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楊

小葉楊

小葉楊又名白達木、冬瓜楊、大白樹、水桐、山白楊、南京白楊、白楊柳、明楊,為楊柳科楊屬植物。在我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江蘇、安徽、湖北、四川、新疆、雲南等省(區)均有分布。其中,以河南、陝西、山東、甘肅、山西、河北、遼寧等省最多,為適生分布地區。垂直分布在1500m,最高可達海拔3000m。小葉楊是一種分布廣,適應性強,材質較好的樹種,廣泛用於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四旁”綠化,是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主要造林樹種之一。小葉楊有4個變種,其中垂枝小葉楊產於甘肅等省。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小葉楊小葉楊
植物名稱:小葉楊

別名:南京白楊

拉丁文名:PopulussimoniiCarr.

科屬:為楊柳科、楊屬。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小葉楊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pulussimoniiCarr.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曬乾。

原形態

小葉楊,喬木,高達20m。樹皮溝裂;樹冠近圓形。幼權小枝及萌枝有明顯棱脊,老樹小枝圓形。芽細長,有粘質。葉菱狀卵形、菱狀橢圓形或菱裝倒卵形,長3-12cm,寬2-8cm,先端驟尖或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下面綠白色;葉柄圓筒形,長0.5-4cm。雄花序長2-7cm,序軸無毛,苞片細條裂,雄蕊8-9(-25);雌花序長2.5-6cm苞片淡綠色,裂片褐色,柱頭2裂。果序長達15cm;蒴果小,2(-3)瓣裂,無毛。花期3-5月,果期4-6月。

生態環境

一般多生於2000m以下,最高可達2500m,沿溪溝可見。

資源分布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及西南各地。

性味

味苦;性宣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清熱利濕。風濕痹疹;跌打捉痛;肺熱咳嗽;小便淋瀝;口瘡;牙痛;痢疾;腳氣;蛔蟲病

小葉楊小葉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摘錄

《中華本草》

性狀

性狀鑑別,樹皮呈筒狀,厚1-3mm。嫩皮灰綠色,表面有圓形皮孔及縱紋,偶見枝痕;老皮色較暗,表面粗糙,有粗大的溝狀裂隙。內表面黃白色,有縱向細密紋。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微苦。顯微鑑別,樹皮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木栓細胞。皮層散有石細胞群,石細胞壁厚,溝孔不顯著。韌皮部纖維束與篩管群及韌皮薄壁細胞互動排死成不連續的環狀;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昌鞘纖維,並有少數石細胞,呈方形、三角形、圓形、長形,直徑29-59μm,有的長達176μm,壁較薄,層紋及溝孔明顯。

產地分布

為中國原產樹種。華北各地常見分布,以黃河中下游地區分布最為集中。多生長於溪河兩側的河灘沙地。

園林用途

樹形美觀,葉片秀麗,生長快速,適應性強,是水濕地帶四旁綠化的良好。但壽命較短,一般30年即轉入衰老階段。

其他價值

木材輕軟,紋理直,結構細,易加工,可供建築家具造紙火柴等用途使用。

繁殖與栽培

扦插繁育為主,也可播種育苗,扦插易成活,枝插、乾插均可。栽培無特殊要求。常有葉鏽病、褐斑病及楊天社蛾、大透翅蛾、黃斑星天牛等病蟲危害,應注意及早防治。

形態特徵

小葉楊小葉楊
落葉喬木,樹高15~25m,大者胸徑1m以上。幼樹皮灰綠色,老時暗灰色,縱溝裂。樹冠卵圓形。幼枝和萌生枝常有明顯稜角,呈紅褐色,後變黃褐色,無毛。冬芽細長,棕褐色,光滑無毛,稍有粘質,長1~1.5cm,先端漸尖。葉菱狀卵形、菱狀橢圓形或菱狀倒卵形長4~11cm,寬2~4cm,長枝葉中部以上最寬,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淡綠色,無毛,下面灰綠白色,無毛;葉柄圓筒形,長0.5~4cm,常呈紅色延伸至中脈,無毛。雄花序長3~7cm,花軸無毛,苞片長約3mm,細條裂,暗褐色,雄蕊通常8~9枚。雌花序長2.5~7cm,苞片綠色,裂片褐色,柱頭2裂。果穗長達15cm;蒴果小,卵形,無毛,成熟時變黃色,2~3瓣裂。種子具白色絲狀長毛。花期4月,果期5月下旬。

生物學特性

為暖溫帶樹種。喜光,喜濕,耐瘠薄,耐乾旱,也較耐寒,適應性強,山溝、河灘、平原、階地以及短期積水地帶均可生長。生長迅速,萌芽力強,但壽命較短。喜光樹種,不耐庇蔭。適應性強,能耐乾旱、瘠薄土壤和嚴寒氣候,但性喜濕潤肥沃土壤,常在河岸、河灘和山溝生長最好。根系發達,固土抗風能力強。木質輕軟細緻,紋理通直,易加工,為優良的建築材料和造紙原料,也可作家具、火柴桿。樹皮含鞣質5.20%,可提制栲膠。小葉楊對土壤要求不嚴,沙壤土、黃土、沖積土、灰鈣土上均能生長。山溝、河邊、階地、梁峁上都有分布。在長期積水的低洼地上不能生長。在乾旱瘠薄、沙荒茅草地上常形成“小老樹”。小葉楊根系發達,側根水平伸展,鬚根密集。

地理分布

小葉楊小葉楊
東北、華北華中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區(主要城市:哈爾濱、牡丹江、鶴崗、雞西、雙鴨山、伊春、佳木斯長春、四平、延吉、撫順、鐵嶺、本溪)

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瀋陽、葫蘆島、大連、丹東、鞍山、遼陽、錦州、營口、盤錦、北京、天津、太原、臨汾、長治、石家莊、秦皇島、保定、唐山、邯鄲、邢台、承德、濟南、德州、延安、寶雞、天水)

南部暖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濟寧、泰安、淄博、濰坊、棗莊、臨沂、萊蕪、東營、新泰、滕州鄭州、洛陽、開封、新鄉、焦作、安陽、西安、鹹陽、徐州、連雲港、鹽城、淮北、蚌埠、韓城、銅川)

溫帶草原區(主要城市:蘭州、平涼、阿勒泰、海拉爾、滿洲里、齊齊哈爾、阜新、丹東、大慶、西寧、銀川、通遼、榆林、呼和浩特、包頭、張家口、集寧、赤峰、大同、錫蘭浩特)

本科概述

小葉楊加拿大揚
雙子葉植物,隸屬楊柳目(Salicales)。3屬,約540種,分布北溫帶和亞熱帶。中國3屬,320種,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落葉喬木或灌木。單葉,互生,稀對生。有托葉,常早落。氣孔器平列型。花單性,雌雄異株,排成下垂或直立的葇荑花序。花常先葉開放。無花被。花粉二細胞型,柳屬(Salix)一些種為三細胞型。楊屬(Populus)中無萌發孔,柳屬中常具3孔或3孔溝。雌花子房上位。胚珠多數,倒生。胚乳核型。蒴果。種子基部圍有白色絲狀長毛。染色體x=11,12,19。

楊屬與柳屬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為各地營造速生用材林、防護林、行道樹和綠化的重要樹種,木材輕軟,纖維長,供建築、板料、火柴桿和造紙。柳屬一些種,枝細長柔韌,可編制筐、籃、箱和帽等用具。楊屬一些種常為森林天然更新的先鋒樹種,胡楊(P.enphratica)為中國西北部重要抗旱樹種。柳屬多喜生於潮濕生境中。在中國廣泛栽培的有毛白楊,響葉楊、旱柳、垂柳以及引種的加拿大楊等。東北產的鑽天柳為建築、橋樑、家具和農具的用材樹種。

繁育技術

小葉楊小葉楊
1.播種育苗:小葉楊果實成熟後,要及時採收。採回的果實攤放在室內晾曬、抽打脫粒,細篩精選,去雜,即得純淨種子。出種率2%~3%,千粒重為0.5g。種子極易喪失發芽率,一般要隨采隨播。圃地應選擇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土壤,播前要細緻整地,施足底肥,做到床面平整,能灌能排。播種前先灌水,待水快滲完時,將種子播於床面,然後用過篩的“三合土”(1份細土,1份細沙,1份腐熟的基肥)覆蓋,以稍見種子即可。播種後,2d即開始出土,3~5d幼苗大量出齊。從出土到真葉形成期要及時灑水或澆水,保持苗床濕潤。苗高2~3cm時,應開始間苗和拔草。苗高5cm左右時定苗,株距5~10cm。苗木速生期要加強水肥管理和中耕除草。

2.插條育苗:種條應選擇生長健壯、發育良好的1~2a生的枝條,尤以1~2a生苗木平茬條為好。春、秋兩季均可採集。扦插在春季進行,扦插前,將種條截成20cm左右的插穗,粗度以0.8~2.0cm為宜,放入清水中浸3d左右,以促進生根發芽。扦插株距為20cm,行距30cm。插後要及時灌水,插穗生根前澆水1~2次,以後每10~15d澆水一次,6~7月間施追肥2~3次。

栽培技術

小葉楊小葉楊
1.植苗造林:通常用1~2a生,高度在1.5m以上苗木,造林要適當深載,根系舒展,載後踏實。乾旱多風地區,造林前將苗木根放在流水中浸5~7d,可提高成活率。

2.插乾造林:矮乾造林選用1~2a生,粗2cm左右,截成長40~50cm的穗條,插入穴中30cm左右;高幹造林的乾長2m左右,大頭直徑約4.5cm,栽植深度50~80cm。造林密度以110~220株/667m2為宜。

病害防治

一、小葉楊樹苗灰斑病

(別名灰霉病黑脖子、整頭苗、黑莖苗、枯斑病)
1、發生與危害
該病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危害多種楊樹、以幼苗、幼樹受害最重,病葉早落、嫩梢枯頂、造成多頂苗,不符合造林要求,是育楊苗的大敵。

2、識別
主要發生在葉上及嫩梢上,有三種類型。
灰斑型:多發生在葉片上,病斑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灰色,病斑邊緣呈褐色。發病後期病斑上有霉綠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

黑斑病:多發生在葉緣,病斑為黑色,不規則,病斑處捲曲變形,發病後期病斑上長霉綠色小點。

黑莖型:(俗稱黑脖子)發生在幼苗頂梢和幼枝梢,病後死亡變黑、變細,失去支撐力而下垂,變黑部分的葉子全部死亡,病部被風折斷,由下邊葉柄休眠芽處再生出小梢,形成多頂苗,這種類型對苗木危害最嚴重。

3、防治措施
該病是由楊棒盤孢引起,此病菌隨落地病葉及感病枝梢越冬,所以秋季落後到第二年新葉發生前,一定要徹底清除落病葉及感病枝梢。新疆楊、銀白楊不感病,加楊較抗病,而小葉楊、小青楊、青楊等易感病,在易感地區應選擇抗病品種。

合理密植、加強管理,實行大壟撒播、條播或插條,密度過大時適當音苗或打去底葉3~5片,密切注意觀察,發現病株及時除掉可減少病害發生。藥劑防治一般於6月下旬向幼苗噴藥,可用65%代森鋅500倍液或1:125-170的波爾多液,每半個月噴1次,共噴3~4次。

二、小葉楊樹苗黑斑病

(別名褐斑病黑點病黑葉病黑苗病禿尖等)
1、發生與危害
該病是東北地區楊樹苗的大害,它不僅引起楊樹苗早期落葉,還能造成育苗失敗。在內蒙古主要危害小葉楊(實生苗)、小青楊、青楊、苦楊(插條苗)。

2、識別
主要危害葉片。在北方,一般出土期發病,首先是被害植株的葉背面出現小黑點,逐漸形成黑斑,雨季時黑斑相互連片,迅速變黑並乾枯脫落,受害嚴重的植株,全株形成光桿,梢部乾枯。小葉及苗莖變黑全死,苗莖扭曲不直。

小葉楊小葉楊
3、防治措施
該病是由楊棒盤孢引起,此病菌隨落地病葉及感病枝梢越冬,所以秋季落後到第二年新葉發生前,一定要徹底清除落病葉及感病枝梢。新疆楊、銀白楊不感病,加楊較抗病,而小葉楊、小青楊、青楊等易感病,在易感地區應選擇抗病品種。

合理密植、加強管理,實行大壟撒播、條播或插條,密度過大時適當音苗或打去底葉3~5片,密切注意觀察,發現病株及時除掉可減少病害發生。藥劑防治一般於6月下旬向幼苗噴藥,可用65%代森鋅500倍液或1:125-170的波爾多液,每半個月噴1次,共噴3~4次。

三、新疆楊樹鏽病

(別名黃粉病葉鏽病落葉松-楊鏽病
1、發生與危害
該病發生普遍,主要危害楊樹苗及幼樹,引起卷葉、早期落葉,是苗圃和幼林的常見病害之一。

2、識別 
該病是轉主寄生性病害,首先發生在落葉松上,然後發生在楊樹葉片上。發病初期,落葉松葉正面(近軸面)出現短段退綠,以後病斑逐漸變成淡黃綠色,並有腫起的小皰,即病菌性孢子器,針葉背面(遠軸面)長出黃色粉堆――銹孢子堆,嚴重時針葉枯死;在楊葉背面初生淡綠色的小斑點,很快出現桔黃色小皰,皰破後散出黃粉――真孢子堆,在秋初楊樹葉正面可見到多角形鐵鏽色斑――冬孢子堆,葉片捲曲、早落。

3、治理措施 
該病是由松楊柵鏽菌引起,該菌具有較強的寄生專化性,發病嚴重地區可考慮選擇毛白楊、銀白楊、新疆場等高度抗病樹種。同一圃地避免既育落葉松又育楊苗,圃地周圍不應有轉主寄蟲,兩者相距500米以上。

該病原以落地楊病病葉越冬,有條件的苗圃在落葉後松苗上噴1%波爾多液預防,若落葉松已發病,可用65%可濕性代森鋅500倍液或敵銹鈉200倍液噴霧,每半個月1次;6月份向楊苗上噴保護劑,發病後噴治療劑,藥劑同上。

藥理作用

小葉楊小葉楊
1.對憫血管系統的作用,楊芽脂為小葉白楊冬芽中提了的混合樹脂,楊芽脂濕懸液每日以1g/kg給大鼠灌胃給藥,連續4天,結果表明對正常大鼠心率和心電圖波形均無明顯改變,但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楊芽脂提取物的水溶液能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大鼠腸系膜微支國脈收縮,促進微循環障礙後血流和微循環的恢復。能增加正常豚鼠和使用垂體後葉毒豚鼠離體心臟的冠脈血流量。楊芽脂混懸液1.5g/(kg·d)灌胃,連續給藥3天,能明顯降低家兔血細胞比容、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紅細胞沉降離,增加血漿復鈣時間和延長凝血酶原時間,使家免血液的“濃”、“粘”、“凝”、“聚”性下降。

2.抗炎鎮痛作用,抗炎實驗表明:楊芽脂濕懸液灌胃給藥,對巴豆油所致小鼠耳熟炎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能顯著抑制大鼠實驗性腹膜炎的炎症滲出,亦可使大鼠瓊脂性破膚炎症足趾腫脹程度明顯減輕,且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的增長也有抑制作用。熱板法和扭體法證明:楊芽脂混懸液小鼠灌胃給藥具有較為顯著的鎮痛作用,而且維持時間較長。

3。毒性,楊芽脂濕懸液24小時內給小鼠灌辦給藥3次,每次25g/kg。小鼠在給藥後自學成才動減少臥伏不動不食,24-48小時後恢復正常,給藥後7天未見死亡,表明楊芽脂毒性較低。

基因保護

小葉楊小葉楊基因研究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的小葉楊基因資源異地保存林,隨著樹木生長,基因庫內個體之間的生長競爭加劇,一些受到危害的優良植株急需搶救。

小葉楊是中國北方地區重要的鄉土樹種資源,具有耐乾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生長優良、壽命長等特性,成為我國最早開展人工栽培和雜交育種的首選樹種,在北方林業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8年,由比利時政府投資、聯合國糧農組織負責執行的中國“三北”009項目啟動,鄉土樹種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成為其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1992年,在國內外專家的倡導下,對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10個省(區)的27個縣(市、旗)的小葉楊基因資源進行調查和收集,共收集小葉楊基因資源498種批,其中實生資源195種批、種條資源303種批,還有一些國外楊樹品種,其中包括美洲黑楊毛果楊歐洲黑楊。1994年,小葉楊基因資源異地保存林在通遼市國有興隆沼林場建立,這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小葉楊基因庫。

現在小葉楊基因林林齡已達12年,調查發現,由於個體的生長競爭,一些優良植株的性狀表現受到影響,原有的優樹林分和古樹資源正在消亡,小葉楊資源面臨絕種危機。

變種及變型

1.菱葉小葉楊(var.rhomifoliaKitag.):葉形較小,葉片窄菱形,先端漸尖,葉片清秀。

2.塔形小葉楊(f.fastigiataSchneid.):樹冠塔形,側枝及小枝直上生長,冠形美麗。

種子植物百科(二)

種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進化的種類,世界上已分化出20餘萬種,是現今地球表面綠色的主體。

楊柳目百科

阿富汗楊
阿拉善楊
阿拉套柳
北京楊
抱頭毛白楊
波蘭15號楊
白柳
寶興柳
白河柳
寶興矮柳
巴郎柳
北極柳
杯腺柳
碧口柳
白皮柳
班公柳
白毛柳
爆竹柳
簸箕柳
北沙柳
白背五蕊柳
布爾津柳
巴柳
白背柳
百里柳
長序楊
昌都楊
川楊
長果柄椅楊
藏川楊
長果柄青楊
長葉楊
長果柄滇楊
垂枝小葉楊
垂柳
長梗朝鮮柳
齒葉柳
川鄂柳
藏截苞矮柳
齒苞矮柳
草地柳
察隅矮柳
長葉柳
長穗對葉柳
長穗柳
藏南柳
長柱皂柳
匙葉矮柳
川柳
醜柳
長穗大理柳
長柱柳
長梗柳
川柳(原變型)
藏紫枝柳
藏西柳
長花柳
刺葉柳
叉枝柳
川三蕊柳
長圓葉柳
叢毛矮柳
長蕊柳
朝鮮垂柳
藏匐柳
遲花柳
川滇柳
叉柱柳
朝鮮柳
齒葉黃花柳
長白柳
遲花矮柳
川紅柳
長柄巴柳
藏柳
川南柳
長柄墊柳
匙葉柳
東北楊
滇南山楊
大青楊
大葉德欽楊
德欽楊
大果德欽楊
短柄椅楊
大葉楊
滇楊
大黃柳
大紅柳
鈍葉腺柳
多枝柳
杜鵑葉柳
東北細葉沼柳
多花小墊柳
大白柳
大理柳
多腺柳
東北越橘柳
大葉柳
短柱朝鮮柳
大苞柳
單腺異型柳
倒卵葉大葉柳
對葉柳
額河楊
二白楊
二腺異色柳
峨眉柳
二腺拉加柳
二色柳
耳柳
粉枝柳
腹毛柳
房縣柳
格爾里楊
光果梧桐楊
光皮冬瓜楊
光果柔毛楊
光皮銀白楊
甘肅柳
貴州柳
光苞柳
灌木柳
光苞腹毛柳
貢山長柄墊柳
甘南沼柳
貴南柳
光果巴郎柳
光果烏柳
光果江界柳
光葉柳
光果線葉柳
谷柳
光果貴南柳
光柱柳
貢山柳
灌柳
灌西柳
灰背楊
哈青楊
黑龍江楊
胡楊
灰胡楊
河北楊
漢白楊
厚皮哈青楊
黑楊
花蓮柳
華西柳
褐毛柳
湖北柳
紅皮柳
黃花墊柳
紅柄柳
黃線柳
灰葉柳
黃花柳
黑水柳
旱垂柳
黑枝柳
黑皮柳
黃皮柳
呼瑪柳
河北柳
灰柳
蒿柳
環紋矮柳
旱柳
黃龍柳
褐背柳
灰藍柳
黃柳
堇柄楊
加楊
截葉毛白楊
吉隆緣毛楊
健楊
金色緣毛楊
箭桿楊
雞公柳
井岡柳
鋸齒葉墊柳
截苞柳
絹柳
卷邊柳
江達柳
江界柳
景東矮柳
節枝柳
吉隆墊柳
近硬葉柳
鋸齒柳
戟柳
捲毛大葉柳
基毛光苞柳
尖葉紫柳
錦毛柳
九鼎柳
尖果密穗柳
絹果柳
尖齒葉墊柳
吉拉柳
寬葉青楊
康定楊
寬葉小葉楊
苦楊
喀什阿富汗楊
康定墊柳
卡馬墊柳
寬葉谷柳
寬葉翻白柳
康巴柳
筐柳
寬苞金背柳
寬線葉柳
康定柳
寬葉烏柳
來比錫楊
遼楊
遼東小葉楊
菱葉小葉楊
卵葉山楊
綠葉柳
類四腺柳
鹿蹄柳
拉馬山柳
柳屬
卵苞五蕊柳
裸柱頭柳
拉加柳
龍爪柳
林柳
卵小葉墊柳
類扇葉墊柳
龍江柳
藍葉柳
馬里蘭楊
毛白楊
米林楊
密葉楊
毛軸亞東楊
毛軸藏匐柳
眉柳
木里柳
毛柄柳
毛枝柳
綿毛柳
饅頭柳
毛小葉墊柳
密齒柳
毛枝康定柳
蔓柳
毛果小墊柳
墨脫柳
密穗柳
廟王柳
毛枝墊柳
米黃柳
毛果柳
毛軸小葉柳
毛縫腹毛柳
棉花柳
毛碧口柳
毛果墊柳
毛坡柳
墨竹柳
南京柳
南川柳
怒江矮柳
怒江柳
歐洲山楊
歐洲大葉楊
歐杞柳
歐越橘柳
帕米楊
坡柳
平利柳
青甘楊
清溪楊
青毛楊
秦嶺小葉楊
秦嶺柳
青海柳
曲枝垂柳
秦柳
青藏墊柳
青山生柳
奇花柳
全緣小墊柳
杞柳
青皂柳
千屈菜
秋華柳
球果石泉柳
曲毛柳
茸毛山楊
熱河楊
柔毛楊
日本三蕊柳
絨毛長穗柳
絨毛皂柳
山楊
水楊
三脈青楊
沙蘭楊
司氏柳
雙柱柳
絲毛柳
山羊柳
疏鋸齒柳
石泉柳
水社柳
三蕊柳
沙棗
絲柱柳
沙杞柳
山毛柳
山東柳
山丹柳
薩彥柳
松江柳
山生柳
山柳
扇葉墊柳
四子柳
甜楊
塔形小葉楊
騰衝柳
天山柳
台矮柳
脫毛銀背柳
台灣相思
洮河柳
太白柳
絛柳
泰山柳
台高山柳
吐蘭柳
塔城柳
台灣匐柳
五瓣楊
晚花楊
梧桐楊
維西緣毛楊
無毛紫枝柳
維西柳
偽粉枝柳
汶川柳
偽蒿柳
無柄石泉柳
烏柳
五蕊柳
無毛川柳
維西長葉柳
五齒葉墊柳
無毛灰葉柳
烏飯葉矮柳
無毛長蕊柳
巫山柳
無毛醜柳
楔葉響葉楊
楔葉東北楊
興安楊
小青楊
新疆楊
小果響葉楊
小黑楊
小鑽楊
小果德欽楊
小葉楊
香楊 | 新生楊
鄉城楊
楔葉山楊
響毛楊
響葉楊
小葉滇楊
小葉柳
小齒葉柳
小穗柳
狹葉異型柳
小墊柳
細枝柳
小葉青海柳
新紫柳
細序柳
狹葉灰葉柳
錫金柳
小葉長花柳
稀毛大黃柳
狹葉康定柳
腺葉腺柳
小葉山毛柳
細葉沼柳
細穗柳
西藏柳
小葉硬葉柳
線葉柳
興山柳
小紅柳
纖柳
西柳
湘鄂柳
興安柳
小光山柳
喜馬拉雅山柳
纖序柳
腺柳
細柱柳
細葉蒿柳
細葉周至柳
楊柳科
圓葉小葉楊
椅楊
圓齒亞東楊
圓葉楊
緣毛楊
銀白楊
玉泉楊
雲南青楊
伊犁楊
銀灰楊
義大利214楊
楊屬
亞東楊
尤金楊
圓齒墊柳
伊犁柳
亞東毛柳
異型柳
粵柳
銀毛果柳
異色柳
銀葉柳
硬葉柳
亞東柳
銀光柳
崖柳
圓葉柳
銀背柳
玉山柳
異蕊柳
圓齒遲花柳
圓頭柳
越橘柳
油柴柳
異雄柳
雲南柳
玉皇柳
豫鄂柳
鑽天志
扎魯小葉楊
鑽天楊
中東楊
中華柳
準噶爾柳
沼柳
中國黃楊柳
皂柳
紫柳
紫枝柳
柵枝墊柳
周至柳
鷓鴣柳
左鏇柳
皺紋柳
中國黃花柳
浙江柳
鍾氏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