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遼寧省等地。

達斡爾族居住地最早記載為討浯兒河(今洮兒河),明初遷往黑龍江以北;17世紀中葉因中俄邊疆戰事,清政府為鞏固後方,達斡爾族最初遷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貝加爾一帶。後因清政府徵調青壯年駐防東北和新疆邊境城鎮,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分布的狀況。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達斡爾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原文字已丟失,現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達斡爾族能征善戰,後金為入關鞏固後方,三征索倫,故有俗語“索倫騎射甲天下”。清朝內外戰爭均有達斡爾將領參與。抗日戰爭時期,為東北地區抗日做出傑出貢獻。達斡爾族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音樂有山歌、對口唱和舞詞等多鐘形式。

基本信息

名稱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次年即征服黑龍江中游薩哈連部,當時達斡爾或以地區被稱為薩哈連(滿語對黑龍江的稱呼),或以貢物特點稱為薩哈爾察(滿語譯音意為黑貂)部,或與鄂溫克等泛稱為索倫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現“打虎兒”的譯名,以後又常譯為“達胡爾”、“達虎里”、“達呼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

歷史

起源

達斡爾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失傳,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歷史較難考究。但是根據達斡爾族傳說及達斡爾人與契丹人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對比研究,史學家大多認為達斡爾族屬遼代契丹的後裔,而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達斡爾族是由當地土著先民發展而來。利用DNA技術的相關實驗表明,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

遼朝滅亡以後,達斡爾族的先民遷徙到黑龍江以北。

清朝

1640年8月,清朝政府將在征服索倫部戰爭中俘獲的壯丁、婦女幼小共5673人均隸入八旗,編為牛錄。此後,清朝陸續將歸附內遷的達斡爾人編為牛錄。布特哈的達斡爾人編為都博淺、莫日登、訥莫爾3個扎蘭(清朝八旗軍事單位,連或隊之義),將鄂溫克族編為5個阿巴(獵區),隸屬於齊齊哈爾總管衙門管轄。

17世紀中葉,達斡爾族的先民分布在外興安嶺以南精奇里江流域河谷與東起牛滿江,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龍江北岸河谷地帶。因沙俄殖民者入侵和清政府對該民族統治的加強而南遷至嫩江流域,大興安嶺和嫩江流域就成了達斡爾人的故鄉。後來,由於清政府徵調達斡爾族青壯年駐防東北地區及西北邊境城鎮,有一部分達斡爾人徙居呼倫貝爾、璦琿及新疆塔城。

1643年,沙俄瓦西里·波雅科夫等哥薩克人,第一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最先闖入中國精奇里江達斡爾族居住區,遭到達斡爾族居民的堅決回擊,迫使哥薩克匪徒狼狽逃竄。

1651年,哈巴羅夫又率領沙俄軍再次入侵黑龍江。當到達桂古達爾達斡爾族聯防城時,威脅居民向沙皇繳納“毛皮貢賦”,達斡爾族首領桂古達爾義回答:“我們向中國順治皇帝進貢,哪有給你們的貢品?要我們交貢,除非我們戰鬥到最後一個人。”達斡爾族人抵抗了沙俄軍的進攻,661人英勇犧牲。

1684年,達斡爾族參加了反抗沙俄侵略的雅克薩之役。

1732年,清政府在達斡爾族3個扎蘭和鄂溫克族5個阿巴的基礎上正式組建了布特哈八旗。其中,達斡爾人聚居的都博淺扎蘭被編為鑲黃旗,莫日登扎蘭被編為正黃旗,訥莫爾扎蘭被編為正白旗。在璦琿、墨爾根、齊齊哈爾、呼倫貝爾、呼蘭等城駐防八旗官兵中,均有一定數量的達斡爾人。在齊齊哈爾、墨爾根、璦琿三座軍事重鎮的官兵中,“達呼里居數之半”。

近現代

1914年至1916年,齊齊哈爾的達斡爾族人民反對反動軍閥強行放荒招墾、霸占土地,在少郎和岱夫領導下,打豪強、抗官軍,進行了反壓迫鬥爭。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以後,達斡爾族人積極支持和參加抗日聯軍。達斡爾族船夫巴哈布多次協助抗聯隊伍搶渡嫩江、英勇犧牲。

1944年,新疆塔城地區的達斡爾族參加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三區革命,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46年1月,莫力達瓦獲得了解放,黨和人民政府在當地建立了布西旗人民政權,達斡爾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起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同年3月,布西旗改稱莫力達瓦旗。

1947年,農業區進行了土地改革,牧區也實行牧場公有,放牧自由。

1952年7月,中共黑龍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在龍江縣達斡爾族聚居的臥牛吐建立達斡爾族自治區。

1956年9月,齊齊哈爾市政府決定,將原龍江縣虎爾虎拉區、達呼店區、臥牛吐達斡爾族自治區以及榆樹屯等4個農村區合併,成立縣一級的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是中國現有的五個城市民族區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達斡爾民族區。

人口

總人口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 共有人口131992人。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達斡爾族總人口為13.24萬人,與10年前的'四普'相比,達斡爾族人口增加了1.09萬人,增長率為9.00%,平均年增長率0.83%。在達斡爾族人口中,城鎮人口有6.92萬人,占總人口的52.25%;鄉村人口6.32萬人,占總人口的47.75%。與10年前相比,達斡爾族城鎮人口比率下降了5.43個百分點。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達斡爾族15歲及15歲以上的人口中,已婚比例為70.39%,初婚比例為59.89%,再婚的人數占3.68%,離婚比率為1.67%,喪偶比例為5.15%。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間,全國達斡爾族出生人口為1090人(按長表推算),總和生育率為0.90。出生性別比為118.00,其中一孩出生性別比為145.95,二孩出生性別比為18.18,三孩出生性別比為150.00。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間,全國達斡爾族死亡人口為813人,其中:男性551人,女性262人。粗死亡率為6.15‰,其中男性為8.40‰,女性為3.94‰,嬰兒死亡率為14.19‰,預期壽命為66.80歲。

分布

主要人口分布 主要人口分布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達斡爾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 自治區、黑龍江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合計有122068人,這三個省(區)2010年達斡爾族人口占全國達斡爾族人口的92.48%,中國大陸的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分布有達斡爾族人口。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有達斡爾族人口41229人,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族聚居地呼倫貝爾市,2010年達斡爾族人口占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族人口的占90. 45% ,黑龍江省達斡爾族聚居地齊齊哈爾市,1982年該市達斡爾族人口占全省達斡爾族人口的70. 4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達斡爾族人口聚居地塔城地區,2010年占達斡爾族人口占全區達斡爾族人口的77. 55%。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達斡爾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共有12.08萬人,占達斡爾族總人口的91.24%。另外,達斡爾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區有遼寧和新疆。

性別構成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達斡爾族總人口中:男性6.57萬人,女性6.67萬人;性別比為98.51。

年齡構成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從各年齡段的人口比例看,少年兒童人口(0-14歲)比重為27.44%,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比重為69.30%,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占3.25%,與1990年相比,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了8.49個百分點,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分別增加了7.92和0.58個百分點。

教育情況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15歲及以上人口有9.61萬人,在15歲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人口0.33萬人,文盲人口比率為3.46%,其中男性成人文盲率為2.50%,女性成人文盲率為4.39%。與1990年相比,文盲人口減少了0.45萬人,文盲率下降了6.58%。6歲及以上人口12.22萬人,其中,受過國小以上(含國小)教育的占96.33%,受過國中以上(含國中)教育的占65.36%,受過高中及中專以上教育的占25.57%,受過大專、大學教育的占7.61%。平均受教育年數8.81年,比10年前增加1.22年。

經濟

農業

莫力達瓦旗是素有“大豆之鄉”的美譽。1978年,全旗糧食總產量突破1億斤。1983年被國家商業部確定為商品糧生產基地縣。1989年,跨入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的行列。2002年,莫力達瓦旗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億斤,是1978年1.37億斤的9.07倍,是1958年0.859億斤的14.46倍,是1949年0.575億斤的21.6倍。2005年,莫力達瓦旗生產糧食16.3億斤。

2005年,黑龍江省36個達斡爾族村的總播種面積達到36107公頃,其中種植糧食作物26881公頃,產糧113729噸;種植綠色特色經濟作物6831公頃,產量為8729噸;實現農業收入17062萬元,約占全年總收入的39.16%。

畜牧業

2005年,黑龍江省的達斡爾族村共飼養奶牛34142頭,飼養肉牛9351頭,飼養生豬41100頭,飼養肉羊40343隻,生產商品鮮奶74546噸,生產肉類3119噸,完成牧業產值19021萬元,占全年總收入的43.66%。在黑龍江省農村達斡爾族的經濟結構中,畜牧業收入已經遠遠超過農業收入而居第一位,莫力達瓦旗2004年,牲畜存欄114.5萬頭(只),大鵝飼養量達120萬隻。2005年,全旗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到了200.3萬頭。

工業

達斡爾族的工業經濟從無到有,由小變大,莫力達瓦旗的工業到1958年,發展土糖、印刷、木工等10餘家作坊式的工業企業。改革開放以後,莫力達瓦旗的地方工業生產領域擴大到食品加工、化工、建材、印刷、釀造、冶金、電力供應、供水、供熱等諸多行業,工業企業增加到40多家,湧現巴特罕、豆都、蒙興、蒙鵝等龍頭企業,培育出巴特罕啤酒等產品,工業資產總額增加到4億多元。建立了巴特罕工業園區、紅彥工業園區,2005年,全旗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6.23億元。

旅遊業

改革開放以後,以商貿、餐飲、娛樂、旅遊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獲得發展。達斡爾族聚居的嫩江兩岸,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具有發展旅遊業的區位優勢和特色資源優勢。有中國達斡爾民族園、金長城遺址、清代古墓、莫力達瓦山、拉哈新村等旅遊景點,其中金長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

社會結構

“哈拉”是達斡爾族的氏族組織,是以父系血緣關係為紐帶而結成的社會集團。每一個“哈拉”都有自己的聚居地,例如,“郭博勒哈拉”居住於精奇里江下游支流布丹河流域,“敖拉哈拉”聚居在精奇里江中游支流提拉登河流域等。屬於同一“哈拉”的人,均具有血緣關係,因而嚴格禁止通婚。各“哈拉”均有民主選舉的“哈拉達”(氏族首領),管理氏族內部事務。清朝末年,達斡爾人以“哈拉”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活動,是氏族組織共同生產、平均分配習俗的殘存。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哈拉”的規模日趨廣大,於是,一個“哈拉”又分為若干個“莫昆”。“莫昆”是達斡爾族的父系家族組織。每一個“莫昆”都有自己獨自的名稱,如“烏力斯莫昆”、“郭博勒莫昆”、“畢日揚莫昆”等。同一“莫昆”的人居住在同一個村落或相鄰的地方,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互相幫助的義務,也有收養孤兒、贍養孤寡老人的義務。所有“莫昆”內的成年男子都有權參加“莫昆”會議,它是家族的最高權力機構,負責選舉或撤換“莫昆達”(家族長)、商討家族內部生產和生活上的大事,處罰違反習慣法的家族成員等。

無論是“哈拉達”還是“莫昆達”,都是在為族人盡義務,沒有任何報酬,也不脫離勞動。元明清時期,中原王朝在達斡爾族居住的地區先後建立起自己的統治機構,“哈拉達”和“莫昆達”被任命為基層政權的行政首領,“哈拉”和“莫昆”除繼續履行其血緣組織的功能外,還擔負起基層行政組織的職能。

1640年8月,清朝政府將在征服索倫部戰爭中俘獲的壯丁、婦女幼小均隸入八旗,編為牛錄。此後,清朝為加強對達斡爾等族的管理,陸續將歸附內遷的達斡爾人編為牛錄。布特哈的達斡爾人編為都博淺、莫日登、訥莫爾3個扎蘭(清朝八旗軍事單位,連或隊之義),將鄂溫克族編為5個阿巴(獵區),隸屬於齊齊哈爾總管衙門管轄。扎蘭是在原先設立的牛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管理和軍事職能雙重特點的統治機構,它既仿效了滿洲八旗的甲喇、參領之制,又充分利用了達斡爾族社會原有的哈拉、莫昆制度,為日後布特哈八旗的組建奠定了基礎。

1732年,清政府在達斡爾族3個扎蘭和鄂溫克族5個阿巴的基礎上正式組建了布特哈八旗。其中,達斡爾人聚居的都博淺扎蘭被編為鑲黃旗,莫日登扎蘭被編為正黃旗,訥莫爾扎蘭被編為正白旗。

宗教信仰

主詞條:薩滿教

達斡爾族同其他阿爾泰語系各民族一樣,主要信奉薩滿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達斡爾人雖然受到過喇嘛教、道教和天主教的影響,並且也有人供奉過漢地的關帝神、娘娘神等神靈,但是外來的宗教和神祗均不足以破壞薩滿教的完整性和獨立性,沒有動搖傳統的薩滿教在達斡爾人精神文化中的原有地位。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薩滿教仍是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達斡爾人共同信仰的宗教。

在達斡爾語中,主持宗教活動的巫師通常被稱作“雅達乾”。由於漢語音譯的不同,“雅達乾”一詞又出現了“亞德乾”、“亦都罕”、“耶德根”等種種不同的寫法。信教的人們相信,雅德乾是神的代言人和人的保護者,他們具有特殊品格和神奇本領,能夠通神,為族眾求神驅鬼、占卜祭祀及消災祈福。雅達乾沒有特殊地位,不脫離生產,平時參加生產勞動,有事則替人跳神治病,主持宗教禮儀和祭祀活動,雅達乾沒有寺院廟宇之類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組織,始終保持著自然宗教原始古樸的特徵。

達斡爾族的薩滿教,尚保留著原始氏族社會的鮮明烙印。在達斡爾人中,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薩滿,叫“斡卓爾雅達乾”。這類巫師領有氏族祖先神,有法衣和神鼓等宗教用具。當疾病、家宅不安寧、孕婦難產、人死後沒有留下遺言等事發生時,薩滿便負責“轉達”神靈的幫助。“斡卓爾巴爾肯”是達斡爾族以氏族等血緣團體為單位供奉的祖神,以布剪成人形為偶像,供於西窗之下,平時不擺設供品。逢年過節之時,都要燒香上供,臘月三十晚上用豬肉或狍子肉、蕎麥米粥和酒獻祭。

達斡爾人供奉的神靈,種類和數量很多,有與農業相關聯的“嘎吉日巴爾肯”(土地神)、“巴那吉音”(土地神),有與畜牧業息息相關的“吉雅其巴爾肯”(富畜神),也有與漁獵經濟密切相關的“畢日給巴爾肯”(河神)、“白那查”(山神)和“巴特何巴爾肯”(獵神)。這些神靈的存在,說明薩滿教具有多神教的特點,反映出達斡爾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和偶像崇拜等傳統信仰。

服飾

在清代及清代以前,達斡爾族保持著以皮衣為主的傳統服飾文化。男子服裝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人們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更換不同種類的衣服。在漫冬季,男人們穿的皮袍多採用立冬至春節前後的獸皮或牲畜皮製作,春秋兩季,男子們穿一種長至膝蓋的皮袍,叫“哈日密”。這種皮袍採用春、夏或秋初的狍皮製作。由於缺少布匹,男子們一年四季都穿皮褲。男人們頭上戴的帽子種類較多,有冬天戴的皮帽,春秋時戴的氈帽,夏天戴的草帽,見客時戴的禮帽,鄭重場合戴的官帽,狩獵時戴的狍頭皮帽,等等。腳穿“奇卡米”(用袍皮、鹿皮作的靴子)、“斡洛奇”(布靿布底或皮底的便靴)或靰鞡。

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顏色以藍為主。冬季穿“奇卡米”;夏天穿白布襪子、花鞋。年節或者喜慶時穿各色繡花的綢緞衣服,外面套的斜襟坎肩叫“奧勒情”,與清朝滿族樣式基本相同,內吊皮里,外加緞面。

清末以後,達斡爾族的傳統狩獵經濟日漸萎縮,當地的陸路交通和商品經濟日漸發達,布匹綢緞得以大批量運入,皮革製品在達斡爾族傳統服飾習俗中的主導地位不復存在。布匹、綢緞、棉毛製品逐漸取代了皮質服裝。同時,服裝的式樣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後,達斡爾族其日常穿的衣裝鞋帽與當地其他民族大致相同。

達斡爾族服飾歷史上深受周邊民族的影響,長袍形制與滿族旗袍相似。清末以前都穿獸皮衣服,民國以後,棉、布、綢緞長袍成為達斡爾族主要裝束,立領、右衽、大襟,著皮褲或布褲,老年人歡外套坎肩。男子長袍衣領、袖口有很寬的滾邊,邊上繡有圖案,衣領以下的右斜襟也有寬襟邊,用多道淺色條布組成。束寬腰帶,腰帶用皮或布製成,上面掛有菸具。婦女長袍外有時加外套或坎肩,襟邊、袖口、領口、下擺等處多繡精美圖案,襟邊袖管鑲有寬窄兩道邊飾,上繡花紋。老年人長袍寬大,年輕人偏窄瘦。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狍腿皮靴子【簡介】: 達斡爾族傳統皮靴“奇卡米”。用犴皮和冬季獵獲的狍皮製作。狍皮要經過室內陰乾、反覆搓揉熟制。把毛色美麗的前腿皮毛朝外後,按毛紋、色澤搭配好,然後用獸筋線縫合拼接成靴面靴靿,再用熟軟的犴皮製作靴底。在靴靿上縫兩條皮帶子繫緊,以便保暖,雪也不易入內。此靴輕巧、暖和、防滑,在雪地上行走不出聲音,適用於寒冷冬季和狩獵時穿用。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狍皮套褲【簡介】: 達斡爾族傳統皮套褲。皮質,上端有帶,繫於腰部。冬季穿毛朝外且厚、夏秋季穿去了毛且薄的皮套褲。達斡爾族曾長期從事狩獵業和畜牧業,因此過去都穿皮製衣服。

達斡爾族團花綠緞女夾袍【簡介】:達斡爾族傳統女服。綠色暗團花緞面長袍,小立領大襟右衽。布里。一般在春末、夏、秋初季穿著。婦女一般不系腰帶,愛佩戴緞料繡花荷包和手帕,穿繡花鞋。達斡爾族曾長期從事狩獵業和畜牧業。清代以前,以皮質袍服為主。清代中期以後,棉、綢緞等紡織品輸入漸多。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

姓氏

達斡爾人傳統姓氏成為“哈勒”、“莫昆”。

“哈勒”源於氏族社會,多以祖先最初在黑龍江流域居住地的山河等名稱為名,如鄂嫩哈勒源於居住地鄂嫩河流域,精奇里哈勒源於居住地精奇里江。

“莫昆”源於家族,多以祖先的名字或居住地名稱為名,如色布奇莫昆源出居住地精奇里江西色布奇山峰。此外,還有以所居住村屯來劃分莫昆的。

清代文獻記載,達斡爾族原有“哈拉”三十餘個,“莫昆”六十餘個,後部分“哈拉”併入較大“哈拉”,一些併入“莫昆”中,加上漢字書寫有誤、歷史原因,大部分消失,截止2015年7月,主要“哈拉”二十餘個,“莫昆”三十餘個。

因新疆地區達斡爾族部分未簡化,沒有準確統計,故簡化姓氏不詳。

語言文字

語言

達斡爾族有自己獨立的語言,達斡爾語是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達斡爾語與蒙古語族的其他親系語友的語言有許多共同的語法特點和相同、相近似的辭彙。由於居住分散,達斡爾語形成了布特哈、齊齊哈爾和新疆、訥謨爾4種方言,但語音、辭彙、語法的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達斡爾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和古代契丹人、奚人等有著較近的遺傳基因。

達斡爾語屬粘著語,構詞方法主要有派生法和複合法。除布里亞特語和卡爾梅克語外,達斡爾語是蒙古語族內部與蒙古語最相近的語言。

文字

達斡爾在遼代使用契丹文後由於戰亂及民族壓迫等原因而失傳,文人階層自康熙初年開始學習使用滿文,在清代形成了以滿文字母為基礎的達呼爾文,留下了《巡邊記》等對中國東北國界確定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獻,該文獻現保存在哈爾濱。清晚期,達斡爾族人開始學習使用漢文,解放後,隨著漢文教育的普及,廣大達斡爾族人民民眾大多知曉漢文並能使用。達斡爾文在習慣上拼寫達斡爾語,“滿文字母記音”。

有學者研究指出,達斡爾族曾在清朝使用過一種帶有輔助性質的文字,即滿文字母的達斡爾文。它是一種借用滿文字母來音寫達斡爾語的文字,產生於19世紀30年代。

20世紀曾出現郭道甫、欽同普、德古來等人分別用在拉丁字母和俄文字母基礎上創製的達斡爾文,但由於中國的戰亂環境等因素均未大面積推廣。

建國後在國家的主持下創製以俄文字母為基礎的達斡爾文,並編寫出版不少的教材及翻譯著作。但由於文革等極端因素的影響而停止,未能推廣。

改革開放後,出現恩和巴圖等的記音符方案和烏珠爾的標音符(省略不清元音)拼寫方案,但未被國家認定為標準文字。

現使用拉丁達斡爾文字(以標音符為主體吸收記音符的優點,綜合了主要方言區發音方法)套用日益廣泛普及。

例如:“達斡爾”拼寫法,Daghur【拉丁達斡爾文】, (Daor【記音符】,Dagur【標音符】)

文學

達斡爾族有極為豐富的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謎語、祝讚詞、民歌和民間舞蹈歌詞在內的民間文學作品,不僅題材廣泛,而且其內容豐富,全面地反映了達斡爾族人民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是其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藝術再現。

民間故事是達斡爾族民間文學作品中數量最豐富的一種體裁。有人物故事,例如《阿波卡提莫日根》、《德布庫的傳說》;有動物故事,例如《套嘎沁脫險》;有生活故事,例如《阿拉塔尼莫日根》,有薩滿故事,例如《尼桑薩滿的傳說》、《德莫日根和齊尼花哈托》;有“莽蓋”故事,例如《去殺莽蓋》、《天神戰勝莽蓋》。“莽蓋”在中國北方各民族民間文學作品中經常以反面典型的面目出現,是一個半人半獸、肢體龐大、形象怪異的害人巨魔,也是自然力和社會惡勢力的代表。與“莽蓋”進行鬥爭的故事,寄託了達斡爾族人民征服自然、戰勝惡勢力的願望。

神話是達斡爾族民間文學作品中產生最早的民間文學體裁之一。有些神話反映了達斡爾人對自然的探索以及對天體的認識。古代的達斡爾人認為天體是圓的,由大地上的仙鶴用一隻腳支撐著。當每隔三年仙鶴換一次腳時,大地便會發生地震。《天為什麼下雨和降雪》中講:人類食用的油和面是由天神“騰格日”賜給的,由於人們對食物不珍惜,天神便不再供給人類油和面,只給下雨和降雪,反映了古代達斡爾人的天體崇拜觀念和薩滿教信仰。有些神話講述人類的起源,如天神下凡、捏泥土造人的經過,其情節與漢族的女媧摶土造人神話頗為相似;有的神話講述了仙女與獵人成親並繁衍後代的瑰麗幻想,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有的神話講述了人與動物結合併生兒育女的神奇故事,充滿圖騰主義。

民間傳說是達斡爾族文學作品中較為豐富的種類之一,有關於民族、部落和氏族源流、歷史人物和事件、鄉土風俗和文物古蹟的來歷等多方面的民間傳說。《薩吉哈勒迪汗的傳說》是一則歷史傳說,講述了達斡爾先民之部長薩吉哈勒迪汗兵敗後率眾北遷的歷史過程,這與遼朝滅亡以後一部分契丹人北遷的史實相吻合。這類歷史傳說為後人了解早期達斡爾人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情況提供了鑰匙。《吃鹿胎的傳說》和《獾子油的傳說》分別講述了達斡爾族獵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發現鹿胎和獾子油藥用價值的經過。

達斡爾族傳統民歌多具有短小精悍、樸素簡明的特點。有些民歌的詞雖然是多段的,但是它的音樂結構卻是由一句、二句或四句組成的。例如,《青蛙誇口》就是由一句組成的民歌,它靠樂節的多次反覆完成樂思。

達斡爾族民歌的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涉及到達斡爾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精神文化、風俗習慣等都在民歌中有所反映。從體裁上劃分,達斡爾族民歌大致可以分為“扎恩達勒”(山歌)、“哈肯麥”歌曲(舞蹈歌)、“烏欽”(敘事歌曲)、“雅達乾伊若”(薩滿歌曲)以及遊戲歌、儀式歌等。其表現內容、調式結構和旋律各具特點。

藝術

樂舞

“烏欽”是流傳在達斡爾族民間的一種吟頌體韻律詩,多以四行詩為一段,講究押頭腳二韻和句式對稱,結構嚴謹,用詞凝練簡潔,吟頌起來音律和諧,富有音樂節奏感。“烏欽”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反映生產勞動的“烏欽”,例如《少郎與岱夫》、《在兵營》等;有反映社會生活的“烏欽”,例如《酒歌》、《赴甘珠爾廟會》、《悔人歌》等;也有反映宗教信仰的“烏欽”,例如《祭祀歌 》等。“烏欽”比較全面地表達了達斡爾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客觀真實地再現了達斡爾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達斡爾族的民間音樂曲調優美,動人心弦,具有獨特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表現手法。由於受生產方式、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語言特點的影響,達斡爾族音樂的調式和旋律均有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在達斡爾族的民間藝術中,民間歌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達斡爾族音樂的風格和特點,集中地體現在民間歌曲方面。其民歌具有節拍嚴整,結構方整,句讀明晰的鮮明特點。其調式建立在五聲音階基礎之上,其中以宮調式民歌的數量為最多。其次是徵調式民歌以及羽調式民歌,二者的數量大體相同,在數量上沒有宮調式民歌多,卻具備了達斡爾族音樂優美別致、剛健明亮的基本特點。在達斡爾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間舞蹈歌“哈肯麥”中才有商調式,因此其數量很少。商調式民歌音調淳樸委婉,節奏柔和平緩,大多具有小調色彩。角調式民歌節奏明快,句讀清晰可辨,在過去大多用於歌唱祭祀神靈,因此角調式民歌僅見於薩滿歌曲中而數量最少。

達斡爾人有著圍繞篝火集體跳舞的傳統習慣。這種民間舞蹈,達斡爾人稱之為“路日給勒”(魯日歌樂)。“路日給勒”的表演形式,開始時多為二人相對慢舞,中間為表演性的或敘事性的穿插,結尾是高潮迭起、活潑歡快的賽舞。傳統的“路日給勒”無器樂伴奏,由表演者用高亢洪亮、此起彼伏的呼號聲或節拍鮮明嚴整的民歌伴舞。常見的呼語性襯詞有“阿罕拜、阿罕拜”、“哲黑哲、哲黑哲 ”、“德乎德乎達”、“哈莫、哈莫”等數十種。而有些用於伴唱伴舞的呼號聲顯然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例如“哈莫”(熊的吼聲)、“格庫”(布穀鳥的叫聲)、“珠餵”(呼喚鷹的聲音)等。

達斡爾族舞詞的種類有很多,如《魚》、《鹿》、《齊尼花如》、《美路列》、《過河摘野菜》等,反映了達斡爾族獨具特色的審美觀念和渾厚真摯的思想感情。達斡爾族的傳統舞詞以二拍或四拍居多,也有三拍或六拍乃至五拍者,但是在節奏上大都要求對稱統一,便於舞蹈。在達斡爾族人中,薩滿舞也曾廣為流傳。在請神治病、預祝豐收或舉行氏族集會和宗教集會時,可見薩滿的舞蹈表演。薩滿舞有單面鼓和腰鈴伴奏,獨具特色。

達斡爾族婦女中流行著一種民間樂器--“木庫連”,它的構造簡單,但很嬌嫩,她們從來不借給人使用。後來漸漸在男人中也出現了“木庫連”彈奏手女,多數達斡爾族男女青年就是通過“木庫連”談情說愛的。

習俗

民居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樑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牆,里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臥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一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採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一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俗稱“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磚瓦房正日益增多,不過,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

傳統節日

阿涅節,是達斡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從進入臘月開始,人們便開始阿涅節而忙碌,準備過年用的各種食品。

庫木勒節,庫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結隊的達斡爾族男女老少,深懷感恩之心,興高采烈地去採集柳蒿芽並歡歌勁舞。舉行傳統的體育競賽,其樂融融。

抹黑節(闊德格·烏都日),正月十六為抹黑日,是達斡爾族傳統節日之一,達斡爾族的“闊德格·烏都日”來源於達斡爾族春節,達斡爾族視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節。

婚俗

達斡爾人對男婚女嫁非常重視,形成了內容豐富、特色獨具的傳統婚姻習俗。一夫一妻制婚姻,在達斡爾族中產生很早,並一直傳承到今天。歷史上,達斡爾族實行並不嚴格的族內婚,通婚範圍主要在本民族內部,即以異姓成員為通婚對象。後來,由於與鄂溫克族、蒙古族、滿族、鄂倫春族和漢族等民族長期相鄰而居,,同其他民族之間的通婚也得到允許。氏族外婚制度是達斡爾族婚姻習俗方面的又一項基本制度。同一哈拉(氏族)、莫昆(家族)的男女因為有血緣關係、為同一父系祖先的後代而嚴格禁止互相通婚。為保持親戚間穩定的倫理關係,達斡爾人雖然允許部分有親屬關係的人通婚,但是要求雙方輩分必須相同,嚴格實行同輩婚。同時,入贅婚比較普遍。男人入贅女方後,所生子女仍屬父親的“哈拉”,女婿在岳父家只從事勞動,並無繼承女方財產的權利。

新中國成立前,達斡爾族的封建禮教和道德觀念根深蒂固,父母包辦婚姻被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青年人沒有自行選擇配偶的權利,也不能進行自由的婚前社交活動。其傳統婚姻習俗,通常包括擇偶、定親、過禮、結婚等程式。人們選擇配偶講究年貌相當、門當戶對。在年齡方面要求男女雙方大致相近,男方與女方同歲或比女方大一歲至三歲均可。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婚姻法》的頒布和實施,傳統婚俗中的封建包辦、買賣婚姻被徹底廢除,青年男女可以通過自由戀愛為自己選擇稱心如意的配偶。

住屋形式

達斡爾族傳統房屋建築的主要形式叫“雅曾格日”,是一種起脊式的、土木結構的草正房。達斡爾族的草正房以兩間的居多,其次是三間的,住五間的較少。達斡爾人講究住屋與廚房分離布局的習尚。

如果是兩間房,則以西屋為居室,以東屋為廚房;如果是三間房,通常以中間屋為廚房,東西兩間住人。居室內南西北三面盤有相連的火炕,俗稱“彎字炕”。

達斡爾族家庭一般不設火爐,秋冬季節防寒保暖靠火炕。達斡爾人在廚房北牆處,盤有一個池式火炕,叫“額魯格”,用來乾燥糧食。達斡爾族的草正房舒適講究,寬敞明亮,堅固耐用,冬暖夏涼,以多窗著稱。一座兩間的草正房,西屋南牆有三扇窗,西牆有兩扇窗,東屋房門兩側各有一扇窗,共有七扇窗。

如果是三間的草正房,通常有窗十一扇。窗多不僅擴大了採光面積,而且有利於空氣的流通,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天棚和四壁上面裝飾著雞、鳳、鵪鶉以及狩獵等各種圖案、剪紙,有的直接把雉羽、帶花絲的皮毛貼在牆上,作為點綴。

日常禮儀

以敬老、互助和好客為佳風。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部份。客人來訪,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奶製品熱情招持,若是貴客臨門,還要增加“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無論誰家宰殺牲,都要選出好的肉分贈給鄰居和親友,狩獵或捕魚歸來,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家裡來了客人,即便生活貧困,也樂於設法款待。

體育活動

悠久的漁獵生活,造就了達斡爾族獨具特色的民間體育,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體育活動,強化了達斡爾人的剽悍性格。在達斡爾族民間體育活動中,有適應狩獵生產和抵禦外來敵人的武裝鬥爭需要而興起的射箭運動;有摔跤、扳棍、頸力賽等極為普及的體育活動。

狩獵業曾經是達斡爾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達斡爾人積累了許多狩獵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如下套子、設陷阱、放地箭、“打圍”、鷹獵等等。

20世紀初,在鉛子單響槍和鋼子步槍等現代化武器傳入達斡爾族地區之前,弓箭和扎槍是獵民們狩獵生產最主要的工具。這些工具原始、簡陋,命中率不高。為了保證人身安全、提高狩獵生產的效率,達斡爾人便逐漸摸索,形成了眾人集體圍獵,即“打圍”的狩獵生產方式。這種方式多以“哈拉”(氏族)為單位,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阿圍達”(圍獵長)統一指揮進行。具體方法就是參加圍獵的眾人按圓形分布,把預定的獵場包圍後,慢慢搜尋前進,逐漸縮小包圍圈,最後將被圍困的貂、狍、鹿、野豬等動物射殺。

• 鷹獵

鷹獵是另外一種非常有效的狩獵方式,多在雪後的清晨進行。屆時獵人腳跨駿馬,左臂托舉獵鷹,尋游於雪野山林之中。發現野雞、野兔等小型禽鳥動物後,便令獵鷹迅速出擊,準確而有效。鷹獵的收穫量雖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種生產勞動,又是一項饒有風趣的體育娛樂活動,因而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擁有一隻聰明伶俐、敏捷強悍的獵鷹也成為獵人的驕傲與自豪。

• 摔跤

阿西爾達斡爾民族自治鄉被人們譽為“摔跤之鄉”,新疆很多摔跤明星都是從這裡升起的。除摔跤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的活動外,勁力也是新疆達斡爾族民眾十分喜歡的一項遊戲活動,因不受場地和用具的限制,常常是人們在茶餘飯後或是節假日娛樂的項目之一。

• 頸力比賽

頸力比賽達斡爾民間最常見的一種體育娛樂項目。頸力比賽類似拔河,與藏族民間進行“押呷”比賽基本相同。由於使用器材簡單,場地隨意,娛樂性強,隨時都可以進行,因此具有廣泛的民眾性。

• 曲棍球

達斡爾族語稱曲棍球為“波列”,稱曲棍為“波依闊”。一般已習慣“波依闊”即代表曲棍球運動。是一項達斡爾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的體育項目,最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

曲棍球在達斡爾族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數百年前便開始流傳於達斡爾族民間。據考證:早在遼代契丹人中,曾盛行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體育活動--波列,而“波列”就是達斡爾族現代的曲棍球。

新中國成立後,傳統的曲棍球運動在達斡爾族居住的城鄉得到了廣泛的開展,並被列為國家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1975年,莫力達瓦旗成立了以達斡爾族運動員為主的業餘曲棍球隊,這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縣級地方球隊,也是中國第一支專業曲棍球隊。該曲棍球隊在全國性比賽中多次奪得冠軍。1982年,以達斡爾族球員為主力隊員的中國曲棍球隊,在巴基斯坦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杯曲棍球比賽中奪得第三名,在國際曲壇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紅旗,為中國爭得了榮譽。1989年,國家體委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命名為“曲棍球之鄉”。

飲食

飲食習慣

達斡爾族的早期農業主要是種植稷子、蕎麥、燕麥、大麥等早熟作物,故主食方面有米食和麵食。米食以稷子米飯為主,分為兩種,一種是把稷子用鍋蒸熟,炕乾後碾成米叫“敖蘇莫” ,是熟稷子米,飯粒大而不粘連,有糊香味,是達斡爾人的主要飯食。另一種是直接碾成米叫“希基莫”,是生稷子米,顆粒較小稍有粘性,除作乾飯外可作粘粥,還可再壓成面作糕點。

麵食主要是蕎麥麵。蕎麥磨成麵粉後,傳統的吃法是壓蕎面(飠合) (飠各)澆野味肉湯,是最佳飲食,還可以烙蘇子餡的蕎麵餅。蕎麥磨成麵粉,過籮留下的顆粒叫“尼基”,可做粘粥食用。蕎麥蒸熟炕乾後碾成米叫“阿勒莫”,可以作飯食。

從民國年間開始,達斡爾人從漢族農民學會了種穀子、玉米、小麥、黃豆等農作物。早熟低產 作物逐步減少,新的糧食品種不斷增多。達斡爾人主食品種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小米、玉米、大米、白面已成為主食,吃油餅、麵條、饅頭、餃子等麵食多了起來。傳統的稷子米、蕎面、燕麥、蘇子等成為稀少的食品。

達斡爾族的副食品有肉類、奶食品、蔬菜和採集食品等種類。

特色飲食

白菜沫(辣菜沫,達語:音訥森努咖),是用新鮮的白菜葉和鹽、青辣椒、芹菜、蒜、香菜等配料碾壓成沫,口感微辣、清香,可以當鹹菜吃,還可燉菜吃,吃麵條可做鹵,用它可燉肉、燉豆腐、燉土豆。

白菜沫燉豆腐,是達斡爾族傳統的名菜,製作時把白菜葉和梗分開,菜葉做白菜沫、菜梗切後拌點辣椒淹鹹菜,也是達斡爾族傳統鹹菜,達語叫“克日切莫勒努哇”,即是鹹菜可以燉炒吃。

韭菜花,語叫“梭日斯”,即是可口的鹹菜,又是美味調料,是吃火鍋和肉類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柳蒿芽,達語叫“苦木勒”,是達斡爾族人民喜食的傳統里菜之一,“苦木勒”有明目、清胃熱、瀉肝火、利腎水之功能,味微苦,幼芽時鮮嫩清香,是一道傳統的美味佳肴,野生天然純綠色。

人物

• 阿拉布丹

阿拉布丹(1809-?)也作敖拉昌興,號常興,字芝田,1809年出生在索倫左翼旗南屯一位文官家庭。著名詩人。十五歲時,曾隨父親進京朝見道光皇帝,倍受朝廷的關懷。1851年阿拉布丹以索倫左旗佐領的身份,奉朝廷之命巡查額爾古納河和黑龍江邊境。

• 郭道甫

郭道甫(1894-?)本名墨爾森泰,習稱墨爾色,號浚黃,字道甫。1894年生於呼倫貝爾索倫左翼鑲黃旗扎拉木台村,屬達斡爾族郭博勒氏。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民族革命家。兼通蒙、滿、漢、俄文。1918年他利用自己的家產創辦了海拉爾私立學校,自任校長。1919年創辦了一所新式女子學校。1929年在瀋陽創辦東北蒙旗師範學校,任校長。

• 婉容

郭布羅·婉容,秋鴻皇后。字慕鴻,號植蓮。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公曆1906年)。原籍黑龍江訥河市龍河鄉滿乃屯,達斡爾族人。高祖郭布羅·阿爾景,是鹹豐年間的副都統,並封為武顯將軍、建威將軍。

• 滿都爾圖

滿都爾圖(1934-)曾用名鄂岳青,內蒙古莫里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人。1954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歷史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 楊士清

楊士清(1935-)齊齊哈爾人。音樂家。現任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音樂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等。撰寫了《達斡爾族民歌初探》、《達斡爾族民歌特點分析》等多篇達斡爾族民歌研究文章。

• 敖永瑚

(1936-),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溫克旗巴彥托海鎮人。著名廣播事業專家。

• 賽音塔娜

(1940.2-),女,1940年2月出生,黑龍江省訥河市人。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

• 勇林

中國內地演員,在《天龍八部》、《朱元璋》等連續劇中演出,亦主演2002年的電影《嘎達梅林》。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駿馬獎”最佳男演員得主。

• 鄂秀峰

鄂秀峰(1918.3.13-2009.11.28),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人。“8?11”抗日武裝起義組織者、領導者之一、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達斡爾族子弟為主的齊齊哈爾蒙古騎兵大隊的創建者。齊齊哈爾市解放戰役的指揮員之一。革命軍事家。

• 色熱

色熱,黑龍江省政協六屆委員、齊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政協三屆常委、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黑龍江省達斡爾族學會理事。退休前任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文化局副局長兼文化館館長。

• 蘇日台

鄂·蘇日台,1940年出生,鄂嫩哈拉氏,主要從事民族文化展覽及研究工作。著名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及民俗學者。原呼倫貝爾盟展覽館館長。為國家文物專業研究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鑑定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美術學會理事。

• 德全英

德全英,教授,法學博士,新疆塔城人,新疆第一位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法學理論,是中國知名法家。現任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理事、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立法諮詢員、烏魯木齊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 吳團良

吳團良,別名艾謝金·團良,內蒙古人呼倫貝爾市人。1976年畢業於黑龍江省藝術學校舞美專業,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加山又造日本畫高研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理事,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黑龍江省文史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吳團英

吳團英,男,1957年4月出生,黑龍江龍江人,大學學歷,研究員,現任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中國蒙古學學會第一任會長。

• 沃丁柱

沃丁柱,男,1937年1月生,黑龍江省龍江縣人。1984年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9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1994年南京輕型飛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1994年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曾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聯合頒發的工業新產品一等獎,部級科研貢獻獎。

• 孟暉

孟暉,女,1968年生於北京,1987年就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本科;1990-1993年至法國巴黎大學留學;1994-1998年從事北京藝術博物館保管陳列部工作;曾任北京三聯書店《讀書》雜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

• 李陀

李陀,男,生於1939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北京文學》副主編,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電影文學劇本《李四光》、《沙鷗》。主編《視界(1-13輯)》、《七十年代》、《昨天的故事:關於重寫文學史》等。

• 烏嫩

烏嫩,黑龍江省訥河縣人。畢業於吉林師道大學,參加過解放戰爭,為家鄉的和平統一,奉獻了自己的大半生,曾任騎兵師政委。創建海拉爾農墾局,時任副局長。

• 烏尼

烏尼,1933年生,黑龍江省訥河縣人。1957年畢業於蒙古國國立大學獸醫系,同年被分配至原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任教至今。1982年獲得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內蒙古地區第一位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者。1984年任原內蒙古農牧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院長,2005年退休。曾任內蒙古自治區科協副主席等職。

• 通福

通福(1919-1989年),內蒙古鄂溫克旗巴彥嵯崗人。著名音樂家。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內蒙古分會理事、副主席,內蒙古歌舞團樂隊指揮等職。代表作品有《呼倫貝爾家鄉》、《內蒙古青年進行曲》、《敖包相會》、《草原晨曲》等。

• 耶拉

耶拉,別名伊克艾利,黑龍江齊齊哈爾人。1925年出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擅長中國畫、油畫、蒙漢文書法。歷任內蒙古歌舞團舞台美術設計、民族劇團副團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內蒙古書法家協會主席等職務。

• 王海山

王海山,1941年入日本神奈川縣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任偽滿烏蘭浩特軍官學校連長。1945年率軍官學校學生暴動。1946年參加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內蒙古騎兵第一師團、師長。參加了遼瀋戰役。建國後,任內蒙古軍區分區司令員、蒙綏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呼倫貝爾軍分區司令員、內蒙古政協副主席。

• 敖英芳

敖英芳,男,1956年7月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運動創傷外科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

• 恩和巴圖

恩和巴圖,內蒙古大學教授,多次參加有關國際學術會議,先後出訪土耳其、日本等國。先後兩次到日本國北海道大學參加中日共同研究學術討論會。2001年-2002年應聘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講授蒙古語等課程。

• 丁石慶

丁石慶(1956年6月-)男,新疆塔城人。現為中央民族大學語言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雙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阿爾泰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

• 思勤

思勤,黑龍江訥河人。任《內蒙古日報》攝影記者、記者部副主任、攝影部主任、攝影美術部主任,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和第三屆常務理事、內蒙古攝影家協會主席。作品有《馴馬》、《叫勁》、《獵民新村》等。

• 孟和博彥

孟和博彥,自1946年始從事文藝工作,歷任中國作協四屆理事,五屆、六屆名譽委員,內蒙古文聯黨組書記、代理副書記,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內蒙古文藝》主編、《民族文藝論叢》主編,內蒙古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等。

• 毅松

毅松,1960年9月生,黑龍江大學大學學歷,研究員,曾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2011年11月2日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 郭布羅·潤麒

郭布羅·潤麒,1912年出生在北京帽兒胡同的榮府。他的姐姐郭布羅·婉容嫁給溥儀皇帝為妻,而潤麒先生的夫人又是溥儀的親妹妹韞穎。

• 巴達榮嘎

巴達榮嘎,(1917-),語言學家。20世紀40年代留學日本,通曉達斡爾、鄂溫克、滿、蒙古、漢、日、俄、英等語言文字,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先後應聘為遼寧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檔案館講授滿文。

• 德古來

德古來,又名吉爾嘎朗。黑龍江訥河縣溫察爾屯德都勒哈拉人,1924年,考取北京師範大學。後赴日本留學。偽興安東省成立後不久,德古來任總務科長,後到呼和浩特,在德王手下當財政部長。1947年底,德古來在國民黨長春選區以布特哈代表的名義被選為立法委員,1948年去了台灣。

• 沃嶺生

沃嶺生,男,1958年7月生,黑龍江省龍江縣人。197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2008年2月任黑龍江省民委主任、宗教局長、委(局)黨組書記。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省政協常務委員。2013年任黑龍江省司法廳廳長。

• 鄂雲龍

男,現任中國生態道德教育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 孟志東

孟志東(1935.10-),又名烏蘭巴圖、莫日根迪,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旗人,曾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內蒙古達斡爾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民族學會理事。

• 王鵬林

王鵬林(1953-),齊齊哈爾梅里斯人,語言學家。1993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獲語言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國社會科學》,美國的《普通語言學》、《人類季刊》,德國的《中亞學報》,俄羅斯的《人類學與文化論壇》等學術刊物發表文章。

• 巴圖寶音

巴圖寶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中共黨員,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員。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 額爾登泰

額爾登泰,1925年留學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1926至1927年,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黨校學習。1961年11月調至內蒙古歷史研究所,任編譯室主任。生前任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主要著作有《〈蒙古秘史〉辭彙選釋》、《〈蒙古秘史〉校勘本》等。

• 凌升

凌升(1886年-1936年4月),又名福賢,字雲志,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索倫右翼正黃旗(鄂溫克族自治旗)人,莫日登氏。呼倫貝爾副都統貴福之子。其先祖明信阿於嘉慶八年(1803年)奉命從戍,由布特哈地區到呼倫貝爾,任厄魯特旗總管;凌升歷任呼倫貝爾衙門副都統和興安北省省長等職務。

• 多立安

多立安,男,理學博士,教授,黑龍江省人。天津師範大學生態學學科帶頭人。2002至2003年應邀於紐西蘭梅西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作高級訪問學者。

• 鄂曉梅

鄂曉梅,女,北京大學法學博士,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法學博士後。現任內蒙古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入選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候選人名單。

• 烏尼日

烏尼日,女,1956年6月生,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首任廣西大學政治學院院長兼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首屆廣西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名師,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中國民族學會理事。

• 孟定恭

孟定恭,西布特哈旗人,生於清末光緒十九年(1893年)。歷任黑龍江省議會議員、西布特哈總管公署旗務科長、布西教育局局長等職。

• 金鐵宏

金鐵宏,男,1957年7月生,教授(碩士生導師),內蒙古交響樂愛好者協會副理事長,北京民族音樂研究會副理事長,內蒙古師大音樂學院副院長。

• 長順

長順,(1839年-1904年),字鶴汀,清朝軍事人物。他是三朝重臣,光緒十四年他出任吉林將軍,他於光緒三十年去世後,特贈太子少保,並諡號忠靖,入祀賢良祠。

• 金虎

少將軍銜,武警總醫院教授,從醫40餘年,現兼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分會名譽顧問,全軍肛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肛腸病雜誌》副主編,曾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鄂忠齊

鄂忠齊,男,1963年4月生,黑龍江齊齊哈爾人,1985年9月參加工作,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曾任寧安市市長;穆稜市委書記;綏芬河市委書記。現任黑龍江省商務廳副廳長。

• 吳艷剛

吳艷剛,男,1967年3月出生,黑龍江富裕縣人,研究生,1990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呼和浩特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 薩義爾

曾任大興安嶺林管局黨委書記,東北林學院黨委副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秘書長、顧問(副部級)等職。

• 阿爾達扎布

阿爾達扎布,1936年10月生,內蒙古呼倫貝爾人。1960年畢業於蒙古國國立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文獻室歷史學科研究員。中國蒙古語言研究會會員,國際蒙古學者會員,中國蒙古史會員,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學會常務理事。

• 郭文林

郭文林,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今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人。1928年10月又入陸軍士官學校本科學習,直至1931年7月畢業回家。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前後,郭文林追隨凌升參與“滿洲國”的“建國”活動,1941年3月,升任偽滿第九軍管區司令官(司令部駐通遼)。領導了“錫泥河”起義。

• 鄂志寰

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區人,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國內著名金融分析專家。曾任中國銀行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曾在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工作,現任中國銀行香港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

• 薩娜

薩娜,女,內蒙古莫力達瓦旗人,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發表多篇小說、散文、詩歌。

• 杜偉軍

男,莫力達瓦旗人,特級飛行員,空軍大校(副師級),飛行學院副院長。

• 吳英寶

1929年生於齊齊哈爾罕伯岱村,在國家民委工作35年,曾任人事司副司長,東北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黨委副書記。

• 卜林

1923年出生於齊齊哈爾梅里斯區,曾任齊齊哈爾民族中學校長,齊齊哈爾市政協副主席、黑龍江達斡爾族學會理事長、全國第六屆人大代表等職務。

• 烏如喜業勒圖

1922年生,莫力達瓦旗人,歷任莫力達瓦旗旗委書記、呼倫貝爾盟副盟長、統戰部部長、呼盟政協副主席等職。

• 諾敏

諾敏,國家一級詞曲,內蒙古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呼倫貝爾市文化局局長、民族歌舞劇院院長。

• 寶勒日

醫學博士後,現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曾在《自然》等科學雜誌上發表20餘篇論文。

• 孟新

孟新,男,1965年生於新疆。中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套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紀委書記。

• 色文蘇榮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大阪大學客座教授。

• 滿蘇榮

滿蘇榮,國家一級演員,教授,曾任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院長,學科帶頭人。

• 喬良

國家一級演員,曾任黑龍江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第七、八屆政協委員。2006年獲得黑龍江省首屆藝術終身成就獎。

• 多隆阿

多隆阿,齊齊哈爾人,清朝著名將領。歷任荊州、西安將軍。嗣特授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

• 都興阿

郭貝爾·都興阿,清朝內大臣阿那保之孫。父博多歡是正黃旗蒙古都統。都興阿歷任江寧將軍、盛京將軍等職務,清晚期重要軍事人物。光緒元年卒於官,贈太子太保,謚清愨。有《都興阿奏稿》。

• 穆騰阿

穆騰阿,生於1824年,卒於1884年。布特哈正白旗滿那屯人。生長於官宦世家,精通滿、漢文,文武兼治,學識淵博。曾任江寧將軍、鑲黃旗蒙古都統。

• 孟希舜

孟希舜,字孝聞。達斡爾族莫爾丁(孟爾登)哈拉人。內蒙古莫力達瓦人。莫旗第一任旗長。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精通滿文、漢文。多年從事教育工作,著有歷史專著《達斡爾族志略初稿》。

• 巴爾達齊

巴爾達齊,達斡爾族,薩哈爾察部精奇里氏,世居精奇里江畔的多科屯,為達斡爾部落首領,努爾哈赤時代歸附清廷有功受封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入京供職。

契丹族後裔

史學界只能推測幾百萬契丹人的命運大致有三種: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達斡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達斡爾人就在這裡遊牧,但究竟哪裡才是他們的故鄉?達斡爾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沒有人知道了。

當地的一個傳說引起了民族史學家們的興趣: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邊堡是達斡爾特有的辭彙,是指一種類似長城的建築。),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矽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他們終於得出了準確的結論: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而雲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後裔。

根據這次測定結果,結合史料,歷史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徵兵,能征善戰的契丹族人被徵招殆盡,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作為“分子意義上的後裔”零星分布在各地。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 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