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世界經濟

2008世界經濟

2008世界經濟分析。

2008年世界經濟

相關概述:

2008年世界經濟:將繼續沿著正常軌道運行。

自2007年8月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低迷,

2008世界經濟2008世界經濟
美元加速貶值,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世界油價迅速攀升,這些都引發人們對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進而拖累全球經濟明顯失速的擔憂。從2007年全年走勢觀察,世界經濟總體運行態勢依舊良好,繼續延續著過去幾年強勁增長的勢頭,歐元區和日本經濟正處於經濟上升階段,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經濟維持強勁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美國經濟減速造成的影響。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07年10月預測,2007年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將從2006年的5.4%略降至5.2%。

展望2008年,由於美國經濟尚處於調整階段,次貸危機還在蔓延,其經濟進一步減速在所難免,這增加了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此外,全球流動性過剩、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加大、國際油價居高、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美元持續貶值等現象依然存在,也是世界經濟發展中值得關注的不確定因素。綜合分析,儘管引發全球經濟減速與動盪的因素仍在發展中,但支撐世界經濟成長的有利因素將強於不利因素,出現世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可能的結果是世界經濟整體呈現繼續減速趨勢,但仍將處於較快的增長區間,新興市場國家會繼續為世界經濟成長提供重要動力。IMF預測,2008年世界經濟成長率將保持在4.8%,在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2.2%的同時,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經濟將增長7.4%。

 

一、美國危機

美國度過次貸危機尚需時日,經濟成長步伐進一步減緩。

自2002年持續保持增長的美國經濟在2007年遭遇較大挫折。受國內房地產市場泡沫崩潰的衝擊,美國次貸危機在8月全面爆發,並迅速蔓延到歐洲,引發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盪,不僅造成信貸緊縮,而且對市場信心構成打擊,給國內及全球經濟前景蒙上陰影。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最大影響是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融資成本上升。過去十幾年間,金融衍生產品得到極大的開發和推廣,全球金融資本的膨脹速度持續快於產業資本,導致經濟不斷虛擬化。其中,圍繞房地產抵押貸款的一系列金融創新工具使得最初發放抵押貸款到最終購買抵押貸款產品之間的鏈條變得很長,而誰將成為次貸危機的最終承擔者變得十分不確定,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增加或放大了金融市場的恐慌,導致金融機構收縮信貸。歐洲一些金融機構自身或旗下機構已在美國次貸危機中遭受損失。次貸危機爆發後,為緩解信貸緊縮問題,歐美日各國中央銀行迅速採取擴大流動性供給的因應措施,美聯儲自9月起也連續三次減息。目前,美國房地產市場仍陷入十六年來最嚴重的低迷時期,住宅建設投資、住房開工率、新建房屋銷量、二手房銷量都還在下降,顯示其住房市場的向下調整尚未結束。有分析預計,美國房地產市場下跌與次貸危機至少到2008年年中才能降到谷底,甚至可能會延續到2009年。次貸危機無疑對美國經濟成長產生了負面影響,使得很多貸款買房人受到很大損失,一些投資銀行破產,引發了社會和政治等層面的很多問題,但從經濟層面看,次貸危機不是全球性因素,不會對世界經濟運行產生決定性的打擊。

在次貸危機引發的市場波動中美國經濟基本面仍然良好,除住房建築外,主要經濟數據表現較為強勁

2008世界經濟2008世界經濟
,經濟成長較多地依賴私人消費、出口和非住宅投資。2007年前三季度美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速,年增長率分別為0.6%、3.8%和4.9%。支撐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是私人消費支出,前三季度美國私人消費支出分別增長3.7%、1.4%和2.8%。同時,失業率一直維持在歷史低位(5%以下),在住房和金融領域就業減少的同時,多數其他經濟部門的就業保持增加,對消費者信心構成強有力的支撐。隨著次貸危機的影響逐漸顯現,初步預計第四季度經濟增幅將收縮,2007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在2.5%左右,與2006年2.9%的水平相比降幅不大。

2007年美元持續貶值令人關注。美元弱勢已持續數年,作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美元的長期低利率和低匯率是形成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根源,也是造成全球股市、房地產、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處於歷史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美元兌歐元下跌8.5%,兌英鎊下跌1.1%,兌日元下跌4.1%。隨著美元價格不斷下跌,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占比例已跌至歷史新低。據IMF最新數據,截止2007年9月底,全球外匯儲備美元比例從上一季度的65%降至63.8%,歐元則由25.5%升至26.4%。但本輪美元疲弱對美國經濟成長非常有利,美國開始享受美元匯率下跌所帶來的利益,比如有助於使商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有助於增加海外收入帶來的利潤,抵消對進口商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助於鼓勵製造商進行國內生產,創造更多的國內就業機會。2007年,儘管國際油價攀升,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需求強勁及美元相對弱勢的刺激下,美國對外貿易能力增強,出口增長有力,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前十個月,美國貨物出口同比增長11.8%,出口產品多為高附加值產品(如電信、軟體、電腦等),進口增長4.5%,貿易逆差6590億美元,同比下降4.7%,預計全年逆差額將出現六年來的首次下降。通過美元的戰略性貶值及其他政策,美國較平穩地度過了經濟調整期,預計2008年美元難改頹勢,但大幅貶值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美元貶值屬可控制的貶值,而一旦情況出現惡化,各方將會進行干預,因為美元的基本穩定牽涉全球所有國家的經濟利益。

雖然2008年美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成長步伐進一步減緩在所難免,但支持經濟成長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如私人消費支出穩步增長,商業投資增長強勁,失業率仍處於較低水平,長期利率處於低位等。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經濟強勁擴張以及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走低,將繼續為美國出口增長創造條件,出口增長又可部分抵消國內需求減弱對經濟的不利影響。過去兩年,美國出口到新興市場的商品的比重已經從38%上升到45%。美聯儲對巨觀經濟的調控能力較強,連續降息有助於阻止金融市場動盪對實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為4.25%,貼現率為4.75%,美聯儲還有降息的空間,並採取其他措施緩解信貸緊縮,但美聯儲的政策自主性將受制於通貨膨脹的情況。未來美國經濟前景取決於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的綜合作用,其良好的經濟基本面和世界經濟的繼續增長能夠使美國經濟“化險為夷”。預計2008年美國經濟適度增長,增速低於2007年水平,在2%左右。

二、歐元區和日本經濟

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外部壓力增大,經濟成長力度有所削弱。

歐元區經濟從2006年步入新一輪上升周期。進入2007年後,歐元區經濟表現出色,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長3.1%,超越了美國,第二、三季度分別增長2.5%和2.6%。儘管美國次貸危機波及到歐洲金融市場,特別是歐元對美元升值幅度較大,但歐元區經濟成長仍然保持相對強勁的勢頭。2007年歐元區經濟基本面保持穩固,得益於就業形勢持續改善,私人消費需求強勁並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困擾歐元區經濟多年的失業問題開始改善,失業率從年初的7.8%降到9月份的7.3%,為十四年的最低水平,商業信心和消費信心都保持在較高水平。據歐盟委員會估計,繼2006年新增350萬個就業崗位後,2007年至2009年歐盟將再創造800萬個就業崗位,預計失業率在2009年降至6.6%的歷史低位。歐盟委員會2007年11月發布的秋季經濟預測報告分析,2007年歐盟經濟成長率將達到2.9%,歐元區13國的經濟成長率將為2.6%。這一增速在美、日、歐三大經濟體中將是最快的,也是多年來少有的現象。

2008世界經濟2008世界經濟

目前歐元區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美國經濟減速使外部環境壓力增大;歐元匯率持續升值可能對出口造成衝擊;區內通脹率出現上升趨勢,2007年10月和11月通脹率分別升至2.6%和3.1%,不僅超過歐洲央行2%的控制目標水平,也創下六年來新高。2008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將有所放慢,但持續才兩年時間的增長勢頭不會輕易中斷。據歐盟委員會的報告,2008年歐盟經濟成長率將降至2.4%,歐元區經濟成長速度將放慢到2.2%。

從2002年日本經濟走出低谷後,歷年實際經濟成長率分別為1.1%、2.1%、2.0%、2.4%和2.0%,但在這些年的經濟復甦中,經濟成長進程多次被季度經濟負增長所打斷。2007年日本經濟依然呈現波動走勢,第一季度經濟成長年率為2.6%,第二季度則下降1.6%,第三季度再增長1.5%。從全年經濟走勢看,經濟景氣在緩慢擴大,生產、收入、支出繼續良性循環。日本經濟保持總體增長,緣於企業收益增加、大型企業設備投資增加、僱傭者人數增多和個人消費擴大等因素。其中,個人消費需求保持增長和出口增長,成為促進經濟成長的兩個積極因素。前三季度,私人消費需求一直保持正增長,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0.4%和0.8%。出口尤其是對中國出口增長也對經濟發揮積極作用,由於對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歐洲的出口增加,部分抵消了對美國出口下降的不利影響,使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07年前十個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長9.8%,進口增長5.2%,貿易順差774億美元,增長53.5%。隨著全球經濟減速,2007年日本經濟成長率會從2006年的2.2%輕微降至2.0%。

2008年影響日本經濟的消極因素主要是:美國與全球經濟減速、國際油價居高以及通貨緊縮的風險。2007年9月,日本消費價格指數已從2006年的最高點1%下降0.2%,使私人消費需求具有不穩定性,這也是日本央行遲遲不敢升息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日本經濟面臨的一個積極因素是亞洲經濟高速增長。預計2008年日本經濟成長率繼續略微下降,在1.7%左右。日本政府最近公布新的經濟成長戰略方案,其要點是利用和發揮在環保與節能技術的強項,目標是在中長期內保持經濟2%的可持續增長。

三、開發中國家

新興市場國家保持快速增長,開發中國家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

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顯著變化是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經濟加快崛起,開發中國家經濟全面向好,加速了國際經濟關係的調整。作為全球經濟成長的新動力,新興市場國家快速且穩步的經濟成長不僅對本地區經濟起到帶動作用,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了市場機遇,而且對全球經濟的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世界經濟成長中的作用凸顯、影響提升。開發中國家整體經濟持續增長,南南合作明顯加強,有利地促進了全球經濟快速增長。開發中國家不僅是已開發國家出口和投資的重要目標市場,也是已開發國家獲得能源和原材料等戰略資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出於自身經濟和安全利益的考慮,已開發國家紛紛密切同開發中國家的全面聯繫,開展戰略性對話。

2008世界經濟2008世界經濟

2007年,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國經濟依然強勁增長,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接近一半。在不同於以往的金融動盪中,新興市場國家沒有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明顯波及,各自經濟運行較為穩定。出口、投資及消費的強勁增長是推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2007年中國經濟將比上年增長11.5%左右,將是連續五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印度經濟已經步入快速增長軌道,在2007年3月結束的2006財年,印度經濟成長9.4%,為過去十八年來的最高增速。以前過度依賴服務業的發展模式已經開始向服務業和製造業平衡發展的模式轉變,受投資活躍、工業和服務業快速擴張以及農業溫和增長等因素推動,2007年印度經濟將增長8.5%。近年來,國際油價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為俄羅斯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加上國內消費需求旺盛,投資增速加快,2007年其經濟成長率將達到7.5%,高於前幾年7%的平均增幅,並連續八年保持穩定增長。拉美第一大國巴西近年來徹底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平穩,出口增長迅速,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在家庭消費和企業投資的有力拉動下,2007年巴西經濟增長率有望增長5.2%,遠高於上年的3.8%。在已開發國家經濟放緩的情況下,新興市場國家繼續保持堅實有力的經濟成長,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者,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因美國經濟減速對全球經濟成長的影響。

據IMF預測,2007年開發中國家經濟將增長8.1%,增幅與2006年持平。亞洲多數國家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吸引了大量私人資本流入,同時亞洲國家和地區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不少國家和地區更積極地到海外投資。2007年亞洲發展中地區經濟成長率有望達到9.8%,繼續在經濟成長速度上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亞洲地區經濟持續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和印度經濟的強勁增長,兩國的經濟總量之和已占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總量的55.3%。在穩定的巨觀經濟形勢下,拉美國家加大了政府財政投入,區內多雙邊經濟整合力度加強,進出口貿易活躍,國際收支改善,失業率下降。2007年拉美經濟平均增長率預計為5.0%,略低於上年的5.5%。獲益於國際市場能源及原材料的強勁需求和價格上揚,非洲經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其經濟出現持續發展的勢頭,2007年仍可取得5.7%的增長率。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經濟成長正處於四十多年來最快的階段,2007年經濟成長率預計達到6.1%,其中該地區石油出口國家對這一強勁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儘管2008年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難以避免,但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經濟仍會處於較好的增長狀態。2008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快速增長,消費、投資、出口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需求結構更加協調,政府巨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是防止經濟成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節能減排在各級政府工作中的份量更加凸顯。印度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如何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改革,以保證各階層的人普遍受益,印度是石油和某些原材料的進口大國,儘管面臨著盧布升值、國際市場油價高漲和通貨膨脹等風險,但預計2008年經濟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俄羅斯政局穩定,正在努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為加入經合組織(OECD)做著準備。儘管人們批評俄羅斯經濟成長過於依賴石油出口,工業競爭力不強,盧布升值,物價上升加快,失業率較高,經濟成長有潛在風險,但豐富的能源是俄羅斯經濟復興的基礎,國際油價和其他原材料價格的上升使俄羅斯經濟前景依然良好。巴西擁有豐富的礦產和農業資源,在生物能源生產、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位於世界前列,目前巴西外匯儲備已躍居全球排行榜的第七位,遠高於拉美其他國家,穩健的經濟政策、國內需求活躍、外資持續流入、貿易順差擴大等,表明巴西經濟進入持續發展階段,2008年巴西經濟前景仍較樂觀。IMF預計,2008年亞洲發展中地區、拉美、非洲和獨立國協經濟將分別增長8.8%、4.3%、6.5%和7.0%,其中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的經濟增速分別為10.0%、8.4%、4.0%和6.5%。

面對美國經濟減速和新興市場經濟強勁增長前景並存的局勢,人們開始對“只要美國打一個噴嚏,世界經濟就會感冒”的說法產生新的質疑。有資料顯示,過去十年,美國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從3%下降到2.6%,但全球經濟則加快發展,從3.2%升至4.4%。而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新興市場經濟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二分之一,並且正以年均6%的速度增長。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騰認為,世界經濟正面臨一種“關聯逆反”,即美國日益依賴世界其他經濟體的發展。

四、能量價格

能源及原材料價格繼續在高位震盪,全球通貨膨脹上行壓力增加。

伴隨著世界經濟成長,自2002年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持續走高,其中世界初級產品價格上漲顯著,礦產品與非鐵金屬價格成為各類商品中漲幅最大的,食品與農業原材料價格在波動中大幅攀升,世界原油價格屢創歷史新高並維持在高位。2007年,由於美元持續貶值,大宗商品供求關係仍趨緊張,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繼續在高位震盪。世界原油價格從年初的50多美元/桶保持向上波動趨勢,9月後更是屢創新高,逼近100美元/桶關口。世界農產品價格大幅攀升,這是需求上升、收成不佳以及糧食庫存減少的結果,而生物燃料的發展也給糧食市場帶來壓力,新興經濟體收入不斷增加推動了肉奶製品的消費,進一步增加了農產品的供給壓力。而相比於2006年的爆發式上漲,2007年有色金屬市場則處於高位震盪調整期。據IMF預測,繼2005年和2006年分別上漲10.3%和28.4%後,2007年非燃料類初級產品價格將再上升12.2%。亞洲開發銀行預計,非燃料類商品價格2005年上升13.4%,2006年上升24.7%,2007年將上升12.4%。

從近期看,國際商品市場能源與原材料需求增加和供應短缺的矛盾在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變

2008世界經濟2008世界經濟
化。本輪國際市場商品價格上升主要是受到供求不平衡的影響。一方面,市場需求持續旺盛是造成價格高漲的主要原因。由於經濟成長強勁,來自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對原油、銅、鐵礦石和鋁、鋅在內的原材料的需求強烈,提供了大宗商品價格迅猛上漲的基礎。生物燃料生產對玉米和其他食品的使用量增加,強化了糧食的供需矛盾,導致糧食價格持續攀高。另一方面,商品供應呈現緊缺對多數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起到支撐作用。由於新油田、新礦產項目建設和投資及技術方面的困難,加上熟練工人和專業設備都面臨短缺,導致新油田、新礦開發時間超過預期。此外,全球流動性過剩令日趨活躍的投機基金不斷在大宗商品市場上頻繁炒作,美元貶值也使得石油、農產品、有色金屬等價格相對上升。上述因素均為國際商品價格居高不下提供了支撐。雖然2008年全球經濟成長速度將有所放慢,但總體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需求並不會大幅下降。因此,在不發生大的意外前提下,2008年國際市場商品價格仍將呈現高位震盪運行局面。

在過去幾年世界各國通貨膨脹尚在控制之中。2007年,無論是美、歐、日等已開發國家,還是許多開發中國家,都面臨著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引起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美元疲弱、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仍維持漲勢的情況下,可能重新對2008年全球通貨膨脹構成上行壓力。已開發國家通貨膨脹抬頭的風險進一步增加。為避免次貸危機蔓延,美聯儲向金融市場連續注入巨額資金,並下調利率,同時歐洲、日本也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資金,這些措施的影響之一是有可能加劇全球流動性資金過剩,為通貨膨脹埋下種子。由於貿易失衡尚未找到有效的調整出路、美元貶值和順差國外匯儲備增加,貿易順差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也開始顯現。而不斷攀升的高油價對全球經濟最直接的影響是通過成本推動渠道加劇各國輸入型通脹的壓力。據歐佩克(OPEC)最新數據,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預計為8574萬桶,比2006年增長1.42%,2008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將進一步達到8706萬桶,比2007年增長1.54%。2007年國際原油平均價格大約為73美元/桶,由於全球原油需求旺盛,加上供應趨緊,預計2008年油價將維持在高位,甚至有可能進一步走高。凡此種種,2008年全球通貨膨脹的風險將會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
 

 五、國際貿易與國際跨國投資

國際貿易與跨國投資適度放緩,但有望繼續保持上升趨勢。

自2003年以來,世界經濟成長進入新一輪黃金髮展期,且增長極呈現多元化趨勢。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保持旺盛勢頭,由新技術革命所催生的產業結構調整繼續發展,國際經濟領域雙邊、區域和多邊協調增多,對世界經濟成長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世界經濟增速放緩,2007年和2008年世界貿易和跨國投資增長也會適度放慢,但有望繼續保持升勢。

近年來世界貿易發展隨世界經濟整體走勢的變化而波動,2000年以來世界貿易實際年均增長率超過6%,是同期世界生產增長率的兩倍。2006年世界出口貿易額達到11.76萬億美元,占世界總產出的比重

2008世界經濟2008世界經濟
為24.7%(按市場匯率計算),比2000年提高4.7個百分點。在世界貿易格局中,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的貿易呈現快速增長,其所帶動的生產鏈條和對產品需求的日益增長,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了廣闊的出口市場。據WTO統計,在世界貨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國家中,2000—2006年間,中國出口年均增長最快,增幅達25%;其次是俄羅斯和印度,均為19%;巴西增長16%。同期,這些國家的進口增長也極為顯著,中國和印度增幅均為23%,俄羅斯增長24%,巴西增長7%。在市場需求強勁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的帶動下,能源和礦產資源出口國(主要是開發中國家)從中受益,出口貿易活躍,消費需求旺盛,經濟成長穩定,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隨之提高。2007年,在經濟成長的帶動下,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的進出口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出口增幅在15—30%,進口增幅在20—50%。WTO預測,2007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率將由2006年的8%下降到6%左右,2008年的增速與2007年基本持平。IMF預計,2007年和2008年世界貨物貿易量將分別增長6.3%和6.9%,低於2006年的9.3%。

當前世界貿易形勢的基本特點是:第一,全球貿易失衡引發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不時高漲。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持續貶值,將影響到歐元區和日本等貨幣升值國家的產品競爭力。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美國、歐盟一些國家要求採取貿易保護措施的呼聲不斷高漲,運用貿易救濟體系的力度明顯加大。第二,WTO“多哈發展議程”多邊貿易談判進展艱難,主要談判方在要價過高和讓步有限中固守立場不肯讓步,難以找到平衡點,使多邊談判進程基本陷於停滯狀態。儘管各方都期待儘快成功結束談判,總幹事拉米也不斷努力做撮合和倡導性工作,但近期取得突破的前景依然不明朗。第三,雙邊貿易談判方興未艾,特別是在多邊貿易談判難有進展的情況下,世界主要國家均將經貿政策重點轉向發展自由貿易區,紛紛出台相關戰略,談判步伐明顯加快。在許多國家看來,這是應對多邊貿易體制談判受阻的“務實選擇”。

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量已連續三年呈現增長態勢,繼2004年和2005年分別增長3.2%和27.4%後,2006年再增長38.1%,全球FDI流入額達到13060億美元,接近2000年的14110億美元的歷史記錄。全球範圍內不斷增長的公司盈利是推動全球FDI流量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利潤的增長導致股票價格上揚,進而提高跨國併購和收購的交易金額。由於近年能源和礦產品價格上升,FDI普遍看好能源和資源投資,導致跨國公司增加了在採掘業中的活動,使採掘業在全球FDI中的份額有所增長,儘管仍遠低於服務業和製造業。在全球經濟強勁增長背景下,2007年上半年,全球跨國併購比2006年同期增長54%至5810億美元。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最新預測,2007年全球FDI增速可能比2006年適度放緩,但有望繼續保持上升趨勢。在世界經濟存在嚴重不平衡、國際油價居高、保護主義情緒在一些國家再度抬頭等挑戰下,會對2008年的全球FDI流量產生影響,但在短期內逆轉FDI水平的可能性較低。

相關詞條:

世界經濟潛在風險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
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

http://www.studa.net/guoji/081126/11433554.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