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武漢理工大學,實驗室屬於新材料領域, 1987年由國家計委批准、建於武漢理工大學,1990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對外開放。主管部門為國家科技部,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科院院士王占國研究員,實驗室主任為張清傑教授。

基本簡介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屬於新材料領域, 1987年由國家計委批准、建於武漢理工大學,1990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對外開放。主管部門為國家科技部,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科院院士王占國研究員,實驗室主任為張清傑教授。

實驗室的總體目標和定位是:根據國家科技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大需求,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材料複合與製備新技術,研究和開發若干關鍵技術領域需要的關鍵新材料,持續不斷地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關鍵材料技術支持;立足國際材料科學前沿,在若干關鍵新材料及技術領域,持續不斷地產生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實驗室在國際材料科學技術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堅持以卓越的科學研究引領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學科的教學改革,培養材料科學領域的創新性人才。再經過若干年的建設和發展,實驗室成為在國際材料科學技術領域有較大影響的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優秀人才培養的基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重要貢獻。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 發展新一代材料複合與加工新技術,特別是低維複合技術,包括納米複合技術及薄膜複合技術;(2) 基於材料複合與加工新技術,發展新型結構與功能材料,特別是國防建設配套關鍵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納米生物醫用材料;(3) 材料基礎研究與材料設計,特別是多組分、多尺度材料的複合原理與設計。

實驗室構建了以納米複合技術、原位複合技術和梯度複合技術為主要特色的材料複合與製備新技術創新平台,重點研究和開發四類關鍵新材料:一是面向國防的先進複合材料,主要包括輕質納米複合材料等; 二是面向新能源技術的高效能源轉換材料,主要包括氫能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高效熱電轉換材料和高效光催化材料;三是面向生命科學的新型生物複合材料,主要包括等級孔功能材料與光合反應器、生物界面材料、納米複合生物可降解植入材料和仿生神經誘導複合材料、納米HAP與腫瘤細胞相互作用與無機抗癌新藥;四是面向信息技術的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主要包括類鈣鈦礦結構新型功能材料及器件、氧化物一維納米材料及器件、智慧型材料及智慧型結構系統。這些關鍵新材料已在我國國防建設和高新技術領域獲得了重要套用。

實驗室具有一支朝氣蓬勃、勇於創新、以中青年為主體的學術隊伍。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60名,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2人,國家“973”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15人。實驗室積極支持優秀中青年學者到國外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進修提高、開展合作研究,近幾年,派出20餘名優秀青年學者到國際著名高校從事一年以上的訪問和合作研究;十分重視引進海外優秀青年學者,近幾年,有11名優秀人才包括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加盟實驗室。

實驗室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圍繞主要研究領域,實驗室聘請了20餘名國際知名學者兼任實驗室客座教授,同時創造良好的研究工作條件,每年支持2-3名國外知名的科學家到實驗室從事合作研究工作。實驗室與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日本航空宇宙技術開發機構、日本東北大學材料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先進材料與複合結構中心、美國加州大學複合材料研究中心、加拿大燃料電池國家研究院等國際著名研究機構開展了實質性的“強—強”合作,科技部依託實驗室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 科技部首批批准的33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重點科研機構),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依託實驗室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科學創新引智基地,武漢理工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聯合,建立了“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依託這些重要的國際合作研究平台,實驗室承擔了一批國家重點國際合作項目。

實驗室現有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擁有一批先進的材料合成與加工設備,以及現代化的材料結構分析、表征與性能測試設備,設備總價值約8900萬人民幣。

研究領域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

一、面向國防尖端技術的關鍵新材料
1.動高壓物理環境套用的梯度材料(張聯盟、張東明、沈強、王傳彬)
2.納米複合吸波材料(官建國、孫志剛、王維、施偉東)
3.陶瓷複合裝甲和梯度裝甲材料(傅正義、王為民、王皓、王玉成、張金詠)
4.艦船用高性能聚合物複合材料(王繼輝
5.特種車輛關鍵新材料(華林)

二、面向新能源技術的高效能源轉換材料
1.氫能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潘牧木士春羅志平、詹志剛、張海寧、李賞、王雅東、唐浩林)
2.高效熱電轉換材料(張清傑、唐新峰趙文俞、李涵、鄢永高、劉立勝翟鵬程
3.高效光催化材料(余家國)
4.有機/無機複合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器件(肖生強
5.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關鍵材料(唐新峰、李涵、鄢永高、程旭東

三、面向生命科學的納米複合生物材料
1.有機和無機納米複合生物降解材料(李世普王友法吳慶知
2.納米和組裝複合神經誘導複合材料(李世普、王友法、吳慶知)
3.等級孔功能材料與光合反應器、生物界面材料(蘇寶連、孫濤壘、謝浩)

四、面向信息技術的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1.鈣鈦礦型新型功能材料及器件(劉韓星、陳文、戴英、徐慶、麥立強曹明賀、羅大兵、顧而丹、周建)
2.氧化物一維納米材料及器件(余家國)
3.智慧型材料與智慧型結構系統(瞿偉廉、官建國、程海斌
4.大飛機材料、結構與監測(姜德生、李書欣、王繼輝)

五、新材料探索
1.三元化合物陶瓷與金屬複合材料(梅炳初)
2.多鐵性材料譚國龍
3.新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新效應、新功能的研究(邵剛勤

研創團隊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創團隊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創團隊

中國工程院院士:姜德生
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蘇寶連(A類) 李書欣(B類)
國家“973”首席科學家:張清傑
國家教學名師:張聯盟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傅正義 顧而丹 孫濤壘
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蘇寶連 劉俊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傅正義余家國 華林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人選:張聯盟 傅正義 華林
余家國 官建國 陳文
國家“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團隊:張清傑 團隊
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傅正義 團隊
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傅正義 團隊
國家教學團隊:張聯盟 團隊
湖北省創新團隊:傅正義 團隊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陳文 華林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傅正義 唐新峰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王為民 孫志剛 王皓
官建國 沈強 周建 木士春 曹明賀 趙文俞
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傅正義 唐新峰 余家國
官建國 王為民 周建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傅正義 余家國 張聯盟 張清傑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傅正義
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孫志剛 余家國 官建國 王為民
譚國龍
湖北省“楚天學者”楚天學子: 肖生強

管理條例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條例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條例

一、總則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籌建的開放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要進行材料複合新技術、新材料及材料的基礎理論與材料設計的研究,貫徹基礎理論與套用研究相結合、開創性研究與開發性研究相結合方針,逐步發展成為在該領域能夠代表國家學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科研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二、管理體制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實行開放共用的管理體制。
1.學術委員會:它是實驗室的學術決策機構和評審機構。其主要職責是確定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制定研究基金指南,審定基金研究課題並決定資助經費額度,組織論文答辯及成果評價,審議實驗室的年度研究工作報告和其他重大學術活動。學術委員會由國內外材料學科和相關學科的造詣深、高水平科學家組成,同時也吸收學術上有創新、開拓的年輕學者參加,設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兩人,委員若干人。本校學者不超過三分之一。學術委員會主任由國家教育部聘任,委員由學校聘任,學術委員會設秘書,協助主任委員處理日常事務,秘書由主任委員提名經武漢工業大學聘任。
2.實驗室主任:實驗室主任全權負責實驗室的日常學術活動和行政管理工作,有責任創造良好的研究環境和實驗條件,全面完成各類科研項目及人才培養計畫,實驗室另設副主任兩人,協助主任管理實驗室的日常事務。實驗室主任由國家教育部聘任,並決定其任期,副主任由實驗室主任任命,實驗室主任應每年向學術委員會和上級主管部門提交年度工作報告。
3.實驗室下設專業研究室,其設定由實驗室主任確定。研究室是實驗室的基層研究單位,其主要職責是編制年度研究工作具體實施方案,組織專職研究人員和客座研究人員按項目計畫開展實驗研究和其他學術活動,管理並維持實驗實施的正常運行,報告研究工作的進展和結果。研究室設正、副主任各一人,由實驗室主任遴選任命。
4.實驗室設辦公室,其主要職責是處理日常行政事務和科研項目管理,並負責實驗室的科技檔案和財產管理、材料供應、安全保衛等事項。辦公室設正、副主任各一人,由實驗室主任任命。
5.武漢理工大學作為依託單位,相應成立管理委員會,監督和支持主任工作,為保證實驗室建設和運行創造必要條件。

三、經費管理
1.實驗室的經費來源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 國家下撥的科研事業費和實驗室運行費;
(2) 實驗室向國家申請的科研項目經費;
(3) 實驗室的專職研究人員由其他渠道申請的專項研究經費;
(4) 非資助課題採用本實驗室的實驗研究條件應收取的有關費用;
(5) 實驗室的實用型研究成果技術轉讓費;
(6) 國際合作研究中對方提供的研究經費;
(7) 國內外團體或個人的資助。
2.實驗室實行課題經費獨立核算,課題組長負責制。
3.第1條中第(2)、(3)、(6)項經費限於支付以下費用:
(1) 與研究課題直接有關的科研費用。包括材料試劑費、低值易耗品購置費、專用小型儀器設備購置費、儀器設備使用費、測試費和協作加工費;
(2) 學術活動費。包括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調研的費用;
(3) 客座研究人員和聘用人員的補差工資、津貼和住宿費;
(4) 向學校交納的管理費。
研究課題按計畫如期完成者,其個人科研津貼按有關規定執行,開放基金資助課題結束後,經費餘額納入實驗室基金。
4.第1條中第 (5) 和第 (7) 項中上交實驗室部分均納入實驗室基金。
5.國家下撥的科研事業費、實驗室運行費和外單位採用本實驗室的實驗研究條件收取的實驗室設備使用費、測試費等,除向學校交納管理費外,均用於實驗室的經常費用,包括行政經費、儀器設備維護費等。
6.確因實驗研究工作或發展需要,必須補充購置的大型儀器設備和必須增建的小型基建項目,由實驗室主任提出計畫,經學術委員會審批後報國家教育部向國家申請臨時補助。

四、實驗室基金研究課題的開始、中止和結束
1.獲本實驗室資助或實驗室專職研究人員承擔的研究課題,在實驗研究開始前應由項目申請人向實驗室主任提交與項目申請書相符的研究大綱和研究計畫,有關研究室主任有責任協助研究人員按研究大綱開展實驗研究,並促使研究工作按計畫進行。實驗室應對客座研究人員提供更便利的實驗研究條件,必要時應指派專職或兼職助手進行輔助性實驗工作。
2.如獲資助的實驗室基金研究項目在實驗研究中與研究大綱有重大偏離而無正當理由時,實驗室主任有權中止該項目繼續進行,收回原資助經費餘額,並向學術委員會報告。
3.獲實驗室資助的研究項目在實驗研究工作結束時,須將原始記錄等全部科技檔案交實驗室存檔,並向實驗室遞交研究工作報告和論文。論文答辯或成果鑑定由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組織進行。研究論文如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在學術會議上宣讀或報送有關部門,應註明"武漢工業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資助"。研究工作中用實驗室資助經費購置、加工的設備和裝置歸實驗室所有。
4.獲資助課題取得的研究成果歸本實驗室和研究人員所在單位共有。成果鑑定和報獎也由雙方共同辦理。如申請專利,應按專利法及有關規定辦理。技術轉讓費原則上雙方共享,比例另行協商。

五、外籍和港、澳、台學者來實驗室進行實驗研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本條例酌情辦理。

六、本實驗室是由固定的研究、技術和管理人員、流動的客座人員、博士後和研究生組成。固定人員實行考核聘任制,定期進行考核,據考核情況決定是否續聘。客座人員來實驗室工作期間,實驗室提供一定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客座人員的工資由原單位發放)。博士後研究人員、博士、碩士研究生由武漢理工大學招辦負責公開招生,進實驗室實行導師制,其待遇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七、本條例未盡事項,由實驗室制定有關具體管理細則。

研究設備

重型雪橇式切片機重型雪橇式切片機

材料製備加工設備
重型雪橇式切片機
超真空光學鍍膜系統
高真空光纖濺射鍍膜系統
毛細管電泳儀
準分子雷射器
熱等靜壓設備
放電等離子燒結系統
雙雷射微加工機
脈衝雷射濺射系統
低壓氣壓燒結爐
噴霧熱分解設備
熱壓燒結爐
等離子噴塗系統
超高真空磁控濺射鍍膜設備
真空熔融設備
液體快速急冷設備

材料性能評價設備
阻抗/材料分析儀
高溫鏇轉粘度計
熱膨脹儀
全自動比表面積分析儀
霍爾效應測試系統
MTS 810陶瓷試驗系統
熱電性能測定裝置
Autolab電化學工作站
高級流變擴展系統
4HF振動樣品磁強儀
熱電轉換效率測試設備
燃料電池測試裝置EC
交流磁化特性測定裝置
RADIANT壓電工作站
動態熱機械分析儀
綜合熱分析儀
矢量網路分析儀
高級流變儀

研究成果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獲獎項目
陶瓷-金屬梯度材料設計理論
新型大功率PTC元件
半導體陶瓷製冷材料與器件的研製
非均質材料顯微結構-性能關係預測理論研究
反應合成與加工材料基礎研究
透紅外氟化物及硫鹵玻璃的基礎研究
諧振腔型微波等離子化學氣相沉積金剛石膜技術研究
電子相互作用與譜的Xa理論研究
自蔓延高溫合成瞬間衝壓快速製備復相陶瓷新技術
陶瓷—金屬梯度材料設計理論
陶瓷複合塗層吸水箱面板
中遠紅外光纖用硫鹵玻璃和鍺矽酸鹽玻璃的基礎研究
提拉法大容量磁懸浮冷坩堝晶體生長新技術
無團聚亞微米 a-Al2O3粉及微晶剛玉瓷球製備新技術
氧化物玻璃的形成、性能與結構研究
TiC-Ni系統複合材料的增強增韌機理及其套用研究
高性能稀土—鐵超磁致伸縮單晶製備技術
自蔓延燃燒還原反應技術製備二硼化鈦陶瓷粉料的工業套用與開發
玻璃的形成、性能及結構的關係研究
SHS技術特別貢獻獎

專利技術
組分連續變化的梯度材料的緻密化方法
直接法合成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用超薄核心組件
原位熱壓工藝合成緻密氮化鋁鈦-氮化鈦複合塊體材料
以(001)取向的片狀SrBi4Ti4O15為模板材料制...
一種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用雙極板及其製備方法
一種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核心組件的製作方法
一種織構鈮酸鹽無鉛壓電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一種用於製備織構型陶瓷的鈮酸鹽模板材料及製備方法
一種用於製備織構型陶瓷的模板材料及製備方法
一種無機-有機高分子複合粒子的製備方法和專用設備
一種三元NaV6O15單晶納米針的大規模原位製備方法
一種硼酸鋁晶須的製備方法
一種鈮酸鹽無鉛壓電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一種可調節供料角度的金屬粉末供料漏斗
一種降低含氟磺酸型質子交換膜甲醇滲透性的方法
一種高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膜電極及製備方法
熱噴塗用納米糰聚體氧化鋯粉末的製備方法
親水性聚合物包裹的磁性粒子及其製備方法以及由其組成的水基...
鈮酸鹽微波介電陶瓷及其製備方法
具有自增濕功能的多層納米複合質子交換膜的製備方法
近零頻率溫度係數的類鈣鈦礦微波介質陶瓷及其製備方法
間接法合成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用超薄核心組件
高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用質子交換膜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複合導電高聚物修飾一維納米碳為載體的電催化劑及製備
端芳香氨基聚醚化合物和製備方法及其在膠粘劑中的套用
導電高聚物修飾一維納米碳為載體的電催化劑及製備方法
製備單分散高比表面積二氧化矽微孔微球的方法
儲氫合金或儲氫金屬納米粒子修飾的富勒烯儲氫材料
儲能介質陶瓷及其製備方法
質子交換膜電解質燃料電池碳載鉑鐵合金電催化劑及其製備方法
在楔形或複雜形狀鑽頭工作表面製備成份梯度中間過渡層的方法
一種高吸附性光催化性能的玻璃微珠
一種多氣氛可傾斜式迴轉爐
一種保護電極基體耐高溫熔體侵蝕的陶瓷塗層及其製備方法
一種高比飽和磁化強度Fe3O4微粒及其製備方法
纖維增強磺化SBS膜及其製備方法
高吸附性光催化、礦化直飲水處理機
提高樹脂金剛石砂輪耐磨性的方法
三層類鈣鈦礦結構鐵電-鐵磁功能複合體的新製備方法
鈮酸鹽介電陶瓷及其製備方法
鈮酸鹽高頻介電陶瓷及其製備方法
具有塑性變形能力的Fe-6.5wt%Si複合塊體材料的制...
經微波電漿刻蝕的一維納米碳儲氫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減少樹脂金剛石砂輪氣泡和提高其使用壽命的方法
矽-鐵均勻包覆型複合粉的製備方法
鎳—氧化鋯金屬陶瓷的製備方法
納晶二氧化鈦光催化劑的低溫溶劑蒸發誘導結晶方法製備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在毫米波場中的合成與製備新工藝
具有高吸附性能的光催化電子口罩
固體氧化物巨磁電阻材料的製備方法
高吸附性光催化空氣處理器
高吸附性光催化劑及載體材料
高頻介電陶瓷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高介電常數陶瓷及其製備方法
二硼化鈦納米粉的製備方法
定向生長的片狀SrTiO3及其製備方法
表面氟化處理增強二氧化鈦光催化活性的方法
一種製備連續梯度材料的共沉降儀
一種離子交換膜電導率的測量裝置
天然鋁礬土礦用於製備精細氧化鋁陶瓷的方法
坡縷石礦物儲氫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海泡石礦物儲氫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光催化磁性漂浮微珠及其製備
複合麥飯石及其製備
儲氫金屬或儲氫合金修飾的一維納米碳儲氫材料
無η相碳化鎢-鈷納米複合粉末的工業化製備技術
聚苯胺-Fe3O4納米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造紙機用陶瓷塗層真空吸水箱面板
異形非均勻填充微波燒結腔
自蔓延高溫瞬間衝壓快速製備複合材料
低成本製造無團聚亞微米α-Al2O3粉及微晶剛玉瓷球的方法
氧化鎂-鎳系梯度功能材料的製造方法
氧化鋯等離子噴塗粉末及共沉聚凝/燒結法
無η相碳化鎢-鈷納米複合粉末的工業化製備技術
碳氮化鈦-碳化二鉬-鎳-鎳鋯化合物-三氧化二釔系材料及其...
螺鏇送粉均化器
新型硫鹵玻璃
聚苯胺-Fe3O4納米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矽鋼連續退火爐陶瓷複合塗層爐底輥
反應燒結用於製備氮化鋁及其複合陶瓷

現場評估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場評估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場評估

2008年3月4-5日,科技部委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專家對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進行了現場評估。評估專家組由10人組成,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莊嚴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殷敬華研究員分別擔任評估小組組長和副組長。

3月4日,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清傑教授所作的2003-2007年實驗室工作報告,以及實驗室5位教授所做的代表性成果學術報告;現場考察了實驗室,並與部分實驗室人員進行了訪談和交流。3月5日,專家組進行了認真充分的討論,形成了對實驗室的綜合評估意見,並向實驗室和依託單位進行了口頭反饋。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主要在原位複合技術、梯度複合技術、納米複合技術三個方面開展研究。五年來實驗室既重視鞏固和發展原有優勢領域,又重視新學科生長點的形成和研究成果的輻射,承擔了大量國家科研任務,經費總額超過1億元,在梯度飛片材料、陶瓷裝甲材料、燃料電池膜電極、熱電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