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爾危機

魯爾危機

魯爾危機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藉口,出動10萬軍隊占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釀成“魯爾危機”。

基本信息

簡介

魯爾危機魯爾危機
德國的賠款問題是凡爾賽和約中懸而未決的最複雜的問題之一。1922年7月,德國政府以通貨膨脹財政危機為由,請求延期支付賠款。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藉口,出動10萬軍隊占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釀成“魯爾危機”。對此,德國實行“消極抵抗”的政策。德國出現了企業停工,工業生產下降,資金大量外流,失業工人激增,通貨膨脹達到天文數字;柏林工人罷工,德國政局動盪不安。這就是魯爾危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是慘重的。英美兩國害怕德國經濟陷於崩潰導致社會危機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儘快結束魯爾危機。此時,德、法雙方也都難以堅持原來的政策。魯爾冒險的失敗導致法國“得不償失”,在德國賠款問題上喪失優勢,最終導致德國的賠款問題的領導權轉向英美手中,開始受英美的擺布。

簽訂的條約

洛迦諾公約
占領魯爾受挫後,法國國內主張與德國和解的力量漸占上風。1925年法國主張通過協商,改善與德國關係,解決安全問題。並得到的德國政府積極回響。1925年10月,德法比英意和波捷等有關國在洛迦諾開會,締結了德法比英意《相互保證公約》。德分別同法國、比利時簽訂《仲裁條約》,規定如彼此間的爭端不能通過外交協商解決,遞交仲裁法庭或國際常設法院裁決。這些條約統稱《洛迦諾公約》。

影響

德國取得了與其他國平等的地位。《洛迦諾公約》改善了法、德等國的關係,有利穩定歐洲局勢。公約的締結也為德國重新成為政治大國鋪平了道路,不久,德國取得了國聯行政院常任理事國地位。此後,《凡爾賽契約》限制德國的政治、軍事條款也被逐步打破。大大削弱了法國在歐洲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