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溝[話劇]

龍鬚溝因老舍的話劇而出名,龍鬚溝在半個多世紀中先後被搬上了舞台、銀幕、螢屏。1953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龍鬚溝》,不僅使老舍先生因成功創作此劇而獲得政府頒發的“人民藝術家”稱號,也使得演員于是之一舉成名。為紀念老舍誕生110周年,北京人藝將重拾五十多年沒登上舞台的《龍鬚溝》,人物形象與重大關要處忠實於原著,同時又遵從本劇種的藝術規律作了大膽的增刪,筆力集中在程瘋子、程娘子的命運遭際上,以此為主線,層層推進,終於實現了新的突破,成就了一出新的藝術品。

龍鬚溝[話劇] 龍鬚溝[話劇]

基本信息

龍鬚溝[話劇] 龍鬚溝[話劇] 劇照(1953)

編導:冼群(根據老舍的同名話劇改編)(1952)
攝影:高洪濤
布景設計:俞翼如
作曲:蘇民、朱踐耳
扮演者 劇中人
于是之 程寶慶
於 藍程娘子
張 伐 丁 四
劉 節 二 春
葉 子 丁四嫂
鄭 榕 趙老頭
陳世溫 小妞子
黎 頻 王大媽
封 順 馮狗子
牛犇 二嘎子

簡介

龍鬚溝龍鬚溝

3幕話劇《龍鬚溝》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劇作完成於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焦菊隱導演。該片描寫了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民在舊社會和新社會的不同生活遭遇,歌頌了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關心民眾,為人民謀利益,並使其過上好日子的偉大業績。
《龍鬚溝》是一曲社會主義中國的頌歌,它以主人公程瘋子在舊社會由藝人變成“瘋子”,解放後又從“瘋子”變為藝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前後的不同命運以及他們對黨對政府的擁護和熱愛。
《龍鬚溝》通過人物性格的刻畫來表現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以人物命運反映時代,結構全劇,整體風格含蓄、樸素,於平淡中見深刻,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歷史背景

 龍鬚溝[話劇] 龍鬚溝[話劇]

老舍《龍鬚溝》創作於1950年,首演於1951年,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藝成立後復排《龍鬚溝》於1953年11月13日再次首演。《龍鬚溝》不僅使老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也使得當年只有23歲的演員于是之一舉成名。此外,葉子鄭榕等老藝術家在劇中也都有精彩表現。可是由於時代的原因,該劇在1956年前後共演出33場後一直未能再次上演。北京人藝是老舍先生耕耘多年的地方,他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確立了與人民同在、與祖國同在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

第一次改建與話劇、電影《龍鬚溝》
先有金魚池,後有龍鬚溝。在天壇北側,金代就有大大小小積水成池的窯坑,名金魚池。清乾隆年間,金魚池風景優美,成了京郊遊玩之地。民國時,龍鬚溝已變成一條污水溝。當時,各地逃荒逃難的人聚居於此,河岸垃圾成堆、污水橫流。在《宣統北京城圖》上,此段河道標為“龍鬚溝”。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這一帶垂柳被伐。“他們的房屋隨時有倒塌的危險,院中大多數沒有廁所,更談不到廚房;沒有自來水,只能喝又苦又鹹又發土腥味兒的井水;到處是成群的跳蚤,打成團的蚊子,和數不過來的臭蟲,黑壓壓成片的蒼蠅,傳染著疾病。”這是老舍在話劇《龍鬚溝》中的描述。1950年初,北京市政府對這裡進行了整治,將金魚池整修為可以養魚和划船的街心花園,街道和房屋基本保留了原樣。有人還浪漫地描述金魚池:“中央一池綠水,水中魚兒嬉戲。”後因水源缺乏,蚊蠅繁殖,這裡漸漸又變為一片污水。1953年老舍寫的話劇《龍鬚溝》,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排演出。隨後拍成電影《龍鬚溝》,由著名演員于是之、於藍主演。當時全國許多話劇團體大多上演了《龍鬚溝》,日本的京藝劇團也翻譯演出了《龍鬚溝》,龍鬚溝由此名揚國內外。
第三次改建與話劇《金魚池》
1960年,市政府對金魚池和龍鬚溝地區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改建,填平了殘存的金魚池,並在原址上建起了簡易樓53棟,使幾代蝸居於棚戶房中的居民住進了樓房。
但是,經過30多年的使用,這批簡易樓已經牆體酥漏、下水道鏽蝕堵塞,已成危樓,大量違章建築也蜂擁而起。2001年市政府啟動了建國以來金魚池地區的第三次大規模改建,新規劃的金魚池小區總規劃用地面積約17.81公頃。2001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排演了話劇《金魚池》,描述了簡易樓生活的不便和重建帶來的希望。
回遷與話劇《萬家燈火》
2002年,首批居民回遷金魚池。新建成的金魚池小區保持了“街坊”居住模式,有許多半圍合式院落組成,小區綠樹成蔭,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都市生態小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又以金魚池居民回遷為主題,創作了話劇《萬家燈火》,由林兆華導演,宋丹丹濮存昕主演,回遷居民被邀請扮演民眾演員,到2003年已上演了100多場。

創作始末

老舍老舍

老舍是1949年12月從美國回來的,次年6月當選為北京市文聯主席。剛到新中國,熱情高漲。老舍曾經站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講台上,慷慨激昂地表示:“我本是個無黨派的人。可是,我今天有了派。什麼派呢?‘歌德派’。”他開始寫了《方珍珠》、《龍鬚溝》兩個劇本。有影響的是《龍鬚溝》。老舍說:“我就抓住臭溝不放,要達到對人民政府修溝的歌頌。哪怕自己還不成熟,我也要反映它。”反映它總得有生活,而老舍老寒腿,走路不很方便,右手總是執著手杖。他不能常下去,人藝的領導就派林斤瀾的差使,要他下去採訪。找來素材,拿給老舍。這種方法叫做“三結合”,即領導出思想,民眾出生活,作家出技巧。林斤瀾當了民眾和作家之間的橋樑。林斤瀾到了北京金魚池附近的貧民區,就聞到一股臭味。低洼,雨水倒灌,髒東西進屋,人要站在炕上。溝還沒建好啊!可是素材還是要“找”。
林斤瀾說,老舍寫出《龍鬚溝》後,人藝找在北師大任教的焦菊隱當導演。焦是林斤瀾的老師,極有藝術天賦。他覺得《龍鬚溝》太單薄,不宜演出。人藝一再努力,焦菊隱最後同意說,那就讓導演和演員共同豐富這部戲吧。
《人有病,天知否》(陳徒手)中說,《龍鬚溝》出來後,行內人並不看好,認為直白,政治化。而周恩來認為這恰恰是黨所需要的。政權要在城市裡紮下根來,光讓人們學習社論不行,需要文藝作品幫忙。周恩來直言《龍鬚溝》幫了他的大忙,希望周揚出來表揚。周揚想給老舍“人民藝術家”稱號,但一些解放區過來的作家、理論家不服氣,認為老舍剛剛從美國回來,沒有參加革命鬥爭。彭真表態,那就由北京市發吧,《龍鬚溝》是寫北京的。

故事梗概

話劇《龍鬚溝》劇照話劇《龍鬚溝》劇照

龍鬚溝是解放前北京天橋東邊的一條臭水溝。在溝沿的一個小雜院裡住著四家人。年青姑娘二春和母親王大媽 相依為命,靠焊鏡框勉強度日。二春熱情倔強,她恨這條臭水溝,更恨那些欺負他們的人,她希望衝出這個惡劣的環境。王大媽因飽經風霜,膽小安命,母女倆常為此而拌嘴。泥瓦匠趙老頭,樂於助人,受到溝沿一帶貧 苦民眾的尊敬,每逢雨季,常為瘧疾所困擾。丁四靠蹬三輪車為生,丁四嫂則以縫補貼補家用。兒子二嘎子終 日在外揀煤核兒,不滿十歲的小女兒 小妞子,也幫著母親做些笨重的活,後不慎掉進龍鬚溝淹死。為人耿直的老藝人程寶慶原在天橋茶館裡演唱單弦,由於不善逢迎,被惡霸黑鏇風和他的爪牙馮狗子打傷,才避居於此, 靠著妻子程娘子擺香菸攤,勉強維持生計,人稱他是瘋子,而他的滿腔憂憤,唯有妻子理解。北京解放後,龍鬚溝貧民區一改舊貌。人民政府懲辦 了黑鏇風和馮狗子。程寶慶走出了家門,擔負起自來水站的管理工作;趙老頭不再病纏床褥,還當上了區人民 代表;二嘎子找到了工作;二春高興 地進了工廠。兩年後,人民政府發出 了徹底整治龍鬚溝的號召,溝沿兩旁 民眾積極回響,昔日的臭水溝修成了馬路,骯髒腥臭的貧民區,變成了美麗的花園,龍鬚溝沿岸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物形象

楊立新飾演的主角‘程瘋子’楊立新飾演的主角‘程瘋子’

該劇描寫了北京一個小雜院4戶人家在社會變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現了新舊時代兩重天的巨大變化。劇中塑造了程瘋子、王大媽、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龍鬚溝》中的程瘋子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藝術形象。一個出色的曲藝藝人在黑暗勢力壓迫下失業,由此過著忍辱負重的非人生活,精神和肉體飽受摧殘。他正直、善良、懦弱,不甘屈辱又無力反抗……他無奈地成為“瘋子”,而如此“瘋”狀,正淋漓地折射出內心的痛苦和對黑暗社會的痛恨。解放了,傷好了,終於昂首挺胸了,他也就不再“瘋”了,主題由此而深化。  

《龍鬚溝》與老版相比,新版最顯著的不同就是在結尾部分,由楊立新飾演的主角‘程瘋子’不再是一個看水管的,而是又重拾自己的老本行,變成了唱單弦兒的藝人,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劉巡長也由軍閥變成派出所副所長;馮狗子浪子回頭後向程瘋子道歉等這些當年因被認為是抹殺階級矛盾而被迫刪減的細節這一次都進行了還原。而劇中二春和二嘎子、老趙和王大媽兩組感情戲,也為演出增色不少。” 作為京味文學的最著名作家之一,老舍先生對京味語言的把握可謂得心應手。

表現手法

龍鬚溝[話劇]龍鬚溝[話劇]

本片在藝術描寫上以解放和新生活的來臨為界,表現為兩種不相同的藝術風格。解放前的生活描寫逼真、動人,影片以從容、細緻、真實的筆調,表現龍鬚溝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破敗而骯髒的生活環境無言地展示了生活在這兒的人們痛苦的生活。對解放後龍鬚溝的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描寫,則顯得熱情洋溢,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影片在環境的展示和場面氣氛的營造上較為出色,體現了導演在將舞台形象轉換成電影形象時的藝術追求。

《龍鬚溝》不是群居部落,他是一個舊社會的大雜院,單從戲劇整體結構來看,這部戲基本上沒有擺脫顧威一貫的風格,既把話分三步說,同一場景,三個年代,第一幕總是最為貧窮和落後的,而後兩幕越來越好,最終在其中由一個或幾個具體事件形成一個共通點,與劇中的第一幕的某些事件形成一個強烈的先後對比,事實這也是人藝一些話劇中的一貫風格,比如說《茶館》中第一幕的人聲鼎沸與第三幕中的人際罕至,或者是《天下第一樓》中盧孟實的到來與離去,包括《全家福》中不同時代的變遷所引起的對比,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應該是《蓮花》,通過天和在最後一幕與蓮花的恩愛和頭一幕中的冷酷無情讓觀眾感嘆嘻虛,在首尾中形成一個呼應,或是時代的,或是人物的,最終達到高潮而收尾。
這種表現手法其實在我看來,是人藝的強項,因為在一個大的舞台上,你方唱罷我登台,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這是一個合理的做法,而做為《龍鬚溝》來說,顧威導演曾經坦言:“包括他在內的所有人,沒人看過焦菊隱先生當年是怎么演的!”這一方面固然給演出創作帶來了難題,但另外一方面也提供無限種擴充的空間,但總的來講,顧威的遵循傳統的排法,應該說是成功的,也是最易於為觀眾,或者說熟悉北京人藝風格的老觀眾所接受的一種做法!至於說楊立新飾演的“程瘋子”最後的單弦重新開唱,那不過是一個對於劇本的刪改問題,要知道的是,當年在《天下第一樓》原劇本中,“堂頭”常貴是被幾個外國人羞辱而最終吐血而死,但在演出本出就赫然改為了其是因為小五無法學徒中風而死,做為《龍鬚溝》來講,在新的年代裡有新的演法在我看來並沒有錯誤,而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人心目中其實一項喜愛美滿的結局,而程瘋子在最後白袍裹身,一曲單弦唱罷,也能夠滿足他們的心裡,特別是在春節將至的情況下,這樣一齣戲,還是很應景的。  

看點

龍鬚溝[話劇] 龍鬚溝[話劇]

新排《龍鬚溝》全新設計了四堂實景,主景小雜院和副景小茶館之外,增設了一堂臭水溝和溝沿,一堂小夾道和鐵匠爐,用轉台連線,以戲帶動景變,沒有暗轉,在音響效果聲中,燈光明變,台明轉,一氣呵成。全景展示生活狀態及變化,如在龍鬚溝邊,小妞子被淹死時的傾盆大雨;北平解放雙方軍隊換防時的漫天大雪,臭溝被填平等等。再運用現有的科技手段,全力在景觀上打造出一個新《龍鬚溝》。

《龍鬚溝》是老舍先生1951年寫的本子,現在時過境遷,裡面的有些東西觀眾可能不感興趣。既然是紀念老舍,就應該讓觀眾有興趣看才有意義,於是對本子做了些調整。《龍鬚溝》奠定了人藝演劇學派的根基,影響很大。新版《龍鬚溝》一共33名演員,最大的不過五十出頭,最小的才二十二三歲。

《龍鬚溝》不是以情節取勝,而是靠人物。導演顧威認為,一個戲沒有人物,再熱鬧再花哨,也是不好的。他說,這次排演要強調人的價值的回歸,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程瘋子。程瘋子老是想重新登上舞台唱單弦,回歸本行。這次新版《龍鬚溝》里程瘋子的結局將不再看管水龍頭了,而是讓他回歸自身價值重新拿起單弦,屆時將有他大段的單弦演唱。

評價

龍鬚溝[話劇]龍鬚溝[話劇]曾經進中南海為毛澤東主席演出

老舍先生是語言大師,往往以生動、深刻、幽默的寥寥數語就勾畫出極鮮明的人物。語言和人物是話劇的命根子。《龍鬚溝》正是以人物制勝,情節故事的鋪排服務於人物塑造需要,是賓不是主,看似不大合一般規律,這恰是藝術創作個性。

《龍鬚溝》是北京人藝1952年成立後的起家戲;它是焦菊隱先生從北京師範大學調進北京人藝後排演的第一齣戲;當年焦先生帶領了一批年輕人,像于是之、英若誠、鄭榕、葉子等投入創作,為日後形成北京人藝演劇風格打下重要基礎,這些演員也成為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人藝藝術家。
《龍鬚溝》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極力推薦,曾經進中南海為毛澤東主席演出。老舍先生也因為這台戲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明年恰好是北平解放60周年,又恰逢老舍先生誕辰110周年,上演這台戲有著特別的意義。

名劇加上人藝的精心打造——能夠轉動的舞台、雷雨交加的現場、舞台上真的挖溝、倒髒水的場景則增加了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