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溝[地名]

北京市崇文區有名的龍鬚溝,從天壇以北、以東,向東南流出北京城外。這條龍鬚溝很可能是古代高梁河下游故道。大概因為北京城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是自命為“真龍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這條河道也就有了龍鬚溝的美名。解放前,這是一條污物漂流、蚊蠅孳生的臭水溝。解放以後,立即進行徹底整治,變成一條清水溝,人民藝術家老舍以此溝的變化為題材,寫下了著名的《龍鬚溝》劇本,後拍成電影。雖然現在的龍鬚溝改造成地下暗河,但位於其上和兩側新建的街道和居住區卻仍沿用它的名字命名,如龍鬚溝路、龍鬚溝北里等等。

2009年的龍鬚溝2009年的龍鬚溝

北京市崇文區有名的龍鬚溝,從天壇以北、以東,向東南流出北京城外。這條龍鬚溝很可能是古代高梁河下游故道。大概因為北京城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是自命為“真龍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這條河道也就有了龍鬚溝的美名。解放前,這是一條污物漂流、蚊蠅孳生的臭水溝。解放以後,立即進行徹底整治,變成一條清水溝,人民藝術家老舍以此溝的變化為題材,寫下了著名的《龍鬚溝》劇本,後拍成電影。雖然現在的龍鬚溝改造成地下暗河,但位於其上和兩側新建的街道和居住區卻仍沿用它的名字命名,如龍鬚溝路、龍鬚溝北里等等。

簡介

2009年的龍鬚溝2009年的龍鬚溝

龍鬚溝是北京早期時代一個“移民”區。據悉這裡主要當時居住了很多從外地不遠萬里逃荒來的,也有一些本地居民。與當時上海棚戶區一樣,這裡當時也是一片“骯髒之地”。那條臭水溝真實存在過。舒乙先生名著《龍鬚溝》也就是記錄了這段歷史變遷。當年的記載,龍鬚溝一帶的地質很差,地面由垃圾墊起來,5米以下才見原始地面。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和衛生環境,1950年龍鬚溝改造工程正式開始。龍鬚溝工程的概算占到了當時全市衛生工程局全年預算的近1/5,可見當年政府對此的重視程度。

據記載,龍鬚溝源自虎坊橋,經天橋、金魚池、紅橋復南折至永定門外護城河,橫貫北京外城的東南部,這條河最晚明代就出現了,當時並沒有河名。另據考證,明正統年間,此河水與正陽門東護城河水流,經三里河,在金魚池附近匯合,使早年的龍鬚溝水量增大。
清光緒年間以前,龍鬚溝水還是清澈的。到了宣統年間,金魚池以北三里河的水乾枯,河道淤成陸地。隨後,紅橋下游的水成了死水,在清《宣統北京城圖》上,此河道標為“龍鬚溝”。
進入民國時期,龍鬚溝已經變成了一條污水溝。當時,全國各地逃荒逃難的窮人很多都聚居於此,兩岸垃圾成堆、污水橫流。這以後,為整治龍鬚溝,改砌暗溝,但只完成了西段。東段從天橋東,經金魚池、紅橋,折而東南仍為明溝,垃圾遍地,散發著惡臭。這段就是老舍先生所著《龍鬚溝》的背景。
“龍鬚溝”現在早已經改為暗溝(下水道)了,但是在天壇東門一帶的“紅橋”和“金魚池”仍可看到,清清的流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