子結構的分析計算。中科院軟體所等十凡家科研單位在曙光1000上也進行了大量科學工程計算,有力地推動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3、智慧型化套用系統
一大批具有巨大社會效益的系統研製成功。如國防大學開發成功多個有一定規模的戰投級和戰略級的模擬系統,先後用於中高級指揮員的戰役、戰略教學,對抗演習和科研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效果。由國家地震局研製的“地震預報智慧型決策支持系統”,取得了很高的命中率,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使用。
4、摻鉺光纖大器
摻鉺光纖大器將成為發展中國光纖通信產業的最重要器件之一,市場需求量很大。367主題已研製出實用光纖功率放大器、光纖中繼放大器、光纖前置放大器模組等實驗樣機,並套用於實驗系統中,部分性能指標略好於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
5、量子阱半導體光電子器件
量子阱半導體光電子器件是八十年代初出現的新型光電子器件,它具有極強的套用前景和市場競爭力。307主題目前已掌握了一系列難度很大的關鍵技術,研製出光纖通信用1.3微米和1.55微米量子阱分布反饋雷射器、泵浦光纖放大器用的0.98微米大功率量子阱雷射器、808nln大功率量子阱雷射器及其泵浦的微型綠光固體雷射器和0.66微米紅光量子阱雷射器,為中國光通信技術及一系列軍用、民用系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這類高難度、高性能新型光電子器件的歷史。
6、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
該技術是國際上九十年代發展的星載對地觀測重要手段之一。308主題已經突破其關鍵技術,模樣機預計在“九五”前期完成。與此同時研製成功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實時成像處理器在94年兩廣地區和95年江西郡陽湖地區洪水監測與災情評估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7、自適應光學望遠鏡系統
高分辯率自適應光學望遠鏡只有美國和德法聯合研製的裝備投入使用。中國已成為國際上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並在東亞最大的北京天文台2.16米望遠鏡上得到套用,大大提 高了我國天文觀測研究的國際地位。
8、紅外焦平面器件
紅外焦平面技術的研究,開闢了我國紅外焦平面技 術的新階段,對再入目標進行動態跟蹤的紅外輻射測量儀的研製成功,並成功地套用於靶場測量,為我國戰略核武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9、高速光纖傳輸系統
作為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基礎的2.4GB/s 同步數字系列(SDH)光纖傳輸系統,取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2.4Gb燈光終端設備已經連通,在一對光纖上系統通信容量達30140條話路;具有較完 善的網元管理、保護倒換和公務通信功能;符合國際標準。該系統將於96年底開通實驗段。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開發2.4Gb/s系統能力的國家之一。
10、光纖分插復用系統
國內首創並達到九十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的SDH分插復用設備,已在工程線路上安裝並開通,正組織批量生產。該設備使沿線本地電話,能非常靈活方便地接入長途幹線,大大提高了電信網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
11、通信智慧型網系統
通信智慧型網系統達到實用化。智慧型平台己在電信局聯網投入運營。有了它,個人使用記賬密碼就可在任何一部電話上與在自己電話機上一樣,獲得包括國內、國際的各種電信業務服務。
12、ISDN交換機
能綜合多種通信業務(ISDN)的交換機已經實用化,並被套用于軍事通信網中。基於曙光機和04機,具有智慧型網功能的交換機(SSP)即將實用化。
13、中國數字無繩電話
具有蜂房行動電話(大哥大)主要功能,而成本為其三分之一的中國數字無繩電話(CDCT)系統取得重大進展,已能夠聯網演示.
14、碼分多址通信技術
容量更大,成本更低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一一碼分多址(CDMA)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通信部門已決定以此為基礎,開發中國產品。
15、ATM交換設備
新一代交換技術,異步轉移模式(ATM)設備的關鍵技術已取得突破,其中間成果16xl6連線埠交叉連線設備,已在天津塘沽電信局投入運營,它可以對3萬多條電話線路根據需要進行調配。預計96年能夠完成1000萬元的銷售額。
16、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
中國幅員遼闊,災害頻繁,尤其是突發性自然災害每年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為了及時了解災情,為災情評估和救災決策服務,八六三計畫與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計畫共同支持了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的研製。 該系統採用可穿透雲層和雨霧的微波遙感技術和先進的通信技 術,實現遙感圖像的飛機一衛星一地面實時傳輸及地面圖像處 理等工作。1995年,鄱陽湖區和洞庭湖區洪水泛濫,航空遙感飛機飛赴災區,實時將清晰的遙感圖像傳至水利部地面控制中心,災區水陸分界清楚,洪水淹沒區一目了然,通過已有的地 理信息系統,很快做出了洪災損失情況的評估,在抗洪救災工 作中發揮了作用。

新材料篇

1、鎳氫電池
在八六三計畫的支持下,鎳氫電池已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中國開發了自己的專利技術,組建了“國家高技術新型儲能村料工程開發中心”。鎳氫電池是替代現有的鎳鍋電池、無污染的新一代高性能可充電電池,稱為“綠色電池”。
2、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容器
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容器(MLC)是由八六三支持開發投入生產的另一項重大材料成果,在電子工業上有著廣泛的套用。目前,具有中國特色的高介電常數MLC已年產10多億支,創產值 1.5億元人民幣,並已開始出口。
3、光電子材料及製備技術
為支撐光電子信息產業研製成功的釩鋁石榴石(YAG)單晶
大爐設計新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於信息顯示與記錄的印表機、複印機有機光導鼓,無污染,清晰度和分辯率高,達到了國外先進產品的性能,並已小批量生產。
4、雙層輝光離子滲金屬改勝鋸條
中國獨創的雙層輝光離子滲金屬改性鋸條的切削性能高與價格昂貴的雙金屬片鋸條婢美,在許多先進國家獲發明專利,並已批量生產。

基礎研究

農業領域

農業的健康發展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國農業正受到水資源不足、耕地減少、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重威脅。保證21世紀我國16億人口的食物安全,任務非常艱巨。加入WTO既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也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面臨嚴峻挑戰。“十一五”期間農業領域將面臨以下方面的巨大壓力:
目前我國糧食問題在數量上有較大的缺口。據統計,2000-2002年我國糧食年產量為4.5億噸,已低於消費量,2003年我國糧食大幅減產,總產降到4.3億噸。“十一五”期間人口數量將突破14億大關,按人均糧食占有量800斤的預定指標,要求有5.6億噸的糧食供給,而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如稻、麥的單產水平已居世界前列,進一步提高產量的技術儲備有限。由於建設的需要(包括城市擴大,村鎮城市化、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占地等等),可用耕地面積將進一步縮減。
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品質和食物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目前主要商用畜種依賴進口,優良地方畜禽品種資源正不斷減少。農業生產大環境由於資源利用率不高、環境污染(包括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農田土壤污染等)日益加重、生態鏈破壞等因素所導致負面影響愈來愈強烈。
農產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影響我國農業對外貿易的難題,禽流感等重大動物傳染病和人畜共患傳染病的暴發,不僅給廣大農民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對國家的公共衛生安全形成了威脅。
我國農業生產的整體狀況仍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型期,總體上講是“投入高,效益低,農產品結構亟待調整,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待提高”。儘管農作物單產較高,但主要是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犧牲有限自然資源所獲得的,距離我國“走資源節約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目標仍相去甚遠。
“十一五”期間,973計畫以保障食物安全供給、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瞄準世界農業科學發展的前沿,緊緊圍繞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業戰略調整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利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解決農業生物遺傳改良、病蟲害控制、農業資源高效利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為水資源、土地資源和養分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和病蟲鼠害控制、優質農產品的安全生產與加工、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方法,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供科學支撐。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農業資源(土壤資源、水資源和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的科學基礎;
(2)農業生物基因資源發掘和重要性狀的功能基因組研究;
(3)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及區域農業布局的基礎科學問題;
(4)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環境和生態問題;
(5)農業生物災害(農業病蟲草鼠害、農業動物重大疫病)預測、控制與生物安全;
(6)農產品(糧食、果蔬、畜禽水產品)營養品質、農產品儲藏和安全的基礎科學問題。

能源領域

能源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能源供需量極大,目前已近20億噸標煤,出現了能源整體(煤、油、電)持續緊張的狀況,今後每年仍將以數千萬噸標煤的速率增長。中國在未來幾十年中,能源需求總量將增長為現在的3倍或更多,其中還應至少包括約5-6億噸液體燃料。這決定了在未來數十年中,我國能源生產仍必須快速增長。同時,我國石油自產率將進一步逐年降低,電力的年人均供應量還遠低於已開發國家水平,這些決定了能源未來幾十年內以煤為主(占60%以上)的格局難以改變。
針對我國能源供應緊張、石油安全問題凸現、能源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壓力巨大的嚴峻形勢,973計畫一方面要解決現有能源技術系統提高效率、降低污染和保障安全中的科學問題,另一方面要在解決我國能源新系統創建的科學問題方面實現突破,探索非化石能源規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徑。通過基礎研究獲得經過驗證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系統,為開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能源高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提供理論依據,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奠定基礎。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深部煤炭資源分布、安全開發和煤層氣開發的有關基礎研究;
(2)煤炭潔淨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
(3)石油、天然氣資源高效開採和利用的新理論和新方法;
(4)我國大型電力系統有關的重大科學問題;
(5)氫能規模、無污染製備、輸運和高密度存儲的關鍵科學問題;
(6)探索大規模發展新能源(天然氣水合物等)和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途徑的研究;
(7)探索大規模發展核裂變能的途徑及相關科學問題、發展核聚變能的基礎問題;
(8)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

信息領域

近年來,信息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已成為改造我國傳統產業,振興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信息產業正以年均增長速度高於全國GDP三倍的速度快速增長著,業已成為我國經濟成長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但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信息技術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乏已成不爭的事實,主要源於我國的信息高技術產業缺乏堅實的基礎,缺乏深厚的基礎研究原始積累。在作為信息技術基礎的微電子產業,由於積體電路的材料、製備工藝、原型器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導致微電子產業在我國還比較落後,具體表現在我國電子工業總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很低,積體電路銷售額只占世界積體電路市場的總額的0.3%。由於缺乏研製高性能處理器晶片的能力,使得我國在研製和生產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時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十年來我國大部分計算機公司尚處於代理外國產品、積累市場經驗與積累原始資金的階段。軟體行業,軟體的“易使用”和“高可信”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滿意的解決,軟體理論、算法等研究滯後,作業系統等系統軟體一直為跨國公司所壟斷。網路與通信行業,核心路由器、巨型伺服器等關鍵設備仍然大量依賴進口,移動通信中的一些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缺乏前瞻性的基礎研究,為此使我國每年要付出巨額專利使用費用。
整體來說,正是由於缺乏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後盾,我國信息高科技產品仍然只能以仿製為主,缺乏自己的創新特色,而信息產品極強的套用性和極大的市場使得基礎研究進一步被忽視。一個只能憑藉別國的基礎研究成果的國家,在未來技術創新的競爭中必敗無疑。這一局面只有在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全面提高我國信息領域的創新能力之後,才能從根本上予以扭轉。
“十一五”期間信息領域基礎研究的發展目標是根據國際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發展狀況,著重從信息獲取、處理、傳輸、存儲、再現、安全、利用,信息系統的基礎元器件、信息處理環境、科學計算、人工智慧、控制理論等方面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為我國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微納積體電路、光電子器件和集成微系統的基礎研究;
(2)信息處理環境及科學計算的基礎研究;
(3)泛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網路的基礎研究;
(4)信息獲取的基礎研究;
(5)高可信、高效率軟體的基礎研究;
(6)智慧型信息處理、和諧人機互動的基礎研究;
(7)海量信息處理、存儲及套用的基礎研究;
(8)量子通信的基礎研究;
(9)信息安全的基礎研究。

資源環境

我國資源有限的保障程度和環境脆弱的承載能力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主要表現在:
水資源短缺和時空分布不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礦產和油氣資源儲量保證年限銳減,供需矛盾突出,資源利用率低。
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已進入大範圍生態退化和複合性環境污染的階段。多年來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乃至掠奪性開發,導致土地質量急劇下降、生態系統退化和生態災害頻發;環境污染已從陸地蔓延到近海海域,從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從單一污染髮展到複合性污染,從一般污染物擴展到有毒有害物質特別是持久性有機物,形成了複雜的區域性污染,並已經威脅到人民健康和生態安全。全球環境變化已日益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涉及我國對環境、經濟、政治、外交等一系列問題的國家決策。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生態系統的退化加劇了環境的脆弱性,導致成災頻率劇增,災情擴大和多種災害群發。特別是重大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和地質災害等,嚴重製約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上述重大問題的嚴重壓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對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地球資源和地球環境變化規律的認識,並把它轉化為可供解決上述問題的決策基礎和實用技術,進而合理地組織有序的人類活動,包括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活動,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期間,資源環境領域以國家中長期發展需求為導向,從戰略上尋求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根本性、戰略性資源和環境問題,建立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求的資源環境科技體系。以揭示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與動力學為主線,從整體上認識人類所面臨的一系列資源與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與發展規律,開展基礎研究,為解決資源短缺、災害頻發、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提供科技支撐。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固體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重大科學問題;
(2)礦產資源集約利用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
(3)化石能源勘探開發利用的基礎科學問題;
(4)全球變化與區域回響和適應;
(5)人類活動與生態系統變化及其可持續發展;
(6)區域環境質量演變和污染控制;
(7)區域水循環與水資源高效利用;
(8)特殊資源高質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
(9)中國近海及海洋生態、環境演變和海洋安全;
(10)重大自然災害形成機理與預測;
(11)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

人口健康

健康是人類基本的生活目標,減少疾病是人類的共同願望。我國已在人口與健康密切相關的衛生保健事業取得很大成績,然而防病治病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廣大的農村還缺醫少藥。各種重大的急、慢性傳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約1.5-2億人為B型肝炎患者或攜帶者,結核桿菌的耐藥與愛滋病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傳染病時有發生,2003年在我國爆發的非典型肺炎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尚不能適應需要。多種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已日益成為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因素,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各種老年性疾病特別是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等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社會、工作壓力加劇使大量勞動力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精神性疾病。這些疾病發病率高,對健康危害大,給患者個人、及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同時,我國人口基數大,控制人口增長,降低出生缺陷,優生優育,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的任務極其繁重。各種創傷及自然災害越來越大地危害人民生命健康,迫切需要發展新的治療方法和康復手段。目前我國97%的藥品是仿製藥,我國的製藥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因此,針對重要疾病,不斷研究和創製新的優良藥物,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以及提供疾病防控和診治新技術新方法,是我國人口與健康領域的緊迫需求,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緊迫需求,也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緊迫需求。我國的衛生保健工作面臨嚴重挑戰,對人口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提出重大需求。
針對上述需求,人口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以提高人口素質、防治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嚴重傳染病和高發的重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攻方向。以闡明疾病的發病機制和解決疾病防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為突破口,提高我國在人口數量和質量控制及重大疾病診治和防控方面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原創能力,降低重大疾病對人民健康的危害,以逐步達到促進國民健康、帶動科學發展、加速社會進步的戰略目標。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重大傳染病防控與診療的基礎研究;
(2)重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機制、診療與預防的基礎研究;
(3)生殖與發育的基礎研究;
(4)腦科學與認知科學;
(5)環境有害物質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與生物安全;
(6)中醫理論與中藥現代化基礎研究;
(7)新藥創製的基礎研究;
(8)重大疾病診療新技術的基礎研究;
(9)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研究。

材料領域

材料是國民經濟、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與先導。2000年以來,材料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貢獻約占20%,已經發展成為我國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鋼鐵材料、有色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是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建設和重大科學工程的重要基礎材料。我國傳統材料產業發展迅速,相當一部分的年產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生產過程中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污染環境,並且產品檔次低,高附加值產品少,用於國防和高技術的高性能產品大量依賴進口,嚴重製約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高技術新材料方面產業規模不大,市場占有率較小,基礎研究尤其薄弱,一些高端產品的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亟待加強。我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關係到我國國民的健康和人民的生活質量的材料,如生物醫用材料、綠色環保建築材料和環境淨化材料,需求日益增加,已經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而我國仍需要大量進口。我國的材料製備、成形與加工技術整體上與已開發國家至少存在15年以上的差距,嚴重製約了我國先進材料的研究開發、套用和產業化的進程,影響到傳統材料產業和高新技術材料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材料科學與工程自身的發展。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材料先進制備、成形與加工技術已成為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
“十一五”期間,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對材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重大需求,材料領域要開展材料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傳統材料產業生態化改造以及材料循環利用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研究;發展低能耗、少污染、環境友好的綠色工藝技術,提高傳統材料性能;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材料、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材料方面解決一些瓶頸性關鍵科學問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材料科學自身發展的科學基礎研究中做出原創性成果,在國際材料領域的更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基礎材料改性最佳化的科學技術基礎;
(2)新一代結構材料的結構與成形控制科學基礎;
(3)信息功能材料及相關元器件的科學基礎;
(4)新型儲能和清潔高效能量轉換材料的科學基礎;
(5)納米材料的重大科學問題;
(6)生物醫用材料、環境淨化材料與仿生材料的科學基礎;
(7)材料的服役行為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8)材料設計和新材料探索、表征與評價。

綜合交叉

學科領域的交叉綜合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顯著特徵。學科領域交叉和融合日益增強,許多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已經充分顯示出一種融會貫通、綜合交叉的發展趨勢。973計畫設立綜合交叉領域,鼓勵和加強不同領域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對具有戰略性的、跨學科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重點部署,通過學科領域間的交叉、融合、集成,孕育更多的創新性研究成果,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交叉型研究人才,培育若干高水平、跨學科領域的綜合交叉研究基地,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重大關鍵問題的綜合能力。
綜合交叉方面將著重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綜合性的重大科學問題;跨領域綜合交叉的重大科學問題;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交叉綜合中的重大科學問題。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極端環境條件下製造的科學基礎;
(2)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交通與物流、社會安全相關科學問題;
(3)數學與其他領域的交叉;
(4)複雜系統、災變形成及其預測控制;
(5)空間探測和對地觀測相關基礎研究;
(6)重大裝備與重大工程中的基礎科學問題;
(7)防災減災的基礎研究;
(8)典型地區、行業循環經濟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9)二氧化碳及硫、磷、氮、金屬等重要元素的減排、分解與資源化的基礎研究;
(10)科學實驗與觀測方法、技術和設備的創新。

科學前沿

《規劃綱要》提出基礎研究未來十五年的目標是在世界科學發展前沿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成果。為此,973計畫設立重要科學前沿領域,圍繞科學前沿重大問題進行重點部署,鼓勵和支持原創性研究,孕育更多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努力在世界科學前沿形成我國的優勢領域,增強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
重要科學前沿領域重點部署:對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和重大影響的前沿研究;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可能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的前沿研究;能充分體現我國優勢與特色,有利於迅速提升我國基礎科學國際地位的前沿研究。
重點支持以下類型的研究:
(1)經過科學基金培育、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學前沿研究;
(2)基於重大科學工程開展的科學前沿研究;
(3)基於重大國際合作計畫開展的科學前沿研究;
(4)需要重點部署的前瞻性基礎研究。

重大科研

蛋白質

圍繞基本生命活動機制、人類重大疾病產生機理與防治、重要生物性狀調控機理,重點部署蛋白質組、基於模式生物的蛋白質功能和系統生物學、蛋白質研究方法學研究。凝聚一批海內外優秀人才,組建若干蛋白質科學領域國家級研究基地,形成我國蛋白質科學研究網路;在重要蛋白質結構解析和功能研究,人類肝臟蛋白質組研究,重要生物功能蛋白質表達與調控的分子機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量子調控

探索全新的量子現象,發展量子信息學、關聯電子學、量子通信、受限小量子體系及人工帶隙系統,重點研究量子通信的載體和調控原理,量子計算,電荷-自鏇-相位-軌道等關聯規律以及新的量子調控方法,受限小量子體系的新量子效應,人工帶隙材料的巨觀量子效應,量子調控表征和測量的新原理和新技術基礎。在與量子調控有關的量子現象的基本理論方面取得突破,在實驗室初步實現基於這些現象的新量子調製技術。

納米研究

重點研究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自組裝和功能化,納米材料的結構、優異特性及其調控機制,納加工與集成原理,概念性和原理性納器件,納電子學,納米生物和醫學,分子聚集體和生物分子的光、電、磁學性質及信息傳遞,單分子行為與操縱,分子機器,納米表征度量學等。建立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納米生物和醫學研究體系,形成若干在國際上有帶頭作用的研究群體。研究開發納米材料及器件的設計與製造技術,納米級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器件,納米藥物載體,納米能源轉換、環境淨化和信息存儲材料。

生殖研究

開展生殖發育過程細胞分化與去分化、組織器官誘導形成和功能建立及機體衰老指令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重點研究幹細胞增殖、分化和調控,生殖細胞發生、成熟與受精,胚胎髮育的調控機制,體細胞去分化和動物克隆機理,人體生殖功能的衰退與退行性病變的機制,輔助生殖與幹細胞技術的安全和倫理等。在體細胞去分化和重獲全能性、幹細胞定向有序誘導分化,生殖健康,組織工程和動物克隆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附: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的重要意義及其遴選原則
重大科學研究計畫是現代科學研究活動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通常指跨學科合作的較大規模的研究團隊,圍繞總體目標,配置較高強度資源,開展系統性研究,以獲取重大科學突破。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已經成為國際上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吸引了各國傑出的科學家廣泛參與,並帶動了相應科學領域的飛躍發展。國際上已經完成或正在實施的重大科學研究計畫有全球變化研究、人類基因組圖譜、人類蛋白質組研究計畫、大洋/大陸鑽探計畫、納米科學技術研究計畫等。
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的實施,對科學技術發展乃至社會進步具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能夠在一個比較短的時期內,產生大量原始性研究成果,催生和帶動相關係列高新技術的發展。在我國組織實施大科學計畫,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舉措,對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占據未來科學技術制高點有重要意義。
遴選原則是:根據世界科學發展趨勢和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選擇能引領未來發展,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可促進我國持續創新能力迅速提高,同時具有優秀創新團隊的研究方向重點部署。圍繞落實《規劃綱要》,“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蛋白質研究、量子調控研究、納米科學技術研究、發育與生殖研究四個重大科學研究計畫。

115綱要

完善編制

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戰略需求,強化國家目標導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尊重科學發展規律,重視基礎研究的長遠價值,科學編制指南,體現國家戰略需求與科學前沿的結合,加強指南的戰略導向性。圍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緊緊抓住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長遠性的重大科學問題,緊緊抓住雖暫時較薄弱,但對長遠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學問題,緊緊抓住能有力帶動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結合,引領未來高新技術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持續開展戰略研究,為指南編制提供科學依據。完善指南編制工作程式,充分發揮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的作用。按照“強化、穩定、完善”的工作思路,強化支持一批解決當前制約國家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的項目;穩定支持一批關係國家長遠重大戰略需求的項目;根據國家需求的動態變化,適時拓寬資助範圍,完善領域布局。按照《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的要求,973計畫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通過重大項目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等方面的工作通過研究專項實施。一方面,面向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針對需要重點突破的關鍵科學問題,部署若干研究專項,加強頂層設計,集中優勢資源,強化支持,力爭在提高我國核心競爭力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結合我國的優勢和特色,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和重要科學前沿等領域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部署一批重大項目,提升我國基礎研究的創新水平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加強集成

按照“強化、穩定、完善”的工作思路,強化支持一批解決當前制約國家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的項目;穩定支持一批關係國家長遠重大戰略需求的項目;根據國家需求的動態變化,適時拓寬資助範圍,完善領域布局。按照《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的要求,973計畫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通過重大項目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等方面的工作通過研究專項實施。一方面,面向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針對需要重點突破的關鍵科學問題,部署若干研究專項,加強頂層設計,集中優勢資源,強化支持,力爭在提高我國核心競爭力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結合我國的優勢和特色,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和重要科學前沿等領域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部署一批重大項目,提升我國基礎研究的創新水平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人才為本

在繼續重視支持項目的同時,進一步加強項目與人才培養和基地建設的銜接與協調。以項目支持帶動人才培養和基地建設。鼓勵不同單位、不同學科領域合作形成研究團隊,培育重點研究基地。對於目標和任務明確的方向,探索以人才和基地為主的項目遴選模式,強化對優秀科學家群體和重點研究基地的支持。堅持人才為本的資助模式,加強對高層次人才的支持,造就將帥人才,凝聚和培養創新能力強、學風正、有團隊組織能力的學術帶頭人,創造中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加強與國家各類人才計畫的協調與配合,注重在其中發現和遴選研究骨幹。完善項目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為項目首席科學家提供綜合集成的手段和機制,強化首席科學家對項目組織實施的責任意識,提高首席科學家組織協調和綜合集成能力。以重點研究基地為依託組織項目。優先選擇和支持重點研究基地的優勢研究團隊承擔973計畫項目。加強承擔項目的重點研究基地的條件建設。依託國家大科學設施開展前沿科學研究。

完善機制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鼓勵學科交叉,激勵創新,促進團隊協作,強化綜合集成。抑制急功近利和浮躁傾向,避免片面追求數量和簡單量化。建立激勵創新的機制,鼓勵科學家潛心研究,倡導勇於創新、敢為人先、知難而上的拼博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努力營造有利於學術交流、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良好環境。堅持以“擇需、擇重、擇優”的立項評審原則,嚴格以指南為引導,把戰略價值判斷貫穿於項目評審的始終,著力解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和科技自身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重大關鍵科學問題。進一步完善政府決策與專家諮詢相結合的機制,在堅持專家評審、競爭擇優機制的同時,加強政府的組織協調和決策,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方式和對重大關鍵問題的支持,對特殊和應急部署設立特定的立項程式。重點評價結題項目研究目標實現情況、研究成果集成性創新情況,注重對科技將帥人才培養和科研團隊凝聚力的考核。對不同類型的項目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項目,重點評價項目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方面的實質性貢獻;對面向科學前沿的項目,重點評價項目的原始創新性和國際學術影響。加強評審評估隊伍建設,完善定期更換專家制度,逐步建立評議專家信用制度。對科學前沿項目的評審,充分發揮境外科學家的作用。完善異議期公示制度,維護評價的公開、公平、公正。

加強合作

支持在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定框架下,實施國際合作研究項目。鼓勵和扶持一批做出突出成績、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走向世界,參與科學前沿的國際競爭與合作。發揮973計畫的組織優勢,孕育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重大研究計畫,逐步提升我國基礎研究的國際競爭力。用好海外人才資源,創造條件吸引、聚集海外科學家參與我國重點基礎研究工作。針對基礎研究條件資源的特點,加強項目內部和項目之間科學數據與成果資料、標準、規範的共享。

顧問組職責

科技部組建973計畫專家顧問組,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和計畫進行諮詢和評議。其主要職責是:1、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和973計畫的總體發展戰略、政策和有關規章制度提出諮詢意見和建議。2、對973計畫項目立項、評審及組織實施中的重大問題提出諮詢意見和建議。3、開展973計畫重點領域發展戰略研究,提出戰略研究報告。4、對973計畫年度重要支持方向提出諮詢意見和建議。5、受科技部委託,主持項目綜合評審和結題驗收工作;根據需要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參與項目中期評估工作。6、承擔科技部委託的其他相關工作。973計畫專家顧問組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三年,可以連任。

顧問組介紹

第一屆顧問組

周光召 中國科協
張存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馬俊如 國家外國專家局
馬宗晉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石元春 中國農業大學
左鐵鏞 北京工業大學
孫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曲欽岳 南京大學
朱道本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
汪成為 國防科工委科技委
楊國楨 中科院物理所
林其誰 中科院上海生化所
張恭慶 北京大學
施履吉 中科院上海細胞所
秦伯益 軍事醫學科學院
倪維斗 清華大學
翟中和 北京大學
霍裕平 鄭州大學
戴立信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第二屆顧問組

周光召 中國科協
朱道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林泉 國家科技部
張恭慶 北京大學
楊國楨 中科院物理所
馬俊如 國家外國專家局
李振聲 中科院遺傳所
洪孟民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
朱作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郭予元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
霍裕平 鄭州大學
倪維斗 清華大學
袁權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汪成為 總裝備部科技委
顧冠群 東南大學
吳德馨 中科院微電子中心
孫樞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
管華詩 青島海洋大學
劉鴻亮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林其誰 中科院上海生化所
顧健人 上海市腫瘤所
吳祖澤 軍事醫學科學院
閔乃本 南京大學
王淀佐 中國工程院
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

第三屆顧問組

周光召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林泉 科學技術部
陳佳洱 北京大學
許智宏 北京大學
朱作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范雲六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霍裕平 鄭州大學
袁晴棠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范維唐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汪成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
鄔賀銓 信息產業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周炳琨 清華大學
孫鴻烈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劉鴻亮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管華詩 中國海洋大學
林其誰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強伯勤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王永炎 中國中醫研究院
閔乃本 南京大學
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
葉恆強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馬俊如 國家外國專家局
王淀佐 中國工程院
李德仁 武漢大學
楊勝利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程耿東 大連理工大學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艾國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第四屆顧問組

周光召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林 泉 科學技術部
陳佳洱 北京大學
朱作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許智宏 北京大學
李振聲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賈承造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岑可法 浙江大學
包信和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鄔賀銓 信息產業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周炳琨 清華大學
李 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孫鴻烈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陳毓川 中國地質科學院
蘇紀蘭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強伯勤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裴 鋼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佘 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閔乃本 南京大學
葉恆強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周 廉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朱道本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楊勝利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李德仁 武漢大學
葉如棠 建設部
饒子和 南開大學
程耿東 大連理工大學
艾國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萬惠霖 廈門大學
吳國雄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