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黃萎病

棉花黃萎病

棉花黃萎病是危害棉花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被稱為“棉花癌症”,是棉花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最普遍、損失嚴重的重要病害。為害的病原為大麗花輪枝孢和黑白輪枝菌,屬於半知菌亞門。2013年10月我國農業科研人員26年潛心研究完成的“棉花抗黃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種選育及套用”成果已通過專家鑑定。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棉花黃萎病
病原中文名:大麗花輪枝孢和黑白輪枝菌
病原拉丁學名:VerticilliumdahliaeKleb.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莖稈、枝條、葉柄

為害症狀

棉花黃萎病棉花黃萎病
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自然條件下幼苗發病少或很少出現症狀。一般在3~5片真葉期開始顯症,生長中後期棉花現蕾後田間大量發病,初在植株下部葉片上的葉緣和葉脈間出現淺黃色斑塊,後逐漸擴展,葉色失綠變淺,主脈及其四周仍保持綠色,病葉出現掌狀斑駁,葉肉變厚,葉緣向下捲曲,葉片由下而上逐漸脫落,僅剩頂部少數小葉,蕾鈴稀少,棉鈴提前開裂,後期病株基部生出細小新枝。縱剖病莖,木質部上產生淺褐色變色條紋。夏季暴雨後出現急性型萎蔫症狀,棉株突然萎垂,葉片大量脫落,發病嚴重地塊慘不忍睹,造成嚴重減產。由於病菌致病力強弱不同,症狀表現亦不同。

根據病症劃分

落葉型:該菌系致病力強。病株葉片葉脈間或葉緣處突然出現褪綠萎蔫狀,病葉由淺黃色迅速變為黃褐色,病株主莖頂梢側枝頂端變褐枯死,病鈴、苞葉變褐乾枯,蕾、花、鈴大量脫落,僅經10天左右病株成為光稈,縱剖病莖維管束變成黃褐色,嚴重的延續到植株頂部。
枯斑型:葉片症狀為局部枯斑或掌狀枯斑,枯死後脫落,為中等致病力菌系所致。
黃斑型:病菌致病力較弱,葉片出現黃色斑塊,後擴展為掌狀黃條斑,葉片不脫落。在久旱高溫之後,遇暴雨或大水漫灌,葉部尚未出現症狀,植株就突然萎蔫,葉片迅速脫落,棉株成為光稈,剖開病莖可見維管束變成淡褐色,這是黃萎病的急性型症狀。

根據發病時期劃分

幼苗期。一是病葉邊緣退綠髮軟,呈失水狀,葉脈間出現不規則淡黃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大,變褐色乾枯,維管束明顯變色。二是有些病株在苗期不明顯,外觀看上去正常,但切開棉花橫截面,部分木質部和維管束已變成暗褐色。
成株期。黃萎病在現蕾期後才逐漸發病,一般在6月下旬,黃萎病病株出現逐漸增多,到七八月份開花結鈴期發病達到最高峰。常見症狀有:
①病株由下部葉片開始逐步向上發展,葉脈間產生不規則的淡黃色斑塊,葉脈附近仍保持綠色,病葉邊緣向上捲曲;
②有時葉片葉脈間出現紫紅色失水萎蔫不規則的病斑,病斑逐漸擴大,變成褐色枯斑甚至整個葉片枯焦,脫落成光稈;
③有時生長在主幹上的或側枝上的葉片大量脫落枯焦後,在病株的莖部或落葉的葉腋里,可長出許多贅芽和枝葉;
④在七八月份,棉花鈴期,在盛夏久旱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時,田間有些病株常發生一些急性型黃萎病症狀,先是棉葉呈水燙樣,繼而突然萎垂,逐漸脫落成光稈;
⑤有些黃萎病黃化但植株不矮縮、結鈴少;有些黃萎病株變得矮小,幾乎不結鈴,甚至死亡

病原形態

中國棉區該病害病原主要為大麗花輪枝孢(VerticilliumdahliaeKleb.)。該菌菌絲體白色,分生孢子梗直立,長110~130微米,呈輪狀分枝,每輪3~4個分枝,分枝大小13.7~21.4×2.3~9.1(微米),輪枝頂端或頂枝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卵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3~9.1×1.5~3.0(微米)。孢壁增厚形成黑褐色的厚垣孢子,許多厚壁細胞結合成近球形微菌核,大小30~50um。
該菌在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上致病力有差異。美國分化有T型和SS一4型(非落葉型)二個生理小種。T型引起的症狀是頂葉向下捲曲褪綠,迅速脫落,後頂端枯死。SS一4型引致葉片主脈間呈黃色斑駁,向上稍卷,病葉脫落略緩,植株矮化。T型比後者致病力高10倍。前蘇聯分為0號小種、1號小種、2號小種,其中2號小種致病力強。
我國分為3個生理型,生理型1號致病力最強,以陝西涇陽菌係為代表;生理型2號致病力弱,以新疆和田菌係為代表;生理型3號在江蘇發現與美國T菌系相似。

傳播途徑

病株各部位的組織均可帶菌,葉柄、葉脈、葉肉帶菌率分別為20%、13.3%及6.6%,病葉作為病殘體存在於土壤中是該病傳播重要菌源。棉籽帶菌率很低,卻是遠距離傳播重要途徑。
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過皮層細胞進入導管並在其中繁殖,產生的分生孢子及菌絲體堵塞導管,此外病菌產生的輪枝毒素也是致病重要因子,毒素是一種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強的致萎作用。
此外,流水和農業操作也會造成病害蔓延。

發病條件

病株各部位的組織均可帶菌,葉柄、葉脈、葉肉帶菌率分別為20%、13.3%及6.6%,病葉作為病殘體存在於土壤中是該病傳播重要菌源。棉籽帶菌率很低,卻是遠距離傳播重要途徑。
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過皮層細胞進入導管並在其中繁殖,產生的分生孢子及菌絲體堵塞導管,此外病菌產生的輪枝毒素也是致病重要因子,毒素是一種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強的致萎作用。

防治方法

(1)保護無病區。做好檢疫工作,嚴防病區擴大。
(2)選用抗病品種。高抗品種有新陸中2號。抗病品種有遼棉5號,遼棉10號,遼棉7號,中棉9號,中棉12號、19號,中棉99號,中3723,中8004,中8010,晉68—420、86—4、86一12,晉棉21號、16號,湘棉16,鄂抗棉3號,臨66610等。耐病品種有晉無2031、中棉18號、晉無252、魯343等。在黃萎病、枯萎病混合發生的地區提倡選用兼抗(耐)黃萎病、枯萎病的品種。如陝1155,遼棉5號,遼棉7號,中棉12號(381),豫棉4號,冀棉15號,中棉17號,中棉16號等。
(3)實行大面積輪作。提倡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尤其是與水稻輪作,效果最為明顯。

科研前沿

2013年,我國農業科研人員在多年的攻關中,突破了以往田間抗黃萎病鑑定缺乏可有效利用的抗原和抗性快速檢測技術難題,創建了人工高壓複合動態病圃篩選與分子標記輔助聚合抗病育種技術體系,創製出我國第一個高抗黃萎病的棉花新種質“中植372”;以“中植372”為骨幹親本,培育出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系128個,選育出國審棉花品種7個、省審棉花品種6個,培育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我國第一個抗黃萎病、對枯萎病免疫和高抗棉鈴蟲的“三抗”棉花新品種“中植棉2號”,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