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

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

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Ying-Fa-SuMosikeTanpan In 1939),是1939年4~8月英國、法國和蘇聯為締結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在莫斯科舉行的談判。

簡介

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
1939年3月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後,歐洲和平受到嚴重威脅3月18日,蘇聯建議召開六國參加的國際會議,討論採取共同行動制止德國侵略的問題,為英國所拒絕。4月15日,英國要求蘇聯單方面發表聲明,許諾一旦與蘇相鄰的歐洲國家遭受德國侵略而請求援助時給予援助,但不規定蘇聯遭受德國侵略時英國應負的義務。蘇聯未予接受4月17日,蘇聯向英、法建議締結英法蘇互助條約,條約內容包括:締約一方受到德國侵略時,其他締約國應提供軍事援助;三國共同保障波羅的海黑海之間與蘇聯相鄰各國的安全;三國應儘快確定在上述情況下進行軍事援助的規
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
模方式;三國應同時簽訂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抗德戰爭開始後,任何一方不得與德國單獨媾和A.N.張伯倫政府被迫於5月27日同意就此舉行談判6月14日,英國外交部司長W.斯特朗抵莫斯科,與以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舉行會談。

在談判中,英國先是不接受蘇聯關於簽訂互助條約的建議,後在英、法民主輿論壓力下,表面上表示同意締結三國互助條約,但堅持要互助條約簽訂後再談判軍事協定問題。在對波羅的海國家作出保證的問題上,英國先是不肯給予保證,後只同意在它們遭受直接侵略時可提供保證。這意味著英國將在德國向波羅的海各國發動侵略時保持中立,為其東侵蘇聯敞開大門由於英、法在這兩個問題上堅持己見,談判陷於僵局。

為了挽救瀕於失敗的談判,蘇聯於7月9日建議先行舉行軍事談判。談判於8月12日開始舉行。蘇聯派出以國防人民委員K.E.伏羅希洛夫為首的代表團,提出共同抗擊德國的具體計畫,表示準備派出136個陸軍師和大量空軍參戰,但因蘇、德沒有共同邊界,故要求戰時波、羅同意給予蘇軍過境的便利,遭波、羅拒絕。8月21日,法國同意蘇聯這一要求,並以廢除法、波盟約為手段,要求波蘭同意蘇軍過境。波蘭政府仍拒不同意8月21日軍事談判破裂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英、法、蘇莫斯科談判的失敗意味著建立反侵略戰線的最後努力完全落空,這就為法西斯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背景

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
1939年春、夏季,歐洲再次出現緊張局勢,經過波蘭危機和錯綜複雜的外交鬥爭,終於爆發全面戰爭。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製造“但澤危機”,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次日出動海軍占領立陶宛的默美爾。4月1日在德、意武裝支援下,佛朗哥軍隊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義大利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5月22日,德、意正式簽署軍事同盟條約,即“鋼鐵同盟”。德軍統帥部在4月3日即已下達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對波蘭作戰計畫。5月23日,希特勒在德國軍事首腦秘密會議上部署,一遇適當時機便進攻波蘭;強調如遭英、法干涉,戰爭應主要針對英、法兩國,並聲稱對英、法的戰爭是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戰爭。這意味著希特勒即將在歐洲發動大規模戰爭

面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波蘭向英、法求助。張伯倫政府認為德國如果占領波蘭將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歐洲的根本利益,鑒於綏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國內輿論的譴責,被迫開始對政策作出某些調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換照會,承擔遭到侵略時相互援助的義務,把實際存在的同盟關係固定下來。3月31日,張伯倫代表英法兩國政府宣布,一旦發生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英、法立即給予波蘭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締結臨時互助條約。4月13日,法國重申忠於法波同盟義務。5月19日,法、波正式簽署軍事協定。英、法還先後宣布保證丹麥希臘羅馬尼亞等國獨立,與土耳其簽訂雙邊互助協定。至此,英、法等民主制國家與德意法西斯進入對峙狀態。

1939年春、夏季,圍繞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形成三角談判和鬥爭相互交錯的局面。4月15日開始舉行英法蘇莫斯科談判(1939年),就採取共同行動制止法西斯擴大侵略進行磋商。由於英、法兩國缺乏誠意,先後舉行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均未取得任何積極成果。

準備

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蘇方代表莫洛托夫

1939年3月19日,蘇聯為回響西方,第一次提出了新的外交方針,建議和當時形勢利害關係最大的國家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和蘇聯政府一起召開會議討論共同制止德國侵略的問題。蘇聯政府認為,這次會議的目的在於弄清事態的真相和各參加國的立場。而且,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蘇聯希望會址能定在布加勒斯特。顯而易見,蘇聯的提議是具有建設性的,如能實現將是有助於使面臨侵略危險的各國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然而,這樣一個建議卻遭到英國政府的拒絕,3月21日,英國政府答覆說,它認為目前召開會議為時尚早。此後,英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在與蘇駐英大使麥斯基會談中又提出了另外一些原因,他說:“英國政府目前難於派出相當負責的人參加這種會議……不明確會議有什麼結果就召開會議,這是一種冒險。”蘇聯大使對此則反駁說:“如果英、蘇、法意見一致,會議不會不成功的。”英國的做法使得蘇聯不得不重新對英國抗德的決心以及與蘇聯合作的誠意表示懷疑,認為英國政府本來就不希望會議獲得成功,因此才沒有接受蘇聯的建議。實際上,英國在此時拒絕蘇聯的建議主要是出於兩個考慮:

一、英國此時還沒有完全放棄與德和解的綏靖政策,因此,仍不願建立包括蘇聯在內的集體安全體系。如果該體系成立,一旦德國入侵蘇聯,英國就必須履行義務在西線發動對德戰爭,而這是與英國30年代一直奉行的綏靖政策背道而馳的,也是英國統治者所不願看到的。

二、英國在1939年的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正在和波蘭、希臘、土耳其等國為安全擔保問題談判。這幾個國家出於意識形態和歷史傳統都對蘇聯懷有較大的戒心,所以,英國不願在此時同意與蘇聯就包含部分東歐國家的集體安全機制談判,英國以為這會妨礙它與東歐和巴爾幹諸國的談判。

不過,出於道義上的考慮,英政府也不得不在外交上作出點姿態以回應蘇聯的要求。3月21日,英駐蘇大使西茲向蘇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提交了一份英國政府準備與蘇聯、法國、波蘭三國簽署聲明的草案,該聲明表示四國將召開會議共同反對危害歐洲和平與安全的侵略行為。很明顯,這份聲明草案缺乏實質性內容。它只是同意四國在一起開會商討共同反侵略的問題,而且還把除了波蘭的其他東歐國家排斥在外,從而在大大縮小了集體安全體系範圍的同時也削弱了蘇聯的戰略安全地位,因為德蘇戰爭一旦爆發,蘇聯無法從除波蘭以外的東歐國家得到直接援助。儘管如此,蘇聯政府考慮再三,仍表示願意簽署這一聲明。當然,蘇聯也提出了自己的保留條件,如要求四國總理和外長共同簽署以加強該聲明的國際影響力,而且蘇聯還建議巴爾幹各國、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在聲明公布後,應邀參加該聲明,從而使反法西斯各國的陣營擴大。對於蘇聯的反建議,法國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法國外交部秘書長於3月24日發表聲明,表示法國贊成該建議,並準備簽署聲明。但英國此時並不想真心地與蘇聯談判,其舉動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外交宣傳攻勢:一方面揚言與莫斯科結盟,迫使希特勒回心轉意,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另一方面,應付國內外日益堅決地要求英法與蘇聯合作的呼聲。所以,面對蘇聯的積極反應,英國一時手足無措,不得不出爾反爾又收回自己的提議。1939年4月1日英國政府聲明,它認為“有關聲明的問題……業已成為過去”。在以後的兩周里,英國一直沒有提到談判的問題,似乎對此已失去了興趣。

可以說,就西方國家政府試圖組織一個安全體系一事而言,蘇聯政府事實上在4月中旬以前一直是被撇在一邊的。在正式談判開始之初,英法的這種半心半意的調子使得蘇聯深信,英法的首腦人物,即便對納粹的幻想破滅時,也對必須與蘇聯合作這一局勢深感不快,而且會在接近蘇聯時滿心厭惡,有所保留。西方國家這種反覆無常的作法無疑大大惡化了談判的氣氛,使之從一開始就帶有悲劇色彩。

到四月中旬,英法政府為形勢所迫不得不再次謀求與蘇聯合作。4月13日,英法宣布對羅馬尼亞和希臘提供擔保。然而,英法也知道,在德國入侵東歐小國之時,英法是無力向這些國家提供直接實質性援助的,因此,唯一可以藉助的力量就是蘇聯。另外,英法兩國政府在聯蘇抗德問題上的消極拖延態度也遭到了來自國會和廣大社會各階層的反對,據統計這期間在英國,民意測驗顯示92%的英國民眾支持政府與蘇聯結盟,大部分民眾對政府拖延與蘇聯談判的作法深為不滿。總之,由於聯蘇抗德是唯一可行的辦法,這是一個清楚的、無可爭辯的事實,也由於迫於國內日益加強的呼聲與壓力,英法兩國政府不得不在4月14日約見蘇聯大使,英國政府要求蘇聯發表一個擔保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單邊宣言,而法國政府則建議簽訂一個三國協定,即蘇聯或西方國家由於援助波蘭或羅馬尼亞而捲入對德戰爭時,締約各方應保證相互支援。 

雖然英法提出了要求和建議,但蘇聯對此卻表示無法接受,其理由有三:首先,英國的建議使蘇聯處於不平等的地位。英法和波蘭有相互援助的義務,一旦締約任何一方受到德國襲擊,三國將相互支援。而蘇聯僅與法國簽有互助條約,而且沒有軍事協定,一旦蘇聯遭受德國進攻,法國也未必能給予實質性的援助,更不要說與蘇聯沒有簽定互助條約的英國了。英國所提出的要求是要蘇聯援助別國,但蘇聯自身如遭法西斯德國侵略,則無法指望英法的支持。所以蘇聯自身所承擔的義務和享有的權利是不對等的;其次,英國的建議使得西方國家處於一種優勢地位。因為一旦德國入侵東歐小國,蘇聯由於本身地理位置將不得不單獨承擔起反擊侵略的重擔,而英法則可在西線決定是否援助蘇聯以及援助方式;第三,英法的建議沒有提出締結必要的軍事協定,缺少物質上的保證,而且也沒有規定三方相互援助的規模和條件。蘇方認為,沒有軍事協定,任何的互助協定都是一紙空文。 

儘管極為不滿,蘇聯仍然從英法的建議中看到了一絲可以與之建立反法西斯侵略聯盟的希望。4月17日,蘇聯針對英法的要求也提出了一個英、法、蘇三國結盟抗德的建議,主張英、法、蘇三國締結有效期為5~10年的政治協定和軍事協定,並對有可能遭受德國侵略的包括波羅的海國家在內的所有位於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的國家提供擔保,以及三國同意發生戰爭不單獨媾和等等。

很清楚,蘇聯的建議是積極和切實可行的,其實質不過是要簽訂一個公平的、範圍更為廣泛的政治、軍事互助條約。連當時在野的著名政治家邱吉爾評價時都說:“俄國政府所提出的建議是想成立反侵略的英、法、俄三國同盟……同盟的目的只是為了抵抗將來發生的侵略行為和保護被侵略國。我看不出蘇聯的建議有什麼不好。這個簡單的建議有什麼不好的呢!”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建議,英法政府就是不願接受。相反,他們嚇得驚慌失措。這是因為,首先他們認為蘇聯的建議中提到了擴大保證範圍,這樣就把波羅的海國家包括了進去,在英法領導人的腦海中,他們認為,這一點正是暴露了蘇聯在東歐擴張的企圖,如果答應了莫斯科的條件,蘇聯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把部隊開進與它相接壤的國家,並且停留在那裡按兵不動,此時英法將處於寬容一個盟國進行侵略的地位,而且這種侵略所帶來的危害甚至超過了德國的侵略。這是英法領導人所決不能容忍的。其次,英國領導人還懷疑蘇聯軍隊在經歷了30年代的大清洗之後實力已大為下降,因此在戰時無法向英法提供有效的軍事支援。英國三軍參謀長曾提交了一份有關蘇聯援助軍事價值的報告,指出蘇聯可向羅馬尼亞、波蘭和土耳其提供的援助,不論是直接軍事支援還是提供戰爭物資,都不可能像人們一般認為的那么多。另外,英法此時並未下決心與蘇聯結盟,仍試圖與德國達成和解,如果一旦與莫斯科正式結盟,英法就無法再和德國“調情”了。出於以上這三個原因,英法對蘇聯的建議採取了冷落和擱置的態度。4月1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表示,英、法、蘇結盟是不必要的,蘇聯建議的目的是離間西方,如果蘇聯真想遏制德國的話,它應該無償向東歐小國提供幫助,而不應在意是否成立反德同盟。5月6日,法國外長龐納則在內閣會議上宣稱:“法國政府對俄國向小國提供擔保的想法不熱心。”

直到5月8日,英法才對蘇聯的建議進行了回復,英國仍堅持要求蘇聯單方面發表聲明,即一旦英法因履行對波蘭和羅馬尼亞所承擔的義務而捲入戰爭,蘇聯應向英法提供援助。該建議可說是重複了英國以前的提議,只是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動,根本沒有提到英法會給予蘇聯以任何相應的援助,其實質仍是讓蘇聯接受不對等的單邊援助協定。對於英法固執己見,只顧自己不顧它國安危的做法,蘇聯自然有理由認為英法對與蘇聯談判缺乏誠意,它們仍不願放棄綏靖政策,它們與蘇聯談判的目的不過是想在戰爭爆發時讓蘇聯單方面對德作戰。 

這樣,在30年代的一系列為建立集體安全的努力再一次遭受失敗後,蘇聯終於對與英法達成結盟抗德的政治軍事協定開始喪失信心,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歐洲外交政策走向。5月3日蘇聯政府忽然宣布長期以來一直奉行集體安全政策的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辭職,轉而由傾向與德和解的莫洛托夫繼任這一職務。此時此刻,這項人事變動顯然具有一種特殊含義,它標誌著蘇聯外交政策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這既是對英法政府的一種警告,也是給德國的一個暗示。5月31日,莫洛托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三次代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與西方國家的談判似乎並不會妨礙蘇維埃政府與德國和義大利的貿易關係,蘇聯政府願意恢復在春季中斷的對德貿易談判。 

5月14日,蘇聯正式拒絕了英法的提議,並且進行了全面的答覆。蘇聯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要求,強調當蘇聯被捲入戰爭之時,英法應自動參戰援助蘇聯。而且,蘇聯還向英法暗示:要么締結互助條約,要么使談判破裂。種種跡象表明,蘇聯隨時有可能會退出談判。為了避免這種不利於自己的狀況發生,英法先後在5月27日和7月1日向蘇聯方面提出新建議。前者,英法表示在原則上同意簽署三國互助條約;後者,英法則贊同三國一起對波羅的海國家和芬蘭等國提供安全保證。從以上可以看出,英法的態度此時已有所鬆動,並作了一定的讓步。蘇聯對此表示了謹慎的歡迎。6月,三國決定採用在莫斯科舉行直接談判的方法來取代定期轉寄意見的方式。蘇聯政府通知英國政府,對其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前來莫斯科表示歡迎。但是,哈利法克斯拒絕了這一建議。結果,英國僅僅在6月13日派了一個司長斯特朗參加談判,這一舉動再次讓蘇聯感到不滿,因為一年多以前,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等英國政壇要人曾多次前往德國會見希特勒,相比之下,蘇聯政府要求同樣的待遇卻不能得到滿足。英國前首相勞合·喬治評價此事時曾批評說:“為什麼把一位僅僅是外交官的人派到願意幫助我們的國家中去?對此只有一個答案:內維爾·張伯倫先生、哈利法克斯勳爵不願意同俄國合作。”

從6月14日到7月下旬,英法代表和莫洛托夫在莫斯科進行了十一次會談,雙方儘管在原則上同意簽署互助條約,但在以下兩個問題發生了爭執,無法取得進展。第一、蘇聯鑒於1935年蘇法條約幾乎毫無效果的教訓,要求政治條約和軍事協定同時簽署,而英法卻表示反對,堅持先簽訂政治協定後,三國參謀部在一定時期內再行建立彼此間的接觸。第二、蘇聯提出三國對於包括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在內的東歐各國提供的安全保證,不僅要適用於德國的直接侵略,也要適用於德國的間接侵略(指德國利用中小國家的內部矛盾,挑動內部政變扶植親德政府)。英法先是藉口這會侵犯這些國家的主權,違反它們的意願而表示拒絕;以後,英法出於自身的安全的考慮,原則上表示同意,但要求將與自己瀕臨的荷蘭瑞士盧森堡也包括進去。而蘇聯則爭辯說,這是不可能的,要它為荷蘭或瑞士而干涉,無論如何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蘇聯和這些國家還沒有建立外交關)。雙方在這兩上問題上未能達成協定從而使得談判在很長的時間內處於僵局。

面臨戰爭即將來臨的局面,蘇聯對於英法所持的拖延態度深感失望和憤怒。6月29日,蘇聯領導人日丹諾夫《真理報》上發表文章批評英法在談判中人為地製造障礙,拖延會期,強烈譴責英法缺乏與蘇締約的誠意,並暗示要終止談判。此時,英國方才有所觸動,因為儘管英國政府不願向波羅的海國家提供有效保證,同時也無法迫使蘇聯政府接受英國的條件,但這並不意味著英國希望談判徹底破裂。英國仍希望用對蘇談判一方面牽制德國,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另一方面也避免因談判失敗,使史達林陷於孤立,而出現德蘇和解的危險。再加上法國政府的一再呼籲和努力,英國政府終於再次做出了一些讓步和妥協,宣布接受蘇聯關於軍事和政治協定同時生效的建議,並同意於7月21日不等政治協定的各項條款和議定書達成就開始軍事談判。英法的這一舉動使得蘇聯方面又一次看到建立三國同盟的希望,而且,蘇方認為在間接侵略問題上,蘇聯和法國的分歧也較小,如能說服英國接受蘇聯關於“間接侵略”的條款,協定仍是極有可能達成的。

舉行

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 蘇聯政府派出了以政治局委員,國防人民委員 ------伏羅希洛夫為團長的軍事代表團與會
經過一系列的準備之後,8月12日,根據蘇聯政府的建議,英、法、蘇三國軍事代表團在莫斯科舉行會談。這次會議可說是二戰前夕一次最重要的國際事件,當時制止侵略,防止戰爭仍為時尚且不晚。

蘇聯政府十分重視這次會議,派出了以政治局委員,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為團長的軍事代表團與會,並且,該代表團還享有進行談判和簽訂協定的全權;英法卻派出了軍界的二流人物——退休的海軍上將德拉克斯和不甚知名的杜芒克將軍經海路乘船長途旅行後到達莫斯科,而且兩位團長都未被授予全權。蘇聯對談判時與這樣的對手打交道自然是十分失望。

在談判中,蘇聯的態度是十分認真的,而英法代表團在到達之前曾被英國政府授意“在談判中應避免使西方承擔過多的具體義務,必須竭力使軍事協定作最一般的表述。”基於此,英法代表便採取了拖延戰術。在援助力量上,蘇方表示,蘇聯在對德作戰時可以提供120個步兵師、16個騎兵師、1000門重炮、9000—10000輛坦克和5000—5500架戰鬥機參戰。當蘇方問及英法所能提供的反擊德國侵略的力量之時,英國代表團聲稱,英國只能派出5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師;而法國代表團團長先是推託說不知道,後來才答覆大約是100個師。在互助方式上,蘇方認為由於蘇聯和德國不接壤,蘇聯要出兵援助東歐小國與德作戰,就必須穿越波蘭和羅馬尼亞的領土,蘇聯希望英法協助解決戰時的越境權問題。對此,英法代表團先是極力否認該問題的存在,杜芒克說,他認為“紅軍應該集結在他們自己的邊界線上,因為敵人是決不允許其突破蘇聯的西部國境線的”。當蘇聯代表團再次提出該問題時,英法代表只好說必須請示本國政府才能答覆。以後,英法又表示這是波蘭、羅馬尼亞主權國家的內政,蘇聯政府應要求它們來答覆這個問題。蘇聯則堅持英法應說服波、羅政府同意蘇軍的過境權,並強調,舍此外談判便無法進行。由於雙方在這個問題上互不相讓,談判再次陷入僵局並為此中斷了數天。直到8月20日,當英法得知德國和蘇聯正在進行的經濟談判已於8月19日圓滿結束時方才深感不安起來,此時,英法開始真正地擔心德蘇可能和解從而危及自身的利益。英參謀長委員會提出,應在過境權問題上壓波蘭和羅馬尼亞向俄國作出讓步,因為“目前已無時間敷衍了”。法國政府也於8月21日指示杜芒克,要求法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同蘇聯達成協定,並且答應紅軍通過波蘭領土,即使它不同意也要強行通過。為此,法國還派出了特使前往華沙試圖說服波蘭政府接受蘇聯的過境要求。但眾所周知,出於種種歷史、現實的原因,波蘭一向對蘇聯懷有敵視的態度,此次也未能例外。儘管英法政府對其施加了一系列的壓力,法國政府甚至以廢除法波同盟互助條約相要挾,但波蘭政府仍於8月21日和8月24日兩次發表聲明反對蘇聯穿越其國境。

雖然,英法在最後時刻表現出強烈的結盟願望,然而,一切都已為時太晚。8月初蘇聯就已獲悉英國仍在與德國進行秘密談判,而三國軍事談判中英法又表現得缺乏誠意,遲遲不願做出讓步。這一切使得蘇聯政府對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已徹底絕望,遂決定向德國靠攏。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此舉實際上意味著三國莫斯科談判已無意義。8月25日,蘇方通知英法代表團,鑒於政局發生變化,繼續談判已無意義,從而宣告了三國談判的徹底失敗。

失敗的原因

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
1939年3月—1939年8月,歷時半年的英、法、蘇三國談判最後以破裂而告終。對於談判失敗原因的反思也引起了頗多的爭議和思考。三國談判的失敗是30年代歷史環境的必然產物,也是各種合力作用的結果,具體說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是不應被忽視的。 

首先,談判雙方未能從反對德國法西斯擴張,維護世界和平的全局出發來正確地制定自己的外交戰略。近代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交往的增加,世界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已大為加強,逐漸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此情況下,世界和平和本國和平是不可分割的,要維護本國和平就必須要維護世界和平,只有在世界和平實現之時,本國、本民族的安全才有保障。但是,三國領導人在談判中都未能意識到這一點。就英法而言,兩國領導人在冷酷自私的民族利己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三國談判中,不是從維護歐洲和平的大局出發,而是站在維護自身霸權利益,寸步不讓的立場之上,未能徹底拋棄綏靖政策。1939年5月,英國外交部向政府提交了有關三國談判的備忘錄,指出“和蘇聯談判一項協定,這不僅僅是為了迫使德國兩線作戰,而更多的是為了——而這是最主要的——一旦戰爭開始,就應竭力使蘇聯捲入戰爭。”很明顯,英國的這一舉動是力求把蘇聯拖入對德戰爭中,然後自己再坐收漁人之利。因此在談判中,英法提出了一系列不平等非互惠的條件,要求蘇聯承擔眾多的單方面義務,對此,蘇聯自然是無法接受的。另外,英國在三國談判期間還秘密和德國會談。在一段時間裡,與德和解一直是英國的主要目標,而對蘇談判則被置於從屬和次要的地位,其作用不過是與德談判時用來討價還價的籌碼。對此,張伯倫曾多次表示,他無意讓英國和蘇聯長期地栓在一起,並且希望一旦把希特勒威懾住,就捨棄這一令人不快的同蘇聯的同盟關係。就蘇聯方面而言,在3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它一直是把反對法西斯侵略,建立包括西方大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在三國談判中,蘇聯也為建立反侵略機制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議,作出了許多的努力。然而,當它看到英法對與蘇聯結盟所持的三心二意的態度,而德國此時又拋出了橄欖枝,於是便拋棄了集體安全政策,轉而與德結盟,與其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應該說,該條約並不是蘇聯政策的第一選擇和必然結果,而是集體安全政策受挫的產物,是“高度現實主義的作法”,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蘇聯的外交政策的核心仍然是維護自身一國的利益,為此它既可以與英法結盟反對德國,也不惜與德國合作瓜分波蘭。其在意識形態上和道義上的原則性都由於該條約的簽訂而蕩然無存。更為惡劣的是,蘇聯和德國走上了瓜分波蘭之路,而後者是個本可以爭取的反法西斯盟國,這充分體現了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總之,儘管蘇聯在1939年前後的外交政策表現的是如此的迥異不同,但無疑都是從民族利己主義出發,為謀求自身的最大安全利益而服務的。

可以說,時代的發展,世界政治、經濟的整體發展從客觀上要求英,法,蘇等大國領導人在進行決策時要放眼地區、全球,看得更深遠一些,然而,英、法、蘇三國的領導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未能適應其時代的需要,他們仍然固執地把民族利己主義作為其外交政策的出發點,而各國在具體出發點和立場上的重大差異使得他們無法在原則問題上達成一致,這是談判失敗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談判過程中,雙方相互懷疑,互不信任,因此無法求同存異,達成妥協。從客觀上來講,英法和蘇聯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它們都面臨著共同的敵人——法西斯的侵略,都要保衛本國家、本民族的安全,這本應是它們共同合作的前提條件。然而,談判之前,英法出於意識形態和民族感情上的偏見對蘇聯抱有懷疑和不信任,張伯倫曾表示“我必須承認,對俄羅斯懷有深刻的懷疑。……我也不信任其動機,在我看來,蘇聯的動機似與我國的自由觀念毫無關聯,而一味只想挑撥離間”。在談判過程中,英法對蘇聯的提議要么拒絕,要么擱置一邊,而且英法還故意拖延會期,75天的三國談判其中59天被英法耽擱。在具體問題上,英法則固執己見,不肯讓步,如對蘇軍戰時穿越其東歐鄰國國境與德國作戰這一合情合理的建議,英法認為蘇聯的動機不純,其實質是藉機擴大其勢力範圍因此加以拒絕。此外,在談判中,英法只派出了一些次要人物參加,而此前,英國首相曾三次前往德國會見希特勒,相比之下,這只能讓人相信,英法不重視與蘇聯的談判。對於英法談判中的種種懷疑和不信任,蘇聯方面十分不滿,並且對英法的談判動機表示懷疑。蘇駐英大使麥斯基曾表示:張伯倫希望談判失敗,他使談判進行下去只是為了封住反對派的口。在談判中,蘇聯又得知英國仍在秘密與德國會談,而談判桌上英法遲遲不願對蘇聯及其周邊國家作出安全保證,這就使蘇聯認定英法有勾結德國,禍水東引的企圖。所以,針對英法的種種“叛賣”行徑,蘇聯也以牙還牙,在談判中採取了寸土不讓的原則,如在定義間接侵略問題上,在戰時蘇軍穿越波蘭、羅馬尼亞領土等問題上,蘇聯與英法針鋒相對,決不妥協。於是,三國談判陷入了僵局,雙方儘管存在著反對法西斯這個大同,卻無法在具體條款這些小異上達成一致,最終導致談判的破裂。 

第三,德國的高價拉攏和破壞,這也是使得英,法,蘇三國談判失敗的重要原因。當1939年3月,希特勒德國吞併捷克後,確定其下一個進攻對象就是波蘭。為此,希特勒批准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計畫於9月1日進攻波蘭,目標直指波蘭的盟國英國和法國。這就表明希特勒將挑起世界大戰,其敵人首先將會是英國和法國。不過,希特勒認為要進攻波蘭並取得勝利,就要吸取德國在一次大戰中的教訓,避免兩線作戰,要爭取孤立波蘭。所以,當希特勒得知蘇聯於4月17日正式提出英、法、蘇三國結盟的八點建議後,十分不安。他深知,一旦該建議落實,德國將同時處於東西兩線對蘇和對英法作戰的不利地位。因此,希特勒千方百計地破壞英、法、蘇結成反德同盟。希特勒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是再次製造慕尼黑陰謀,中立英法和蘇聯,使之在德國占領波蘭之時袖手旁觀。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一方面,德國表示願意與英國談判來解決問題,而英國此時仍未完全放棄綏靖主義政策,對此是求之不得。所以,從1939.5—1939.8,德英進行了秘密談判,會談中,雙方就瓜分世界市場、劃分生存空間、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儘管英國在殖民地問題上作了讓步,但由於德英在世界市場和爭霸歐洲等問題上矛盾尖銳,雙方未能最終達成協定。雖然如此,英德談判還是分散了英國的注意力,使之對德心存幻想而無法專注於英、法、蘇三國談判,同時也大大增加了蘇聯對英國的不信任,正如英國外交官哈維所言,“這件事很可能使同蘇聯的談判受到嚴重的損害,在這個國家裡我們的誠意已不再是無懈可擊的而是容易受人懷疑的”。

另一方面,希特勒決定要穩住蘇聯。5月23日,在一次軍事會議上,希特勒曾表示“不管多高的代價,都必須使俄國的中立實現”。到7月份,德國政府看到離發動戰爭的日期已越來越近,便加緊出高價拉攏蘇聯。7月21日,德國政府向蘇聯表示“德國在東方的政策已採取完全不同的方針,根本不存在威脅蘇聯的問題”,“德國的政策是針對英國的”。8月3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向蘇聯駐德國使館代辦阿斯塔霍夫表示:蘇德之間從波羅的海到裏海的整個空間距離上不存在無法解決的問題,並建議就劃分該地區的勢力範圍達成協定,簽訂相應的“秘密議定書”。里賓特洛甫還承諾他願為此訪問莫斯科,以解決蘇德關係問題。

這段時間,正好是蘇、英、法談判處於僵局,蘇聯對談判基本失去信心的時候,在遠東地區。日本和蘇聯又發生了武裝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對蘇聯許諾了如此優厚的條件,既保證其中立與安全,又願意將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和東南歐按“兩國完全滿意的方式解決”。可以說,英法不願意給蘇聯的東西,希特勒卻給了它。這些東西無疑對蘇聯而言是有極大吸引力的。此後,德蘇兩國迅速靠攏,希特勒與史達林多次通電錶示雙方願意改善關係,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8月23日,蘇德雙方終於在莫斯科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有效期為10年。前者規定:締約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在彼此間進行任何武力行動,任何侵略行為或任何攻擊;締約國一方與第三國交戰,另一方不得援助第三國。而後者則劃分了蘇德在東歐地區的各自勢力範圍。該條約的簽署意味著英、法、蘇三國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已無可能,而德國則基本上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標,即中立蘇聯,孤立波蘭,破壞莫斯科談判。 

最後,波蘭和東歐小國的竭力阻撓,人為地設定障礙也是談判無法成功的一個客觀原因。眾所周知,與德國接壤的波蘭是納粹德國的直接進攻目標,也因此成為了英、法、蘇建立安全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然而,值此國家危難之際,波蘭政府出於歷史傳統原因和意識形態上的偏見,只想在德國和蘇聯之間保持等距離外交關係,只願接受英法對它的保證而不願接受蘇聯提供的保證,更不願同意蘇軍開入波蘭領土與德國作戰。為此,波蘭外長貝克曾多次警告英法,反對與俄國合作。他認為,任何包括俄國的安排都會引起德國的強烈反應並導致爆炸性的結果。甚至到了最後時刻,連英法都意識到了形勢的危險性,試圖勸說波蘭政府接受蘇聯的安全保證,但直至8月20日,波軍參謀長告訴英國駐華沙武官說:“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同意蘇軍進入波蘭”。波蘭政府這種毫不妥協的態度使得軍事談判達成協定的最後一線希望也宣告破滅了。

1939年的歐洲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英法、德國和蘇聯三足鼎立,在客觀上保持著歐洲的均勢與和平。不過,從自身的最大利益出發,各國又都在主觀上設法打破這種均勢與平衡,爭取最有利於自身的局面。英法的目標是聯合蘇聯,牽制德國,使其不敢放手侵略從而危及自身的利益。而德國的目標則是拉攏蘇聯,使其在未來的衝突中保持中立,這樣德國在發動戰爭時便可無後顧之憂。所以,能否維持歐洲和平,蘇聯的決定便是至關重要的了。儘管蘇聯原本是願意與英法合作,制止德國侵略,從而保證自身的安全,然而英法出於種種原因遲遲不願為與蘇結盟付出應有的努力和代價,而德國卻不失時機地給予了蘇聯所需要的一切,最後導致蘇聯與德國牽手。

反法西斯集體安全體系始終未能在戰前建立,這一結果無疑是加速了二戰的爆發。英、法、蘇注定要在經歷了一系列血與火的教訓,走了一大段彎路之後,才於1941年下半年再次走到了一起,建立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