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三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

鍾繇[三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

鍾繇(yáo)(151年-230年 ),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以功累遷前軍師。魏國建立,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魏建立後,歷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時期,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諡號“成”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廟。 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人都曾經潛心鑽研其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有貴相

鍾繇幼時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曾與叔父鍾瑜一起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鍾繇相貌,便對鍾瑜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請小心行走。”結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過橋時,鍾繇所騎馬匹突然驚慌,鍾繇被掀翻到水裡,差點被水淹死。鍾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話應驗,便越來越欣賞鍾繇,供給他錢財,使他專心學習。

謀助獻帝

鍾繇半身像 鍾繇半身像

後來,鍾繇被察舉為孝廉,任尚書郎、陽陵縣令,因病離職。又被三府徵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當時,漢獻帝在西京長安,大將李傕、郭汜等專權,阻斷了獻帝和關東的聯繫。

初平三年(192年),兗州牧曹操任派遣使者至長安上書。李傕、郭汜等人認為:“關東想自立天子,現在曹操雖然派使者來,並非出於他的真意。”於是商議扣留使者,拒絕接受曹操的誠意。鍾繇勸李傕、郭汜等人說:“當今英雄並起,各自假託帝命轄制一方,只有曹兗州是心裡想著王室,如果拒絕他的忠誠,這不是符合將來願望的辦法。”郭汜等人因為鍾繇的這番話,加以優厚地報答,從此曹操才得以派使者和漢帝取得聯繫。之前,曹操已多次聽謀士荀彧稱讚鍾繇,又聽說他勸說李傕、郭汜二人幫助自己的事,於是對他充滿渴盼。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脅迫獻帝,鍾繇與尚書郎韓斌共同謀劃獻帝出逃。同年,獻帝逃出長安,成功東歸,鍾繇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後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根據之前的功勞封東武亭侯。

穩定關右

三國志12的鐘繇 三國志12的鐘繇

馬騰、韓遂諸將恃強居於關中。曹操為此很憂慮,經荀彧推薦,在建安四年(199年)命鍾繇以侍中的身份領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將後方事務委託給他,特別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權力。鍾繇到達長安後,致信馬騰、韓遂等人,為他們陳述利弊禍福,馬騰、韓遂都送一子到朝廷為人質。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鍾繇送去兩千匹馬供給軍用。曹操在給鍾繇的信中說:“得到送來的馬匹,很是應部隊的急需。關右地區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足下的功勳。當年蕭何( 西漢 開國元勛)鎮守關中,糧草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您的功勞相當。”

大敗郭援

鍾繇畫像 鍾繇畫像

建安七年(202年),南匈奴單于在平陽作亂,鍾繇率領各路人馬包圍他們,未能攻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抵達河東,人數眾多。諸將議論想要放棄離去,鍾繇說:“袁氏正在強盛的時候,郭援現在到來,關中諸將暗中與他勾結,但還沒有全部反叛的原因,不過是顧忌我的威勢名聲罷了。假如下詔放棄向他們示弱,這裡所有的居民,誰不是我們的仇敵?即使我想回去,難道能夠做到嗎?這是尚未開戰先自行敗退啊!並且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必定輕視我軍,如果他們渡汾河紮營,我們趁他們沒到對岸時打擊他們,可以大獲全勝。”

此時,張既又勸說馬騰來合擊郭援,馬騰便派自己的兒子馬超率領精銳部隊迎面攻來。郭援到了以後,果然輕易地渡汾河,眾人勸止,不聽。還未渡到河中央,鍾繇發兵進擊,將其打得大敗,斬殺郭援,並降服單于。

郭援本是鍾繇之甥,被馬騰手下龐德親手所殺,龐德並不知道他便是郭援。鍾繇見郭援首級後哭泣,龐德向他謝罪,鍾繇說:“郭援雖是我的外甥,但他是國賊,你何須謝罪呢?”

建安十年(205年),衛固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人一同作亂,鍾繇又率眾將將其擊敗。

自從獻帝西遷,洛陽百姓減少將盡,鍾繇將關中民眾遷徙過來,又招納逃亡叛離的人口來充實,幾年之內百姓戶口逐漸充實。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征討馬逾時,因鍾繇充實了人口,得以用來保障供給,便上表任鍾繇為前軍師。

魏室元勛

鍾繇像 鍾繇像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以鍾繇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丕在為魏太子時,賞賜給鍾繇“五熟釜”,在釜上銘刻文字說:“堂堂魏國作漢室屏障。可作相國的人惟有鍾繇,實在像心臟脊骨一樣重要,整夜畢恭畢敬,不知怎樣安處,您是百官的師長,記在這裡以為眾人的楷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鍾繇受魏諷謀反案牽連,被免官。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王位,鍾繇又任大理。同年,曹丕稱帝,改任鍾繇廷尉,進封崇高鄉侯。

黃初三年(223年),代賈詡為太尉,轉封平陽鄉侯。當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同是曹操時的名臣。曹丕在一次退朝後對旁人說:“這三公,都是一時的偉人,後世大概難以為繼了!”

年高德望

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鍾繇進爵為定陵侯,增邑五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八百戶,又遷為太傅。鍾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當時華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進見時都讓他們乘車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此後三公有疾病,就把這種做法當成了舊例。

當初,曹操下令,讓眾臣公平地議論關於死刑可以改行宮刑的構想。鍾繇認為:“古代的肉刑,經歷了聖人的設定,應該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議論的人認為肉刑不是使民眾愉悅的方法,於是作罷。到了曹丕主政時,重新下詔說:“大理想恢復肉刑,這確實是聖王的法律,各位公卿應當好好地共同討論這個建議。”商討未定,恰逢戰事起,於是又停止了討論。太和年間,鍾繇再次上疏,請求恢復肉刑,參加這次討論的有一百多人,其中意見與王朗相同(認為不宜恢復肉刑)的人居多。而曹叡以吳、蜀尚未平定為由,暫停了這次討論。

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享年八十歲。 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弔唁,諡號“成”。

正始四年(243年),鍾繇得以配享曹操庭廟。

書法成就

鍾繇洗硯池 鍾繇洗硯池

鍾繇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兼工,其書法古樸、典雅,字型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張懷瓘《書斷》說:“元常真書絕世,乃過於師,剮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他寫得最好的是楷書,《宣和書譜》評價說:“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

鍾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在完成漢字的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鍾繇繼往開來,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一方面他能適應時代潮流,善於學習民間出現的新書體;另一方面他勤奮學習,善於思考與鑽研。

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由此可見,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據宋代陳思《書苑菁華》記載,鍾繇少年時就跟隨劉勝學習了三年的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鍾

另據《書苑菁華》記載,鍾繇臨死時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秘術,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鍾會。他說,自己一生有三十餘年時間集中精力學習書法,主要從蔡邕的書法技巧中掌握了寫字要領。在學習過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空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談天,就在周圍地上練習。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劃了個大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繫起來,有時去廁所中,竟忘記了回來。這說明了鍾繇的書法藝術確實是自己勤學苦練的結果。

在苦練的同時,鍾繇還十分注意向同時代人學習,經常與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人討論用筆方法問題。鍾繇不但自我要求嚴格,對於弟子門生也同樣以嚴要求。對於兒子鍾會,也常常百般勸誡,鍾會最後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鍾繇、鍾會父子被人們稱為“大小鍾”。

鍾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南朝劉宋時人羊欣《采古未能書人名》說:“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國小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所謂“銘石書”,即指正楷,“章程書”即隸書(八分書),“行押書”指行書。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人們今天所見到的要么為臨摹本,要么系偽書。一般地認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 又名《戎路表》)、《調元表》、《力命表》。這是現存鍾繇書法藝術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鍾繇的真跡。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說,《宣示表》是唐代所傳王羲之臨本。因王羲之亦為書法大家,所以他臨摹鍾繇的真跡非常成功,從中可以看到鍾繇書法的情況。《宣示表》真跡據王羲之曾孫王僧虔《書錄》說:“太傅《宣示》墨跡,為丞相始興(王導)寶愛,喪亂狼狽,猶以此表置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愛納諸棺中,遂不傳。所傳者乃右軍臨本。”

《調元》、《力命》、《賀捷》三表,也是後人臨本,但成就亦較高。《薦季直表》可信性最強,在唐宋時期由宮中收藏,周圍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玉璽,宋徽宗趙佶“宣和”、宋高宗趙構“紹興”,以及清高宗“乾隆真賞”等御印,說明它曾經由以上各帝御覽。後幾經輾轉,毀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今僅存其影印件。《薦季直表》藝術成就很高,元代陸行直讚美此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為“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

“六帖”指《墓田丙台》( 簡稱《 丙舍 帖》)、《昨疏還示帖》( 簡稱《還示帖》)、《白騎帖》、《常患帖》、《雪寒帖》、《長風帖》( 其後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為臨本,《丙舍帖》、《還示帖》,成就較高,也較接近鐘體,是上乘之作。至於《白騎帖》等四種則經多人輾轉臨摹,已遠離鐘體。

“三碑”是《漢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簡稱《乙瑛碑》)、《魏上尊號碑》、《受禪碑》,這些全為刻本,是否鍾繇所作已無從考證。《乙瑛碑》有宋人張稚圭石刻記云:“後漢鐘太尉書”,但此碑立於東漢永興元年(153年),此時鐘繇只有三歲,顯然是誤傳。

鍾繇書法 鍾繇書法

歷代對鍾繇的書法評價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稱讚鍾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庚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說“鍾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張懷瓘更將鍾書列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劉熙載等都給以極高評價。

鍾繇的書法理論,散見於有關書論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關於用筆方面的論述。

衛恆《四體書勢·隸勢》載鍾繇語曰:“鳥跡之變,乃惟左隸,( 益蜀)彼煩文,從此簡易。煥若星辰,郁勞雲市”,此語見於《初學記》,內容主要談隸書的演變及其筆法。

張彥遠《法書要錄》收有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所謂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主要也是指用筆方法、間架結構等。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鍾繇之後,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鐘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後張旭、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鍾論之要。

總而論之,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和東漢的張芝被人合稱為“鍾張”,又與東晉書聖王羲之被人並稱為“鐘王”。對於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

個人作品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所收錄的鐘繇的作品有:《賀捷表》、《請許吳主委質表》、《力命表》、《薦關內侯季直表》、《請復肉刑代死刑疏》、《上書自劾》、《處士君號謚議》、《謝曹公書》、《報太子書》、《又報書》、《答太子書》、《與人書》、《詰毛玠對狀》、《雜帖》、《隸書勢》。

人物評價

鍾繇各類形象 鍾繇各類形象

曹操: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曹丕:①於赫有魏,作漢籓輔。厥相惟鍾,實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②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

曹植:蓋精微聽察,理析豪分。規矩可則,阿保不傾。群言繫於口,而研核是非;典誥總乎心,而唯所用之者,鐘太傅也。

曹叡:太傅功高德茂,位為師保,論行賜謚,常先依此,兼敘廷尉於、張之德耳。

曹奐:繇,三祖之世,極位台司,佐命立勛,饗食廟庭。

陳壽:鍾繇開達理乾,華歆清純德素,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應詹:昔高祖( 劉邦)使蕭何鎮關中,光武( 劉秀)令寇恂守河內,魏武委鍾繇以西事,故能使八表夷盪,區內輯寧。

袁昂:① 張芝騖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滅。 ② 鍾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岑宗日:鍾繇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

劉鹹炘:鍾繇於魏,如漢之蕭何。

盧弼:李通淮、汝,臧霸青、徐,與鍾繇關中之任並重,實委全局所系,不僅一隅之得失也。

軼事典故

鬼怪傳說

《宣示表》郵票 《宣示表》郵票

據《陸氏異林》轉記陸雲所言,鍾繇晚年時經常不上朝,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經常有個婦人來,長相美麗非凡。”問他的人說:“這是個妖怪,要把她殺了。”後來,這個婦人又來找鍾繇,不敢向前,站在門外。鍾繇問她為什麼不進來,婦人說:“您想殺死我。”鍾繇說:“沒有的事。”說完殷勤邀請,於是婦人便進到他的屋中。鍾繇殺她,但又感到殺死她十分遺憾,於是下不了手。但最終仍砍傷了她的大腿,婦人立即跑了出來,用衣中棉絮擦血,血流滿路。第二天鍾繇讓人去沿著血跡尋找,結果找到一座大墳墓中,棺中有一個漂亮的婦人,外表容貌身體如活人一樣,穿著白綢衣衫,坎肩上繡有花紋,左大腿受了傷,婦人用坎肩中之棉絮擦腿上的鮮血。

痴迷書法

據說,鍾繇小時候跟隨劉勝去抱犢山,學習三年書法,常與曹操、邯鄲淳、韋誕等人一起談論書法。一次,鍾繇向韋誕借《蔡伯喈筆法》看看,韋誕沒有借給他。鍾繇生氣捶胸,口吐鮮血。曹操取出五粒靈丹讓他服下,才救了他一條性命。韋誕死後,鍾繇命人盜掘他的墳墓,終於得到了這部《蔡伯喈筆法》。從此,鍾繇的書法日見長益,更趨精妙。鍾繇全神貫注地研習書法,有時躺在床上用指書寫,常常將蓋在身上的被子穿破。有時上廁所,竟然忘記出來。他看到各種物件都想到書法,試圖將它們書寫,描畫下來。鍾繇還很擅長三色書( 即銘石書、章程書、行押書)。

讀音問題

關於鍾繇名字中“繇”的讀音,一般認為是“yáo”和“yóu”兩種。《三國志集解》作者盧弼注引曾廷枚《香墅漫鈔》卷二說:鍾繇字元常,取《皋陶》“彰厥有常”之義。繇同陶,非由音也。同樣還引用潘眉的話:繇,音遙。《史記·東越傳》“繇君醜”《索隱》“音搖”。《吳太伯世家》“子周繇立”《正義》“音遙”。《漢書》“徭役”字,悉作“繇”,《國志》( 《三國志》)亦多作“繇”,其作“徭”者,後來俗本所改。楊慎稱:鍾繇字元常者,取《皋繇陳謨》“彰厥有常”之義。今多以“繇”音“由”,非也。《晉世說》( 《世說新語》):庾公謂鍾會曰:“使以久望卿,遙遙不至。”大概是舉其父之諱來嘲諷。

所以,鍾繇名字“繇”的正確讀音應該是“yáo”。

親屬成員

祖父

鍾皓,一作曾祖父,字季明,東漢名士,有高行。

父輩

鍾迪,鍾繇之父,官至潁川郡主簿,後因黨錮而不仕。

鍾敷,鍾繇叔父,也因黨錮而不仕。

鍾瑜,鍾繇族父,曾資助鍾繇讀書。

鍾覲,鍾繇從父。

配偶

•正妻

賈氏,孫氏被休後再娶。

•妾室

孫氏,因妒害張氏為鍾繇所休。

張氏,字昌蒲,太原茲氏人。

兄弟

鍾演,魏文帝時分鐘繇食邑封其及其子鍾劭、孫鍾豫為列侯。

後代

•兒子

鍾毓,字稚叔,鍾繇三子,世襲定陵侯爵位,官至青州刺史,後將軍,卒贈車騎將軍,謚曰惠侯。

鍾會,字士季,鍾繇幼子,官至司徒,封陳侯,與鄧艾分兵滅蜀後意圖反叛,被殺。

1.

鍾毓,字稚叔,鍾繇三子,世襲定陵侯爵位,官至青州刺史,後將軍,卒贈車騎將軍,謚曰惠侯。

2.

鍾會,字士季,鍾繇幼子,官至司徒,封陳侯,與鄧艾分兵滅蜀後意圖反叛,被殺。

•孫子

鍾駿,鍾毓子,世襲定陵侯爵位。

鍾邕,鍾毓子,隨鍾會滅蜀,與其一同死於軍中。

鍾毅,鍾毓子,鍾會謀反後下獄,被誅殺。

鍾辿,鍾毓子,鍾會謀反後下獄,因父祖功勞被赦免,官復原職。

鍾峻,鍾毓子,鍾會謀反後下獄,同樣因父祖功勞被赦免,官復原職。

1.

鍾駿,鍾毓子,世襲定陵侯爵位。

2.

鍾邕,鍾毓子,隨鍾會滅蜀,與其一同死於軍中。

3.

鍾毅,鍾毓子,鍾會謀反後下獄,被誅殺。

4.

鍾辿,鍾毓子,鍾會謀反後下獄,因父祖功勞被赦免,官復原職。

5.

鍾峻,鍾毓子,鍾會謀反後下獄,同樣因父祖功勞被赦免,官復原職。

•曾孫女

鍾琰,嫁西晉司徒王渾,生王濟。

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鐘繇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鐘繇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鍾繇形象與正史相似。初為長安郡守,馬超反叛時,引軍攻打長安,鍾繇率軍防衛。後城破,鍾繇從東門棄城而走,退守潼關。後奉獻帝令繇草擬詔令,冊立曹操為魏王,曹操以鍾繇為相國。明帝即位時,鍾繇為太傅。諸葛亮北伐,鍾繇舉薦司馬懿前往抵禦。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李華
1999年電視劇《曹操》施長金
2010年電視劇《三國》劉庚
2011年電影《鍾繇》廖京生
2016年電視劇《軍師聯盟》徐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