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要錄

書法要錄

張彥遠家傳法書名畫,自高祖河東公收藏珍秘,河東公書跡俊異,尤能大書。

書籍介紹

張彥遠家傳法書名畫,自高祖河東公收藏珍秘,河東公書跡俊異,尤能大書。本傳云:“不因師法,而天姿雄勁。”(定州《北嶽碑》為好事所傳。)曾祖魏國公少稟師訓,妙合鍾、張,尺牘尤為合作。大父高平公幼學元常,自鎮蒲陝,跡類子敬。及處台司,乃同逸少。書體三變,為時所稱。金帛散施之外,悉購圖書。古來名跡,存於篋笥。元和十三年,憲宗累訪珍跡,當時不敢緘藏,遂皆進獻。長慶初,又於豳州散失。傳家所有,十無一二。先君尚書少耽墨妙,備盡楷模。彥遠自幼至長,習熟知見,竟不能學一字。夙夜自責,然而收藏鑑識,有一日之長。因采掇自古論書凡百篇,勒為十卷,名曰《法書要錄》。又別撰《歷代名畫記》十卷。有好事者得餘二書,書畫之事畢矣,豈敢言具哉!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共10卷,是書“采掇自古論書,凡百篇,勒為十卷”。收錄了自東漢至唐代元和年間各家的書法理論文字,著錄了大量書法名跡,采掇宏富,編輯精審,許多有關書法的記述著作,均賴此書以存留,是目前研究中國書法史和書法理論的重要文獻,

 

人物簡介

中國唐代時期的(公元618——公元907年)張彥遠,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省臨猗縣)人。他出生在宰相家庭,學問淵博,擅長書畫。曾經任職官左僕射補闕、祠部員外郎、大理卿。編寫的著作有《法書要錄》、《彩箋詩集》和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歷代名畫記》。張彥遠初為左補闕,在大中初年(847年),遷任尚書祠部員外郎,鹹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74年),任大理卿。其生平仕履的資料甚少。張彥遠出生在三代相門,鐘鳴鼎食的宦族,其家又世代喜好和注意書法繪畫的藝術實踐和收藏鑑賞,擁有大量的古今字畫佳作,幾乎可以與皇室的收藏媲美,如鍾、張、衛、索、二王的墨跡,無不歷歷在目。在這種家庭文化的氛圍中,使張彥遠在書法及繪畫方面,尤其是在書畫理論和書畫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史載:張彥遠“博學而有文辭”,並且能書善畫。在書法方面,他“工字學,隸書外多喜作八分”,相傳墨跡有《三祖大師碑陰記》,《唐淮山廟詩》等,但今天都已不存。只有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唐代韓乾所作《照夜白圖》上,有張彥遠所題“韓乾畫照夜白,彥遠”八字,惜又遠在海外,一睹為難。在繪畫方面,他有《豐林泉石圖卷》、《江行八詠圖》等傳世,但真偽尚難確定。張彥遠自述:“書則不得筆法,不能結字,已墜家聲,為終身之痛;畫又跡不逮意,但以自娛。”事實上,張彥遠由於對歷代書畫佳作多所寓目,在鑑賞收藏上,目光如炬,又有深厚的書畫理論修養,挾此而付諸書畫藝術實踐,還是達到了一定造詣的。

《法書要錄》原文


彥遠家傳法書名畫,自高祖河東公收藏珍秘,河東公書跡俊異,尤能大書。本傳云:“不因師法,而天姿雄勁。” (定州《北嶽碑》為好事所傳。) 曾祖魏國公少稟師訓,妙合鍾、張,尺牘尤為合作。大父高平公幼學元常,自鎮蒲陝,跡類子敬。及處台司,乃同逸少。書體三變,為時所稱。金帛散施之外,悉購圖書。古來名跡,存於篋笥。元和十三年,憲宗累訪珍跡,當時不敢緘藏,遂皆進獻。長慶初,又於豳州散失。傳家所有,十無一二。先君尚書少耽墨妙,備盡楷模。彥遠自幼至長,習熟知見,竟不能學一字。夙夜自責,然而收藏鑑識,有一日之長。因采掇自古論書凡百篇,勒為十卷,名曰《法書要錄》。又別撰《歷代名畫記》十卷。有好事者得餘二書,書畫之事畢矣,豈敢言具哉!
卷一
後漢趙壹非草書
晉王羲之論書
晉王羲之教子敬筆論 (不錄)
晉衛夫人筆陣圖
王羲之題筆陣圖後
宋羊欣采能書人名
齊王僧虔答太祖書
王僧虔論書
宋王愔文字志目
齊蕭子云啟
○後漢趙壹《非草書》 余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學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秘玩。余懼其背經而趨俗,此非所以弘道興世也。又想羅、趙之所見嗤沮,故為說草書本末,以慰羅、趙,息梁、姜焉。竊覽有道張君所與朱使君書,稱“正氣可以銷邪,人無其釁,妖不自作”,誠可謂信道抱真、知命樂天者也。若夫褒杜、崔,沮羅、趙,忻忻有自臧之意者,無乃近於矜技,賤彼貴我哉!夫草書之興也,其於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聖人之業也。但貴刪難省煩,損復為單,務取易為易知,非常儀也,故其贊曰“臨事從宜”。而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為杜、崔之法,龜龍所見也。其扌蠻扶柱桎、詰屈乙,不可失也。齔齒以上,苟任涉學,皆廢倉頡、史籀,競以杜、崔為楷。私書相與,庶獨就書,雲“適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失指多矣。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顰。眾愚效之,只增其醜。趙女善舞,行步媚蠱。學者弗獲,失節匍匐。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游手於斯。後世慕焉,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坐,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然其為字,無益於工拙。亦如效顰者之增醜、學步者之失節也。且草書之人,蓋技藝之細者耳。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徒善字既不達於政,而拙草無損於治。推斯言之,豈不細哉!夫務內者必闕外,志小者必忽大。俯而捫虱,不暇見天。天地至大,而不見者,方銳精於蟣虱,乃不暇焉。第以此篇研思銳精,豈若用之於彼七經。稽歷協律,推步期程。探賾鉤深,幽贊神明。鑒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析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依正道於邪說,儕雅樂於鄭聲。興至德之和睦,弘大倫之玄清。窮可以守身遺名,達可以尊主致平。以茲命世,永鑒後生,不以淵乎!
○晉王右軍《自論書》
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後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鍾、張故為絕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仆書次之。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 (平南,即右軍叔平南將軍王廙也。李式,晉侍中。)
○晉衛夫人《筆陣圖》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匪乎銀鉤。昔秦承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其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膠,十年已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訊息而用之。
一 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陸斷象。 乚 百鈞弩發。 丨 萬歲枯藤。
崩浪雷奔。
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備如篆法,飄颺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郁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法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型形勢,狀等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復,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余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鍾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不能先發。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遂成書爾,時年五十有三。惑恐風燭奄及,聊遺教於子孫耳,可藏之,千金勿傳。
○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 (齊王僧虔錄)
臣僧虔啟:昨奉敕須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局狹,不辦廣悉。輒條疏上呈羊欣所撰錄一卷。尋案未得,續更呈聞。謹啟。
秦丞相李斯。
秦中車府令趙高。 (右二人善大篆。)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書曰“隸書”。
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篆小異李斯,見師一時。
陳留蔡邕。後漢左中郎將,善篆、隸,采斯、喜之法,真定《宜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
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每書,一座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座”。
上谷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
師宜官。後漢不知何許人、何官。能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書。甚自矜重,或空至酒家,先書其壁。觀者雲集,酒因大售。俟其飲足,削書而退。
安定梁鵠。後漢人,官至選部尚書。得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鵠書懸帳中。宮殿題署,多是鵠手。 陳留邯鄲淳。為魏臨淄侯文學,得次仲法。名在鵠後。
毛弘。鵠弟子。今秘書分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亦有名。
京兆杜度。為魏、齊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後漢濟北相,亦善草書。平苻堅,得摹崔瑗書。王子敬雲,極似張伯英。瑤子寔,官至尚書,亦能草書。
弘農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每書云:“匆匆,不暇草書。”人謂為“草聖”。芝弟昶,漢黃門侍郎,亦能草。今世雲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姜詡、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皆英弟子,並善草。誕書最優。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手寫。魏明帝起凌雲台,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轆轤長絙引之,使就榜書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擲其筆以下,焚之。仍誡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官至鴻臚少卿。誕子少季,亦有能稱。
羅暉、趙襲。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見稱西州。而矜許自與,眾頗惑之。伯英與朱寬書,自敘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
河間張超。亦善草,不及崔、張。
劉德升。善為行書,不詳何許人。 潁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征,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鍾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國小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繇子會,鎮西將軍,絕能學父書。改易鄧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河東衛覬。字伯儒,魏尚書僕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覬子瓘,字伯玉。為晉太保。采張芝法,以覬法參之,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瓘子恆,亦善書,博識古文。
敦煌索靖。字幼安,張芝姊之孫。晉征南司馬,亦善草書。
陳國何元公。亦善草書。
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
滎陽陳暢。晉秘書令史。善八分,晉宮觀城門皆暢書也。
滎陽楊肇。晉荊州刺史。善草隸。潘岳誄曰:“草、隸兼善,尺牘必珍。足無輟行,手不釋文。翰動若飛,紙落如雲。”肇孫經,亦善草、隸。
京兆杜畿。魏尚書僕射。子恕,東郡太守。孫預,荊州刺史。三世善草稿。
晉齊王攸。善草行書。
泰山羊忱。晉徐州刺史。羊固,晉臨海太守。並善行書。
江夏李式。晉侍中,善隸、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晉中書院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
琅琊王廙。晉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能章楷,傳鍾法。晉承相王導,善稿行。 (廙從兄也。)
王恬。晉中將軍,會稽內史,善隸書。 (導第二子也。)
王洽。晉中書令,領軍將軍。眾書通善,尤能隸行。從兄羲之云:“弟書遂不減吾。” (恬弟也。)
王珉。晉中書令,善隸、行。 (洽少子也。)
王羲之。晉右將軍,會稽內史。博精群法,特善草。羊欣云:“古今莫二。” (廙兄子也。)
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稿,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羲之第七子也。) 兄玄之、徽之、兄子淳之,並善草、行。
王允之。衛軍將軍,會稽內史,亦善草、行。 (舒子也。)
太原王濛。晉司徒左長史,能草、隸。子脩,琅琊王文學,善隸、行。與羲之善,故殆窮其妙。早亡,未盡其美。子敬每省修書云:“咄咄逼人。”
王綏。晉冠軍將軍,會稽內史,善隸、行。
高平郗愔。晉司空,會稽內史。善章草,亦能隸。郗超,晉中書郎,亦善草。 (愔子也。)潁川庾亮。晉太尉,善草行。庾翼,晉荊州刺史,善隸、行,時與羲之齊名。 (亮弟也。)
陳郡謝安。晉太傅,善隸、行。
高陽許靜民。鎮軍參軍,善隸、草,羲之高足。
晉穆帝時有張翼,善學人書。寫羲之表,表出,經日不覺。後云:“幾欲亂真。”會稽隱士謝敷、胡人康昕。並攻隸草。 飛白本是宮殿題八分之輕者,全用楷法。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號為“張烏巾”。此人特善飛白,能書者鮮不好之。 (自秦至晉凡六十九人。)
○《傳授筆法人名》
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處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水傳徐浩、顏真卿、鄔肜、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傳終於此矣。
○南齊王特進《答齊太祖論書啟》
僧虔啟:恩眷罔已賜示古蹟十一帙。或其人可想,或其法可學,愛玩彌日,暫得忘其沉疴。輒率短見,並述舊聞,具如別箋。民間所有,帙中所無者,或有不好。今奉別目二十三卷,追懼乖誤,伏深悚息
吳大皇帝書 吳景帝書
吳歸命侯孫皓 晉安帝
亡高祖丞相導 亡曾祖領軍洽
亡從祖中書令珉 韋仲
張芝 索靖
張翼 衛伯儒
右十二卷,故州民王僧虔奉
○南齊王僧虔《論書》
宋文帝書,自謂不減王子敬。時議者云:“天然勝羊欣,功夫不及欣。”
王平南廙是右軍叔,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
亡曾祖領軍洽與右軍書云:“俱變古形,不爾至今猶法鍾、張。”右軍云:“弟書遂不減吾。”
亡從祖中書令珉,筆力過於子敬書。舊品云:“有四匹素,自朝操筆,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無誤字。”子敬戲云:“弟書如騎騾,駸駸恆欲度驊騮前。”
庾征西翼書,少時與右軍齊名。右軍後進,庾猶不忿。在荊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乃賤家雞,皆學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張翼書右軍自書表,晉穆帝令翼寫題後答右軍。右軍當時不別,久方覺云:“小子幾欲亂真。”
張芝、索靖、韋誕、鍾會、二衛,並得名前代。古今既異,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
張澄書,當時亦呼有意。
郗愔章草,亞於右軍。
晉齊王攸書,京洛以為楷法。
李式書,右軍云:“是平南之流,可比庾翼。”王濛書亦可比庾翼。
陸機書,吳士書也。無以較其多少。
庾亮書,亦能入錄。
亡高祖丞相導,亦甚有楷法。以師鍾、衛,好愛無厭。喪亂狼狽,猶以鍾繇《尚書宣示帖》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見修平生所愛,遂以入棺。
郗超草書,亞於二王。緊媚過其父,骨力不及也。
桓玄書,自比右軍,議者未之許,雲可比孔琳之
謝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為子敬書嵇中散詩。得子敬書,有時裂作校紙。
羊欣、丘道護,並親授於子敬。欣書見重一時,行草尤善,正乃不稱。
孔琳之書,天然絕逸,極有筆力。規矩恐在羊欣後。丘道護與羊欣俱面授子敬,故當在欣後。丘殊在羊欣前。
范曄與蕭思話同師羊欣,然范後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
蕭思話全法羊欣,風流趣好,殆當不減,而筆力恨弱。
謝靈運書乃不倫,遇其合時,亦得入流。昔子敬上表多於中書雜事中,皆自書竊易真本,相與不疑。元嘉初方就索還。上謝太傅殊禮表亦是其例。親聞文皇說此。
謝綜書,其舅云:“緊潔生起,實為得賞。”至不重羊欣,欣亦憚之。書法有力,恨少媚好。
顏騰之、賀道力,並便尺牘。
康昕學右軍草,亦欲亂真。與南州識道人作右軍書貨。
孔琳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二王后略無其比。但工夫少自任,故未得盡其妙,故當劣於羊欣。
謝靜、謝敷,並善寫經,亦入能境。居鍾毫之美,邁古流今,是以征南還有所得。
辱告,並五紙,舉體精雋靈奧,執玩反覆,不能釋手。雖太傅之婉媚玩好,領軍之靜逖合緒,方之蔑如也。昔杜度殺字甚安,而筆體微瘦;崔瑗筆勢甚快,而結字小疏。居處二者之間,亦猶仲尼方於季孟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伯喈非流紈體素,不妄下筆。若子邑之紙,研染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靜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遂令思挫於弱毫,數屈於陋墨。言之使人於邑。若三珍尚存,四寶斯覿,何但尺素信札,動見模式,將一字徑丈、方寸千言也。承天涼體豫,復欲繕寫一賦,傾遲暉采,心目俱勞。承閱覽秘府,備睹群跡。崔、張歸美於逸少,雖一代所宗,仆不見前古人之跡,計亦無以過於逸少。既妙盡深絕,便當得之實錄。然觀前世稱目,竊有疑焉。崔、杜之後,共推張芝。仲將謂之“筆聖”。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索氏自謂其書銀鉤蠆尾,談者誠得其宗。劉德升為鍾、胡所師,兩賢並有肥瘦之斷。元鳴獲釘壁之玩,師宜致酒簡之多。此亦不能止。長胤狸骨,右軍以為絕倫,其功不可及。繇此言之,而向之論,或至投杖。聊呈一笑,不妄言耳。
鍾公之書,謂之盡妙。鐘有三體:一曰銘石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世傳秘書,教國小者也,三曰行狎書,行書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張超字子並,河間人。衛覬字伯儒,河東人。為魏尚書僕射,謚敬侯。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如傷瘦,而筆跡精殺,亦行於代。子瓘字伯玉,晉司空太保,為楚王所害。瓘采張芝草法,取父書參之,更為草稿,世傳其善。瓘子恆,字巨山,亦能書。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散騎常侍,張芝姊之孫也。傳芝草而形異,甚矜其書,名其字勢曰“銀鉤蠆尾”。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觀題署多是誕手。魏明帝起凌雲台,先釘榜未題。籠盛誕,轆轤長絙引上,使就榜題。榜去地將二十五丈,誕危懼,誡子孫絕此楷法,又著之家令。官至鴻臚。
○宋王愔《文字志》三卷 (未見此書,今錄其目。)
△上卷目
古書有三十六種:
古文篆
大篆 象形篆 科斗篆
小篆 刻符篆 摹篆
隸書 署書 殳書
繆篆 鳥書 尚方篆
鳳篆 魚書 龍書
騏驎書 龜書 蛇書
仙人書 雲書 芝英書
金錯書 十二時書 垂露篆
倒薤偃波蚊腳
草書 楷書 飛書
填書 稿書 行書
蟲書 懸針書
古今國小 (三十七家,一百四十七人。) 書勢五家 卷目
秦吳六十人:
李斯 程邈 胡毋敬
趙高 司馬相如 張敞
嚴延年 漢元帝 史游
劉向 孔光 爰禮
揚雄 陳遵 杜林
劉睦 衛宏
劉黨 曹喜 杜度
王次仲 班固 徐幹
賈魴 賈逵 左姬
許慎 唐綜
曹壽 崔寔 尹珍
羅暉 趙襲 崔瑗
皇甫規妻 蔡邕 張芝
蘇班 劉得昇 師宜官
張超 李巡 張昶
梁鵠 張紘 毛弘
左伯 姜詡 梁宣
鍾繇 張昭 蘇林
張揖 胡昭 魏武帝
邯鄲淳 衛規 杜恕
諸葛融
下卷目
魏宋六十人:
韋誕 張揖
郭淮 韋熊 來敏
鍾會 皇象 何曾
傅玄 韋弘 辛曠
魏徽 諸葛瞻 楊肇
岑泉 張弘 朱育
江偉 司馬攸 陳暢
滿爽 楊經
呂忱 衛恆
衛宣 裴興 孫皓
杜預 向泰
裴邈 張柄 張越
羊忱 索靖 牽秀
羊固 辟閭訓 王導
庾翼 王濛 荀輿
王廙 李式 劉劭
王循 王裕 王羲之
衛夫人 李欽 王怡
郗愔 任靖 王獻之
李韞 張彭祖 謝安
王珉 桓玄 ○梁蕭子云啟
(蕭子云自雲“善效鍾元常、王逸少,而微變字型,常答敕”雲。)
臣子云,奉敕使臣寫千字文,今已上呈。臣昔不能拔賞,隨世所貴,規模子敬,多歷年所。三十六著《晉史》一部,至《二王列傳》,欲作《論草隸法》,言不盡意,遂不能成,止論飛白一勢而已。十餘年來,始見敕旨《論書》一卷,商略筆勢,洞達字型。又以逸少不及元常,猶子敬不及逸少。因此研思,方悟隸式。始變子敬,全法元常。迨今以來,自覺功進,此稟自天論。臣先來猶恨已無臨池之勤,又不參聖旨之奧。仰延明詔,伏增悚息。侍中、國子祭酒、南徐州太守臣子云啟上。
卷二
梁虞龢《論書表》
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有二意》
梁武帝《與陶隱居論書啟》九首
梁庾元威《論書》 庾肩吾《書品論》
梁袁昂《古今書評》
陳釋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後》
後魏江式《論書》
○中書侍郎虞龢《論書表》
臣聞爻畫既肇,文字載興。六藝歸其善,八體宣其妙。厥後群能間出,洎乎漢、魏,鍾、張擅美,晉末二王稱英。羲之書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 余不足存。”又云:“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羊欣云:“羲之便是小推張,不知獻之自謂云何?”欣又云:“張字形不及右軍,自然不如小王。 ”謝安嘗問子敬:“君書何如右軍?”答云:“故當勝。”安云:“物論殊不爾。”子敬答曰:“世人哪得知。”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 也。鍾、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之殊?且二王暮年皆勝於少,父子之間,又為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然優劣既微,而會美俱深,故同為終古 之獨絕,百代之楷式。桓玄耽玩,不能釋手,乃撰二王紙跡雜有縑素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雖甚狼狽,猶以自隨。擒獲之後,莫知所在。劉 毅頗尚風流,亦甚愛書,傾意搜求,及將敗,大有所得。盧循素善尺牘,尤珍名法。西南豪士,鹹慕其風。人無長幼,翕然尚之。家贏金幣,競遠尋求。於是京師三 吳之跡,頗散四方。羲之為會稽,獻之為吳興,故三吳之近地,偏多遺蹟也。又是末年遒美之時,中世宗室諸王,尚多素嗤。貴游不甚愛好,朝廷亦不搜求。人間所 秘,往往不少。新渝惠侯雅所愛重,懸金招買,不計貴賤。而輕薄之徒,銳意摹學,以茅屋漏汁染變紙色,加以勞辱,使類久書。真偽相糅,莫之能別。故惠侯所 蓄,多有非真。然招聚既多,時有佳跡。如獻之吳興二箋,足為名法。孝武亦纂集佳書,都鄙士人多有獻奉,真偽混雜。謝靈運母劉氏,子敬之甥。故靈運能書,而 特多王法。臣謝病東皋,遊玩山水,守拙樂靜,求志林壑。造次之遇,遂紆雅顧。預陟泛之游,參文詠之末。其諸佳法,恣意披覽。愚好既深;稍有微解。及臣遭 遇,曲沾恩誘。漸漬玄猷,朝夕諮訓。題勒美惡,指示媸妍,點畫之情,昭若發蒙。於時聖慮未存草體,凡諸教令,必應真正。小不在意,則偽謾難識。事事留神, 則難為心力。及飛龍之始,戚藩告釁。方事經略,未遑研習。及三年之初,始玩寶跡。既科簡舊秘,再詔尋求景和時所散失。及乞左右嬖倖者皆原往罪,兼賜其直。 或有頑愚,不敢獻書,遂失五卷,多是戲學。伏惟陛下爰凝睿思,淹留草法。擬效漸妍,賞析彌妙。旬日之間,轉求精秘。字之美惡,書之真偽,剖判體趣,窮微入 神。機息務閒,從容研玩,乃使使三吳、荊湘諸境,窮幽測遠,鳩集散逸。及群臣所上,數月之間,奇蹟雲萃。詔臣與將前將軍巢尚之、司徒參軍事徐希秀、淮南太 守孫奉伯科簡二王書,評其品題,除猥錄美,供御賞玩。遂得游目瑰翰,展好寶法,錦質繡章,爛然畢睹。大凡秘藏所錄,鍾繇紙書六百九十七字,張芝縑素及紙書 四千八百廿五字。年代既久,多是簡帖。張昶縑素及紙書四千七十字,毛弘八分縑素書四千五百八十八字,索靖紙書五千七百五十五字,鍾會書五紙四百六十五字, 是高祖平秦川所獲,以賜永嘉公主。俄為第中所盜,流播始興。及泰始開運,地無遁寶。詔龐沈搜尋,遂乃得之。又有范仰恆獻上張芝縑素書三百九十八字,希世之 寶,潛采累紀。隱跡於二王,耀美於盛辰。別加繕飾,在新裝二王書所錄之外。繇是拓書,悉用薄紙。厚薄不均,輒好縐起。范曄裝治卷帖小勝,猶謂不精。孝武使 徐爰治護,隨紙長短,參差不同,具以數十紙為卷披。視不便,不易勞茹。善惡正草,不相分別。今所治繕,悉改其弊。孝武撰子敬學書戲習,十卷為帙。傳雲戲學 而不題,或真、行、章草,雜在一紙,或重作數字,或學前輩名人能書者。或有聊爾戲書,既不留意,亦殊猥劣,徒聞則錄,曾不披簡,卷小者數紙,大者數十。巨 細差懸,不相匹類。是以更裁減,以二丈為度。亦取小王書古詩賦贊論,或草或正,言無次第者,入戲學部。其有惡者,悉皆刪去。卷既調均,書又精好。羲之所書 紫紙,多是少年臨川時跡,既不足觀,亦無取焉。今拓書皆用大厚紙,泯若一體同度。剪截皆齊,又補接敗字。體勢不失,墨色更明。凡書雖同在一卷,要有優劣。 今此一卷之中,以好者在首,下者次之,中者最後。所以然者,人之看書,必銳於開卷,懈怠於將半。既而略進,次遇中品,賞悅留連,不覺終卷。又舊書目帙無次 第,諸帙中各有第一至於第十,脫落散亂,卷帙殊等。今各題其卷帙所在,與目相應。雖相涉入,終無雜謬。又舊以封書紙次相隨,草正混糅,善惡一貫。今各隨其 品,不從本封。條目紙行,凡最字數,皆使分明,一毫靡遺。二王縑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卷,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卷,又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卷,皆互帙金題玉躞 織成帶。又有書扇二帙二卷,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卷,並旃檀軸。又紙書戲學一帙十二卷,玳瑁軸。此皆書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別有三品書,凡五十二帙,五 百二十卷,悉旃檀軸。又羊欣縑素及紙書,亦選取其妙者為十八帙,一百八十卷,皆漆軸而已。二王新入書,各裝為六帙六十卷,別充備預。又其中入品之餘,各有 條貫,足以聲華四寓,價傾五都。天府之名珍,盛代之偉寶,陛下淵昭自天,觸理必鏡。凡諸思制,莫不妙極。乃詔張永更制御紙,緊潔光麗,輝日奪目。又合秘 墨,美殊前後,色如點漆,一點竟紙。筆則一二簡毫,專用白兔。大管豐毛,膠漆堅密。草書筆悉使長毫,以利縱舍之便。兼使吳興郡作青石圓硯,質滑而停墨,殊 勝南方瓦石之器。縑素之工,殆絕於昔。王僧虔尋得其術,雖不及古,不減郗家所制。二王書,獻之始學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於絕筆章草,殊相擬類。筆跡流 懌,宛轉妍媚,乃欲過之。羲之書在始未有奇殊,不勝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 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舊說羲之罷會稽,住蕺山下,一老嫗捉十許六角竹扇出市,王聊問一枚幾錢,雲直 二十許。右軍取筆書扇,扇為五字。樞大悵惋云:“舉家朝餐惟仰於此,何乃書壞!”王云:“但言王右軍書,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競市去。姥復以十數扇來請 書,王笑不答。又雲羲之常自書表與穆帝,帝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題後答之。羲之初不覺,更詳看,乃嘆曰:“小人幾欲亂真。”又羲之性好鵝,山陰 曇<石襄>村有一道士,養好鵝十餘,王清旦乘小船故往,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寫河上 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又嘗詣一門生家,設佳饌,供億甚 盛。感之,欲以書相報,見有一新棐床幾,至滑淨,乃書之,草正相半。門生送王歸郡,還家,其父已刮盡。生失書,驚懊累日。桓玄愛重書法,每燕集,輒出法書 示賓客。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書,大點污。後出法書,輒令客洗手,兼除寒具。子敬常箋與簡文十許紙,題最後云:“民此書甚合,願存之。”此書為桓玄所 寶,高祖後得以賜王武剛,未審今何在。謝奉起廟,悉用棐材,右軍取棐書之滿床,奉收得一大簀。子敬後往,謝為說右軍書甚佳,而密巳削作數十棐板,請子敬書 之,亦甚合。奉並珍錄。奉後孫履分半與桓玄,用履為揚州主簿。餘一半,孫恩破會稽,略以入海。羲之為會稽,子敬七八歲,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脫,嘆 曰:“此兒書後當有大名。”子敬出戲,見北館新泥堊壁白淨,子敬取帚沾泥汁書方丈一字,觀者如市。羲之見嘆美,問所作,答雲“七郎”。羲之作書與親故 云:“子敬飛白大有意。”是因於此壁也。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紗,著詣子敬。子敬便取書之,草正諸體悉備,兩袖及褾略周。年少覺王左右有凌奪之色,掣 裓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門外,鬥爭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子敬為吳興,羊欣父不疑為烏程令,欣時年十五六,書已有意,為子敬所知。子敬往縣,入欣齋,欣衣 白新絹裙晝眠,子敬因書其裙幅及帶。欣覺歡樂,遂寶之。後以上朝廷,中乃零失。子敬門生以子敬書種蠶,後人於蠶紙中尋取,大有所得。謝安善書,不重子敬, 每作好書,必謂被賞,安輒題後答之。朝廷秘寶名書,久已盈積。太初狂迫,乃欲一時燒除。左右懷讓者苦相譬說,乃止。臣見衛恆《古來能書人錄》一卷,時有不 通,今隨事改正。並寫《諸雜勢》一卷,今新裝二王《鎮書定目》各六卷,又羊欣《書目》六卷,鍾、張等《書目》一卷,文字之部備矣。謹詣省上表並上錄勢新書 以聞。六年九月中書侍郎臣虞龢上。
○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平 (謂橫也。)
直 (謂縱也。)
均 (謂閒也。)
密 (謂際也。)
鋒 (謂端也。)
力 (謂體也。)
輕 (謂屈也。)
決 (謂牽掣也。)
補 (謂不足也。)
損 (謂有餘也。)
巧 (謂布置也。)
稱 (謂大小也。)
字外之奇,文所不書。世之學者宗二王,元常逸跡曾不睥睨。羲之有過人之論,後生遂爾雷同。元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頗反,如自省覽, 有異眾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肥瘦古今,豈易致意。真跡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學鍾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譬猶楚音習夏,不能 無楚。過言不悒,未為篤論。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余雖不習,偶見其理。不習而言,必慕之歟?聊復自 記,以補其闕。非欲明解,強以示物也。儻有均思,思盈半矣。
○陶隱居《與梁武帝論書啟》
奉旨,左右中書復稍有能者,惟用喜贊。夫以含心之荄,實俟夾鍾吐氣。今既自上體妙,為下理用成工。每惟申鍾、王論於天下,進藝方興,所恨微臣沉朽,不能 鑽仰高深,自懷嘆慕。前奉神筆三紙,並今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畫畫抽心。日覺勁媚,轉不可說。以讎昔歲,不復相類,正此即為楷式,何復多尋鍾、王。臣心 本自敬重,今者彌增愛服。俯仰悅豫,不能自已。啟。
適復蒙給二卷,伏覽褾帖,皆如聖旨。既不顯垂允少留,不敢久停。已就摹素者一段未畢,不赴今信。紙卷先已經有,兼多他雜,無所復取,亦請俟俱了日奉送。兼此諸書是篇章體,臣今不辨,復得修習。惟願細書如《樂毅論》、《太師箴》例,依仿以寫經傳,永存寘題中精要而已。
○梁武帝答書
近二卷欲少留,差不為異。紙卷是出裝書,既須見,前所以付耳。無正,可取備於此。及欲更須細書如論、箴例。逸少跡無甚極細書,《樂毅論》乃微粗健,恐非真跡。《大師箴》小複方媚,筆力過嫩,書體乖異。上二者已經至鑒,其外便無可付也。
○陶隱居又啟
《樂毅論》,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輕言。今旨以為非真,竊自信頗涉有悟。箴詠吟贊,過為淪弱。許靜素段,遂蒙永給。仰銘矜獎,益無喻心。此書雖不在法 例,而致用理均,背間細楷,兼復兩玩。先於都下偶得飛白一卷,雲是逸少好跡。臣不嘗別見,無以能辨。惟覺勢力驚絕,謹以上呈。於臣非用,脫可充閣。願仍以 奉上。臣昔於馬澄處見逸少正書目錄一卷,澄雲“右軍《勸進》、《洛神賦》諸書十餘首,皆作今體,惟《急就篇》二卷,古法緊細”。近脫憶此語,當是零落,已 不復存。澄又云:“帖注出裝者,皆擬賚諸王及朝士。”臣近見三卷,首帖亦謂久已分。本不敢議此,正復希於三卷中一兩條更得預出裝之例耳。天旨遂復頓給完 卷,下情益深悚息。近初見卷題雲第二十三、四,已欣其多。今者賜書卷第遂至二百七十,惋訝無已。天府如海,非一瓶所汲,量用息心。前後都已蒙見大小五卷, 於野拙之分,實已過幸。若非殊恩,豈可觖望。愚固本博涉而不能精,昔患無書可看,乃願作主書令史。晚愛隸法,又羨典掌之人,常言人生數紀之內,識解不能周 流天壤。區區惟充恣五欲,實可恥愧。每以為得作才鬼,亦當勝於頑仙,至今猶然,始欲翻然之。自無射以後,國政方殷,山心兼默,不敢復以閒虛塵觸。謹於此題 事,故遂成煩黷。伏願聖慈照錄誠慊
○梁武帝又答書
又省別疏雲“故當宜微以著賞,此既勝事,風訓非嫌”云云,然非所習,聊試略言。夫運筆邪則無芒角,執手寬則書緩弱。點掣短則法擁腫,點掣長則法離澌。畫 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苯鈍,比並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揚得所,趨舍無違,值筆 廉斷,觸勢峰郁,揚波折節,中規合矩,分間下注,濃纖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婉婉曖曖,視之不足,稜稜凜凜,常有生氣,適眼合心,便為甲科。眾家可 識,亦當復繇串耳;六文可工,亦當復繇習耳。一聞能持,一見能記,且古且今,不無其人。大抵為論,終歸是習。程邈所以能變書體,為之舊也;張芝所以能善 書,工學之積也。既舊既積,方可以肆其談。吾少來乃至不嘗畫甲子,無論於篇紙。老而言之,亦復何謂。正足見嗤於當今,貽笑於後代。遂有獨冠之言,覽之背 熱,隱真於是乎累真矣。此直一藝之工,非吾所謂勝事;此道心之塵,非吾所謂無欲也。
○陶隱居又啟
二卷中有雜跡,謹疏注如別,恐未允愚衷。並竊所摹者,亦以上呈。近十餘日,情慮悚悸,無寧涉事,遂至淹替,不宜復待。填畢,余條並非用,惟叔夜、威輦二 篇是經書體式,追以單郭為恨。伏按卷上第數甚為不少,前旨惟有四卷。此書似是宋元嘉中撰集,當繇自後多致散失。逸少有名之跡,不過數首,《黃庭》、《勸 進》、《像贊》、《洛神》,此等不審猶得存不?
第二十三卷, (今見有十二條在別紙。) 按此卷是右軍書者惟有八條。前《樂毅論》書乃極勁利,而非甚用意,故頗有壞字。《太師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更成小拘束,乃是書扇題屏風好體。其餘五片,無的可稱。“臣濤言”一紙、 (此書乃不惡,而非右軍父子,不識誰人跡,又似是摹。) “給事黃門”一紙、“治廉瀝”一紙, (凡二篇,並是謝安衛軍參軍任靖書。) 後又“治廉瀝狸骨方”一紙, (是子敬書,亦似摹跡。) 右四條,非右軍書。
二十四卷, (今見有二十一條在。) 按此卷是右軍書者惟有十一條,並非甚合跡,兼多漫抹,於摹處難復委曲。前“黃初三年”一紙、 (是後人學右軍。) “繆襲告墓文”一紙、 (是許先生書。) “抱憂懷痛”一紙、 (是張澄書。) “五月十一日”一紙、 (是摹王珉書,被油。) “尚想黃綺”一紙、“遂結滯”一紙、 (凡二篇,並後人所學,甚拙惡。) “不復展”一紙、 (是子敬書。) “便復改月”一紙、 (是張翼書。) “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紙、 (亦是王珉書。) “治欬方”一紙, (是謝安書。) 右一十條非右軍書。伏恐未垂許以區別,今謹上許先生書、任靖書如別,比方即可知。王珉、張澄、謝安、張翼書,公家應有。
○梁武帝又答書
省區別諸書,良有精賞。所異所同所未可知,悉可不耳。“給事黃門”二紙為任靖書,觀其送靖書諸字相附近。彼二紙,靖書體解離,便當非靖書,要復當以點畫波撇論,極諸家之致。此亦非可倉卒運於毫楮,且保拙守中也。許、任二跡並摹者並付反。右三紙正書二十六日至,嗣公。
○陶隱居又啟
啟,伏覽書用前意,雖止二六,而規矩必周。後字不出二百,亦褒貶大備。一言以蔽,便書情頓極。使元常老骨,更蒙榮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進退其 間,則玉科顯然可觀。若非聖證品析,恐愛附近習之風,永遂淪迷矣。伯英既稱草聖,元常寔自隸絕。論旨所謂,殆同璿機神寶,曠世以來莫繼。斯理既明,諸畫虎 之徒,當日就輟筆。反古歸真,方弘盛世。愚管見預聞,喜佩無屆。比世皆高尚子敬,子敬、元常,繼以齊名,貴斯式略。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非 排棄所可,涅而無緇,不過數紙。今奉此論,自舞自蹈,未足逞泄日月。願以所摹,竊示洪遠、思曠。此二人皆是均思者,必當贊仰踴躍,有盈半之益。臣與洪遠雖 不相識,從子詡以學業往來,故因之有會。但既在閣,恐或以應聞。知摹者所采字大小不甚均調,熟看乃尚可。恐竟意大殊。此篇方傳千載,故宜令跡隨名偕老,益 增美晚。所奉三旨,伏循字跡,大覺勁密。竊恐既以言發意,意則應言而新。手隨意運,筆與手會,故意得諧稱。下情歡仰,寶奉愈至。世論鹹雲“江東無復鍾跡 ”,常以嘆息。比日佇望中原廓清,太丘之碑,可就摹采。今論旨云:“真跡雖少,可得而推。”是猶有存者,不審可復幾字。既無出見理,冒願得工人摹填數行。 脫蒙見此,實為過幸。又逸少學鍾,勢巧形密,勝於自運。不審此例復有幾紙。垂旨以《黃庭》、《像贊》等諸文可更有出給理。自運之跡,今不復希。請學鍾法, 仰惟殊恩。
○梁武帝又答書
鍾書乃有一卷,傳以為真。意謂悉是摹學,多不足論。有兩三行許似摹,微得鐘體。逸少學鍾,的可知。近有二十許首,此外字細畫短,多是鍾法。今始欲令人帖裝,未便得付來。月日有竟者,當遣送也。
○陶隱居又啟
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從失郡告靈不仕以後,略不復自書。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別也。見其緩異,呼為 末年書。逸少亡後,子敬年十七八,全放此人書,故遂成與之相似。今聖旨標題,足使眾識頓悟,於逸少無復末年之譏。阮研,近聞有一人學研書,遂不復可別。臣 比郭摹所得,雖粗寫字形,而無復其用筆跡勢。不審前後諸卷,一兩條謹密者,可得在出裝之例?復蒙垂給至年末間不?此澤自天,直以啟審,非敢必覬。
○梁庾元威《論書》
所學正書,宜以殷鈞、范懷約為主。方正循紀,修短合度。所學草書,宜以張融、王僧虔為則。體用得法,意氣有餘,章表箋書,於斯足矣。夫才能則關性分,耽 嗜殊妨大業。但令緊快分明,屬辭流便,字不須體,語輒投聲。若以“己”“已”莫分,“東”“柬”相亂,則兩王妙跡、二陸高才,頃來非所用也。王延之有言 曰:“勿欺數行尺牘,即表三種人身。”豈非一者學書得法,二者作字得體,三者輕重得宜。意謂猶須,言無虛出,斯則善矣。近何令貴隔,勢傾朝野,聊爾疏漏, 遂遭十穢之書。今聊存兩事,書曰:“有寒士自陳簡於掌選詩云:‘技能自寡薄,支葉復單貧柯條濫垂景,木石詎知晨。狗馬雖難畫,犬羊誠易馴。效顰終未似, 學步豈如真。寔雲亂朝緒,是曰斁彝倫。俗作於茲混,人途自此沌。'”離合之詩,繇來久矣。不知譏刺,爰加稱讚,是其第六穢也。近來貴宰於二品清宦進,不假 手作書,而筆跡過鄙無法度。彼恭拜,忽云:“永感答人借車,還白不具。”真本流傳,合朝恥辱,是其第七穢也。以此而言,書何容易。且梁制,與平吉人箋書, 有增懷語者,不得答書,許乃告絕。私吊答中,彼此言感思,乖錯者,州望須刺大中正,處入清議,終身不得仕。盛名年少,宜留意勉之。余見學阮研書者,不得其 骨力婉媚,唯學攣拳委盡。學薄紹之書者,不得其批研淵微,徒自經營嶮急。晚途別法,貪省愛異。濃頭纖尾,斷腰頓足,一八相似,十小難分。屈等如勻,變前為 草,鹹言祖述王、蕭,無妨日月訛謬。“星”不從“生”,“籍”不從“耒”。許慎門徒,居然嗢噱;衛恆子弟,寧不傷嗟。詿誤眾家,豈宜改習。書字之興,繇來 尚矣。沮誦、蒼頡,黃帝史也。周宣王時,柱下史史籀始著籀書。今六八之法雖存,十五之篇亡矣。及秦相李斯破大篆為小篆,造《蒼頡》七章;中車府令趙高造 《爰歷》六章;太史胡毋敬造《博學》七章。後人分五十五章為《三蒼》上卷。至哀帝元嘉中,楊子云作《訓纂》,記《滂喜》為中卷。和帝永元中,賈升郎更續記 《彥〈盤音〉均》為下卷。皆是記字,字出衙人,故人稱為《三蒼》也。夫蒼雅之學,儒博所宗。自景純註解,轉加敦尚。漢晉正史及古今字書並雲《蒼頡》九篇是 李斯所作。今竊尋思,必不如是,其第九章論豨、信、京、劉等,郭云:“豨、信是陳豨、韓信,京、劉是大漢,西土是長安。”此非讖言,豈有秦時朝宰談漢家人 物?牛頭馬腹,先達何以安之。江左碩儒相傳,梁初復有任昉及沈約,悉未有譏駁,余忽橫議,實不自許,敬俟明哲,定其可否。而自《韻集》、《方言》、《廣 雅》,凡錄字者十有四家。許慎穿鑿賈氏,乃奏《說文》;曹產開拓許侯,爰成《字苑》。《說文》則形聲具舉,《字苑》則品類周悉。追悟典墳,字弗全體。《周 禮》以雞斯笄纚,《禮記》以相近為禳祈。致令眾議叢殘,音辭禳斥。蓋繇程邈變隸,流傳未一。鄭公《詩譜》,頗顯其源。且書文一反,草木相從,凡五百六十 七部,合一萬五千九百一十五字,即曰世中所行,十分裁一。而今點畫失體,深成怪也。近有居士阮孝緒,撰《古今文字》三卷,窮搜正典;次丹陽五官丘陵撰《文 字指要》二卷,精加摘發。惟此兩書,可稱要用。余少值明師,留心字法,所以坐右作午畺字,不依羲、獻妙跡,不逐陶、葛名方。作蓴羹,不斅《晉書》,不循 《韻集》,爰以淺見,輕述字府。自謂此文,或均螢露。齊末王融圖古今雜體有六十四書,少年崇仿,家藏紙貴。而鳳魚蟲鳥是七國時書,元常皆作隸書,故貽後來 所詰。湘東王遣沮陽令韋仲定為九十一種,次功曹謝善勛增其九法,合成百體。其中以八卦書為一,以太極為兩法,徑丈一字,方寸千言。大上止傳可爾,鬼書惟有 業殺。刁斗出於古器,爾由乎內典。散隸露書,終是飛白。意謂此等並非通論,今所不取。余經為正階侯書十牒屏風,作百體,間以采墨。當時眾所驚異,自爾絕 筆,惟留草本而已。其百體者,懸針書、垂露書、秦望書、汲冢書、金鵲書、玉文書、鵠頭書、虎爪書、倒薤書偃波書幡信書、飛白篆、古頑書、籀文書、奇 字、繆篆、制書、列書、日書、月書、風書、雲書、星隸、填隸、蟲食葉書、科斗書、署書、胡書、蓬書、相書、天竺書、轉宿書、一筆篆、飛白書、一筆隸、飛白 草、古文隸、橫書、楷書、小科隸,此五十種皆純墨。璽文書、節文書、真文書、符文書、芝英隸、花草隸、幡信隸、鍾鼓隸、 (鐘鼓隸釋作鐘鼎。) 龍 虎篆、鳳魚篆、騏驎篆、仙人篆、科斗蟲篆、雲篆、蟲篆、魚篆、鳥篆、龍篆、龜篆、虎篆、鸞篆、龍虎隸、鳳魚隸、麒麟隸、仙人隸、科斗隸、雲隸、蟲隸、魚 隸、鳥隸、龍隸、龜隸、鸞隸、蛇龍文隸書、龜文書、鼠書、牛書、虎書、兔書、龍草書、蛇草書、馬書、羊書、猴書、雞書、犬書、豕書,此十二時書。已上五十 種,皆彩色。其外復有大篆、小篆、銘鼎、摹印、刻符、石經、象形、篇章、震書、到書、反左書等,及宋中庶宗炳出九體書,所謂縑素書、簡奏書、箋表書、吊記 書、行狎書、檝書、稿書、半草書、全草書,此九法極真草書之次第焉。刪舍之外,所存猶一百二十體。張芝始作一筆飛白書,此於井冊等字為妙。所以唯雲一筆飛 白書,則無所不通矣。反左書者,大同中東宮學士孔敬通所創,余見而達之,於是座上酬答,諸君無有識者,遂呼為眾中清閒法。今學者稍多,解者益寡,敬通又能 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流利,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宗炳又造畫瑞應圖,千古卓絕。王元長頗加增定,乃有虞舜獬廌、周穆狻猊、漢武神鳳、衛君舞鶴、五 城、九井、螺杯、魚硯、金滕、玉英、玄圭、朱草等,凡二百一十物。余經取其善草嘉禾、靈禽瑞獸、樓台器服可為玩對者,盈縮其形狀,參詳其動植,制一部焉。 此乃青出於藍,而實世中未有。復於屏風上作雜體篆二十四種,寫凡百名,將恐一筆鄣子、凡百屏風。傳者逾謬,並懷嘆息。《世本》云:“史皇作圖,黃帝臣也。 ”其唐虞之文章,夏後之鼎象,則圖畫之宗焉。其後繪事逾精,丹青轉妙,乃有釘女心痛,圖魚獺集。敬君以之亡婦,王嬙繇此失身。近代陸綏,足稱畫聖。所聞談 者,一筆之外,僅可蟬雀。顧長康稱為三絕,終是半痴人耳。雜體既資於畫,所以附乎書末。
○梁庾肩吾《書品論》
玄靜先生曰:予遍求邃古,逖訪厥初,書名起於玄洛,字勢發於倉史。故遣結繩取諸爻象,諸形會諸人事,未有廣此緘滕,深茲文契。是以一畫加大,天尊可知; 二力增土,地卑可審。日以君道,則字勢圓;月以臣輔,則文體缺。及其轉注、假借之流,指事、會意之類,莫不狀范毫端,形呈字表。開篇玩古,則千載共朝;削 簡傳今,則萬里對面。記善則惡自削,書賢則過必改。玉曆頒正而化俗,帝載陳言而設教。變通不極,日用無窮。與聖同功,參神並運。爰洎中葉,舍繁從省,漸失 潁川之言,竟逐雲陽之字。若乃鳥跡孕於古文,壁書存於科斗。符陳帝璽,摹調蜀漆。署表宮門,銘題禮器。魚猶舍鳳,鳥已分蟲。仁義起於麒麟,威形發於龍虎。 雲氣時飄五色,仙人還作兩童。龜若浮溪,蛇如赴穴。流星疑燭,垂露似珠。芝英轉車,飛白掩素。參差倒薤,既思種柳之謠;長短懸針,復想定情之制。蚊腳傍 低,鵠頭仰立。填飄板上,繆起印中。波回墮鏡之鸞,楷顧雕陵之鵲。並以篆籀重複,見重昔時。或巧能售酒,或妙令鬼哭。信無味之奇珍,非趨時之急務。且具錄 前訓,今不復兼論。惟草正疏通,專行於世。其或繼之者,雖百代可知。尋隸體發源,秦時隸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見而重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難制,遂作此法, 故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草勢起於漢時,解散隸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創之義,故曰“草書”。建國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書是也。余自少迄 長,留心茲藝。敏手謝於臨池,銳意同於削板。而蕺山之扇,竟未增錢;凌雲之台,無因誡子。求諸故跡,或有淺深,輒刪善草隸者一百二十八人。伯英以稱聖居 首,法高以追駿處末。推能相越,小例而九,引類相附,大等而三。復為略論,總名《書品》。
張芝 (伯英)
鍾繇 (元常)
王羲之 (逸少)
──右三人上之上
論曰:隸既發源秦史,草乃激流齊相。跨七代而彌遵,將千載而無革。誠開博者也。均其文,總六書之要;指其事,籠八體之奇。能拔篆籀於繁蕪,移楷真於重 密。分行紙上,類出繭之蛾;結畫篇中,似聞琴之鶴。峰崿間起,瓊山慚其斂霧;漪瀾遞振,碧海愧其下風。抽絲散水,定其下筆;倚刀較尺,驗於成字。真草既分 於星芒,烈火復成於珠佩。或橫牽豎掣,或濃點輕拂。或將放而更留,或因挑而還置。敏思藏於胸中,巧意發於毫銛。詹尹端策,故以述其變化;英韶傾耳,無以察 其音聲。殆善射之不注,妙斫輪之不傳。是以鷹爪含利,出彼兔毫;龍管潤霜,游茲蠆尾。學者鮮能具體,窺者罕得其門。若探妙測深,盡形得勢。煙華落紙將動, 風彩帶字欲飛。疑神化之所為,非人世之所學。惟張有道、鍾元常、王右軍其人也。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為草聖;鍾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盡許 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工夫過之。羊欣云:“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眾法,備成一家。”若孔門以書,三子入室矣。 允為上之上。
崔瑗 (子玉) 杜度 (伯度)
師宜官 張昶 (文舒)
王獻之 (子敬)
──右五人上之中
論曰:崔子玉擅名北中,跡罕南度。世有得其摹者,王子敬見之稱美,以為功類伯英。杜度濫觴於草書,取奇於漢帝。詔復奏事,皆作草書。師宜官鴻都為最,能大能小。文舒聲劣於兄,時雲亞聖。子敬泥帚,早驗天骨。兼以掣筆,復識人工。一字不遺,兩葉傳妙。此五人允為上之中。
索靖 (幼安) 梁鵠 (孟皇)
韋誕 (仲將) 皇象 (休明)
胡昭 (孔明) 鍾會 (士季)
衛瓘 (伯玉) 荀輿 (長胤)
阮研 (文幾)
──右九人上之下
論曰:幼安斂蔓舅氏,抗名衛令。孟皇功盡筆力,字入帳中。仲將不妄染毫,必須張筆而左紙,孔明動見模楷,所為胡肥而鍾瘦。休明斟酌二家,驅駕八絕。士季 之范元常,猶子敬之稟逸少。而功拙兼效,真草皆成。伯玉遠慕張芝,近參父跡。長胤狸骨,方擬而難迨。阮研居今觀古,盡窺眾妙之門。雖復師王祖鍾,終成別構 一體。此九人允為上之下。
張超 (子並) 郭伯道
劉德升 (君嗣) 崔寔 (子真)
衛夫人 (茂猗) 李式 (景則)
庾翼 (稚恭) 郗愔 (方回)
謝安 (安石) 王珉 (季琰)
桓玄 (敬道) 羊欣 (敬元)
王僧虔 (孔琳之) 孫琳之 (彥琳)
殷鈞
──右十五人中之上
論曰:子並崔家州里,頗相仿效,可謂醬醎於鹽,冰寒於水。伯道里居,朝廷遠討其跡;德升之妙,鍾、胡各采其美。子真俊才,門法不墜。李妻衛氏,自出華 宗。景則毫素流靡,稚恭聲彩遒越。郗愔、安石,草正並驅;季琰、桓玄,筋力俱駿。羊欣早隨子敬,最得王體。孔琳之聲高宋氏,王僧虔雄發齊代。殷鈞頗耽著愛 好,終得肩隨。此一十五人,允為中之上。
魏武帝 (曹操孟德) 孫皓 (吳王元宗)
衛覬 (伯儒) 左子邑 (伯字子邑)
衛恆 (巨山) 杜預 (元凱)
王廙 (世將) 張彭祖
任靖 韋昶 (文休)
王修 (敬仁) 張永
范懷約 吳休尚
施方泰
──右十五人中之中
論曰:魏帝筆墨雄贍,吳主體裁綿密。伯儒兼敘隸草,子邑分鐮梁邯。巨山三世,元凱累葉。王廙為右軍之師,彭祖取羲之之道。任靖矯名,文休題柱。敬仁清舉,致畏逼之詞;張、范遞時,俱東南之美。施、吳鄴下,同年後萃。此十五人,允為中之中。
羅暉 (叔景)
趙襲 (元嗣) 劉輿
張昭 陸機 (士衡)
朱誕 王導
庾亮 (元規) 王洽 (敬和)
郗超 (景興) 張翼
宋文帝 (姓劉,名義隆) 康昕
徐希秀 謝朓 (玄暉)
劉繪 陶隱居 (名弘景,字通明)
王崇素
──右十八人中之下
論曰:叔景元嗣,並稱四州。劉輿之筆札,張昭之無懈。陸機以弘才掩跡,朱誕以偏藝流聲。王導則列聖推能,庾亮則群公挹功。王洽以下,並通諸法。郗超以晚 年取譽,張翼善效,宋帝、庾昕、希秀孤生。謝朓、劉繪,文宗書范,近來少前。陶隱居仙才翰彩,狀于山谷;王崇素靡倫篇筆,傳於里閭。此十八人,允為中之 下。
姜詡 梁宣
魏徵 (玄成)
韋秀 鍾輿
向泰 羊忱
晉元帝 (景文) 識道人
范曄 (蔚宗) 宋炳
謝靈運 蕭思話
薄紹之 (敬叔) 齊高帝
庾黔婁 費元瑤
孫奉伯 王薈
羊祐 (叔子)
──右二十人下之上
論曰:此二十人;並擅毫翰,動成楷則。殆逼前良,見希後彥。允為下之上。
楊經 諸葛融
楊潭 張炳
岑淵 張輿
王濟 李夫人
劉穆之 (道和) 朱齡
庾景休 張融 (思光)
褚元明 孔敬通
王籍 (文海)
──右十五人下之中
論曰:此十五人,雖未窮字奧,書尚文情。披其叢薄,非無香草;視其涯岸,皆有潤珠。故遺斯紙,以為世玩。允為下之中。
衛宣 李韞
陳基 傅廷堅
張紹 陰光
韋熊 張暢
曹任 宋嘉
裴邈 羊固
傅夫人 辟閭訓
謝晦 徐羨之
孔閭 顏寶光
周仁皓 張欣泰
張熾岳道人
法高道人
──右二十三人下之下
論曰:此二十三人,皆五味一和,五色一彩,視其雕文,非特刻鵠;人人下筆,寧止追響。遺蹟見珍,余芳可折。誠以驅馳並駕,不逮前鋒;而中權後殿,各盡其美。允為下之下。 今以九例,該此眾賢。猶如玄圃積玉炎洲聚桂。其中實相推謝,故有茲多品。然終能振此鱗翼,俱上龍門。儻後之學者,更隨點曝云爾。
○袁昂《古今書評》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
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雖有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
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
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徒好尚風範,終不免寒乞
阮研書如貴胄失品次,叢悴不復排突英賢。
王儀同書如晉安帝,非不處尊位,而都無神明。
施肩吾書如新亭傖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便音態出。
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形容雖未成長,而骨體甚駿快。
殷鈞書如高麗使人,抗浪甚有意氣,滋韻終乏精味。
袁崧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
蕭子云書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無處不發。
曹喜書如經論道人,言不可絕。
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
師宜官書如鵬羽未息,翩翩自逝。
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
鍾司徒書字十二種意,意外殊妙,實亦多奇。
邯鄲淳書應規入矩,方圓乃成。
張伯英書如漢武帝愛道,憑虛欲仙。
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
梁鵠書如太祖忘寢,觀之喪目。
皇象書如歌聲繞樑,琴人舍徽。
衛恆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台。
孟光祿書如崩崖,人見可畏。
李斯書世為冠蓋,不易施平。
張芝經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滅。羊真、孔草、蕭行、范篆,各一時絕妙。
右二十五人,自古及今,皆善能書。奉敕遣臣評古今書,臣既愚短,豈敢輒量江海。但聖旨委臣,斟酌是非,謹品字法如前,伏願照覽,謹啟。普通四年二月五日,內侍中尚書令袁昂啟。
敕旨具之,如卿所評。臣謂鍾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行間茂密,實亦難過。蕭思話書走墨連綿,字勢屈強,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薄紹之書字 勢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乃至揮毫振紙,有疾閃飛動之勢。臣淺見無聞,暗於明滅。寧敢謬量山海,以聖命自天,不得不斟酌過失是非,如獲湯炭
○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後》
《樂毅論》者,正書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陳天嘉中,人得以獻文帝,帝賜始興王。王作牧境中,既以見示。吾昔聞其妙,今睹 其真,閱玩良久,匪朝伊夕。始興薨後,仍屬廢帝。廢帝既歿,又屬餘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恆加寶愛,陳世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統,四海同文。處處追 尋,累載方得。此書留意運工,特盡神妙。其間書誤兩字,不欲點除,遂雌黃治定,然後用筆。陶隱居云:“《大雅吟》、《樂毅論》、《太師箴》等,筆力鮮媚, 紙墨精新。”斯言得之矣。釋智永記。
○後魏江式《論書表》
臣聞皰犧氏作,而八卦列其畫;軒轅氏興,而靈龜彰其彩。古史倉頡,覽二象之文,觀鳥獸之跡,別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以紀事。宣之王庭,則百工以敘; 載之方冊,則萬品以明。迄於三代,厥體頗異。雖依類取制,未能悉殊倉氏矣。故《周禮》八歲入國小,保氏教國子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諧聲,三曰象形,四曰 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蓋倉頡之遺法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之或同異,時人即謂之籀書。孔子修《六經》,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 意可得而言。其後七國殊軌,文字乖別,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罷不合秦文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 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於是秦燒經書,滌除舊典,官獄繁多,以趨約易,始用隸書,古文繇此息矣。隸書者,始皇時衙吏下邽程邈附於小篆所作也。 世人以邈徒隸,即謂之“隸書”。故秦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書,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尉律學,復教 以籀書,又習以八體,試之課最,以為尚書史。書或有字不正,輒舉劾焉。又有草書,莫知誰始。考其形畫,雖無厥誼,亦是一時之變通也。孝宣時,召通《倉頡 篇》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鄴、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征禮等百餘人說文字於未央,以禮為國小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 篇》。及亡新居攝,自以運應製作。使大司空甄豐校文字之部,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三曰篆書,雲小篆 也;四曰佐書,秦隸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共王壞孔子宅而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也。又北 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壁中書又類,即前代之古文矣。後漢郎中扶風曹喜號曰工篆,小異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後學皆其法也。又詔侍中賈逵修理 舊文。殊藝異術,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於國者,靡不悉集。逵即汝南許慎古學之師也。後慎嗟時人之好奇,嘆俗儒之穿鑿。惋文毀於凡譽,痛字敗於庸說。詭更任 情,變亂於世。故撰《說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終亥,各有部居。苞括六藝群書之詁,評釋百代諸子之訓。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 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可謂類聚群分,雜而不越,文質彬彬,最可得而論也。左中郎將陳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 題書楷法多是邕書也。後開鴻都,書盡其能,莫不雲集。於時諸方獻篆,無出邕者。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究諸《埤》、 《廣》,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亦於文為益者也。然其《字詁》,方之許篇,古今體用,或得或失矣。陳留邯鄲淳亦與揖同時,博開古藝,特善《倉》、《雅》, 許氏字指,八體六書,精究閒理,有名於揖,以書教諸皇子。又建《三字石經》於漢碑之西,其文蔚煥,三體復宣。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又有京 兆韋誕、河東衛覬二家,並號能篆,當時樓觀榜題、寶器之銘,悉是誕書。鹹傳之子孫,世稱其妙。晉世義陽王典詞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托 許慎《說文》。而按偶章句,隱別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忱弟靜別仿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使宮、商、角、徵、羽各為一 篇,而文字與兄便是魯、衛,音讀楚、夏,時有不同。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俗學鄙習,復加虛造。巧談辯 士,以意為疑。炫惑於時,難以釐改。傳曰:以眾非非行正言。信哉得之於斯情矣。乃曰:追來為歸,巧言為辯,小兔為<需兔>,神蟲為蠶,如斯甚 眾,皆不合孔氏古書、史籀大篆、許氏《說文》、《石經》三字也。凡所開卷,莫不惆悵,為之咨嗟。夫文字者,六藝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後,今人所以識 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名。”又曰:“述而不作。”《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皆言遵循舊文,而不敢穿鑿也。臣六世祖瓊家世陳留, 往晉之初,與從父應元俱受學於衛覬。古篆之法,《埤倉》、《雅》、《言》、《說文》之誼,當時並收善譽。而祖至太子洗馬,出為馮翊郡,值洛陽之亂,避地河 西,數世傳習,斯業所以不墜。世祖太廷中,皇風西被,牧犍內附,臣亡祖文威杖策歸國,奉獻五世傳掌之書,古篆八體之法。時蒙褒錄,敘列於儒林,官班文省, 家號世業。暨臣闇短,識學庸薄,漸漬家風,有忝無顯。但逢時來,恩出願外,得承澤雲津,側霑濡潤,驅馳文閣,參預史官,題篆宮禁,猥同上哲。既竭愚短,欲 罷不能。是以敢藉六世之資,奉遵祖考之訓,竊慕古人之軌,企踐儒門之轍,輒求撰集古來文字,以許慎《說文》為主,爰采孔氏《尚書》、《五經》音注、《籀 篇》、《爾雅》、《三倉》、《凡將》、《方言》、《通俗文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 誼者,以類編聯,文無重複,統為一部。其古籀奇字、俗隸諸體,鹹使班於篆下,各有區別。詁訓假借之誼,各隨文而解;音讀楚、夏之聲,並逐字而注。其所不知 者,則闕如也。脫蒙遂許,冀省百氏之觀,而周文字之域,典書秘書。所須之書,乞垂敕給付。並學士五人嘗習文字者,助臣披覽。書生五人,專令招寫。付中書、 黃門、國子祭酒一月一監,評議疑隱,庶無訛謬。所撰名目,伏聽明旨。詔曰:“可如所請,並就太常,兼教八分書史也。其有所須,依請給之,名目待書成重聞。 ”式於是撰集字書,號曰《古今文字》,凡四十篇,大體依許氏為本,上篆下隸。
卷三
唐虞世南《書旨述》
唐褚遂良《右軍書目》
李嗣真《書後品》
武平一《徐氏法書記》
徐浩《論書》
徐浩《古蹟書》
何延之《蘭亭記》
褚遂良《拓本〈樂毅論〉記》
崔備《壁書飛白“蕭”字記》
李約《壁書飛白“蕭”字記》
大武相國高平公蕭齋記
蔡惲《書無定體論》 (不錄)
○唐虞世南《書旨述》
客有通玄先生,好求古蹟,為余知書啟之發源,審以臧否。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今率以聞見,隨紀年代,考究興亡,其可為元龜者,舉而敘之。”
古者畫卦立象,造字設教,爰寘形象,肇乎蒼史。仰觀俯察,鳥跡垂文,至於唐虞,煥乎文章,暢於夏殷,備乎秦漢。洎周宣王史史籀,循科斗之書,采蒼頡古 文,綜其遺美,別署新意,號曰“籀文”,或謂“大篆”。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適時簡要,號曰“小篆”,善而行之。其蒼頡象形,傳諸典策,世絕其跡,無得 而稱。其籀文、小篆,自周秦以來,猶或參用,未之廢黜。或刻於符璽,或銘於鼎鍾,或書之旌鉞,往往人間時有見者。夫言篆者,傳也;書者,如也;述事,契誓 者也;字者,孽也,孽乳浸多者也。而根之所由,其來遠矣。先生曰:“古文籀篆,曲盡而知之,愧無隱焉。隸草攸止,今則未聞,願以發明,用祛昏惑。”曰:“ 至若程邈隸體,因之罪隸以名其書,朴略微而歷禩增損,亟以湮淪。而淳、喜之流,亦稱傳習,首變其法,巧拙相沿,未之超絕。史游制於《急就》,創立草稿而不 之能。崔、杜析理,雖則豐妍,潤色之中,失於簡約。伯英重以省繁,飾之銛利,加之奮逸,時言‘草聖',首出常倫。鐘太傅師資德升,馳鶩曹、蔡,仿學而致一 體,真楷獨得精研。而前輩數賢,遞相予盾,事則恭守無舍,儀則尚有瑕疵,失之斷割。逮乎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無所不工。八體六文,必揆其 理。俯於眾美,會滋簡易,製成今體,乃窮奧旨。”先生曰:“於戲!三才審位,日月燭明,固資異人,一敷而化。不然者,何以臻妙?無相奪倫,父子聯鑣,軌範 後昆。”先生曰:“書法玄微,其難品繪。今之優劣,神用無方。國小疑迷,惕然將寤。而旨述之義,其可聞乎?”曰:“無讓繁詞,敢以終序。”
○《晉右軍王羲之書目》 (正書行書) 褚遂良撰
○正書,都五卷。 (共四十貼。)
第一,樂毅論。 (四十四行,書付官奴。)
第二,黃庭經。 (六十行,與山陰道士。)
第三,東方朔贊。 (書與王循。)
第四,周公東征。 (十一行。) 年、月、日、朔小字。 (十四行自誓文。) 尚想黃綺。 (七行。) 墓田丙舍。 (五行。)
第五,羲之死罪,前因李叔夷。 (四行。) 琅耶臨沂。 (三行。) 羲之頓首、頓首,一日相省。 (四行。) 行三一之法。 (四行。) 尚書宣示孫權所求。 (八行。) 臣言瑯琊新廟。 (四行。) 晉侯侈。 (六行。)
○草書,都五十八卷。
第一,永和九年。 (二十八行,蘭亭序。) 纏利害。 (二十二行。)
第二,爰有猗人。 (九行。) 庾新婦。 (五行。) 九月二十三日,羲之八日書。 (八行。) 十一月七日,羲之報,知少麛。 (五行。) 十二月六日,羲之報,一昨因暨主簿書。 (六行。) 臣羲之言,伏惟皇太后。 (七行。) 臣羲之言,嚴寒不審。 (四行。) 臣羲之言,伏惟陛下。 (五行。) 雨涼,佳得書。 (五行。) 問庶子哀摧。 (四行。)
第三。
第四,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期晚生不有。 (六行。) 五月二十四日,羲之頓首,二旬哀悼。 (五行。) 羲之報,曹妹。 (五行。) 羲之頓首,違遠亡嫂積年。 (八行。) 昨殊不散。 (三行。) 殷中軍奄忽哭之。 (三行。)
第五,羲之死罪,亡兄靈柩。 (七行。) 五月七日,羲之頓首、頓首,昨便斬草,亡嫂尚停此。 (十行。) 期小女四歲,暴疾不救。 (五行。) 秋中,諸感切懷。 (五行。)
第六,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如何。 (五行。) 得示,慰吾頻以服散。 (三行。) 二十三日,發至長安。 (八行。) 羲之死罪,不審何定尚扶持。 (四行。) 適遠告承如常。 (五行。)
第七,羲之頓首,舅夭歿。 (四行。) 羲之頓首,奄承遘難。 (五行。) 羲之頓首,君眼目。 (五行。) 六月十五日,羲之頓首,大行皇帝崩。 (四行。) 大行皇帝。 (五行。) 月半增感傷,奈何。 (四行。)
第八,謝新婦,春日感傷。 (七行。) 羲之死罪,無亦永往。 (七行。) 謝范新婦,得富春還疏。 (十行。) 向書至也,須君至射堂。 (四行。)
第九,五月二十七日,州民王羲之死罪,比夏交。 (十一行。) 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國佐命之宗。 (十七行。) 君須復以何散懷。 (七行。)
第十,七月十三日告離得兄弟。 (五行。) 延期官奴小女。 (七行。) 不圖禍痛,乃將至此。 (二行。) 日月如馳<女更>棄背。 (五行。) 行近,遣書想即至。 (二行。) 比書慰也,汝不可。 (六行。)
第十一,羲之頓首,快雪時晴。 (六行。) 未復知問晴快即轉勝。 (七行。) 去血有損不堪耿。 (三行。) 月行復半,痛傷兼摧。 (三行。)
第十二,六月十七日告循紀。 (四行。) 柳匏比問賊。 (五行。) 足下猶未佳。 (四行。) 羲之頓首,卿佳不,家中猶爾。 (八行。)
第十三,遍熱既{宀歹}一且盛農。 (五行。) 知齡家祖可悲慰。 (九行。) 山下多日不復意問。 (十行。) 晚復熱,想足下。 (八行。)
第十四,都下二十六日書雲,中郎。 (五行。) 近絕不得新婦諸叔問。 (十行。) 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行因孔待中。 (八行。) 既逼近羸劣。 (六行。)
第十五,想大小悉佳。 (十行。) 謝新婦,賢從弟。 (八行。) 隔日不知問,二旬哀傷。 (七行。)
第十六,省書,知定疑來。 (二十六行。) 痛惜敬和寢息在心。 (九行。) 群從彫落將盡。 (十行。)
第十七,報恆何如。 (七行,有一帖云:羲之報,恆何如。) 二月二日,汝歸母。 (二行。) 雖問和篤疾。 (十一行。) 此粗平安。
第十八,二十二日,羲之報,近得書。 (五行。) 毒熱,瘧斫未斫甚耿耿。 (五行。) 足下可不?吾眼少劣。 (四行。) 再昔來熱如小有覺。 (十行。)
第十九,官奴小女。 (十行。) 一月二十五日。 (四行。) 大熱,得告。 (五行。) 汝中冷褚侯遂至薨。 (二行。)
第二十,過此燥鷦肉。 (四行。) 去龍牙復下。 (七行。) 向欲力視汝。 (五行。) 姉告慰馳情。 (五行。) 晚來復何如。 (三行。) 兄安厝情事長畢。 (五行。)
第二十一,十九日,羲之頓首。明二旬增感。 (七行。) 十月十五日,羲之頓首,月半哀傷。 (八行。) 得示,知,羲之報。 (五行。)
第二十二,安西復問。 (二十六行。) 忽然夏中。 (九行。)
第二十三,得阿遮書。 (七行。) 二十五日告期。 (六行。) 二十日告姜。 (三行。) 知慶等。 (三行。) 二十七日告姜氏母子。 (五行。) 得書知卿。 (四行。)
第二十四,初月一日,羲之報,忽然改年。 (六行。) 卿各何以先羸。 (四行。) 此上下不可耳,出外。 (六行。) 六日告姜,復雨始晴。 (五行。) 書未去,得疏為慰。 (五行。) 第二十五,行復二旬,傷悼情深。 (五行。) 羲之死罪,難信非箋。 (五行。) 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便涉冬。 (六行。) 夫人遂善平康也。 (三行。) 羲之頓首,節至,遠感。 (五行。) 過一旬,尋念傷悼。 (四行。) 五月九日,羲之頓首、頓首,雖未敘。 (五行。)
第二十六,敬祖足下如常慰之。 (五行。) 羲之頓首、頓首,從兄雖篤疾。 (五行。) 轉熱,想足下耳。 (七行。) 王逸少頓首,晚佳也。 (七行。)
第二十七,八月十七日,羲之報。 (五行。) 三十日告姜。 (九行。) 二十二日告姜。 (五行。) 三十日,羲之頓首,報。 (五行。) 信還之夜下。 (七行。)
第二十八,曹丁妹。 (七行。) 未審大周<女更>。 (七行。) 劫事當速。 (五行。)
第二十九,二十九日告仲宗。 (五行。) 十四日告劉氏女。 (六行。) 人理之故。 (四行。) 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摧退。 (二行。) 月行復旬感傷。 (七行。) 有哀慘。 (七行。) 送此鯉魚。 (二行。) 諸婦小兒輩。 (三行。)
第三十,羲之愛報。 (七行。) 復想<女更>安和。 (九行。) 得書,知汝問。 (九行。)
第三十一,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 (六行。) 三月十九日,羲之頓首,末春哀痛。羲之自想上下悉佳。 (五行。) 八月十五日具疏,羲之再拜。 (六行。)
第三十二,羲之頓首,月半,感慕抽切。 (五行。) 改月,感慕抽痛,當奈何。 (六行。) 昨歡宴,可謂意。 (五行。) 向得信,知足下瘧。 (五行。)
第三十三,張博士定何日去。 (四行。) 八月二十六日告仲宗。 (十行。) 雨無復解足下可耳。 (五行。) 六月羲之報,至節哀感。 (四行。) 初月一日告姜,忽此年。 (四行。)
第三十四,極有眷意。 (四行。) 九月十八日,羲之報,近問。 (七行。) 司州葬送。 (六行。)
第三十五,十四日告期明月半。 (十三行。) 十三日羲之報,月向半。 (四行。) 承上下不和反側。 (六行。) 過一旬哀痛兼至。 (八行。) 昨暮遣信,值足下以行。 (七行。) 諸哀毒兼至,終日切心。 (七行。) 乃復送獐勞汝。
第三十六。
第三十七,得示,慰之。吾迎不快。 (五行。) 九月二十五日,羲之報,禍出不圖。 (六行。) 陰寒,足下各可不? (八行。) 五月二日,告胡毋甥幸。 (六行。) 夏中節除感遠兼傷。 (四行。)
第三十八,四月五日,羲之報。 (五行。) 七日告期痛念玄度。 (十行。) 妹轉佳慶不乃啼不? (三行。) 知靜婢猶未佳,懸心。 (二行。) 治墓下皆以集也。 (三行。)
第三十九,三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過二旬哀悼。 (六行。) 羲之頓首、頓首,想冬盛念,一旦感嘆並哀窮。 (十行。) 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頓首、頓首,冬月感嘆兼傷。 (六行。)
第四十,十月二十二日,羲之頓首、頓首,賢從隕逝。 (四行。) 想家悉佳。 (九行。) 吾未得便得效。 (四行。) 吏轉輒與寬休。 (六行。)
第四十一,二月州民王羲之死罪。 (六行。) 向書至也,得示,承尊夫人轉平和。 (七行。) 五月十日羲之報,夏中感遠。 (六行。) 時見賢子君家平。 (三行。) 前郡內及兄子家比有。 (五行。)
第四十二,四月二日,羲之頓首、頓首,初月感懷。 (七行。) 得示,慰之。足下克致, (六行。) 羲之白,服見仲熊。 (七行。) 知汝故爾欲食。 (三行。)
第四十三,紙一千。 (五行。) 僧遠遂佳也。 (三行。) 脯五夾。 (七行。) 羲之死罪,不當有桂。 (四行。)
第四十四,不知遠姝定何當至。 (八行。) 從兄弟一旦哀窮。 (四行。) 昨遣書,今日至也。 (四行。)
第四十五,知足下得吾書。 (七行。) 前比遣信。 (七行。) 想應姝普平安。 (七行。) 臘遂佳也,懸念。 (八行。) 比承至也,得二書。 (四行。) 得二日書,具足下問。 (四行。) 足下在蕪湖。 (九行。) 不圖哀禍頻仍。 (五行。)
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道祖重能行。 (二行。) 十月二十日,羲之頓首,節近歲終。 (六行。) 節除,諸感兼哀。 (四行。) 四月二十日,羲之頓首,二旬期等小祥。 (五行。) 新歲月感傷。
第四十八,羲之頓首,一旦公除。 (四行。) 羲之頓首,從弟子。 (四行。) 歲盡諸感。 (五行。)
第四十九,四月九日,羲之頓首,報臘日。 (七行。) 得二謝書,司州喪。 (六行。) 二月六日,羲之報,昨書悉。 (四行。) 上下如常不? (五行。) 承都開清和。 (五行。)
第五十,二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一日有書。 (九行。) 事情無所不至,惟有長嘆。 (五行。) 雨後無已,不審體中各何如。 (九行。) 知賢弟並毀頓。 (三行。)
第五十一,羲之頓首、頓首,何圖禍痛。 (五行。) 繇白張白騎遂自猜疑。 (七行。) 晴便寒,想轉勝。 (七行。) 六月十九日,羲之報,仲熊夭折。 (三行。) 仲熊雖篤疾,豈圖奄忽。 (四行。)
第五十二,汝母子比佳不? (六行。) 十八日羲之頓首。 (四行。) 敬祖雖久疾,謂其年少。 (八行。) 五月二十七羲之報。 (五行。) 五月十一日,羲之敬問得旦書。 (三行。) 吾賢之常事耳。 (四行。)
第五十三,閏二月二十五日,羲之白。 (四行。) 向書想至。 (四行。) 八月十四日告父。 (四行。) 許玄度昨宿。 (四行。) 七月六日,羲之頓首。 (五行。) 省告猶示。 (三行。) 修年雖篤。 (七行。)
第五十四,六月十六日,羲之頓首。 (八行。) 羲之死罪告終。 (十一行。) 二十九日羲之頓首。 (九行。) 九月二十八日,羲之頓首,昨。 (六行。)
第五十五,前使還有書猥。 (九行。) 羲之頓首,二孫女。 (四行。) 四日羲之頓首,昨感寒。 (五行。) 八月二十五日,羲之白,頓首。 (五行。) 得書為慰,汝轉平復。 (六行。)
第五十六,周氏上下翻佳。 (六行。) 亡王等便以去十月禪。 (四行。) 卿汝母子粗平安。 (八月。) 九月十三日,羲之頓首,追傷切割。 (六行。)
第五十七,羲之頓首,尋念痛惋。 (八行。) 長風一日哀窮。 (五行。) 得信知問。 (五行。) 敬祖雖久疾。 (四行。) 初月五日,羲之頓首,忽然此年。 (六行。) 第五十八,省別具懷。 (五行。) 阿康少壯。 (四行。) 范中書奄至此。 (二行。) 妹復小進退。 (五行。) 羲之頓首,昨暮兒疏。 (十一行。)
晉右軍王羲之正書、行書目。貞觀年河南公褚遂良中禁西堂,臨寫之際,便錄出。唐初有史目,實此之標目,盡其類也。 (未見草書目。)
○唐李嗣真《書品後》
(張彥遠以李公之品甚有當處,過事詞采,不如直置評品。量效袁品之作,又不具人代,為淺學者未深曉。)
昔蒼頡造書,天雨粟,鬼夜哭,亦有感矣。蓋德成而上,謂仁、義、禮、智;藝成而下,謂射、御、書、數。吾作《詩品》,猶希聞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 難也。及其作《畫評》,而登逸品數者四人,故知藝之為末,信矣。雖然,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當敻絕於終古,無復繼作。故斐然有感,而作《書評》。雖不足對 揚王休,弘闡神化,亦名流之美事,與夫飽食終日,博奕猶賢,不其遠乎!項籍云:“書足記姓名。”此狂夫之言也。嗟爾後生必乏經國之才,又無干城之略,庶幾 勉夫斯道。近代虞秘監、歐陽銀青、房、褚二僕射、陸學士、王家令、高司衛等,亦並由此,術無所間然。其中亦有更無他技,而俯拾朱紱如此。則雖慚君子之盛 烈,苟非莘野之器,箕山之英,亦何能作戒凌雲之台,拂衣碑石之際。今之馳騖,去聖逾遠。徒識方圓,而迷點畫,猶莊生之嘆盲者,易象之談日中,終不見矣。太 宗與漢王元昌、褚僕射遂良等,皆受之於史陵。褚首師虞,後又學史,乃謂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處也。”陸學士柬之受於虞秘監,虞秘監受於永?禪師 ?,皆有體法。今人都不聞師範,又自無鑒局,雖古蹟昭然,?永不覺悟?。而執燕石以為寶,玩楚鳳而稱珍,不亦謬哉!其議於品藻,自王愔以下,王僧虔、袁、 庾諸公已言之矣,而或未周。今采諸家?之善,聊指同異,以貽諸好事。其前品已定,則不復銓列。素未曾入,有可措者,亦後云爾。太宗、高宗,皆稱神札。吾所 伏?事,何敢寓言。始於秦氏,終唐世,凡八十一人,分為十等。
○逸品五人
李斯 (小篆)
右小篆之精,古今妙絕。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鈞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遺寶。
張芝 (草) 鍾繇 (正)
【說明】《法書要錄》十卷唐張彥遠 撰,此書系漢唐時期書法文獻彙編,彙輯了自後漢趙一非《草書》至唐代張懷瓘《書斷》的歷代書法家著述論說37條,保存了不少珍貴的藝術史料,諸如王羲之的《論書》、《題筆陣圖後》、虞世南地《書旨述》、褚遂良的《榻木樂毅論記》、張懷瓘的《書斷》等。其中《唐朝敘錄》、韋述《敘書錄》盧元卿《法書錄》等,保存了唐代第一手法書文獻資料。此書版本甚多,以《津逮秘書》本為佳。
中國唐代書學論著總集。張彥遠編著。張彥遠,字愛賓,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出生於縉紳大族,高祖嘉貞相玄宗,曾祖延賞相德宗,祖弘靖相憲宗,有“三相張家”之稱。張彥遠官至大理卿。博學有文辭,尤工書法,擅長隸書。曾書有《三祖大師碑陰記》、《山行詩》等。其著作尚有《歷代名畫記》。
《法書要錄》10卷,編輯東漢至唐元和(806~820)年間書論法理著作39種,其中有的只存其目,實只34篇。清《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評論說:採摭繁富,後之論書者,大抵以此為據。作者亦自評此書及另一著述《歷代名畫記》說:有好事者得餘二書,書畫之事畢矣。書中編入的趙壹《非草書》、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王僧虔《論書》、虞龢《論書表》、梁武帝《論鍾書十二意》、《與陶隱居論書啟九首》、庾肩吾《書品》和李嗣真《書後品》、竇皋《述書賦》和張懷瓘《書斷》等,都是古代書論中的名篇。流傳甚廣的傳為衛鑠的《筆陣圖》和王羲之的《題筆陣圖後》也都收入在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