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南藤

石南藤

石南藤 ,中藥名。出宋·蘇頌等《本草圖經》。別名南藤、爬岩香,石葫蘆。為胡椒科植物巴岩香Piperwallichii(Niq.)Hand.Maz z.var.hupenense(DC.)Hand.-Mazz.的莖葉或全株。分布湖北、湖南、廣東與四川等地。辛,溫。祛風通絡,補腎壯陽。治風寒濕痹,腎虛腰痛,陽痿,咳喘。

形態特徵

石南藤石南藤

攀援藤本;枝被疏毛或脫落變無毛,乾時呈淡黃色,有縱棱。葉硬紙質,乾時變淡黃色,無明顯腺點,橢圓形,或向下漸次為狹卵形至卵形,長7-14厘米,寬4-6.5厘米,頂端長漸尖,有小尖頭,基部短狹或鈍圓,兩側近相等,有時下部的葉呈微心形,如為微心形時,則其凹缺之寬度狹於葉柄之寬度,腹面無毛,背面被長短不一的疏粗毛;葉脈5-7條,最上1對互生或近對生,離基1-2.5厘米從中脈發出,弧形上升至葉片3/4處彎拱連線,余者均基出,如為7脈時,則最外1對細弱而短,網狀脈明顯;葉柄長1-2.5厘米,無毛或被疏毛;葉鞘長8-10毫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於花期幾與葉片等長,稀有略長於葉片者;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或略長,無毛或被疏毛;花序軸被毛;苞片圓形,稀倒卵狀圓形,邊緣不整齊,近無柄或具被毛的短柄,盾狀,直徑約1毫米;雄蕊2枚,間有3枚,花葯腎形,2裂,比花絲短。雌花序比葉片短;總花梗遠長於葉柄,長達2-4厘米;花序軸和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但苞片柄於果期延長可達2毫米,密被白色長毛;子房離生,柱頭3-4,稀有5,披針形。漿果球形,直徑3-3.5毫米,無毛,有疣狀凸起。花期5-6月。

莖圓柱形,略扁,有分枝,長達150厘米以上,直徑0.3~0.5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紋,節部稍膨大,常生不定根。質稍韌,斷面黃白色,木部有細孔,中央有灰白色髓。葉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有的明顯不對稱,青綠色,無毛或下面被極稀短毛。近革質,乾後皺縮。氣微香,味辛辣。

產地生境

產於湖北西南部(宜昌、興山、巴東、恩施)、湖南西部(永順、東安)、廣西北部和西南部(龍勝、靈川、臨桂、大鳴山)、貴州北部至西南部(沿河、遵義、安順)、雲南東南至西南部和西北部(西疇經雙柏、景東至滄源、梁河、瀘水、福貢、貢山)、四川北部(城口、昭化、青川、平武)和南部(綿竹、灌縣、什邡、彭縣、邛崍、天全、峨眉、馬邊、雷波、屏山、宜賓、廬州、江津)及東南部(酉陽、南川)、甘肅南部(文縣)。生於林中蔭處或濕潤地,爬登於石壁上或樹上,幾海拔310-2600米。廣布於尼泊爾、印度東部、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亞。

性狀鑑別

莖枝較細,扁圓柱形或圓柱形,長約30cm,直徑1~5mm,表面褐色或灰褐色,有縱向紋理及少量短毛茸,尤以分枝內側存留毛茸較多,節部膨大,上生不定根,節間長7~9cm。質輕而脆,橫斷面可見維管束與射線相間放射狀排列,木部有許多小孔。葉互生,灰綠色,皺縮。氣清香,味辛。顯微鏡鑑別莖(直徑2mm)橫切面:表皮為1列細胞,其下有纖維與石細胞群(細莖中少)斷續相連成環狀。皮層細胞4~6列,粗莖中有石細胞單個或2~4個成群散在。維管束16~22個,外韌型,韌皮部外側有1~4列纖維,呈半月形排列,與束間石細胞群(細莖中石細胞少)連成一環,木射線3~7列細胞,粗莖中有長形厚壁細胞散在。環髓纖維4~6層,髓維管束5~11個。粘液道無或偶見。薄壁細胞中有砂晶。

理化鑑別薄層層析。樣品製備:取生藥粉末5g,加乙醇回流提取。濾液濃縮至1ml,供點樣用。吸附劑:矽膠G(青島海洋化工廠)鋪板,105℃活化1小時。展開劑:苯-乙酸乙酯-丙酮(7:2:1)。展距16cm。在紫外光燈(365nm)下顯示斑點。

化學成分

套用矽膠、葡聚糖凝膠等色譜技術分離純化,套用波譜技術確定化合物的結構。從石南藤中分離得到了5個化合 物,分別為pipedonguminine(trans,trans)(1),4-羥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2),galgravin(3),β-谷甾醇(4)以及胡蘿蔔苷(5)。五個化合物均為首次從石南藤中得到,化合物1~3為首次從胡椒屬中得到。

藥用價值

莖入藥,祛風寒,強腰膝,補腎壯陽。常治風濕痹痛、腰腿痛等。

石南藤石南藤

【藥理】石南藤所含黃酮乙可

使離體兔心的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作用隨劑量加大而增加,黃酮乙為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成分。

【來源】為胡椒科胡椒屬植物巴岩香Piperwallichii(Miq.)Hand.-Mazz.varhupehense(DC.)Hand.-mazz.,以莖、葉或全株入藥。全株全年可采。莖、葉夏秋採集,分別曬乾。

【藥用部位】莖葉。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脾、小腸經。

【鑑別】本品粉末呈黃棕色。木栓細胞類方形。

【功效分類】祛風濕藥

【功效主治】祛風濕,通經絡,強腰腳,止痛止咳。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腰痛,痛經,咳嗽氣喘,手術後疼痛。

【用法用量】6-10克。外用適量。

【用藥忌宜】陰虛火旺者慎服。

備註 (1)多種植物也作石南藤用:山蒟(綠藤、香藤、鑽骨風)PiperhanceiMaxim.;風藤(海風藤、細葉青蔞藤)Piperkadsura(Choisy)Ohwi【P.futokadsuraSieb.etZucc.】;蛤蔞(假蒟、假蔞)PipersarmentosumRoxb.;毛蒟(毛蔞、石蔞)Piperpuberulum(Benth.)Maxim.;海南蒟(山胡椒)PiperhainanenseHemsl。薔薇科石楠屬植物石楠PhotmiaserrulataLindl.的帶葉枝條,在河北、江蘇等地也作石南藤。

古籍考證

石南藤石南藤

石南藤以“南藤”之名,始載於《開寶本草》,又

名風藤,馬志曰:“風藤生依南樹,故號南藤”,蘇頌曰:"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福建晉江),榮州(四川建昌)。生依南木,故名南藤,苗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采無時”。李時珍曰:“今江南、湖南諸大山有之。南藤細藤圓膩,紫綠色,一節一葉,葉深綠色,似杏葉而微短厚。其莖貼樹處,有小紫瘤疣,中有小孔。四時不凋,莖葉皆臭而極辣”。

各家論述

1.《別錄》:主金瘡痛。

2.《開寶本草》: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

3.《本草圖經》:治腰痛。

4.《滇南本草》:治寒濕痹傷筋,祛風,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莖中痛,熱淋初起,利小便急速。

5.《綱目》:煮汁服,治上氣咳嗽。

栽培技術

石南藤的栽培和養護比較粗放,對土壤要求不嚴。

繁殖通常採用空中壓條或扦插法。生長期間在母株上選擇健壯的莖節,在節下剝去0.5厘米寬的皮層一圈,再用濕潤的山泥包住以節為中心的4厘米寬的範圍,也就是說包住剝皮處和不定根,稍留縫隙,以便澆水和察看。高壓一般在3月進行。壓條生根後,即可在翌年春季或當年秋季剪離母株,去掉塑膜,保留土團上盆。不論老莖、嫩莖均可扦插。扦插可於早春3月間樹木萌芽前或在9-10月進行。選擇生長健壯的莖節,斜插於山泥中,讓不定根埋在土裡,土壤要保持濕潤。如沒有山泥,可用腐殖泥2份加沙1份,或草木灰1份塘泥2份代替。

石南藤的主要病蟲害是地老虎和螞蟻,所以使用的泥土必須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方法可用1500倍液的敵百蟲消毒或把泥土放在烈日下暴曬。如發現其他病蟲害時,可用1000-1500倍液50%的殺螟松或用80%的敵敵畏1000倍水稀釋毒殺。

相關故事

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現白花蛇後,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麵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後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裡長著4隻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格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臟,盤曲後裝進了竹簍筐,據說,將蛇烘乾後,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後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後,李時珍又根據白花蛇的祛風特性,製成了專治半身不遂中風症的“白花蛇酒”。據現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靜、鎮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屬熱帶濕型植物。喜涼爽濕潤的氣候。較耐寒、耐半陰、耐乾旱脊薄,不耐澇。以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夾砂土較好。

栽培技術

以分株繁殖為主。四川地區於3-4月進行,先取節上有不定根和腋芽長成新枝的老株作種株,在整好的地上按行距1m,株距0.7m開穴深寬各約45cm,穴內拌填大半腐殖質土,淋水濕透,每穴栽種苗1株,栽穩按緊,上蓋鬆土。

田間管理

栽後2年各鬆土除草、追肥3次,第1次在5成活後,第2次在7-8月,並澆水落石出防旱,第3次在10-11月,並結合培土,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以後每年在冬、春兩季清除穴邊雜草,並培土1次,當藤長70cm左右時要設立支柱引藤上樹,或另搭棚架以供攀援。

種子植物百科(二)

種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進化的種類,世界上已分化出20餘萬種,是現今地球表面綠色的主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