鯪[漢字]

鯪[漢字]
鯪[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鯪,部首是魚部,外筆畫是8。

基本信息

漢字

基本信息

部首:魚部 外筆畫:8 總筆畫:16 五筆86:QGFT,五筆98:QGFT;倉頡:NMGCE

筆順編號:3525121112134354  四角號碼:2414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CAE

編號: 6029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中文科名: 鯉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亞科: 野鯪亞科
拉丁亞科: Labeoninae
中文屬名: 鯪屬
拉丁屬名: Cirrhinus
拉丁種名: molitorella
定名人: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年代: 1842
中文名:
ogenus: Leuciscus
原始文獻: Hist. Nat. Poissons, Paris 16:267. 1842.
模式產地: 中國
俗名: 花鯪, 土鯪, 鯪公, 雪鯪
國內分布: 元江, 西洋江, 瀾滄江等水系
資料來源: 雲南魚類志[上冊]:265-267.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353-355. 廣西淡水魚類志:96-97.

基本字義

1.〔~魚〕a。體側扁,口小,有兩對須,肉味鮮美,亦稱“土鯪魚”;b。古代傳說中人面魚身的人魚,亦作“陵魚”;c。古代傳說中腹背有刺,能夠吞舟的大魚。

2.〔~鯉〕哺乳動物,全身有角質鱗片,無牙齒,吃螞蟻。鱗片可入藥。俗稱“穿山甲”。

3.(鯪)

詳細字義

〈名〉

1.古代傳說中的怪魚。也作“陵魚” [strange fish]

鯪魚何所?——《楚辭·天問》

2.鯪鱧,又名穿山甲 [pangolin]

其形肖鱧,穴陵而居,故曰鯪鱧,而俗稱為穿山甲。——《本草綱目》

3.鯪魚 [dace],也叫土鯪魚,屬鯉科魚類,是我國華南淡水主要養殖魚種之一,性怕冷。

漢字解釋

鯪 líng 形聲。字從魚,從夌(líng),夌亦聲。“夌”意為“斜四邊形”。“夌”和“魚”聯合起來表示“身上長有斜四邊形標記的魚”。 本義:體錶帶有菱形標記的魚。 說明:鯪的胸鰭上方、側線上下有8~12個鱗片的基部有黑斑,堆聚成菱形斑塊。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力膺切《集韻》閭承切,音陵。魚名。《楚辭·天問》鯪魚何所。《注》鯪魚,鯉也。《本草》陶隱居云:鯪鯉形似而短小。
又似鯉魚,有四足。
又《異魚圖贊》吞舟之魚,其名曰鯪。背腹有刺,如三角菱,罟師畏之,網羅莫膺。一說鯪鯉皮曰穿山甲。
又《類篇》一曰獸名。
又石鯪,藥名。

拼音是li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