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北村

魯北村

魯北村位於山東省嘉祥縣黃垓鄉的中部偏東。魯北村位於嘉祥、梁山、鄆城等三縣交界處,離鄉政府駐地有1公里,離濟廣高速(濟菏高速)有2公里,位於山東省S338省道兩側,交通便利。該村全部為平原,多為沙土地。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尤其是棉花生產,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好。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魯北村位於山東省嘉祥縣黃垓鄉的中部偏東。魯北村位於嘉祥、梁山、鄆城等三縣交界處,離鄉政府駐地有1公里,離濟廣高速(濟菏高速)有2公里,位於山東省S338省道兩側,交通便利。東鄰梁寶寺煤礦,資源豐富,境內有充足的電力;北鄰鄆城新河,直通京杭運河,水陸交通條件優越。該村全部為平原,多為沙土地。所謂地理位置較為奇特,歷史行政管轄多有變動。

村莊來歷

魯北村與魯東村魯西村合稱“三魯”,又名“魯店”,因魯家開店而得名,又因魯北村位於三個村莊的北部,因此叫作“魯店北村”,簡稱魯北村。。魯北村多為高姓和魯姓居民,另外還有少數的薛姓居民。魯北村和山東很多村子一樣都是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搬遷而來,自明以來山東各地就有這樣的民謠:
問咱老家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麼,
大槐樹下老鴰窩。
據說元末明初天災人禍,中原地區已是人煙稀少,荒草遍地,村莊圮廢,滿目瘡痍。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濟南知府曾報告稱:北方郡縣,近城之地多荒蕪。”史書上說,山東、河北、河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中原無人,統治者便失去了盤剝的對象,新建的明朝政權無法穩固。大亂甫定的明王朝無計可施,只得乞靈於移民一途。明朝移民,並非一哄而起,統治者的施政方針是:瞎子趟水——試著來。第一步是發布政令,召募流民,用免交租稅的方法獎勵墾荒。從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朝中央政府頒發了一系列獎勵墾荒的政令。當時,由於連年災荒和頻繁的戰事,全國各地分布著大量流民,明政府首先要把這些居無定所的人穩住,讓他們有田耕種。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政府詔令山東、北平等布政使司,“民間田土,許盡力開墾,有司毋得起科”。在中原地區用“計民授田”的方法,將荒地分給農民墾種,在北方則“召民耕,人給十五畝,蔬地二畝,免租三年”,並規定“額外墾荒者永不起科”。這樣一來,一些流民得到了安置,他們或是回原籍,或是在流居處受田務農,成家立業,建立或恢復了一批村莊。第二步是軍隊電田。當時荒地面積大,安置流民是杯水車薪,於大局無補,朱元璋便效法漢武帝與曹操的屯田法,令將士屯田,名曰“軍屯”。軍隊在其駐防地劃田耕種,以補軍餉不足。明政府規定,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一軍士授田50畝,官府給耕牛、農具和種子。這種“寓兵於農”的做法對中原經濟的復甦起了一定促進作用。當時軍屯規模很大,遍及全國各地,“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至明代中葉,屯田漸被軍官吞蝕,軍士破產散亡,淪為貧民,屯政廢弛,屯區變為村鎮,由此留下了一些與軍電有關的地名,如千戶營、李官屯等。第三步是民屯,即統一組織農民到某地開荒種田。民屯的主要形式就是移民。移民的基本原則是把人多地少的“窄鄉”農民遷到人少地多的“寬鄉”去屯種。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一帶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謐,且多年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特別是太原以南,今晉中、晉南、晉東南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於是,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便十八次從山西南部移民,凡“多丁少田及有丁無田”之家,都在遷民之列。據史籍記載,當時移民來源地區主要有山西太原、平陽二府和澤、潞、遼、沁、汾五州,大致包今之太原、臨汾、高平、陽城、陵川、沁水、晉城、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黎城、平順、榆社、和順、左權、沁源、武鄉、汾陽、孝義、平遙、介休、石樓、臨縣、洪洞等廣大地區。遷往地區主要是當時的彰德府、歸德府、東昌府、大名府、鳳陽府、廣平府、保全州、臨清州,今之安陽、鶴壁、林縣、湯陰、涉縣、磁縣、臨彰、武安、商丘、虞城、夏邑、寧陵、柘城、曹縣、聊城、冠縣、高唐、茬平、莘縣、臨清、陽穀、東阿、平原、武城、館陶、丘縣、大名、南樂、清豐、濮陽、長垣、東明、太康、雞澤、永年、邯鄲、曲周、成安、肥鄉、廣平、鳳陽、天長、安定、霍丘、涿鹿、懷來、新保全一帶。移民足跡所至,遍及今之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北京等數省市。
而魯北村也是這個時候從山西搬遷而來,該村家譜可以作證。而高姓居民則有高明祖宗有嘉祥境內的花林遷至此地,並不斷發展壯大,高姓居民現在已不少於800人。

村莊現狀

魯北村作為傳統的農業村莊,常住人口有1000人左右,耕地1800畝左右。先前該村有使用高粱秸編織涼蓆的傳統,幾乎家家都靠這營生。現村中青壯年多外出務工,。
該村與魯東村、魯西村交界處處有“三魯國小”,又因不斷壯大,現已更名“紅旗國小”。

經濟狀況

魯北村是堪稱“國寶”小尾寒羊的主產地,是魯西黃牛、濟寧青山羊的保種育種基地,畜牧今已成為立村主導產業。通過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形成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推動飼料工業的發展;開發利用玉米秸稈資源,青儲養畜;是我省畜牧業發展的新起點。發展養殖,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為更好的農村服務,為下崗職工謀福利,我們始終一如既往的利用科學飼養,選撥出最優質的品種,以崇高的信譽,周到的服務,先進的管理方案,更合理的價格,以房發展振興中國的畜牧業為己任,憑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匯聚優秀的精英人才,滿足客戶的不同要求,真誠為養殖單位服務。
魯北村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黃垓鄉屬黃河衝擊平原,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尤其是棉花生產,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村內的紅旗國小,國中生就讀到村南面的黃垓中學,高中就讀到梁寶寺駐地的嘉祥二中嘉祥縣城的嘉祥一中。截止2010年底,該村基本都能接受義務教育。
全村普遍重視教育,每年都有學子考上重點大學,村里建立起以學習為榮,以知識為榮的優良風氣。僅2008年和2009年兩年就有15餘人進入二本以上的重點大學。為國家培育了進入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全國重點學校的學子。

魯北村方言

魯北村方言與國語很接近,但從音繫上看,更接近古漢語,屬北方方言中原區。與濟寧方言略有不同
稱謂:父親稱“爹”;母親稱“娘”;祖父稱“爺 爺”;祖母稱“奶奶”;伯父、岳父稱“大爺”;伯母、岳母稱“大娘”;外祖父稱“姥爺”;外祖母稱“姥娘”;舅母稱“妗的(音jin,平聲)”;兄稱“哥哥”;弟弟稱“兄你”等。
時間:早晨叫“清起來”;吃早晨飯叫“吃清起來飯”,中午叫“晌午”;夜晚叫“黑家”或恆恆;昨天叫“夜個兒”或“燕門兒”;前天叫“蔡個兒”、“前門兒”或“前印兒”;明天叫“明兒”;後天叫“過明兒”;去年叫“年時”;明年叫“過年兒”;春節叫“年下”;往年叫“每每個”;現在叫“這會兒”或這“眼前兒”等。
位置:這裡稱“這合”;那裡稱“那合”;前邊稱“前頭”;後邊稱“後頭”;正房叫“堂屋”;廁所稱“茅的”;角落叫“仡拉”(he‘la)等。這些語言都體現了典型中原區語言特點。
在語言交流時,受外界影響,書寫一般用“子”代替“的”。如:腰子=腰的。

區號與電話前幾位

0537——678XXXX

郵編

27240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