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該句摘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在該文中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後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範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魚,我所欲也》 本文書影
生死榮辱、貧富貴賤是 人生重大的 問題;趨生避死、求榮免辱、嫌貧愛富、尚貴卑賤,恐怕也是多數人的心態。如果能夠得其所欲、免其所惡、有益於己、無害於人,誰都知道該怎么 選擇。而現實 生活是複雜的,在具體的 選擇面前人們常常再三考慮、再三猶豫仍然難以取捨, 原因在於並沒有一個絕對的 標準讓人們來衡量生與死的 價值,榮與辱的份量,貧與富的差距,貴與賤的分別。選自 《孟子·告子上》的《魚,我所欲也》為我們做了很好的取捨。

名文簡介

作者: 孟子
類型: 議論文
成文時間: 戰國時期

作者小傳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魯國(一說 宋國)人, 墨家學派創始人, 春秋戰國時的 思想家。他出身於 手工業者,能製造 機械,也通曉 軍事。墨子長期奔走於各 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 政治主張。相傳曾率同 弟子們幫助 宋國防楚國的進攻。他早先曾學過 儒家學說,後分裂出來,自創 墨家學派,在當時與儒家並稱“ 顯學”,影響很大。其主要 思想是“兼愛”、“尚賢”、“非攻”、“節用”,基本上反映了 勞動者小生產者利益和願望。

原文

《魚,我所欲也》 《孟子》書影
魚,我所欲也;熊掌(1),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2)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3),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爾而與之(4),行道之人弗受;蹴爾(5) 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6) 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7) 我歟?鄉(8) 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9) 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0)。

注釋

《魚,我所欲也》 孟軻
(1) 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食品。
(2) 辟:同“避”。躲開,避免。
(3) 簞:古代盛食物的竹器。豆:古代盛羹湯的器具。羹: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湯的食物。
(4) 嘑:同“呼”。爾:語助詞。
(5) 蹴:踐踏。爾:語助詞。
(6) 萬鍾:指豐厚的俸祿。鍾:古量器名,六斛四斗為一鍾。一斛為十斗。
(7)得:同“德”,感激。
(8) 鄉:同“向”,向來。
(9) 已:止,罷休。
(10) 本心:即本性。這裡指道德之心,羞惡之心。

譯文

《魚,我所欲也》 孟軻
魚是我喜歡的, 熊掌也是我喜歡的。(如果)這兩樣 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魚而選擇熊掌。 生命是我熱愛的, 正義也是我熱愛的。(如果)不允許同時擁有這兩者,(只好)犧牲生命以堅持正義。生命本是我熱愛的, (可我)還有比 生命更值得我熱愛的,所以(我)不肯為了熱愛生命就苟且偷生;死亡本是我厭惡的, (可我)還有比死亡更讓人厭惡的,所以我不因為厭憎 死亡就逃避禍患。如果人們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么一切求生的 手段哪有不採用的呢?如果人令人厭憎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開 禍患的手段哪有不採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採用。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乾。這樣看來,有比生命更值得熱愛的東西,有比死亡更值得厭憎的東西。不僅僅有 道德的人有這種 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始終保持罷了。
一碗 米飯,一盅 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會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的 叫化子也不屑一顧。
對於優厚的 俸祿,有人不區別是否符合 禮義就接受它。那優厚的俸祿對於我有什麼好處呢?(只是)為了 住宅的華麗、 妻妾的侍奉和我所 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過去寧死也不肯接受,今天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死也不肯接受,今天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死也不肯接受,今天卻為了所 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如果不停止,)這就叫作喪失了他的 本性

影響與傳播

《魚,我所欲也》 孟子及故里
本章圍繞一個 中心反覆論述, 邏輯嚴密,說理透徹。 比喻排比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增強了 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千百年來,魚與熊掌已經凝固成為一個 成語,用來 形容兩難的取捨,形容二者不可兼得的困境,而熊掌更是成為更好的 選擇、更高 價值代名詞
於是,《魚,我所欲也》不但為 中國人所欲,更為海外人士所欲,它 也隨著《孟子》的 聲譽而蜚聲海內外,被譯成多國 文字、被世界 人民所欲、所愛。

專家點評

《魚,我所欲也》 《孟子》
本章論述生與死、義與利的 關係,指出“義”的 價值高於生命;為了堅持正義,必要時應當“捨生取義”。儘管孟子所謂“義”,指的是 儒家倫理道德標準,有其具體的 階級內容,而且他還認為道德是人先天就有的,不免陷入 唯心主義,但他堅持 理想、維護正義的 精神卻是值得讚賞的。事實上, 中國歷代都不乏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志士,用他們的頭顱和熱血詮釋了孟子的 理念。孟子相信,世上有很多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比如 道義尊嚴,它不僅對有才德的人,對一切人都是更值得追求的東西。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本心,都有良知。這種把可貴的品質看作是普通人都能夠擁有的東西,而不是聖人的 專利,事實上包含有一定的平民 意識,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孟子希望人們能夠明辨是非、體察情理,弄清什麼是人最需要、最應該追求的 東西,不要因為貪得 利益而喪失自己最美好的 情操和品質。這其實是對於 社會的一種呼籲。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課件
孟子還斥責了那些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可恥 行為。孟子認為:“萬鍾則不辨理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如果 財富的獲得是以犧牲人的 品格尊嚴正義感為代價,那么追求財富就會變得毫無 意義,因為我們擁有財富的 目的是要使我們生活得更有尊嚴,生活得更加 幸福,這種認識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在現代社會裡,隨著 市場經濟的發展,精神貧乏、物慾橫流成為一個越來越突出的 問題。一部分人缺乏理想,一味貪求物質享受。為了追求財富,有人 良知泯滅,不惜犧牲國家、 民族利益;有人廉恥喪盡,不惜出賣 肉體、出賣 靈魂、出賣人格。這種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已被孟子所否定。孟子“萬鍾於我何加焉”的追問對於這些人來說,應該是一記當頭棒喝。
文章雖然 論述的是 抽象理論問題,但卻毫無枯燥之感,這得益於作者善於運用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喻,比如用魚和熊掌來 比喻兩難的 選擇,用不食“嗟來之食”來類比不能見利忘義,讀來都十分親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再加上作者行文時筆端富於 感情,論述時娓娓道來,在平實的 語氣下有著不容小覷的 氣勢,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相關詞條

孟子;議論文;戰國;《孟子》;儒家;文學;哲學

相關資料

《孟子》;《 孟子評傳》;《孟子傳》

詞條分類

孟子;議論文;戰國;《孟子》;儒家;文學;世界歷史名文;傳世經典文學

相關連結

http://www.chinamengzi.net/xsyj/yjjg/200512/104.html
http://www.chinamengzi.com/chinese/Rss.asp?ChannelID=1005&Hot=1
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mengzi/13j_mzml.htm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