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藤

海風藤

海風藤 hai feng teng 英文名:Kadsura Pepper Stem英文/拉丁名稱:CAULIS PIPERIS KADSURAE 海風藤別名滿坑香、老藤、大風藤、岩胡椒。海風藤為雙子葉植物藥胡椒科植物細葉青蔞藤的藤莖。其分布浙江、福建、廣東、台灣等地。藥材主產福建、浙江及台灣等地。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尚有以山藥Piper hancei Maxim.的藤莖作海風藤用。性味歸經為辛、苦,微溫。歸肝經。功效為祛風溫,通經絡。可治療用於風寒濕痹,關節不利,腰膝疼痛,筋脈拘攣。肺寒喘咳,屈伸不利。

基本信息

概述

海風藤海風藤
海風藤始載於《開寶本草》,又名風藤,馬志曰:“風藤生依南樹,故號南藤”,蘇頌曰:"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福建晉江),榮州(四川建昌)。生依南木,故名南藤,苗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采無時”。李時珍曰:“今江南、湖南諸大山有之。南藤細藤圓膩,紫綠色,一節一葉,葉深綠色,似杏葉而微短厚。其莖貼樹處,有小紫瘤疣,中有小孔。四時不凋,莖葉皆臭而極辣”。
細葉青蔞藤常綠攀緣藤本,全株有特殊香氣。莖灰色,略扁,有關節,表面具縱溝;枝通常兩分歧,關節處常生有不定根。葉互生,有長柄,葉片狹卵形至卵形,長5~8.5厘米,寬2.8~4.5厘米,先端長銳尖或驟尖,基部圓形,全緣,質稍厚,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常散生白色軟毛,葉脈5~7條。穗狀花序生於枝梢,與葉對生,長2~8厘米,直徑2.5~3毫米,下垂;花單性,雌雄異株;無花被,苞片盾狀;雄蕊3枚,罕為2枚,花葯2室;雌蕊1枚,子房上位,1室。漿果近球形,熟時紅色,直徑3~4毫米。花期5~6月。果期8~9月。
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尚有以山藥PiperhanceiMaxim.的藤莖作海風藤用。

藥品簡述

海風藤海風藤
藥名:海風藤
漢語拼音:haifengteng
英文名:CAULISPIPERISKADSURA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kadsura(Choisy)Ohwi[P.futokadsuraSieb.etZucc.]
別名:滿坑香、老藤、大風藤、岩胡椒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歸肝經
功能:祛風濕,通經絡
主治:風寒濕痹,關節不利,腰膝疼痛,筋脈拘攣。肺寒喘咳,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或浸酒。外用適量。
生態環境:生於低海拔林中,常攀援於樹上或岩石上。
資源分布:浙江、福建、廣東、台灣等地。藥材主產福建、浙江及台灣等地。
藥材基源:海風藤為雙子葉植物藥胡椒科植物細葉青蔞藤的藤莖。
採收儲藏:秋季采割全株,洗淨,曬乾。置乾燥處儲藏。
炮製:原藥放清水中浸30-60分鐘,取出放籮內潤16-24小時,切片,曬乾。

用藥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服。

化學成分

海風藤海風藤
莖、葉含細葉青蔞藤索(Futoxide)、細葉青蔞藤烯酮(Futoenone)、細葉青蔞藤酮醇(Futoquinol)、細葉青蔞藤酷胺(Futoamide),其中細葉青蔞藤素含量最高,並且有阻抑腫瘤的作用,此外尚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及揮髮油,揮髮油主成分為。Α-蒎烯(α-Pinene)、口-蒎烯(β-Pinene)、檸檬烯(Limonene)、香檜烯(Sabinene)、莰烯(Camphene)、異細辛醚(Isoasarone)。莖、葉含風藤素(長穗巴豆素,fu-toxide)、風藤烯酮(futoenone)、風藤醌醇(futoquinol)、風藤醯胺(futoamide),另含揮髮油,其成分有α-及β-蒎烯(pinene)、莰烯、薴烯、香松烯及異細辛醚(isoasarone)。此外,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近年又分得4個macrophyllin型雙環[3,2,1]辛烷類新木脂素。

藥理作用

海風藤能增加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降低狗心肌缺血區側枝血管阻力,對冠心病和腦血栓有較好的療效。海風藤提取物可以拮抗大鼠靜脈注射內毒素引起的動脈血壓下降,並能減輕內毒素血症對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肺水腫。海風藤的這種效應可能與其中風藤烯酮與PAF的拮抗作用有關。PAF(血小板激活因子)提示海風藤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治療內毒
素休克的中藥

臨床套用

海風藤海風藤
1、(《四川中藥志》)治跌打損傷:海風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紅牛膝、地烏龜。泡酒服。方中海風藤通經絡,為君藥。
2、(《全展選編》)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海風藤、追地風各60g。用白酒1斤,浸泡1周,日服2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時不可加溫,否則失效。心臟病人和孕婦忌服,感冒和月經期暫停用。方中海風藤祛風濕,通經絡,為君藥。
3、祛風骨痛露(《浙江省藥品標準》)治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消渴盜汗等:海風藤84.375g,雞血藤、葳靈仙68.75g,五加皮、防己、蘇木各50g,只草烏34.6875g,甘草18.75g。防己、蘇木依法滲漉,五加皮一味蒸汽蒸餾,收集餾液,殘渣與其餘甘草等6味,用水煎3次,至煎出液味盡,去渣,將煎出液分次過濾合併,濃縮至稠膏狀,加入上述餾液與防己、蘇木的滲出液,混合均勻,濾清,使成1000毫升。每服1匙,1日3次,溫開水沖服。方中海風藤祛風濕,為君藥。

附方

1、治跌打損傷:海風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紅牛膝、地烏龜。泡酒服。
2、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海風藤、追地風各二兩。用白酒一斤,浸泡一周。日服二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時不可加溫,否則失效。心臟病人及孕婦忌服,感冒及月經期暫停服。

文獻論述

1、《本草再新》:行經絡,和血脈,寬中理氣,下濕除風,理腰腳氣,治疝,安胎。
2、《浙江中藥手冊》:宣痹,化濕,通絡舒筋。治腿膝痿痹,關節疼痛。
3、《中藥志》:"辛,微溫。"《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3]
4、《別錄》:主金瘡痛。
5、《開寶本草》: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
6、《本草圖經》:治腰痛。
7、《滇南本草》:治寒濕痹傷筋,祛風,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莖中痛,熱淋初起,利小便急速。
8、《綱目》:煮汁服,治上氣咳嗽。

生藥材鑑定

海風藤海風藤

性狀鑑別

乾燥藤莖呈長圓柱形而扁,微彎曲,長15~35~60厘米,直徑3~7毫米。表面粗糙,灰褐色或褐色,有紉向紋理。節膨大,節間長4.5~6~9厘米,節上不定根長短不等。橫斷面韌皮部窄,木質部與射線相間放射狀排列,才部灰黃色,有許多小孔,射線灰白色,木質部與韌皮部交易處有小洞,故橫切面邊緣可見小洞成環狀,中央有灰褐它髓。質輕而脆,折斷時纖維狀。氣清香,味辛。以莖條粗壯、均勻、氣香者為佳。

顯微鑑定

藤莖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木栓細胞。皮層較窄,散有多數石細胞群與纖維束;石細胞類圓形、類多角形、長方形或類方形,紋孔及孔溝明顯,有的胞腔含草酸鈣砂晶。中柱鞘由纖維束與石細胞群相間排列成環,纖維束多位於韌皮部外側。維管束外韌型,18-19個,環列。髓較大,環髓纖維生素2-4列,纖維壁厚,木化;髓維管束外韌型,約7個,幾排列成環,內、外側伴有纖維束。本品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砂晶。
粉末:灰褐色。
1、石細胞圓多角形、類圓形、長方形、類方形或長條形,直徑23-53μm,長約至210μm,壁厚5-23μm,層紋隱約可見,紋孔及孔溝明顯,有的胞腔含砂晶。
2、草酸鈣砂晶三角形、方形或桿狀,直徑2-4(-7)μm,或呈微粒狀。
3、木纖維甚長,直徑12-26μm,壁厚2-7μm。纖維管胞具緣紋孔的紋孔口斜裂縫狀或十字狀,超出紋孔緣;韌型纖維具斜紋孔或相交成十字形、人字形。
4、皮層纖維細長,直徑12-20μm,壁厚2-5μm,微木化,紋孔稀少,有的可見分隔。柱鞘纖維長條形,直徑15-22μm,壁厚2-8μm,具斜紋孔或成人字形,孔溝較密。環髓纖維直徑15-38μm,壁厚6-15μm,木化,孔溝密。
5、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7-90μm,具緣紋孔長六角形或長橢圓形,排列緊密,有的橫向延長成梯狀,排列整齊。此外,有木栓細胞、澱粉粒,嫩莖可見非腺毛、小腺毛、葉片碎片和莖表皮細胞。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少許於載玻片上,加適量乙醇濕潤,待稍乾後,加水製片置顯微鏡下觀察,結果有針狀結晶析出,加稀硫酸則溶解。(檢查胡椒鹼)
2、取本品己醇提取液點於濾紙上,在365nm的紫外光燈下觀察,顯藍綠色螢光。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林中,常攀援於樹上或岩石上。

分布情況

分布於我國的浙江、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主要價值

海風藤
藥材概述:海風藤、風藤,以藤莖體輕、質硬、乾燥、氣辛香者為佳。
藥材為胡椒科植物細葉青蔞藤的藤莖,性味歸經為辛、苦,微溫。歸肝經。功效為祛風溫,通經絡。可治療用於風寒濕痹,關節不利,腰膝疼痛,筋脈拘攣。肺寒喘咳,屈伸不利。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8~10月割取藤莖,除去根及葉,曬乾。
【功能與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用於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炮製方法】原藥放清水中浸30~60分鐘,取出放籮內潤16~24小時,切片,曬乾。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溫。歸肝經。
藥理作用
海風藤能增加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降低狗心肌缺血區側枝血管阻力,對冠心病和腦血栓有較好的療效。海風藤提取物可以拮抗大鼠靜脈注射內毒素引起的動脈血壓下降,並能減輕內毒素血症對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肺水腫。海風藤的這種效應可能與其中風藤烯酮與PAF的拮抗作用有關。PAF(血小板激活因子)提示海風藤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治療內毒素休克的中藥。
臨床套用
1.(《四川中藥志》)治跌打損傷:海風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紅牛膝、地烏龜。泡酒服。方中海風藤通經絡,為君藥。
2.(《全展選編》)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海風藤、追地風各60g。用白酒1斤,浸泡1周,日服2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時不可加溫,否則失效。心臟病人和孕婦忌服,感冒和月經期暫停用。方中海風藤祛風濕,通經絡,為君藥。
3.祛風骨痛露(《浙江省藥品標準》)治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消渴盜汗等:海風藤84.375g,雞血藤、葳靈仙68.75g,五加皮、防己、蘇木各50g,只草烏34.6875g,甘草18.75g。防己、蘇木依法滲漉,五加皮一味蒸汽蒸餾,收集餾液,殘渣與其餘甘草等6味,用水煎3次,至煎出液味盡,去渣,將煎出液分次過濾合併,濃縮至稠膏狀,加入上述餾液與防己、蘇木的滲出液,混合均勻,濾清,使成1000毫升。每服1匙,1日3次,溫開水沖服。方中海風藤祛風濕,為君藥。
海風藤知識介紹:
海風藤為胡椒科植物風藤的藤莖。風藤為木質藤本,生於低海拔林中,常攀援樹上或岩石上,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秋季采割全株,洗淨,曬乾。
海風藤莖藤扁圓柱形,微彎曲,長短不一,直徑0.3至2厘米。表面灰褐色或褐色
海風藤
,粗糙,有縱向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節間長3至12厘米,節部膨大,有不定根。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有灰黃色與灰白色相間的放射狀紋理及多數小孔,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氣香,味微苦、辛。
以條均勻、氣味濃,質重者為佳。
海風藤補充信息: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淋潤至透,切厚片,乾燥,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霉。
海風藤食療作用:
海風藤味辛苦、性微溫,歸心、肝、腎經;
氣香行散;具有祛風濕,通經絡,行氣止痛,利水消腫的功效;
主治風寒濕痹,筋脈拘攣,脘腥冷痛,跌打損傷,水腫,腳氣。
海風藤做法指導:
1.常用於風寒濕痹,筋脈動拘攣,肢節疼痛,可與羌活、獨活、桂心、當歸等配伍。
2.若用於脘腹冷痛者,多與乾薑、香附、陳皮[1]等同用,以增散寒行氣止痛之效。
3.其辛散之功又可用於跌打損傷,可與三七、沒藥,大血藤等合用。
4.本品行散之性又能利水消腫,可單用煎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