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一億人朋友圈設定了三天可見:他們為什麼要禁止自己的過往?

1

超過一億人

設定了朋友圈三天可見

微信總裁張小龍在年度演講里說了件有趣的事:

微信設定里有個比較隱蔽的開關——朋友圈三天可見。

通常這種隱蔽設定很少人會用,因為大部分人都很懶。

但竟有超過一億人,設定了朋友圈三天可見。

這個開關,是微信里用的人最多的。

超過一億人。

這個數字驚到了我。

原來有這么多人,想禁止掉自己的過往。

我妹妹也設定了朋友圈三天可見,她震驚之餘,更感欣慰: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異類,原來有一億多人,和我一樣。

我後來想,一定還有無數人不會或不知道這個操作,否則,這個數字可能還要翻倍。

竟有一億人朋友圈設定了三天可見:他們為什麼要禁止自己的過往?

2

你為什麼設定“三天可見”?

其實“朋友圈三天可見”一直是個很有爭議的設定。

專家說,這樣不好,會導致人自我封閉。

還有人說,如此設定的人防備心重,不夠坦誠。

甚至有人把設定了三天可見的朋友都刪了,因為“三天可見,不如不見”。

更多人不理解:你要么就別發,發了就別藏著。今天發出來,明天又藏起來,是幾個意思?

然而,儘管被如此詬病,依然有超過一億人,頑強地打開那個開關,隱藏掉三天前的自己。

你為什麼設定三天可見?

我問過很多人。總結起來大概五類:

一、完美主義者:覺得之前的自己不夠好。

有人說,成長就是不斷發現過去的自己是SB的過程。

像我們現在翻看小時候的照片,總覺得太土了,太傻了,簡直不堪入目啊。

同理,今年看去年的朋友圈,也常常覺得毛病太多了:當時覺得新鮮好玩的句子,後來爛大街了。

當時特別想分享的見聞,現在看特別沒意思。

當時覺得美上天的照片,現在怎么看都不順眼,腿太短妝容太艷頭髮太凌亂……

大部分人都有完美傾向,於是在莫名羞恥中,把過去了藏起來。

二、有特別經歷的人:想禁止自己的黑歷史。

可能去年暗戀了誰,或者談了場很動盪的戀愛,情緒極不穩定,一天發十六條動態,時而怨天怨地,時而歡天喜地,時而呼天搶地,時而謝天謝地……

當時覺得每一條都非發不可,但一切過去之後回頭看,覺得特別可怕,也特別尷尬。

但是刪掉又可惜,畢竟是自己的心情和回憶。

能藏起來,自然是最好。

三、認真的人:三天前的我,過期了。

人是會變的。

今天上午九點和下午五點的我,可能想法和心情都不同。

更不用說今年的我和去年的我。

曾經的我是真的,但現在的我和那時不同了,也是真的。

可能去年某日我說過什麼。而那一天我的哭,我的笑,我的生活,我的寂寞,都只能代表那一天甚至那一刻的我,和現在的我毫無關係。

既然已經失效,就不要在那裡展示了,免得人家誤會。

四、神經大條的人:減輕發朋友圈的壓力。

有些人就是很沒心機的。

他們不太把朋友圈當展示平台,而是大咧咧地認為它是自己的生活記錄冊,很隨性地發些生活點滴:吃的喝的,好笑的討厭的,偶然遇到的,忽然想到的……亂七八糟什麼都有。

任性發完,有時也會覺得這些東西不適合給那么多人看。

但是刪了不忍心,設定私密又沒必要。

三天可見,就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有了這個設定,就不用每次發動態都前思後想了,不用擔心什麼好不好看合不合適應不應該了,反正三天后就遁於無形了,壓力會小很多。

張小龍設定這個功能的初衷,應該也是如此:讓喜歡分享的人,可以“無壓力地展示”。

五、沒安全感的人:不希望被了解太多。

隨意加了個好友,並未想有任何交往。

不料某日,ta忽然發來一句“看了你朋友圈,覺得你是個……的人”。

心裡不禁莫名一抖。好像在客廳窗外發現一雙窺探的眼。

缺乏安全感的人,尤其不喜歡被分析,被翻老底,被坦露於眾。

但是關掉朋友圈吧,又難免孤獨。

所以設為三天可見。你可以來了解我,但是一點點就好,不要太多。

3

世上根本沒有絕對坦蕩的人

其實人都是非常複雜的,每個人內心裡都會有很多不可言說的東西。

很多人甚至自己都說不清自己為什麼要設定三天可見。

如果你問他,他可能告訴你,不想讓那么多人看見三天前的自己。

但他心裡想的是,因為以前的我不夠好,但我也並不想刪除。

而在潛意識裡,促使他這樣設定的原因,可能是某個點讚很少的自拍,某段他認為不夠精彩的觀點,某條他想給某人看但並未得到那人回應的“失敗”動態……

很多東西的答案,連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

而旁觀者不由分說給人家扣上“自我封閉”“防備心重”的大帽子,顯然太簡單粗暴了。

所以我很不喜歡有些人不分青紅皂白地責問:“怕什麼啊”“有什麼見不得人的”。

這么說的人,請你想想,你心裡有沒有一些“想讓人知道又怕人知道”的事,有沒有“想刷存在感又不願被品頭論足”的矛盾。

這世上能真正做到“坦坦蕩蕩,無所隱藏”的人,可能一個都沒有。

人和人的差別,無非是有人藏得多點,有人藏得少點。

一個高情商的人,應該能接受人的複雜,包容人的不同,理解人的自相矛盾,允許人有種種私心。

因為這是基本人性。

一億人的“三天可見”,就證明了這人性,它很正常很普遍,一點都不小眾。

4

設定三天可見的人

有什麼不一樣?

非要說不同的話,我覺得設定三天可見的人,可能更敏感,內心更豐富,更缺少安全感,更在意隱私,更不喜歡玩心機,也更希望活出真實的自我。

他們不想自己太孤立,又不願意被所有人全盤審閱。

他們可能看起來有點個性。

但人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個性呢?

好的世界,就是應該允許每個人都做ta自己的。

這才不是封閉。真封閉的人,是從來不發朋友圈的。

這更不是心機。真心機的人,是要想盡辦法去偽造一個完美人設的。

而那些設定三天可見的人,只是想留更多空間給自己。

私底下的他們,多半活得更生動,更豐盛,更精彩。

而一個人真正的魅力,往往也正在於此。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