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麥草

雀麥草

雀麥(BromusjaponicusThunb)俗稱火燕麥,屬禾本科雀麥屬,是草原主要牧草之一,帶入麥田之後,卻成為難以根除的惡性雜草。

基本信息

雀麥屬

雀麥草雀麥
雀麥(BromusjaponicusThunb)俗稱火燕麥,屬禾本科雀麥屬,是草原主要牧草之一,帶入麥田之後,卻成為難以根除的惡性雜草。
屬中文名:雀麥屬
屬拼音名:quemaishu
屬拉丁名:Bromus
中國植物志:09(2):333
描述:Bromus L. 雀麥屬,禾本科,約百餘種,廣布溫帶地區,中國近20種,多為優良飼料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葉鞘常關閉;葉狹,常扁平;小穗長橢圓形,有數至多數小花,兩側壓扁,生於開展的圓錐花序的纖枝上;小穗軸脫節於穎之上;穎不等,銳尖,短於外稃;外稃有2齒,齒之下有芒;內稃較短;雄蕊3;花柱基部擴大而冠於子房之頂;果長而有槽紋,與內稃合生。

同屬其它種

雀麥草無芒雀麥
1.無芒雀麥無芒雀麥(BromusinermisLeyss.),又名禾萱草無芒草。是世界上分布較廣,套用較多的優良牧草。是草地補播和建立人工草地的理想草種。無芒雀麥生長快,競爭力強,在雜草較多的草荒地上種植,也能獲得成功。無芒雀麥生命力強,耐雜草,為我國溫帶和寒溫帶,建造人工草地的當家草種。無芒雀麥為高產牧草,在良好的栽培管理條件下,每畝可產乾草300-400kg,一次種植可利用10年以上。東北農業大學曾在圈舍周圍肥沃地上種植,獲得畝產乾草600kg的記錄。無芒雀麥葉片寬厚,質地柔軟,品質優良,適宜放牧或刈草用。由於抗寒性強,返青早,枯死晚,是北方寒地的優良早春晚秋綠餌。無芒雀麥根系發達,固土力強,覆蓋良好,是優良的水土保持植物。返青早,枯死晚,綠色期長達210多天,因耐踐踏,再生性好,也是優良的草坪地被植物。
雀麥草無芒雀麥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鬚根發達,具短橫走根狀莖。莖直立,高50—100厘米。原產歐洲中國西伯利亞,在中國東北、西北、內蒙古均有野生。西北、東北和華北,包括河南內蒙古安徽陝西山西甘肅寧夏新疆甚至西藏等地區均可種植。無芒雀麥最適宜在冷涼乾燥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不適應高溫、高濕環境。耐乾旱,在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區生長良好。耐寒,能在-30℃的低溫條件下越冬,若有雪覆蓋,在家-48℃低溫情況舊。越冬率仍可達到85%以上。因此,無芒雀麥是最抗寒、最適地寒冷乾燥地區種植的牧草品種之一。無芒雀麥對土壤適應性很廣,在排水良好且肥沃的壤土或粘壤土種植,能獲得穩定的高產,但在輕質壤土上也能生長。耐鹽鹼能力較強,pH為8.0時只有輕微影響,過酸或過鹼的土壤則會嚴重影響無芒雀麥的建植。耐水淹的時間可長達50天左右。
雀麥草旱雀麥
3.旱雀麥—年生禾草。鬚根細弱。稈直立,叢生,光滑,高20—50Cm,具3—4節,栽培的高80—100Cm。葉鞘閉合,葉舌膜質,常呈撕裂狀。葉片被柔毛,長5—9cm,寬2—4mm。圓錐花序開展,長5-15cm,分枝細弱,粗糙,多彎曲,小穗含4—7小花,長約2.5cm(芒除外),幼時綠色,成熟變紫色,穎披針形,邊緣薄質,第一穎具1—3脈,長6—8mm,第二穎具3—5脈,長10—11mm,外稃長約13mm,粗糙或生柔毛,具7脈,邊緣與先端膜質,芒自先端瞪質以下伸出,略長於稃體;內稃短於外稃,脊上具纖毛,穎果貼生於稃內。花期7—9月。分布於青海、甘肅和四川西北部,歐洲、北美和北非亦有分布。旱雀麥生於海拔3000—4000m的天然草地中,也是農田中的雜草,特別是青稞地,小麥地中較多。它的適應性強,耐寒、抗霜凍、結實性能良好,適宜於中等濕潤條件的地區,以中性沙壤土最好,對氮肥很敏感,充足的肥料可大幅度提高其產草量。

用途

雀麥草青糰子
雀麥草,小名漿麥草野子麥。野生在江南水鄉的河岸、溝渠、田埂邊,味濃,有極強的上色能力,專用做江浙滬一帶的清明節令食品——青子。它做出的青子特別清香,回味起來香中帶甜。清心敗火是雀麥草的主要功效。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把雀麥草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青團就做成了。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特徵特性

出苗規律:雀麥不論純種還是在麥田中,出苗時間都極不整齊。凡土壤墒情好,表層0-5厘米土壤濕潤,種子與土壤接觸緊密,多於10月上旬開始出苗,“立冬”後停止出苗,翌年“清明”過後又開始出苗,直到6月底。據觀察,雀麥種子在田間出苗的多少和出苗時間與降水有很大的相關性,每次有大於15毫米的降水之後均會出苗。
雀麥草冬小麥
生育期與種子的傳播:麥田內和9月下旬純種的雀麥,10月中旬開始出苗,第2年6月上旬成熟,生育期達250天,其成熟後籽粒全部散落在田間,形成本田新的侵染來源。4月份出苗的一般7月上旬成熟,生育期100天,小麥收割時由於撞動作用,使部分籽粒撒落於麥田。5月份出苗的雀麥,與冬小麥同期成熟,生育期90天左右。以後在麥田內出苗的雀麥不能正常成熟,隨小麥一起被收割。4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苗的雀麥,隨著小麥的收割,被帶入麥場打碾脫粒,造成小麥種子、麥衣、麥草挾帶雀麥草籽,是遠距離傳播的根源。分櫱數與繁殖力:撒落在麥田、田邊、地埂、溝道、路邊的雀麥果穗、籽粒,在冬前和翌年4月份出苗,每株有分櫱3-7個,有效小穗數7-43個,形成具有發芽力的種子284-600粒。5月份以後出苗的在小麥(含雜草)密度大的地段則不分櫱,每株有小穗數14-49個,有效籽粒92-300粒。如果每株小麥平均按45粒計,雀麥繁殖力則是小麥的2-8倍,成熟後的雀麥籽粒落到麥田,3年後就會成災。苗期雀麥與冬小麥的區別:雀麥幼苗與小麥形態很相似,沒有實踐經驗很難辨認。其主要特徵是葉鞘、葉片上密被白色茸毛,葉片細長、上挺,植株瘦小,手拔時有柔軟的感覺,多鬚根,入土淺,容易拔出,而冬小麥幼苗則相反。

主要傳播途徑

雀麥草雀麥草
不同傳染來源的雀麥在田間的分布型不相同。由本田重新侵染、人工拔除(含收穫)過程中的抖落、雨水沖刷和地表徑流傳染的雀麥,在田間表現為“核心型”分布;隨小麥種子、牲畜糞便、風力而傳播的雀麥在田間表現為“均勻型”分布。

1.本田感染:小麥收穫期,已有30-40%的雀麥植株成熟而自然落粒,加上收割時的抖落,約有50-60%的雀麥種子留落到本田。

2.種子傳播:大多數農戶播前對小麥種子不進行篩選也是造成雀麥及雜草籽隨種子傳播的主要原因,在脫粒時麥場、農具等都會遺留雀麥種子,因此,未經機械精選、包衣的種子是不安全的。

3.農肥傳播:農民習慣用麥衣、麥草(鍘碎)飼餵家畜,而且將槽底土雜物墊在圈棚內,個別農戶還將拔回的雀麥當作青飼料餵牲畜,並將其糞便集中堆壓在田邊地頭。據試驗觀察,上述方法並未使雀麥種子完全喪失發芽力,將用雀麥種子飼餵過牲畜的農肥施用到多年種植玉米蔬菜的地塊,其田間也有雀麥發生。

4.風雨傳播:因雀麥種子較小,容易隨風吹到相鄰地界的四周。暴雨形成的地面徑流也把落在田邊、地埂、溝道、路邊的雀麥種子沖刷到農田內,沉落在地塊的低凹處。

綜合防治措施

1.嚴格種子檢驗檢疫制度,清潔播種材料 種子經營單位在供種前要認真實施種子精選包衣,農戶自備種子播前要進行篩選,這是防止雀麥隨種子遠距離傳播和進入無雀麥地塊的最佳措施。

2.施腐熟有機肥料 用麥衣麥草、碾麥場土、畜圈糞堆(漚)肥時,一定要經過高溫發酵,使其充分腐熟,杜絕生糞直接施入。

3.合理輪作倒茬 冬小麥連作5年以上,往往由於對雀麥拔除不及時而導致毀耕重種,連作3-4年的平均有雀麥3-12株/平方米,連作1-2年的有0-5株/平方米,前茬是胡麻、馬鈴薯、玉米的平均有雀麥0-1株/平方米。在生產中民眾總結出的3種輪作模式對防除雀麥的效果很好,即小麥(3年以上)→蕎麥(複種)→胡麻→小麥;小麥(3年以上)→馬鈴薯→胡麻→小麥;馬鈴薯(玉米)→小麥;迎茬麥田雀麥發生輕是因為在前作生產過程中,經過秋耕、春播、中耕鋤草等農事活動,對已發芽出苗的雀麥剷除,並且雀麥與秋作物(含胡麻)極易辨認和拔除。對發生雀麥草的冬小麥地塊實行與玉米、馬鈴薯、蠶豆、胡麻等作物輪作,經過中耕鋤草,即可將雀麥草除掉。種植晚春作物如糜、谷等,可在播種前進行耕翻,將已出苗的雀麥草消滅,其防治效果可達100%。

雀麥草人工除草

4.寬行條播鋤草 在小麥種子播種量不變的情況下,要求155厘米種8溝小麥,播種機開溝寬行條播,有利於小麥春季深施化肥時,在頭水前鋤草防治雀麥。

5.遲播滅草 旱地在播種前土壤墒情好的年份,10月上旬本田內雀麥種子就開始發芽出苗,所以將小麥的播種期調整到10月中旬,就可通過播種耕地而達到滅草作用。

6.人工除草 有兩個關鍵時期。一是早春小麥返青期根據雀麥的特徵,結合麥田人工鋤草剷除雀麥草。二是待小麥抽穗後大部分雀麥也開始抽穗,其特徵明顯,易於識別,宜連續拔除2-3次。需要注意的是此期拔除的雀麥部分種子已經成熟,具有發芽力,所以拔除的植株不能亂扔在地邊、地埂或溝道、路旁,要集中深埋或燒毀。

7.深耕滅草 作物收穫後,用拖拉機深翻,將雀麥種子翻入土內18厘米以下。為有效抑制其出苗,深翻一次後30天內再進行淺耕。

8.耕作除草 旱地冬小麥實行機播,翌年早春採用相同機具在空行當中深施化肥,將冬前已在空行內出苗的雀麥耕除掉。

9.農藥防治 一是伏耕滅茬期施藥。小麥收穫後的第1次伏耕期,用40%野麥畏乳油3000毫升/公頃,兌水675公斤地面噴霧,讓雀麥種子粘上藥液,邊噴霧邊耕地,防治效果達90%以上。二是播種前施藥。在小麥播種時,用40%野麥畏乳油3000毫升/公頃,兌水450公斤地面噴霧後播種,防治效果達85%左右。三是播種時施藥。小麥播種後,先用40%野麥畏乳油2700毫升/公頃,兌水450公斤地面噴霧,然後再進行打耱,防治效果達80%左右。四是播種後施藥。小麥播種後出苗前,用40%野麥畏乳油2700毫升/公頃,加水675公斤地面噴霧,然後耙耱 ,防治效果達60%左右。

種子植物百科(二)

種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進化的種類,世界上已分化出20餘萬種,是現今地球表面綠色的主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