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9年批准建設,1995年通過國家驗收。實驗室設立了多項開放課題並與國內外同行開展了廣泛的科學合作研究。

簡介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標誌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標誌

植物細胞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9年批准建設,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1995年通過國家驗收。本實驗室的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實驗室第一任主任為中科院院士李振聲,第二任主任由百人計畫引進人才優秀傑出青年王道文研究員 ,現任實驗室主任凌宏清研究員。17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組成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實驗室有固定人員38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13人,中級研究人員22人,技術及管理人員3人,在讀研究生130多人。

根據國際上植物科學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從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確定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為:研究重要農作物經濟性狀的遺傳變異基因組基因的結構和功能,為農作物遺傳改良提供理論基礎與實踐材料;探索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新體系,尋找利用優異外源基因的最佳途徑並創造出對農作物育種有重要意義的種質資源。

在過去十年的研究中,實驗室承擔了國家及省、部委的多項課題,已在國際刊物和國內學報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 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五項。其中以胡含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小組,在小麥花粉無性系變異機制與配子類型的重組和表達規律方面的研究成果,於1997 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以李振聲院士為首的課題組所培育的優質小麥小偃54近期已通過陝西省的品種審定,由於其在染色體工程育種方面的突出貢獻曾榮獲何梁何利農業科學獎。2001年實驗室賈旭研究員等人“通過花葯培養誘導小麥雄核發育形成加倍單倍體” 的研究成果成果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實驗室現為遺傳學的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有博士生導師5人,1989年以來共培養博士後27人,博士生100多人,碩士生40人。同時,實驗室還在科研隊伍年青化建設中取得了新的成就,從1997年 至今引進百人計畫9人。

國內合作研究:本著“以我為主,優勢互補,聯合開放,共同提高”的原則,實驗室先後接待過國內30多個單位的研究人員來我室進行合作研究。合作研究在提高實驗室的研究能力,拓寬實驗室的研究內容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00年4月實驗室成功的舉辦了《小麥分子與細胞遺傳學國際研討會》,來自美國、英國、瑞士、澳大利亞等國的小麥專家參加了會議。國際合作研究:實驗室與英國John Innes研究中心穀物系和病毒系保持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通過人員互訪和材料交換,促進了各自的發展和提高。2000年與英國洛桑試驗站鑑定了國際合作意向書,另外還與日本有關單位建立啤酒大麥合作研究。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細胞遺傳學與分子遺傳學的套用基礎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條件。目前所配備的儀器設備:雷射掃描顯微分析系統,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核酸序列儀,高速離心機,濃縮離心機,超速離心機,製備離心機,生物培養室,PCR擴增儀,DNA合成儀,凱氏定氮,分子成像儀,凝膠成像儀,雷射切割儀,顯微圖象作業系統,螢光顯微鏡,以及彩色印表機,計算機網路,掃瞄器等。

科研團隊

李振聲院士獲2009年度TWAS講演獎李振聲院士獲2009年度TWAS講演獎

學術帶頭人
李振聲 院士
王道文 研究員
張愛民 研究員
凌宏清 研究員
傅向東 研究員
張相岐 研究員
唐定中 研究員
童依平 研究員
李俊明 研究員
李霞 研究員
李雲海 研究員
沈前華 研究員
韓方普 研究員
高彩霞 研究員

固定人員

姓名

性別

職稱

學位

專業

備註

李振聲

院 士、博導

學士

植物遺傳育種

研究

王道文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分子遺傳學

研究

張相歧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細胞分子遺傳

研究

凌宏清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分子遺傳學

研究

張愛民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細胞分子育種

研究

傅向東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分子遺傳學

研究

唐定中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分子遺傳

研究

童依平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遺傳育種

研究

沈前華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分子遺傳

研究

李雲海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分子遺傳

研究

韓方普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細胞分子遺傳

研究

高彩霞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細胞分子遺傳

研究

李 霞

研究員、博導

博士

植物細胞分子遺傳

研究

李俊明

研究員、博導

碩士

植物細胞分子遺傳

研究

孫家柱 副研 博士  研究

梁輝

高級工程師 博士  支撐
劉冬成 副研 博士  研究
吳慧蘭副研 博士  研究
鄭 琪 副研博士  研究
紀 軍副研 博士  研究
王志國副研 博士  研究

李 濱

高級實驗師大專  研究
秦煥高級實驗師本科  研究
周文娟高級實驗師大專  研究
張 敬高級實驗師大專 研究
董振營助研 博士  研究
衛 波助研 博士  研究
鄭樹松助研 博士  研究
肖文開助研 博士  研究
紀洪濤助研 博士  研究
王志娟助研 博士  研究
吳鎖偉助研 博士  研究
荊紹娟助研 博士  研究
王秋蘊助研 博士  研究
陳坤林助研 博士  研究
安學麗 助研 博士  研究
陽文龍 助研 博士  研究
劉學英 助研 博士  研究
李宏偉 助研 博士  研究
何 雪 助研 博士  研究
趙學強 助研 博士  研究
趙 婷 助研 博士  研究
陳永芳 助研 博士  研究
范仁春 助研 博士  研究
李 傑 助研 博士  研究
張 瑋助研 博士  研究
王 靜 助研 博士  研究
崔榮峰 助研 博士  研究

劉金星

研實員

碩士

 

研究

吳 昆研實員

碩士

 

研究

陳彥龍

助理工程師

碩士

 

支撐

李芙蓉

助理工程師

碩士

 

支撐

劉 昕

工程師

碩士

 

支撐

張佰茹工程師 博士  支撐
梁翰文助理工程師碩士 支撐

管理制度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員管理辦法
1. 實驗室設有研究生與客座人員管理小組,協助各課題組長管理研究生和客座的工作與生活。
2. 研究生開始實驗前必須先與導師磋商決定合適的研究內容,然後再按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相關規定撰寫開題報告。
3. 客座人員進入實驗室前必須先落實經費來源,研究計畫與研究結果分享方案,報管理小組備案。
4. 研究生和客座人員進入實驗室必須遵守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養成自覺遵紀守規的良好習慣,尊敬導師 與同事搞好關係。
5. 關心集體,愛護公用設備,嚴格按操作規程使用各類儀器。
6. 客座人員在本室從事研究工作所發表論著必須註明植物細胞有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7. 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好實驗記錄,嚴禁草率應付,弄虛作假及抄襲別人成果的行為。
8. 研究生和客座人員離室前,必須將所有實驗記錄本交給所屬課題組。
9. 研究生和客座人員進入和離開實驗室都必須登記,離開時還清所借的物品設備等。
二、儀器設備管理制度
1. 制定本制度的目的在於加強實驗室儀器、設備的使用與管理,確保各類儀器的正常運轉及科研工作的有序進行。
2. 所有進入實驗室的人員都必須遵守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養成自覺遵紀守規的良好習慣。
3. 為保證儀器設備的完好率在使用儀器之前必須經過實驗室專職人員指導方可上機操作,使用中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4. 在使用儀器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及時與專職人員聯繫,以確保儀器的正常運轉。工作結束後,廢物要放入紙簍或廢物箱內,保持工作檯面整潔。
5. 專職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方能上機操作。
6. 實驗室根據研究需要利用運行費購置大型儀器及部分硬體設備,實驗所需的消耗品由各研究組支付。
7. 各種設備必須建立專人負責,建立各種儀器的操作規程與使用登記制度,健全儀器設備檔案,做到技術資料完整。說明書、隨機資料、軟體要妥善保管。
8. 在使用中由於操作不當造成儀器設備的損壞,將在室內通報批評並要追究使用人的責任直到賠償。
三、儀器管理人員職責
1. 儀器管理人員應熟悉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及特性,做好儀器設備的管理。
2. 愛護儀器設備,正確使用,做好經常性的維護保養工作。
3. 定期對儀器進行檢測,發現故障及時安排維修,提高設備完好率。
4. 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按照標準操作規程操作儀器。
5. 努力學習業務知識,提高技術水平。
6. 對新來實驗室的人員進行如何正確使用儀器的指導。
7. 保持實驗室的整齊清潔、防火、防盜,保證儀器設備正常運轉。
8. 保持實驗室的清潔衛生,實驗室內不得任意堆放雜物,廢物要及時清除,臨時有用的物品要堆放整齊。
四、 實驗室安全制度
1.實驗室由專人負責實驗室設備及水電的安全
2.加強四防(防火、防盜、防水、防事故)。
3.易燃、易爆物品必須存放在安全處。
4.實驗前要全面檢查安全,實驗要有安全措施。
5.如遇火情,應立即採取必要的消防措施滅火,並馬上報警(火警電話為119)。
6.進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或有腐蝕性物質操作時,必須在通風櫥中進行。
7.實驗室內使用的大功率的電源空調設備、冷凍設備等的電源線,必須經常檢查以確保全全。
8.實驗室配有各類滅火器,實驗室人員必須熟悉滅火器材放置地點和如何正確使用。
9.實驗室內不準吸菸。
10.下班前,各研究組要有專人負責檢查整個實驗室的門、窗、水、、氣路,並確保關好。
11.實驗室通道、門口不能堆放任何雜物。
12.實驗室產生的工作廢液、劇毒或致癌物質應妥善處理(按有關規定)。
13.不得將與實驗無關人員隨意帶入實驗室。

研究領域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方向
認識重要農藝性狀遺傳變異機理和關鍵基因功能,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理論基礎與基因資源。
利用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以及基因工程等技術,建立多基因組裝的分子設計育種體系。
創製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具有高產、優質、高效和抗逆等優良性狀的作物種質資源和新品種。
研究內容與研究目標
實驗室在李振聲院士提出的“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研究思路的指導下,以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為研究對象,開展資源(養分、光能)高效利用、植物抗病耐逆、株型與高產、加工與營養品質、細胞和染色體工程以及品種的分子組裝育種等方面的基礎和套用研究。
1.在植物營養育種理論與套用基礎研究方面:通過研究小麥對土壤磷元素吸收與利用的遺傳控制和生化機理,探索植物營養育種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與套用基礎。
2.在植物細胞工程基礎研究方面:通過研究小麥花粉植株的變異,闡明花粉細胞染色體在組織培養過程中的重組與表達規律,為研究植物細胞遺傳與變異機制開闢新領域。
3.在植物染色體工程基礎研究方面:通過建立建全小麥藍粒單體系統,為小麥染色體工程提供基礎材料;通過小麥與鴨茅狀摩擦禾雜交研究,探索建立小麥染色體新體系的途徑。
4.在植物基因分子標記研究方面:通過套用蛋白質等電聚焦、RFLP及STS(sequence Tagged site)標記方法對小麥重要基因進行分子標記,為有益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在育種中的套用提供材料。

5.在植物抗病種質資源培育研究方面:通過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培育多種抗病優質的小麥種質資源。
6.在農作物優良品種選育與推廣方面:通過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和常規育種結合,建立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快速有效的方法;通過培育和推廣高產、優質的農作物新品種,直接為農業增產服務。

在研項目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研項目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研項目

1、國家“863”項目 * 課題名稱:小麥抗病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負責人:王道文
課題名稱:小麥雜交優勢利用與優質高產新品種培育 負責人:張愛民
課題名稱:利用圖位克隆分離控制西紅柿磷、鐵吸收代謝基因及功能研究 負責人:凌宏清
課題名稱:小麥優質基因的分子標記與多基因聚合育種研究 負責人:張相岐
課題名稱:優質抗病小麥分子育種技術研究與套用 負責人:張相岐
課題名稱:優質、多抗、超高產小麥新品種培育 負責人:賈旭
課題名稱:小麥新型分子標記篩選和標記輔助選擇育種
863重大專項:優質超高產農作物新品種培育 負責人:李俊明 參加人員:李俊明,李振聲、張相岐、張愛民、凌宏清、賈旭、劉春光
課題名稱:小麥TILLING關鍵技術及套用研究 2006AA02Z142 負責人:童依平
課題名稱:小麥分子和細胞工程育種 2006AA 負責人:王道文
課題名稱:調控小麥優良加工品質1BX14亞基的等位變異創製及相關亞基2006AA10Z176 負責人:李義文
課題名稱:負責人:凌宏清
 
2、國家“973”項目 * 課題名稱:重要農作物品質性狀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改良的研究2002CB111300 負責人: 王道文
課題名稱:氮磷高效代謝提高作物產量的分子機制研究 2005CB120904 凌宏清
課題名稱:利用轉基因和突變體技術研究小麥籽粒品質性狀相關基因的功能 負責人: 負責人:王道文
課題名稱:表達譜的建立和重要功能基因克隆 負責人:王道文
課題名稱:小麥重要目標基因的克隆 負責人:李振聲
課題名稱:小麥氮、磷高效套用子庫構建與重要功能基因多樣性研究2004CB117202 負責人:童依平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Strategy 1 植物的鐵元素吸收代謝分子調控機制研究 基金委重點30530460 凌宏清
套用植物營養基因組學與養分高效小麥品種的分子設計和培育 基金委群體 30521001 王道文
赤黴素與生長素相互作用調控DELLA蛋白降解的分子機理研究 基金委重點30630009 傅向東
提高小麥個體與群體光合效率及光合產物最佳化分配 基金委重點30330390 李振聲
主要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肥的遺傳研究 基金委重大30390083 童依平
小麥K型雄性不育的比較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 基金委面上基金30471081 張愛民
黑麥抗白粉病基因Pm20的精細定位與病程相關基因的克隆及功能 30540057 曹雙
 
4、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 課題名稱:鐵元素吸收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 30225029 負責人:凌宏清
課題名稱:植物激素生長發育及生殖生理 30525003 負責人:傅向東

5、 國家攻關計畫項目 * 課題名稱:小麥易位系創製、新基因發掘和分子標記 20042BA525B03 負責人:張相岐

開放課題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申報指南
一、總則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我國農業生物學領域的一個套用基礎研究實驗室,面對國家需求,致力於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實驗室在以李振聲院士提出的“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研究思路的指導下,以小麥為主,結合模式植物和野生種,圍繞農作物品質性狀形成、養分及光能高效利用、抗病抗逆、株型與光合產物的有效分配以及品種的分子設計與育種等方面開展基礎理論和套用研究。遵照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原則,實驗室面向國內外展開合作研究,達到資源共享、共贏雙收的目的,特設定開放課題。
開放課題基金面向國內外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的大學、研究所等單位。凡具備申請條件的研究人員均可提出申請。申請應符合實驗室當年發布的課題申請指南,依照“公平競爭、擇優支持”的原則,經過同行專家評審後確定。
二、資助範圍
2008年開放課題設定申請項目方向如下:
1. 植物養分及光能高效利用
2. 植物抗非生物逆境(乾旱、鹽)分子機制
3. 植物抗病蟲害分子機制
4. 作物品種的分子設計
5. 株型與光合產物的有效分配(產量性狀)
6. 作物的品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及改良
開放課題應與實驗室目前從事的研究項目相結合。並與實驗室現有課題組形成合作研究。開放課題基金優先資助學術思想新穎,立論根據充分,研究目標明確、研究內容具體、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合理、兩年內可取得成果的研究項目。
三、申請條件
凡申請者請首先確定與本實驗室的合作者,聯合提出申請報告,並須具備下列條件:
1.申報者應在所申請的相關領域有相當的理論和技術積累;
2. 申報者須具有副高級(含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者博士學位。具備以上條件者需有兩 名 高級職稱同行專家推薦;
3. 申請項目的研究內容必須符合開放課題基金的資助範圍。
4. 申請者應得到所在單位或部門的同意。
5. 申請者按時提交申請,手續完備,所需資料齊全。
四、申報程式
申請開放課題基金必須按規定的格式實事求是地填寫(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申請書)。
申請者所在單位應簽署意見,單位領導在申請書上籤字並加蓋單位公章,向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報送《申請書》一式3份,同時須提交電子版(PDF檔案)申請書至:[email protected]
開放課題基金的受理申請時間為每年的4月1日——5月31日(以郵戳為準)。
五、審批程式
開放課題基金的評審按同行專家評閱、學術委員會評審決定的程式進行。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開放課題基金的申請受理工作。
六、課題及成果管理
開放課題資助年限一般為2年。
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對每項開放課題根據申請者要求,確定一位實驗室的課題組長作為該項開放課題的項目合作者,並負責開放課題基金的實施管理。管理內容包括:
1.責成項目合作者與課題申請人簽定契約。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如研究計畫有較大變動,須經學術委員會審議批准後方可調整研究計畫。
2.經費管理:
(1)開放基金是重點實驗室為開放課題投入的專項經費,必須專款專用。
(2)開放課題經費使用範圍:主要用於課題研究所需要的材料費、分析測試費、儀器設備租用費等;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國內外刊物的論文發表費以及客座研究人員來重點實驗室工作的津貼、補助、交通費和住宿費。
(3)每項課題經費將按照課題研究計畫分年度(2年)直接下達到合作課題組。
(4)課題結束後,課題研究人員應及時作出經費使用決算。
3.實驗室主任和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負責監督和檢查課題進展及執行情況,發現問題時,有權調整或中止項目及資助。
4.課題驗收:
課題結束後2個月內,申請人員應認真填寫《課題總結報告》。報告內容應包括工作總結、課題完成情況、成果目錄和論文目錄等。報告經項目合作者審查簽署意見後,交由重點實驗室驗收。逾期不按要求提交總結報告者,取消其今後申請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的資格,並通報其工作單位。
課題實施結束後完成既定要求,達到預定目標的,若需繼續深入研究,可向本重點實驗室提出申請,並其研究課題確有重大研究價值需繼續追加資金的,報學術委員會同意後方可追加資金予以支持。
5.成果說明:
申請人員在開放課題基金資助下取得的成果(包括專利、學術論文的智慧財產權等),歸研究者個人與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共享。開放課題發表論文時,按研究者實際工作量確定署名順序,並必須在論文中註明受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項目基金資助。
七、經費下撥
每個開放課題總經費為6~10萬元人民幣,分兩年下撥。
項目經費下撥時間為課題被批准後的四個月內。

儀器設備

序號

儀器名稱

儀器所在地點

聯繫人

電話

1.

Olynpus雷射共聚焦FV500

1號樓S-213

文玉香

64854467

2.

SPOT2顯微成像系統

1號樓S-213

王道文

64889380

3.

超速冷凍離心機(日立,貝克曼)

1號樓S-213

文玉香

64870483

4.

生物培養室溫室

溫室

梁 輝

64870483

5.

凝膠成像儀

1號樓S-209

文玉香

64854467

6.

雷射顯微細胞切割儀

1號樓S-213

王道文

64889380

7.

Olynpus螢光體視鏡成像系統

1號樓S-213

凌宏清

64869352

8.

PDS-1000/He基因槍

1號樓S-213

梁 輝

64878103

9.

Olynpus螢光顯微鏡BX60

1號樓S-213

張相岐

64889379

10.

Olynpus螢光顯微鏡BX60

1號樓S-213

李 濱

64889381

11.

脈衝電泳儀

1號樓S-213

王道文

64889380

12.

快速蛋白液相色譜

1號樓S-213

王道文

64889380

13.

凱式自動定氮儀AUTO1030

1號樓S-213

李 濱

64889381

14.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1號樓S-213

文玉香

64870483

15.

多媒體投影儀

1號樓S-213

文玉香

64854467

16.

小麥品質分析系統

1號樓S-213

張愛民

64889347

17.

多功能遺傳分析系統

1號樓S-213

文玉香

64854467

18.

根系分析系統

1號樓S-213

文玉香

64854467

19.

LEICA超薄切片機 

1號樓S-213

文玉香

64854467

20.

日立高速冷凍離心機CR22G II

1號樓S-213

文玉香

64854467

21.

LEICA MZ16F體式鏡+CCD

1號樓S-213

文玉香

64854467

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人才培養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現為遺傳學的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科研隊伍中既有造詣資深的院士、研究員,又有思想活躍、年富力強的學術帶頭人,1997年以來實驗室引進百人計畫8人,青年研究員1人,青年學術骨幹21人,有4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優秀中青年3人,已形成一支良好的科研梯隊。實驗室現有博士生導師12人,1989年以來共培養博士後27人,博士生100多人,碩士生50多人。
1991年李文澤博士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優秀獎(導師胡含)。
2001年高建偉博士獲得地奧獎學金二等獎(導師李振聲)。
2002年劉志傑碩士獲得劉永齡獎學金二等獎(導師王道文)。
2002年我實驗室研究生陳豫朱慧芬、劉春紅、王化波、劉勇獲得中科院研究生獎學金。
2003年李光永博士獲得復旦大學談家楨基金生命科學九源獎學金一等獎(導師王道文)。
2003年李麗華博士獲得地奧獎學金一等獎(導師凌宏清)。
2005年孔二艷碩士獲得地奧獎學金二等獎(導師張愛民)。
2007年錢偉強博士獲得劉永齡獎學金特等獎(導師王道文)。
2007年錢偉強博士獲得地奧獎學金一等獎(導師王道文)。
2008年蔣才富博士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優秀獎(導師傅向東)。
2008年余春梅博士獲得地奧獎學金一等獎(導師王道文)。
2008年黃園園碩士獲得地奧獎學金二等獎(導師張愛民)。
2008年段雲峰碩士獲得地奧獎學金二等獎(導師李 霞)。
2008年孫成同學榮獲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2007-2008年度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導師張相岐)。
2008年高秀華博士後榮獲全國第一批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資助金額為10萬元人民幣(導師傅向東)。

2006年在讀研究生:黃宗安 杜娟 楊輝霞 王艷 李新鵬 蔣才富 廖立力 劉欣潔 郭小敏 陳加敏 孫成 張平 王軍一 王淑霞 余春梅 趙維娜 黃先忠 許鵬亮 王官鋒 楊冉 徐津 王寧 王家利 李愛霞 吳瑩瑩 劉正斌 馬文英 孫璟晗 任永哲 馮娟娟 吳崇明 李俊芳 魏學寧 鍾永達 姚新鵬 劉春紅 劉紅 董玲麗 廖立力 錢偉強 王峰 孔丹宇 李燁 岳世靜 紀妍妍 王濟洲 王可騫 鞏彩艷 李斌 樊華傑 張忠娟 肖森郝麗芳 張肖飛 李好勛 郭會芬 李世明 王然 潘懷榮 王益平 聶好真 王玉 仵石磊 智艷陽 房靜靜

2007年在讀研究生:黃宗安 杜娟 李新鵬 蔣才富 廖立力 陳加敏 孫成 張平 王軍一 余春梅 趙維娜 黃先忠 許鵬亮 王官鋒 楊冉 徐津 王寧 王家利 李愛霞 吳瑩瑩 劉正斌 馬文英 孫璟晗 任永哲 馮娟娟 吳崇明 李俊芳 魏學寧 鍾永達 姚新鵬 李景娟 林宜萌 武廣珩 劉毅 王靜 董玲麗 廖立力 孔丹宇 李燁 岳世靜 紀妍妍 王濟洲 王可騫 鞏彩艷 李斌 樊華傑 張忠娟 肖森林 張肖飛 李好勛 郭會芬 李世明 王然 潘懷榮 王益平 聶好真 王玉 仵石磊 智艷陽 房靜靜 趙艷艷 潘世讓 汪彪 劉鴻飛 王美叢 趙春釗 時華 於德水 白世偉 陳靜 謝亮 黃圓圓 姚琴芳 孫紅熒

實驗室榮譽

李振聲院士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27日被授予中國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胡錦濤向李振聲頒獎。李振聲院士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27日被授予中國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胡錦濤向李振聲頒獎。

李振聲院士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李振聲,遺傳育種專家。畢業於淄博市第六中學,1951年考入山東農業學院農學系。參加工作後,曾擔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實習員,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農業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遺傳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陝西省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遺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現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同時兼任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第八屆國際小麥遺傳學術會議組委會主席、第十八屆國際遺傳學大會組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
李振聲先生主要業績是在小麥遠緣雜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一是,通過小麥遠緣雜交研究,培育成了一些雜種新類型和小 4、5、6號小麥新品種,特別是小 6號在生產中表現最為突出,小 6號作為陝西省骨幹小麥品種持續了15年,累計推廣面積1、2億畝,增產糧食60億斤。二是,通過小麥染色體工程研究,使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進入實用化,首創國際新成果。三是,通過小麥高效利用土壤營養元素育種研究成果,指出了選育能利用較少肥料而生產較多穀物的品種的可能,從而為農業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由於上述重大貢獻,受到國際小麥遺傳學界的支持,在1988年和1993年李振聲先生分別被選為第一屆國際植物染色工程學術討論會和第八屆國際小麥遺傳學會議地方組織委員會主席,並當選為兩會議下屆國際組委會的主席。
李振聲先生的論文、專著頗多,其代表專著有《植物遠緣雜交概說》 ,由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小麥遠緣雜交》,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由於李振聲先生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多次受表彰與獎勵: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2年獲陝西省勞動模範稱號;1983年獲陝西科技成果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1986年獲陝西科技進步特等榮譽獎;1989年獲陳嘉庚農業科學獎;1990年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5年中華英才獎。
項目名稱:小麥花粉無性系變異機制與配子類型的重組和表達規律
1、完成者:胡含 張相岐 張文俊 景健康 郗子英
2、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實驗室
3、獎種及獎級:1995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7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在國內外首次發現約有90%的花粉植株是穩定的單倍體與加倍單倍體,約有10%的花粉植株不穩定,有變異,稱為花粉無性系變異,它在離體培養花葯產生的花粉植株中具有普遍性。隨後我們又在國際上首次論證了上述變異產生的機制是異常的有絲分裂和異常的減數分裂的結果,二者都能導致染色體重排和染色體斷裂與重融。在另一方面,由於花粉植株直接來源於單倍體或加倍形成的純合二倍體,這既避免了有性過程中各種配子之間的競爭和選擇,使得各種配子類型在花粉植株中能充分保留,同時又因為花粉植株的等位基因是純合的,不存在著顯性基因對隱性基因的掩蓋作用,隱性基因與顯性基因一樣,在花粉植株中能夠充分表達。基於這個思想設計了兩種配子類型的表達模式,結果表明,各種染色體組成的配子,在後代中出現的類別和比例接近或符合其理論值,從而又在國內外首次論證了配子類型的多樣性能夠在花粉植株中充分表達。這項研究的結果為植物細胞遺傳與變異研究開闢了新領域,其學術思想與成果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名稱:套用染色體工程把天藍冰草有重要育種價值的基因轉移給小麥的研究
1、完成者: 張相岐等
2、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實驗室
3、獎種及獎級: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1996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等獎 1997年
套用染色體工程方法將天藍冰草兩個染色體組的14對染色體分別附加到普通小麥基因組中,建立起完整的兩套(14種)小冰麥異附加系。這是目前國際上最完整的小冰麥異附加系列。以小冰麥附加係為材料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將天藍冰草抗葉銹和抗稈鏽病基因分別定位到異附加系TAI-23和TAI-25中的天藍冰草染色體上;2、發現4對天藍冰草染色體攜帶有高蛋白基因,分別附加其中一對染色體的4個附加系蛋白質含量均達18%以上;3、生化標記分析證明附加的兩套天藍冰草染色體分別與小麥的7個同源群有部分同源關係;4、附加到小麥中的天藍冰草染色體能夠自發產生缺失、與小麥染色體間的相互易位等變異;5、建立了小冰麥附加系的體細胞無性系,證明體外培養能夠誘導產生易位系;6、由易位系小冰麥33號選育出一個優質抗病的春小麥新品種。本研究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兩套小冰麥異附加系,利用附加係為材料把天藍冰草有重要價值的基因引進小麥基因組,並培育出優質抗病的小麥易位系新品種,在國際上處於先進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