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論》

《筆論》

《筆論》由蔡邕著作。書家精神的好壞,對其書法創作的效果關係極大。情緒不好,就是有最好的毛筆,字也不會寫的好,只有胸懷瀟散隨意,精神集中,如果工具也好,寫出的字就會佳妙。

簡介

《筆論》《筆論》
《筆論》被收入陳思的《書苑菁華》一書,才得以保存流傳至今,在中國書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筆論》開篇就提出“書者,散也”的著名論斷,論述了書法抒發情懷的藝術本質 ,以及書家創作時應有的精神狀態。隨後則論及書法作品應取法、表現大自然中各種生動、美好的物象,強調書法藝術應講求形象美,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和表現人的心理狀態。

原文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譯文

從事書法活動,要散淡心智。動筆之前,須心胸舒展,任憑性情恣意,繼而揮毫書寫,若是被迫應事,即使用中山產的兔毫佳筆,也寫不出佳品來。在書寫之前,還要靜坐默思一番,將適意的構想記憶在胸,言不出口,氣息平和,聚精會神,如同面對聖賢至尊,那就沒有寫不好的。作為書體的間架結構,須賦予它多種的形態,譬如:猶如端坐行走,猶如飛翔舞動,猶如往來迴轉,猶如俯臥騰起,猶如愁苦喜笑,有的猶如蟲食木葉,天然雕飾,有的如同利劍長矛,威風凜凜,有的如同強弓硬箭,遒勁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燒,有的仿佛雲煙迷霧,若隱若現,有的好比太陽月亮,光潔明媚。總之,在字型結構的縱橫分布中,廣為汲取自然現象的美妙風姿,方能稱得上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

作者介紹

蔡邕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

初為司徒橋玄屬官,出補平河長。靈帝時召任郎中,校書於東觀,遷議郎。後因彈劫宦官,遭誣陷,流放朔方。遇赦後,不敢歸里,亡命江湖十餘載。獻帝時,董卓專權,強令邕人都為侍御史,拜左中郎將。遷都長安後,封高陽鄉候。董卓遭誅後,他亦被捕,死於獄中。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少時師事太傅胡廣,博學多識。通經史,喜好數術、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他善於總結前人用 筆經驗,融會貫通,並形成自己的風格。其書結構嚴整,點畫俯仰,變化自如,有“體法百變,窮靈盡炒,獨步古今”之譽(唐張懷瓘書斷》)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古今書人優劣評》)。在當時及後世影響頗大。熹平四年,與堂谿典等寫定《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石始立,觀看者的車馬填塞街道。又傳說他曾與鴻都門外見工匠用帚寫字,得到啟發,創“飛白”書。原有《蔡中郎集》已 ,後人有輯本。

主要觀點

一、“散懷抱”即抒散懷抱、抒發情性。抒情是書法的美學本質,其與揚雄的“書為心畫”、許慎的“書者,如也”一脈相承。書法是以情性為表現核心的,這是書法與寫字的區別。也是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最大區別(西方藝術以建築為代表)。當然“欲書先散懷抱”是作書之前先要有意識的抒散襟懷,培養情感,為作書時“任情恣性”的無意識狀態作情感鋪墊。情性,是書法美學的重要範疇。它是書家性格、才識在特定環境中情緒的流露。人的性格有剛柔之別、含露之分,學識有厚薄之差,情緒有喜、怒、哀、樂之異。表現在書法作品中,便會有剛勁、雄渾、優美、典雅、飄逸之別;學養有深厚與淺薄之差,在特定的環境中情緒亦有差異。這裡的“才識”、“學養”,狹義上是指由書寫技術層面所積累的相關知識,及對書法美的認識;廣義上則涵蓋了一種人文氣息,它是書作中最閃亮、最有價值、最恆久的存在方式。性格相對說來較為穩定,情緒相對說來較為起伏,它能影響筆墨的情勢。
二、“任情恣性”強調了書法創作不為物滯的自然狀態,即無意識的作書。這是一種純任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書家的情志與線墨融為一體,不為外物干擾。“如對至尊”可見書家對書法的崇尚,而將書法提到很高的位置,難怪當時有人發出“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的嘆喟。而“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說明寫字要全神貫注、排除雜念,要有虛靜的審美胸襟,這為晉人追求“虛靜”的審美美學埋下了伏筆。而“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與《九勢》中“書肇於自然”及“陰陰論”相映襯,可以認為其是對《九勢》的具體闡釋。《筆論》的審美闡釋常以狀物為特徵,包含了動靜、剛柔、陰陽等內涵。蔡邕《筆論》闡明了書法的抒情性、任情恣性創作狀態的本質,對後世的書法創作和書法美學的進一步向前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著作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
《書斷》
《書品》
《畫禪室隨筆》
《藝概》
《論書》
《六體書論》
《法書要錄》
《宣和書譜》
《翰墨志》
《續書譜》
《書譜》
《四體書勢》
《廣藝舟雙楫》
《法書論》
《采古來能書人名》
《評書》
《九勢》
《筆論》
《述書賦》
《書後品》
《書論》
《續書斷》
《書旨述》
《非草書》
《廣川書跋》
《負暄野錄》
《筆陣圖》
《法書考》
《學古編》
《書訣》
《書估》
《書議》
《鈍吟書要》
《書法約言》
《書學捷要》
《藝舟雙楫》
《與梁武帝論書啟》
《古今書評》
《寶章待訪錄》
《草書勢》
《古今書人優劣評》
《說文解字序》
《語例字格》
《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二字訣》
《筆勢論十二章》
《送高閒上人序》
《授筆要說》
《臨池訣》
《撥鐙序》
《記白雲先生書訣》
《五十六種書》
並序《書述》
《心成頌》
《八訣》
《海岳名言》
《三十六法》
《傳授法》
《用筆論》
《晦庵論書》
《筆髓論》
《古今文字志目》
《翰林要訣》
《衍極並注》
《筆法訣》
《指意》
《論宋十一家書》
《閣帖跋》
《春雨雜述》
《王羲之傳論》
《書法雅言》
《論書表》
《奴書訂》
《草書狀》
《隸書體》
《二王等書錄》
《承晉齋積聞錄》
《古今法帖論》
《評書帖》
《初月樓論書隨筆》
《分隸偶存》
《義門題跋》
《筆意贊》
《書學》
《南北書派論》
《文字論》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臨池管見》
《臨池心解》
《評書藥石論》
《于右任論書》
《啟功論書》
《沈尹默論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