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陽[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紅陽[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紅陽(1952.01.31- )腫瘤分子生物學與醫學科學家。山東威海人。1992年畢業於德國烏爾姆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醫師協會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主任。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王紅陽[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紅陽[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紅陽成長於南京一個幹部家庭。國小時,王紅陽進了業餘體校練體操。

1970年,王紅陽入伍,作為一名衛生員,她被調去參加中央醫療隊,到寧夏最偏遠、最貧困的農村搞婦女病普查。

1972年春節,王紅陽從部隊駐地興沖沖地回到南京看望父母。因父親被診斷為肺癌晚期決定當醫生;

1973年,王紅陽如願考進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便留在長征醫院消化內科當醫生。

1989年,經裘法祖和吳孟超推薦,王紅陽留學德國。博士畢業後,她進入德國科學院馬普生化研究所,在著名國際腫瘤研究大師和信號轉導研究的先驅烏爾里希教授指導下,開始生物信號轉導研究。

在德國科學院馬普生化所,王紅陽擔任研究人員長達8年之久。在這期間她認識到:儘管腫瘤治療手段不斷增加,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腫瘤病人死亡率高的狀況,因為人們對腫瘤基因和分子水平的發病機理還不清楚,極大制約了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

1997年,王紅陽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和邀請,帶著導師贈送的整整一貨櫃的科研儀器和30萬馬克科研基金回到上海,來到吳孟超院士創建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創辦了中德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

從1997年回國至今的10年間,王紅陽所有的節假日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甚至在創業的最初3年,她都很少在晚上10點以前回家。

王紅陽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資助,並得到吳孟超院士的大力支持。

2001年,醫院專門為她組建了臨床綜合治療病區,使生物信號轉導研究進入了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相結合的良性循環,她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從肝癌組織中分離和鑑定了肝癌高表達基因MXR7/GPC3,在基礎研究與臨床套用上獲得突破;首次報導在中國肝癌患者中,MXR7基因呈現高水平表達(2005年,MXR7被世界醫學界公認為最具套用前景的肝癌早期診斷血清學篩查指標);發現了免疫抑制性受體SIRPa和癌蛋白P28在肝癌發生髮展中的作用途徑和分子機制,確定了肝癌生物治療的新靶點;經過8年研究,採用甲胎蛋白+MXR7聯合血清檢測研究,使肝癌的早期診斷準確率比原來提高了15%;進行的腫瘤磷酸化網路調控的前沿研究,為研究磷酸酶在腫瘤中的負調控機制提供了依據,成果獲得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主要成就

長期從事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對腫瘤信號轉導有重要建樹。97年學成回國創辦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和綜合治療病區,形成基礎與臨床結合的創新基地。在分子診斷方面,研發了新的肝癌診斷標誌物及血清檢測單克隆抗體,獲國家專利;克隆新的肝癌相關基因4個並闡明功能;首次發現新的抑制性受體對肝癌細胞生長、凋亡的調控機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異常信號通路,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標;分離新的磷酸酶3種,提出新的酶分類法;發現了磷酸酶PCP-2調控β-catenin介導的腫瘤信號通路,與同行合作提出新的抑制性受體調控機制在多器官存在的新概念。在Gastroenterology、Nature、Hepatology和Oncogene等發表論文75篇,影響因子190分,SCI引用527次;申報專利9項(國際1項),授權4項。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

目前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軍隊“十五”重點基金、上海市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10項課題,在研課題經費達500餘萬元。在《Nature》、《Oncogene》、《JBC》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30篇。

王紅陽共培養了29名碩士、12名博士和6名博士後,選派了4名學生去國外著名實驗室短期培訓,以基礎、臨床交叉結合的嶄新模式教書育人。

所獲榮譽

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畫資助,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上海市“巾幗創新獎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2000年被評為總後“科技金星”,獲得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獎一等獎。

2016年2月獲得第二屆樹蘭醫學獎

社會活動

王紅陽[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紅陽[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紅陽是全國政協委員,在這幾年的兩會期間,她的照片總能出現在各大報紙上。除了她的美麗總能吸引攝影記者的眼球外,她的提案也總能引起關注。

作為知名的醫學專家,王紅陽始終不忘肩負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責任。在蘇丹紅事件發生之後,她積極提交了《關於加強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議》;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她提交了有關加快建設城鄉居民醫療保健制度,及早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的提案,等等。她的提案因觀點新穎、數據準確而備受關注和重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