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陣圖》

《筆陣圖》

《筆陣圖》--中國古代書法論著,傳為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所著。

簡介

《筆陣圖》《筆陣圖》
《筆陣圖》是論述寫字筆劃的著作,闡述執筆、用筆的方法,並列舉七種基本筆劃的寫法。舊題衛夫人撰,後眾說紛紜,或疑為王羲之撰,或疑為六朝人偽托。因其流傳很廣,此姑存舊說,仍列為衛夫人作。《筆陣圖》中一個突出的觀點,是認為書道的精微奧妙,是難以明言的,所以文章開頭便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把書法用筆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筆勢遒勁有力如銀鉤,重於“六藝”奧妙之上。這和鍾繇提出“用筆者天也”,通過用筆來體現天道是一個道理,遠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衛夫人提出“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她與蔡邕鍾繇一樣,提倡“取萬類之象”,如文中所談的七種筆畫,好有所象。《筆陣圖》中一個最為突出的觀點,就是講筆力。她說:“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並進一步論定:“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一書法美學觀念,與鍾繇的一樣,強調筆力與筋骨,為後世書論所廣泛運用。

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喑於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前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冊之松煙,代郡之鹿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訊息而用之。
一[橫] 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 陸斷犀象。
乙[折] 百鈞弩發。
∣[豎] 萬歲枯籐。
、[捺] 崩浪雷奔。
習[即「橫折鉤」。因輸入法的限制,以「習」代替。] 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員備如篆法,飄飄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郁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譯文

在文士的筆端,武士的劍端,辯士的舌端,最妙的是文士的筆端。在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中,最奧妙無窮的當是書。往昔秦丞相李斯見到周穆王書法,嘆惜七天,為他的書法缺少骨力而擔憂;蔡邕到鴻都觀看碑碣,百日不回,讚嘆碑碣超群出眾。所以通達書法源流的人少,不明書法道理的人多。近世尤其不重視師法古人,一憑興致去寫,違背書道,僅能記姓名,而常識並不淵博豐贍,聞見又少,所以沒有成就,空費精神。然不是對書法有所感悟的人,是不可與他談書道的!現將李斯的《筆妙》刪改潤色,歸為七條,作出形象比喻列於左(下),留給子孫,永為楷模,並希望將來的君子,能時時揣摩。
筆要取高山絕壁中的兔毫,八九月間收取。筆頭長一寸,筆管長五寸,鋒毫要齊整,鋒腰要強健。硯要取淺黑乾涸的新石,潤澀兼碩,能浮耀墨汁光澤的。墨要取廬山的松煙,代郡的鹿角膠,鹿角膠要放置十年以上,堅硬如石才可用。紙要取東陽魚子箋,因其柔軟滑淨。凡是學寫字,要先學執筆,如果寫真書,離筆頭二寸一分處執之,若行草書,離筆頭三寸一分處執之。點畫波折應為全身的力量行筆。初學應先寫大字,不得從小。善於鑑賞的不善寫,善寫的不善鑑賞識別。善於用力的人字多骨瘦硬,不善筆力的人寫出來的字多肉肥軟。骨多肉少的稱為筋書,肉多骨少的稱為墨豬;多力豐筋的是優秀的,無力無筋的是有毛病的。要一一從這中間的奧妙處來運用它。
橫畫,如同千里陣雲,隱隱於天空,看似無形,實則有形。
點畫,像高山墜石,磕然有聲,如山裂石崩之響。
撇畫:如利劍斬斷犀牛角與象牙一樣有力。
戈畫,如百鈞之力發弩,強勁有力。
豎畫,像萬年枯藤一樣蒼勁雄強。
背拋鉤,如崩浪奔雷,氣勢非凡。
橫折鉤,像強勁的弩,堅挺的竹。
這是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情形,有心急而執筆鬆緩的,有心情寬鬆而執筆很緊的。如果執筆離筆頭近而又松的,就會心手不諧調,意在筆後肯定要失敗;如果執筆高而緊,意在筆前就能成功。又有六種用筆法:結構圓備的,如篆法;飄颺灑落的,如章草;兇險可怕的,如八分書;嫻靜美好的,如飛白書;高聳挺立的,如鶴頭書;縱橫郁拔的,如古隸。然要用心思考詳盡,每作一字,各象其形,這樣才能達到妙境,窮盡書理呀。永和四年,上虞人衛鑠撰述。

作者簡介

衛鑠(272年—349年),東晉女書法家。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衛恆侄女,世稱衛夫人。善書,尤工隸書。師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書。傳世楷書八行在《淳化閣帖》,及書論《筆陣圖》,大概均為好事者為之。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姪女、衛桓從的妹妹),有名當代。《書法要錄》說她得筆法於鍾繇,熔鍾、衛之法於一爐。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幾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書評》稱之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海浮霞。”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著作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
《書斷》
《書品》
《畫禪室隨筆》
《藝概》
《論書》
《六體書論》
《法書要錄》
《宣和書譜》
《翰墨志》
《續書譜》
《書譜》
《四體書勢》
《廣藝舟雙楫》
《法書論》
《采古來能書人名》
《評書》
《九勢》
《筆論》
《述書賦》
《書後品》
《書論》
《續書斷》
《書旨述》
《非草書》
《廣川書跋》
《負暄野錄》
《筆陣圖》
《法書考》
《學古編》
《書訣》
《書估》
《書議》
《鈍吟書要》
《書法約言》
《書學捷要》
《藝舟雙楫》
《與梁武帝論書啟》
《古今書評》
《寶章待訪錄》
《草書勢》
《古今書人優劣評》
《說文解字序》
《語例字格》
《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二字訣》
《筆勢論十二章》
《送高閒上人序》
《授筆要說》
《臨池訣》
《撥鐙序》
《記白雲先生書訣》
《五十六種書》
並序《書述》
《心成頌》
《八訣》
《海岳名言》
《三十六法》
《傳授法》
《用筆論》
《晦庵論書》
《筆髓論》
《古今文字志目》
《翰林要訣》
《衍極並注》
《筆法訣》
《指意》
《論宋十一家書》
《閣帖跋》
《春雨雜述》
《王羲之傳論》
《書法雅言》
《論書表》
《奴書訂》
《草書狀》
《隸書體》
《二王等書錄》
《承晉齋積聞錄》
《古今法帖論》
《評書帖》
《初月樓論書隨筆》
《分隸偶存》
《義門題跋》
《筆意贊》
《書學》
《南北書派論》
《文字論》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臨池管見》
《臨池心解》
《評書藥石論》
《于右任論書》
《啟功論書》
《沈尹默論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