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根[黃根]

黃根[黃根]

黃根(Prismatomeris tetrandra),別名花狗骨木、白狗骨、黑根子,灌木,高1-3m。全株無毛。小枝四棱往形,乾後黃色。葉對生,薄革質;葉柄長5-10mm,上面有槽;托葉三角形,長2-3mm,先端急尖;葉片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5cm,寬2-5cm,先端漸尖,兩面有光澤。以根入藥。春秋採挖,洗淨曬乾。性微苦,涼;主治涼血止血,利濕退黃。用於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牙齦出血,肝炎,尿路感染。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基本信息

藥材簡介

黃根黃根
拼音名:HuánɡGēn

別名:狗骨木、白狗骨、黑根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南山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ismatomeristetrandra(Roxb.)k.Schum.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生態環境:生於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毒性:本品長期使用毒副反應很小。少數患者用藥後,出現口乾,白細胞的胞核不整,胞漿中出現空泡等現象。黃根對心臟有抑制作用,對於矽肺並有肺心病、心功能嚴重損害的患者,當病情改善、心肌缺氧狀況緩解時,心臟功能恢復不理想,即應考慮黃根對心臟的抑制作用,此時即應酌情停藥或減量。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利濕退黃;散瘀強筋。主牙齦出血;貧血;肝炎;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

摘錄;《中華本草》

藥理作用

黃根黃根
1.對心臟的作用:不同劑量(1g/100ml、1.5g/100ml、3.5g/100ml灌流液)的黃根均能降低正常離體大鼠心臟的心肌收縮力、冠脈流量和心率,並能削弱離體大鼠心臟對缺氧的耐受力。黃根抑制離體大鼠心臟功能的程度,隨劑量遞增或給藥時間延長而加強,這種現象可能與黃根中含量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細胞外鈣慢通道內流,使細胞內鈣濃度降低,進而抑制心肌收縮力有關。

2.對呼吸系統的作用:酚紅法試驗證明,小鼠灌服黃根具有明顯的祛痰作用。用0.3%磷酸組胺恆壓噴霧引喘證明,給豚鼠腹腔注射和黃根醇提水溶物對動物的藥物性引喘具有保護作用,且與氨茶鹼相似。

3.抗菌作用:研究證明,用稀醇回流提取的黃根製劑,在體外平板法進行抗菌試驗時,其抗菌率為72%,僅次於黃連素(80%)和鏈黴素(90%),但優於青黴素(55%)。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有高度抗菌作用;對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中度抗菌作用。稀醇回流提取黃根製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為1:16,對炭疽桿菌的MIC為1:32,對傷寒桿菌的MIC為1:8。

4.治療矽肺經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認為黃根對矽肺有治療作用,可抗石英棉的溶血毒性,其中黃根抗溫石棉的溶血作用比抗石英的溶血作用更強。兔肺泡巨噬細胞體外培養研究結果顯示,黃根能保護巨噬細胞質膜和溶酶體膜,具有二氧化矽(siO2)細胞毒作用。對大鼠矽肺模型腹腔注射黃根,治療1、2、3個月的各組鼠肺外觀實驗觀察,其病變明顯較對照組減輕。電鏡觀察,對照組病變程度屬Ⅱ-Ⅲ級,治療組病變僅為Ⅰ-Ⅱ級,表現為肺間質纖維化較輕,結節稀少,外形小,特殊染色所見結節內膠原纖維很少。給實驗性矽肺恆灌胃治療6個月後,除肺部情況外,發現肝臟二氧化矽沉著少,結節數量少程度輕,證明黃根在肝臟能保護肝的巨噬細胞,促進肝臟的異物排除,從而有效地抑制肝纖維的形成。黃根製劑具有輕度抑制肽鏈交聯為膠原的作用,使膠原結構疏鬆。對黃根治療動物實驗性矽肺的有效成分研究表明,黃根60%乙醇提取液腹腔注射,對矽肺有明顯療效,但灌胃的療效欠佳;黃根95%乙醇提取物和脂溶部分,對實驗性矽肺無明顯效果,但黃根60%乙醇提取物和水溶部分則有效;黃根中所含無機鋁效果不明顯,而鋁的有機化合物可能是有效成分之一。

原形態

南山花,灌木,高1-3m。全株無毛。小枝四棱往形,乾後黃色。葉對生,薄革質;葉柄長5-10mm,上面有槽;托葉三角形,長2-3mm,先端急尖;葉片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5cm,寬2-5cm,先端漸尖,兩面有光澤。傘形花序近枝頂腋生,有花數朵至多朵;總花梗短或近無;花芳香,具花梗,花梗長15-20(-30)mm,柔弱;花萼杯狀,長約3mm,檐截平;花冠筒狀,長2-2.5cm,裂片5(很少4),狹披針形,廣展:花葯不露出。核果近球形,直徑約8mm,熟時黑紫色。花期4-5月。

附方

黃根黃根
①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松驚惕,短氣煩倦:黃蔑(去苗、土)。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局方》牡蠣散)

②治虛汗無度:黃根、黃芪等分。為末,飛麵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上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③治產後虛汗不止:一、當歸一兩(銼,微炒),黃根二兩,黃芪一兩(銼)。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黃根散)二、牡蝸粉三分,黃根二兩。搗細羅力散,用撲身上(《聖惠方》黃根散)

④治腎勞熱,陰囊生瘡: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濕,更搭之。(《千金方》黃根粉)

各家論述

黃根黃根
1.《綱目》:麻黃髮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痙諸症,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黃根洽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2.《本草經讀》:黃根節,古雲止汗,是引止汗之藥,以達於表而速效,非黃根節自能止汗,舊解多誤。

3.《本草正義》:麻黃髮汗,而其根專於止汗,昔人每謂為物理之奇異。不知麻黃輕揚,故表而發汗,其根則深人士中,自不能同其升發之性。況苗則輕揚,根則重墜,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則輕揚走表之性猶在,所以能從表分而收其散越、斂其輕浮,以還歸於里。是固根收束之本性,則不特不能發汗,而並能使外發之汗斂而不出,此則黃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輒效者也。凡止汗如糯稻根、桃乾、小麥、棗仁之類,皆取其堅凝定靜之意,以收散失之氣,其旨皆同,夫豈麻黃與根同出一本,而其性顧乃背道相馳那防風發汗,其根止汗,亦是此義。

4.陶弘景:止汗,夏月雜粉用之。

5.《滇南本草》:止汗,實表氣,固虛,消肺氣、梅核氣

6.《四川中藥志》:斂汗固表。治陽虛自汗,陰虛盜汗。

鑑別

性狀鑑別:根多呈圓柱形,略彎曲,長8-25cm,直徑0.5-1.5cm。表面均呈紅棕色或灰綜色,有縱皺及支根痕,外皮業糙,易成片狀剝落;上端較粗,偶有膨大的根頭,下部較細,常扭曲。根莖粗細均勻,具突起的節,節間長0.7-2cm。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斷麵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或黃色,射線放射狀排列,根莖中部有。無臭,味微苦。以質硬、外皮色紅棕色、斷面色黃白者為佳。

顯微鑑別:根及根芭橫切面:根的最外面有落皮層,基間散有纖維群及石細胞;木栓層為10餘列細胞。皮層狹窄,有纖維和纖維束散在。木質部發達,所輪明顯,由導管管胞木纖維組成,射線寬廣,無髓。根莖射線較窄,髓部明顯,散有纖維,薄壁細胞有紋孔。皮層及射線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

粉末特徵:棕紅色或棕黃色。木栓細胞長方形,棕色,含草酸鈣砂晶。纖維多單個散在,直徑20-25μm,壁厚,木化,斜紋孔明顯。螺紋、網紋導管直徑30-50μm,導管分子穿孔板上具多數圓形穿孔。有時可見石細胞,呈長圓形、類纖維狀或有分枝,直徑20-50μm,壁厚。髓部薄壁細胞類方形、類長方形或類圓形,壁稍厚,具紋孔。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

理化鑑別

1.本品新切面,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淺藍白色螢光。
2.用1%玫紅三羧酸胺溶液滴於藥材切面上,放置片刻,呈紅棕色,久置不褪。(檢查有機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