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浙江省杭州市]

鳳凰山[浙江省杭州市]

鳳凰山在杭州市的東南面。主峰海拔178米,北近西湖,南接江濱,形若飛鳳,故名。隋唐在此肇建州治,五代吳越設為國都,築子城。南宋建都,建為皇城。方圓九里之地,興建殿堂四、樓七、台六、亭十九。還有人工仿造的“小西湖”,有“六橋”、“飛來峰”等風景構築。南宋亡後,宮殿改作寺院,元代火災,成為廢墟。現還有報國寺、勝果寺、鳳凰池及郭公泉等殘跡。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登山路登山路

鳳凰山古稱鳳山,位於西湖東南隅,最高處有鳳凰亭可遙望錢塘江西湖和杭州全城的風景,則一覽無餘,此處海撥174米。鳳凰山不是太高卻攀登較累,林深則茂,歷史層積較深,故常常引人來此尋覓,曾經白居易和蘇東坡最愛登的望海樓曾也建於此。鳳凰山是因西湖民間傳說的玉龍、金鳳與玉母爭奪明珠最終幻化在掉落的西湖周的金鳳而得名的。

山東麓是南宋皇宮故地,皇宮南自苕帚灣,北至萬松嶺,東起中河,西抵九華山,方圓九華里。皇城正門向南,名麗正門,皇宮正殿曰大慶殿,也稱文德殿,高約10丈,殿基高約2丈。大慶殿西部,前有垂拱殿,是早朝之處,後有延和殿,是皇帝視事之所,再後是端成殿。皇城西北部是後苑,人工鑿成小西湖,構置樓、榭、亭、台,種植有奇花異草。在元朝至元年間(1278),這所皇城大部被焚毀。殘存部分改建成為5座寺院,垂拱殿改為建國寺,芙蓉閣改為尊勝寺,和寧門改為般若寺,延和殿改為仙林寺,福寧殿改為興元寺。

鳳凰山南麓有梵天寺經幢。梵大寺初名南塔寺,是吳越王錢俶建。以後經過幾次毀壞和重建。現存石幢一對為建寺時的原物,幢身刻有建幢記和佛經,高15.67米,據稱是浙江現存最高的經幢。

去鳳凰山通常有四條路,其一也是最明朗的一條就是位於萬松書院西側的游步道,其二是從玉皇山排衙石處進入,另外二條是宋城路五四職高處和鳳凰山路苕帚路梵天寺處。

歷史

據《西湖遊覽志》記載:“鳳凰山,兩翅軒翥,左簿湖滸,右掠江濱,形若飛鳳,一郡王氣,皆籍此山。”公元589年,始稱杭州,城址從西湖群山之中遷到鳳凰山以南一帶。唐置杭州郡,聚落區向北延居到今龍翔橋一帶,為東南名郡和重要貿易港口。

鳳凰山六七百年都是帝王、官吏的駐輦之所,這裡曾經孕育了杭州幾百年的文明,是“吳越文化”和“南宋文化”的中心發源地和聚集地。

景區

鳳凰山鳳凰山
鳳凰山景區北起萬松嶺路,轉南山路,上南屏山、九曜山山脊至西側虎跑路,往南達錢江北岸;南界為錢江北岸沿江轉西湖引水管線,轉沿規劃鳳凰山路中線,至饅頭山路,接中河高架,止於萬松嶺路中線。規劃鳳凰山景區面積7.07萬平方米。
據悉,現在鳳凰山景區已建成和開發的景點有10多處,按照規劃,將恢復修繕景點至43處。這些景點主要分成四個景群:皇城遺址景群(含鳳凰山將台山一帶景點)、八卦田景群(含玉皇山一帶景點)、白塔景群和長橋文化景群。
皇城遺址景群主要呈現南宋皇城遺址及古寺廟等史跡型景觀,以南宋文化為特色;八卦田景群主要呈現南宋時期的籍田、官窯、吳越郊台、皇家墓葬、石刻造像等,以南宋與吳越文化為特色;白塔景群則以五代白塔與近現代工業為主要風景特徵,以古今交融為特色。長橋文化景群以近年新建的園景、展館(書院、展館、公園)為主要景點,以休閒、科教為主功能。
鳳凰山森林公園名勝區分為三個部分:山下勝景區,古廟勝景區,山頂勝景區。
山下勝景區位於鳳凰山南麓,由銀湖站到鳳凰村的301路公共汽車總站就在此。由位於嶺下的“鳳凰文昌塔”以及沿石階路的“朝陽靈犬石”、“普門示現牌坊”、“青牛躍澗留仙跡”、“聖水靈泉”、“松經風琴”等景區組成。
望煙樓古廟勝景區是鳳凰岩風景遊覽區的主體部分。有盤山公路和石階小路通到本區。以始建於1297-1307年間的鳳凰廟為主體,配以眾多的自然景觀。分別為:“淨瓶露”、“鶯石點頭”、“鳳凰仙洞”、“長壽仙井”、“合掌枕流”等,峭壁上留下了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還有新建綜合大樓和望海樓。
山頂勝景區從“雲頂參天”開始分為南北兩路:南路(沿大茅山方向)有豬兜石、“萬福洞”、“石乳清湖”、“獅吼巨石”、“煙樓晚望”等;北路(沿白鴿山方向)有“試劍石”、“伶仃奇石”、“較剪石”等景點。
鳳凰山風景區由山下寶塔勝景區、山中古廟勝景區和山頂晚霞勝景區三部分組成。

山下寶塔勝景區

山下寶塔勝景區位於鳳凰山南麓,由位於嶺下村的“鳳凰文昌塔”、及沿著登山石階路的“朝陽靈犬石”、“普門示現牌坊”、“青牛躍澗留仙跡”、“聖水靈泉”、“輕徑風琴”等景點組成。鳳凰文昌塔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位於嶺下村西面路口,青磚砌造、高六層,高約20米,是寶安縣現存的最高古塔。現鳳凰文昌塔已被列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文昌塔文昌塔,聳立在嶺下村西面路口,塔基六角,塔身用青磚砌造,塔高六層。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原是四層,到同治年間,加為六層,是寶安縣現存最高古塔。每層塔門均有石匾或對聯,塔為疊澀出檐,無平座,塔基和第一層下半段,用青麻石砌築,檐用五層菱角牙子,七層平磚疊澀砌出。第一層正面用方形門,第二、三層正門用券門,四、五層正面用窗,六層正面用圓窗。每層之第二、六面用長條形小窗透光。六注攢尖頂。塔剎已被雷擊毀。塔內每層原有樓板、木梯,引攀至頂。塔高約二十公尺。
塔門的聯匾分別是:第一層為:“鳳閣朝陽”、第二層為“開文運”,左右聯為:“近丹山從鳳翥,天開黃道任龍翔”,三層為“經緯樓”,左右聯:“風雲蟠五嶺,金壁聯三台”;四層為“獨占”;五層為“直上”;六層為“綺漢”,均為楷書陽文。字型極為剛勁有力。
塔邊一股溪流,繞塔住下逕流,匯入珠江。溪邊綠榕搖映,風景十分幽雅。現為政府宣布為保護古文物之塔。諒不久將修建成更秀麗更壯觀之旅遊點。

山中古廟勝景區

鳳岩古廟
宋末元初(大德年間),文天祥從孫文應麟,避亂來邑,時值歲荒,建望煙樓於大茅山顛,眺無炊煙之村,齎帛送糧以賑之。有一天,文應麟閒遊鳳岩,見其山川秀麗,勝景非常,夜夢觀音囑其建廟於此,名曰:“鳳岩古廟”,供奉觀音蓮座。迄今歷有六百餘年。經明、宏治戊辰、清、乾隆辛亥、嘉慶丙子、同治甲戌、民國戊辰等年間,由新安邑侯與民眾紳耆倡修多次。
自建廟以來,遐邇人士,到此拈香參佛,游山攬勝者,往來如雲如織,更多騷人墨士,接踵而至,吟山詠景,爭留詩章。還有名師宿儒,在此講學授徒,長留教澤。囊者、邑中知名人士,多由此發跡騰飛。故稱鳳凰岩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勝地。
山有一石洞,稱“仙洞”相傳昔曾有鳳凰棲宿其內,故名“鳳凰岩”。
鳳凰古廟,後背雲頂鰲峰,面朝珠江龍穴。佳氣鬱盤,芳林馥郁,龍蟠虎踞,氣象萬千,是乾坤特開窩穴。左有“煙樓晚望”,“雞心修竹”,“石乳清湖”。右有“鶯石點頭”,“淨瓶灑露”,“麻籃仙印”。前有“松徑風琴”,後有“雲頂參天”,古稱鳳岩八大奇景。還有“青牛躍澗留仙跡”,“鳳毛神化慶雲龍”,“合掌枕流”、“龍蟠壑咽”、“伶仃奇石”、“觀音石”、“獅吼石”、“鳳舞石”、“蓮花石”、“豬兒石”、“試劍石”等勝景,天造地設,羅列四周。猶其“萬蝠洞”一連三進,面積寬廣,可容千人,蝙蝠吱吱,倒掛串串,金光點點,溪流淙淙,冬溫夏涼,更是怡人入勝,可稱人間清暑殿。“伶仃奇石”,孤零矗立,看來雙手可以推翻,但千百年來,遭受不少狂風暴雨,依然屹立無恙,猶象民族英雄在此詠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悲壯詩章。“頂上鰲峰”,雲霧出岫,阿娜多姿,雲雨飄忽,宛如神女披紗,約隱約現,難認真容。“龍穴朝霞”,遙映似錦,海市蜃樓,變幻無常,別開眼界,情趣盎然。
解放後,遍山綠化,廣種松杉、荔枝、三華李等各種珍果,正是春風化雨岩增彩,林茂常青耀目。珍果結如球簇,氣味香甜芬芳。山明水秀,四季如春。正是鳳岩不墨千秋畫,山水無弦萬古琴,美景不厭千迴轉,賞後深思君自知。
鳳岩古廟,解放後已湮沒三十多年,只剩斷垣殘壁,一塊瓦礫荒丘。八十年代伊始,黨和政府、政策更為正確英明,各地旅遊事業,方興未艾,鳳凰岩名山,正是寶安縣西線,廣深公路道上,不可多得之旅遊勝地。
一九八三年,由嶺下村文族後人,再倡重修,展望將來,再度成為寶安縣光輝奪目,著名鳳凰岩風景遊覽區,以利廣大遊人,而保古代文物。
自倡修以來,幸蒙各地廣大人民民眾,各階層熱心人士,以及港澳同胞、海外華僑,各善良仁翁,人心踴躍,贊助歡欣,鼎力支持,現已初步修復古廟和上山石級路,又增建盤山車路,可直達古廟。並設有停車場、腳踏車保管站、小賣部、增建涼亭等工程,各具端倪,尚可供遊人遊憩之便。

山頂晚霞勝景區

晚霞勝景區由萬蝠洞、石乳清湖、獅子巨石、伶仃奇石等大自然風光景點組成。
山頂勝地景區主要景點為“雲頂參天”,又稱飛雲頂。明朝新安進士鄭文炳曾留下“扶節直上飛雲頂,舉手不覺摩蒼冥”的佳句。“雲頂參天”為古鳳凰岩八景之一。由雲頂參天處可分為南北二路參觀。南路有豬兜石、萬蝠洞、石乳清湖、煙樓遠望等景點。北路有試劍石、伶仃奇石、較剪石等景點。

杭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