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魯爾區

德國魯爾區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區,具備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資源條件的魯爾區在德國工業發展的歷史舞台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隨著資源的開採、環境的惡化,魯爾區面臨著新的問題,面對經濟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德國進行了大力的經濟結構調整,為其他地區的傳統工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地理位置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
德國魯爾區魯爾區
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1.3%。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占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

發展概況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
德國魯爾區位於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煉鋼廠
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占全國的40%。現在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複雜、內部聯繫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魯爾區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紡織、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現在,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發展工業的優越條件

首先,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為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地處歐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距共同體成員國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很近,北距共同體成員國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本國下薩克森的經濟重心區漢諾瓦—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道夫為中心的工業區。便於工業區間以及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
第二,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占全國90%。魯爾區的煤炭煤質好,煤種全,為優質硬煤田,可煉優質焦炭的肥煤占儲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為3~18%)和硫分(為0.5%~1.5%)都低,發熱量高,其中肥煤的發熱量高達8600大卡/公斤。
第三,水陸交通便利。萊茵河縱貫全區南北,從萊茵河口上溯的7000噸級海輪和8000噸的頂推船隊,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從杜伊斯堡到荷蘭邊界的萊茵河段,年均運輸量達1億噸,並可通過河口的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區內還有溝通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個,河道與港口均已標準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準貨輪。同時,魯爾區東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經埃姆登港與海外聯繫。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鐵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達9850公里,占全國近1/5,多東西走向,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哈根是德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繫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
第四,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以魯爾區為核心,方圓100公里內,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這裡集中了5個50萬~100萬和24個10萬~50萬人口的城市。魯爾區生產的70%以上的煤炭和鋼鐵在此範圍內加工、消費。

新型發展戰略

德國魯爾區“夢園”這是一九八八年前西德魯爾工業區內一大型公園——“夢園”。該區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曾是濃煙蔽日,煤渣滿地。經過轉型改造,如今這裡隨處可見優美的公園綠地,幽雅的產業園區或豪華的商貿中心。
“夢園”

70年代以來,隨著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的衰退,魯爾區與世界其他老工業區一樣面臨著結構性危機,是魯爾區在德國經濟中心的位置下降,現在其工業產值僅占全國不做1/6。為此,魯爾區開展了工業政治,首先發展新興工業和輕工業,促進區內經濟結構多樣化;第二,調整區內生產布局,開發原來相對落後的萊茵河左岸和魯爾區北部,與此同時拓展南北向交通網,以利新區開發;第三,大力發展文教科研,推進原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同時整治環境,消除污染。新的結構調整戰略為新時期魯爾區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參考資料:

http://www.ah.xinhuanet.com/yqjj/2007-03/28/content_9637578.htm
陳才 李文華,《世界經濟地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