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企業倒閉潮,源於它們不再創新了

今天,有媒體統計了2017年“死去”的創業企業的名單,這兩年非常火熱的共享模式經濟的死掉了一大片,電商領域和社交領域經過前幾年的“群毆”,正在走向高度的巨頭時代,創業型小企業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也死掉一大片,O2O領域酣戰正烈,也已有人敗下陣來,金融領域由於政策的收緊,很多人玩不下去了……死亡名單談不上多驚人,因為創業企業的一鳴驚人和默默死去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去分析它們死去的原因,我認為致創業企業於死地的原因從來只有一個——拒絕創新,或不夠創新了。

倒閉倒閉

我們去分析一些具體的案例,會發現這些創業企業大部分死於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的階段,如鋼琴培訓機構“星空琴行”,其一開始的創新性的經營模式幫助它一炮打響,成功完成了四輪融資,最多時擁有60多家營業門店和600多名員工、200多名全職老師,今年9月,由於資金鍊斷裂,CEO失聯,企業倒閉。它死於什麼呢?資金鍊斷鏈只是表象,如果它能不停地把一個個新的故事講下去,它的資金鍊是不會斷鏈的,其實它就是死於不再創新了。

但是,為什麼它們不再創新了呢?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以此展開,我們談一談創新與企業發展的關係。

上世紀80年代,郵電部曾經下過一紙禁令,明確禁止居民個人和企事業單位私自安裝傳真機,違者將被處以高額罰款,在今天看來這個禁令很奇葩,但當時確實是切實的下達和執行,而這則行政命令的目的是保護電信業務部門傳統通話業務的利益。

上世紀90年代,廣電總局就明令禁止居民個人安裝和使用地面衛星接收設施和網路電視,到今天這個禁令依然生效,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傳統廣電、傳統電視台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害。但今天傳統電視台可以算是苟延殘喘了吧。

而事實上,不光是行政上的,在企業內部也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如中國移動為了保護短彩信業務幾百億的收入,硬生生地人為摁住了飛信的發展勢頭,到今天,飛信沒了,簡訊也沒了。今天微信市值已經2000多億美元。

顛覆顛覆

這些例子都在說明一個現象,因為“已有”,所以產生了對創新的恐懼和倦怠。有了電話通話了,所以拒絕傳真機,有了電視台,所以拒絕衛星/網路電視,有了短彩信,所以拒絕飛信。但創新的力量就像是沖開巨石壓制的發芽的種子,只要條件適合,總會衝破限制的。而一旦衝破了,接下來就是顛覆,壓製得越厲害,顛覆得越徹底。

當然,這種對創新的壓制並不能算作一個戰略決策的失敗,因為在政府機關或是大企業管理層,決策的制定並不是一兩個人的意見,而是通過嚴格的組織流程,通過多方的的論證和計算來決定的,從絕對值上來說,這些決策大部分時候都是正確的,如郵電部或廣電總局一年可能會頒布幾百條法規,大部分的法規很好維護了通信領域的正常秩序,只是有那么一兩條法規在事後看來抑制了某種創新,但事實上,當時那種創新並不能看出有什麼太大的前途。所以,如果把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和成長比作一段旅程,在每一步上都決策者都做了正確的、合理的決策,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整個決策是失敗的。

為什麼呢?事實上,我認為,決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並非對創新產生了恐懼,事實上,他們一點都不恐懼,因為他們不知道當下的創新未來會顛覆了什麼,如果他們知道,他們不會選擇去壓制。所以,與其說是恐懼,不如說是一種漠視。

以上是對外部創新的態度,對內部創新呢?很多初創企業常常會憑藉一兩個極為出色的創意一鳴驚人,但走上巔峰後卻迅速隕落,要么破產要么被收購,為什麼呢?因為對持續創新的倦怠和乏力。

最近,我很有意思地圍觀了一個只有20多個人的創業公司的一個類似於生產經營分析會的會議,可能是聽習慣了像中國移動省公司、專業公司之類大型國企的經分會,我對他們分析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感覺特別新奇,如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去討論如何實現一個新的功能,抓住一群新的用戶,或者啟動一個新的項目,總之他們的時間都花在一個字——“新”上。

這應該是初創企業的鮮明的特點,創新是他們的立身之本。但我也了解一些已經走向成熟的企業,他們對於“新”則不再那么熱衷,他們的精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利用現有的產品去占領更大的市場,如何實現產品的複製推廣(同一個產品賣給更多的客戶)。當然,這兩種模式是跟企業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的,談不上誰好誰壞,畢竟初創期可以燒錢,錢燒完了總得要學會自己賺,理想再遠大也要保證明天還沒餓死。

但是,在這個時代里,走向平庸其實就是走向死亡,一旦不能形成自身獨特的價值,很快就將被淘汰。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去付諸行動,但是,如果你是想做一家偉大的公司,你必須時刻保持對創新的熱愛和投入。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