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9年

1059年

1059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己亥年(豬年);契丹清寧五年;北宋嘉祐四年;西夏奲都三年;越南彰聖嘉慶元年;日本康平二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四開始。

大事記

拜占庭皇帝艾薩克一世讓位給君士坦丁十世

(圖)蔡襄蔡襄

伊薩克一世·科穆寧(希臘語:Ισα?κιο? Α' Κομνην??,約1005年-1060年),是拜占庭帝國科穆寧王朝的第一個皇帝(1057年—1059年在位)。在小亞細亞擁有地產的君士坦丁堡權貴於1057年反叛並推翻了皇帝米海爾六世,使伊薩克·科穆寧登上皇位。他致力於削弱君士坦丁堡世俗與宗教權貴的勢力。伊薩克一世限制修道院占有土地並打算沒收部分教會財產的做法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爾·克魯拉里烏斯的激烈反對。1058年11月8日,伊薩克一世下令逮捕了米海爾·克魯拉里烏斯;後者不久去世,其牧首職位並未解除。伊薩克一世曾擊退威脅帝國北方邊境的佩切涅格人。1059年,以拜占庭歷史學家米海爾·普塞爾烏斯為首的貴族集團迫使伊薩克一世退位。1061年因病於其隱居的修道院中去世。

西夏毅宗開始參政

西夏毅宗李諒祚(1047年—1067年)是西夏第二位皇帝(1048年——1067年在位)。夏景宗私生子,生母沒藏氏,党項族人。1048年,景宗被殺,毅宗以一歲幼齡繼位,其母沒藏太后及其家族專權。即位次年(1049年),遼國乘景宗新喪之機,與西夏爆發遼夏第二次賀蘭山之戰,西夏大敗,損失慘重,向遼稱臣。福聖承道四年(1056年),太后被殺,舅沒藏訛龐執政。十二歲開始預政。都五年(1061年),訛龐父子密謀害他,遂殺訛龐及皇后(訛龐之女),立梁氏為後,親掌國政。廢行蕃禮,改用漢儀;並增設各部尚書、侍郎等多種官職,以完善中央行政體制。調整州軍,以加強對地方統治。這些措施使皇帝對軍政權力的控制得到加強。他連年對宋用兵,攻掠臨近州縣。先後收降吐蕃首領瞎氈的兒子木征和青唐吐蕃部。後期注意修好與遼、宋關係,減少戰役。1066年,在與北宋作戰時受箭傷,次年死,享年僅21歲,諡號昭英皇帝。

中國王安石寫《上宗仁皇帝言事書》請求變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中國江西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陽村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中國蔡襄著《荔枝譜》,是中國第一部專門寫荔枝的書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北宋興化仙遊(今中國福建省仙遊縣)人。中國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蔡襄生於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蔡襄的父親蔡琇初為仙遊縣楓亭驛農民,曾擔任泉州吏員。蔡襄母親盧氏為惠安縣德普里(今泉港區後龍鎮)圭峰村名士盧仁之女。宋仁宗天聖年間進士,先後擔任過北宋朝廷的諫官和史官,並多次出任杭州、泉州和福州等地的知府。蔡襄為官剛直敢諫,宋仁宗景祐年間,范仲淹、歐陽修、余靖、尹洙四人因為發表議論朝政腐敗的言論被貶黜,蔡襄為此作《四賢一不肖詩》聲援范、歐陽等人。在擔任權知泉州事時,蔡襄主持建造了跨海的萬安橋(後來改稱洛陽橋),極大地方便了周邊地區的交通往來。蔡襄也是一位茶學專家,他撰寫的《茶錄》是繼唐代陸羽《茶經》之後的又一部重要的茶學專著。

(圖)洛陽橋洛陽橋

中國福建泉州洛陽橋建成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洛陽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二月,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中間歷有修整。宋、元、明、清期間都有維修。 1932年蔡廷鍇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至1996年10月,中國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

出生

宋朝將軍宗澤出生
宗澤(1060年-1128年),字汝霖,浙江義烏人,中國宋朝著名將領,宋高宗時任東京留守兼知開封府,重用岳飛北伐,並多次請高宗遷回開封未果,最後因不能擊敗金朝軍隊,氣憤憂鬱而死。宗澤早年家貧,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中進士,歷任館陶縣尉和龍游、膠水、掖縣縣令等職。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因反對宋金海上之盟,自請去職不得,軟禁於鎮江。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出任磁州知州,不久升任河北義兵都總管,率領當地民軍屢敗金兵。時康王趙構赴金議和,途經磁州時被宗澤諫止。當年底,趙構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宗澤副之。

逝世

北宋儒學家胡瑗逝世

(圖)北宋儒學家胡瑗北宋儒學家胡瑗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因世居安定堡,故世稱安定先生。宋代理學先聲。世居陝西路安定堡(陝西省子長縣),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參軍,遷居泰州海陵。父親胡訥官寧海軍節度推官。胡瑗生於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幼年“家貧無以自給”,七歲能文,曾遊學于山東泰山苦讀十年,“食不甘味,宿不安枕”,每得家書見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澗,與孫復、石介是同學。王安石譽之為“天下豪傑魁”。“是時禮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隨才高下而修飾之。人遇之雖不識,皆知為先生弟子也。”。胡瑗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開宋代理學之先河,對於王安石後來的熙寧變法,有決定性的影響,其弟子之眾對於王安石是一股很大的牽制力量。熙寧二年宋神宗問:“胡瑗與王安石孰優”胡瑗高弟劉彝答:“臣師胡瑗以道德仁義教東南諸生,時王安石方在場屋中,修進士業……”又說:“今學者明夫聖人體用,以為政教之本,皆臣師之功,非安石比也”。著作有《周易口義》、《洪範口義》,皆收入清初《四庫全書》。

北宋思想家李覯逝世
李覯(1009~1059) 北宋思想家詩人。字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南城在盱江邊,李覯在此地創建盱江書院,故世稱盱江先生。他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仁宗皇祐初(1049),范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後為直講。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慾的說教,認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提出了一些發展經濟的辦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論文》詩中寫道: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雲。若見江魚須慟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可見他有意避免意熟辭陳而力求生新,別闢蹊徑。他作詩師法皮(日休)陸(龜蒙)、以中興詩道自命。如《獲稻》、《鄉思》、《苦雨初霽》、《讀長恨辭》等詩,清新可誦。《方平》、《璧月》、《梁帝》、《送僧游廬山》、《憶錢塘江》諸絕句,王士□《居易錄》以為風致似義山。但集中通體完善的詩並不很多。李覯的文章實較詩為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