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

高陽[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

高陽縣地處華北平原,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東南部,距京、津、石各為150公里、180公里、150公里。北靠華北明珠白洋淀與安新交界,西與清苑毗鄰,南與蠡縣、肅寧接壤,東與河間、任丘相接。在東經115°38′ ~115°39′和北緯38°30′~38°46′之間,南北寬28·5公里,東西長30公里,總面積472平方公里。高陽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季風氣候,海拔高度在123-563米之間,平均海拔457米左右。高陽縣紡織產量占華北地區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之譽。1997年,高陽縣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

基本信息

高陽縣高陽縣
建制沿革唐堯時屬冀州。虞舜時屬幽州。夏商時屬冀州。周朝時屬并州。春秋為燕地。高陽建邑於戰國時期,先後屬燕、趙、秦。周安王二十年屬齊。周赧王二十年屬趙。秦屬鉅鹿郡。西漢高祖六年始置高陽縣,治在今高陽舊城,屬涿郡。永壽年間置高陽郡,為郡治,縣屬高陽郡。延熹元年改屬博陵郡。建安末年縣屬河間郡。三國時期,高陽為魏地。西晉泰始元年隸屬高陽國。東晉至南北朝時期,高陽隸屬高陽郡、瀛州。隋開皇三年罷高陽郡,縣屬瀛州,十六年於縣地置蒲州,縣屬之,高陽為州、縣治。唐貞觀元年廢蒲州,高陽先後屬瀛州、鄚州、范陽郡。開元十四年置高陽軍,為軍治。宋至道三年縣改屬順安軍,高陽為軍、縣治。明洪武元年高陽縣屬北平布政使司;二年,改屬安州。清雍正二年,高陽改屬保定府。中華民國二年縣屬保定府范陽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高陽先後屬河北省保定專區、保定地區和保定市。1994年保定地、市合併,屬保定市。行政區劃
2013年,高陽縣轄4個鎮、5個鄉:高陽鎮、西演鎮、龐口鎮、邢家南鎮、蒲口鄉、晉莊鄉、龍化鄉、龐家佐鄉、小王果莊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高陽高陽
高陽縣傳為顓頊故都,八才舊里。
高陽縣地處華北平原,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東南部,距京、津、石各為150公里、180公里、150公里。北靠華北明珠白洋淀與安新交界,西與清苑毗鄰,南與蠡縣、肅寧接壤,東與河間、任丘相接。在東經115°38′至115°39′和北緯38°30′至38°46′之間,南北寬28·5公里,東西長30公里,總面積472平方公里。高陽縣轄3個鎮、6個鄉:高陽鎮、龐口鎮、西演鎮、邢家南鄉、晉莊鄉、蒲口鄉、小王果莊鄉、龍化鄉、龐家佐鄉。

地貌

高陽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季風氣候,海拔高度在123-563米之間,平均海拔457米左右,農業區平均海拔36000米左右。

氣候

高陽縣境處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盛,秋季風清氣爽,冬季寒冷乾燥。高陽縣境內年平均氣溫11·9℃。全年無霜期205天左右。高陽縣內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為2637.8小時。

經濟概況

綜合

高陽縣高陽縣
2011年高陽縣實現生產總值128.54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第一產業29.37億元,第二產業61.49億元,第三產業37.68億元,分別比增7%、23.1%和10.5%;完成農業總產值43.20億元,工業總產值160.54億元,分別比增14.9%和27.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35億元,比增31.3%;完成稅收13.83億元,比增22.2%;實現本級財政收入7.58億元,在廣東省山區五市30個區縣(市)中排名第三,比增38.13%。2011年高陽縣實現生產總值154.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7631元,均同比上年增長15.2%;固定資產投資48.2億元,增長32.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1億元,增長41%,實現三年翻一番,成為廣東省山區5市30個縣區第2個跨入10億元台階的縣區。

第一產業

2011年高陽縣實現農業總產值60.14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全年糧食產量2.67萬噸,同比增長3.0%;其中水稻產量17.75萬噸,比增3.0%。經濟作物產量中,花生增長6.8%,烤菸增長25.6%,甘蔗減少2.6%,蔬菜增長6.9%。全年水果總產量6508萬噸,比上年增長7.7%;其中柚子產量43.62萬噸,比增9.0%。全年生豬飼養量66.82萬頭,比上年增長4.6%;豬肉產量3.07萬噸,比上年增長4.8%;水產品產量2.76萬噸,比上年增長5.0%;三鳥飼養量1166.6萬隻,比上年增長4.1%。2011年完成造林(含跡地更新)面積4083公頃;年末森林覆蓋率達74.56%。2011年高陽縣區建成以雁洋為中心的生態旅遊觀光農業,以梅縣區程江、扶大為中心的城郊農業,發展無公害蔬菜、優質水果等高值農產品和出口創匯農業,以梅縣區梅西、大坪為中心的山區農業經濟區,繼續抓好臍橙、板栗、柿等優質水果示範基地。為實現100個“專業村”的要求,該區根據各地的氣候、資源和民眾的種植習慣,實行區域化種植,大力扶持“專業村”的發展。全區先後發展了“金柚專業村”、“毛瓜專業村”、“蔬菜專業村”、“大蒜專業村”、“枇杷專業村”、“西瓜專業村”、“生葛專業村”、“茶葉專業村”。該區農業局通過調查、摸底,從技術、種苗、資金上盡力培育扶持。合計103個種植專業村,其中金柚村39個;蔬菜村12個;烤菸村11個;水果村7個;西瓜村5個;冬瓜村4個;毛竹、茶葉、枇杷各3個;玉米、臍橙、仙人草、銀杏各2個;香蕉、紅豆杉、三華李、奈李、柿子、貢柑、花卉、生薑各1個。

第二產業

高陽縣毛巾廠高陽縣毛巾廠
2011年高陽縣投資26億元的荷樹園電廠三期項目,梅雁太陽能發電項目和155萬噸鏇窯水泥項目,投資2.4億元的超華科技環保布基覆銅箔板項目,投資800萬美元的BPW車軸公司自動調整整臂生產線項目,投資1億元的航海錳化廠高錳酸鈉、高錳酸鉀技術改造項目,投資2億多元的梅州市梅縣區金象銅箔二期第二條年產2400噸生產線項目,投資300萬美元的線藝新生產線項目、投資6000萬元聯冠公司塑膠(PVC)生產線項目等。2011年高陽縣華銀醫藥、四〇一廠等高新企業全年產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4.2%。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17家,其中超億元產值企業有22家。全區工業總產值160.5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38.29億元,分別比增27.9%和33%。2011年高陽縣第二產業增加值5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74.67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完成工業增加值5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完成增加值30.89億元,比上年增長1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21.03億元,比上年增長66.5%。

第三產業

2011年高陽縣投入1.3億元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投入9000萬元改造提升通往梅州市梅縣區雁洋S223線公路等級,投資5.1億元梅州豪生大酒店已建成營業,總投資15至20億元的梅州南口麓湖山國家級文化旅遊產業園進入首期工程建設,投資8000萬元的桃花源生態旅遊區已開業運營,天地人賓館已完成三星級改造,新城新延齡賓館、皇朝假日酒店等相繼開業。梅州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榮獲“全國綠色模範單位”和“中國生態文化示範企業”稱號,並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獲“中國古村落”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殊榮;葉劍英紀念園被評為首批“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梅縣區雁洋鎮被評為“中國優秀文化休閒旅遊鎮”。2011年高陽縣共獲省級科技進步獎2項,市級34項,區縣級31項。科技隊伍實力增強。2010年,高陽縣擁有國有企事業單位各類科學技術人員8450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以上科技人員占比重由2005年的51.2%提高到2010年的63.7%。2012年,高陽縣獲得科技進步獎5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獲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高陽縣擁有國有企事業單位各類科學技術人員8723人,比上年增長1.2%,其中高級職稱952人,比增19.0%;中級職稱4768人,比增0.1%。

教育事業

2011年高陽縣普通中學年平均在校學生3.95萬人,國小年平均在校學生3.53萬人,國小學齡兒童平均入學率99.9%,國小平均升學率99.9%,國中平均升學率86.8%。高陽縣已獲得“廣東省教育強區”稱號,實現高陽縣所有鄉鎮“創強”全覆蓋。2012年,梅州市區梅縣區有國小在校學生2.91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17萬人,其中普通高中1.32萬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畢業升學率100%;國中畢業升學率99.9%;大學錄取率78.3%。

文化事業

高陽人民勁勇剛毅,富有反抗精神,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反抗封建壓迫的農民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陽人民面對日軍血淋淋的屠刀,奮勇拼搏,前仆後繼,2000餘名抗日官兵為國捐軀。解放戰爭中,高陽地處解放區,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高陽人民踴躍參戰,全縣支前民工達1000多人次,130餘名幹部隨軍南下支援解放區,2000多名青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有500餘名高陽優秀兒女為新中國獻身。高陽縣自古人傑地靈,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本縣名伶薈萃,享譽梨園,先後有韓世昌侯玉山蓋叫天田際雲齊花坦等名家出現。他們演技高超,獨樹一幟,在戲曲界有較大影響。

衛生事業

2011年高陽縣有96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026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731人,其中醫生886人。2011年高陽縣90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550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809人,其中醫生923人。新成立了高陽縣中醫醫院。

交通

高陽縣域西37公里有京廣鐵路、107國道,25公里處有京港澳高速公路(G4)。津保(南線)公路橫穿全境,保(定)滄(州)公路縱貫,縣、鄉、村級公路交織成網,客運、貨運。2007年貫通保定——黃驊高速。

風景名勝

高蠡暴動紀念館

高蠡暴動紀念館高蠡暴動紀念館
高蠡暴動紀念館位於高陽縣城東南15公里處,南、北辛莊兩村之間,1957年落成,屬省重點保護建築物。該紀念館占地10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5平方米,南北長150米,東西寬70米。主要建築物有:烈士紀念塔、碑亭、烈士墓、烈士紀念碑、展室、接待室等。

布里留法工藝學校

高陽縣“布里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創建於1917年,在高陽縣西演鎮布里村南部,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此處舊址現有平房11間,其中有蔡和森同志的宿舍及辦公室,3間實習工廠,其餘都是教室。

高陽紡織博物館

高陽紡織博物館建於2003年,總占地面積746平方米,投資200多萬元,是全國唯一一座縣級專業紡織博物館。

歷史文化

竹馬落子歌舞戲

竹馬戲竹馬戲
在高陽縣一帶,冬閒的各村村民,經常舉行各種各樣的花會表演,花會上有種“竹馬戲”格外吸引人。竹馬戲,又叫竹馬舞,俗稱“跑竹馬”、“竹馬落子”。它不僅流行在河北農村,在南方廣東、廣西、福建、台灣也有“跑竹馬戲”的民間表演形式。
北方崑曲
北方崑曲是崑曲的一個支派。1917年直隸高陽專演昆弋戲的榮慶社進京,班中名演員有貼旦韓世昌、黑淨兼老旦郝振基等,在北京形成北派崑腔,1949年後稱北方崑曲。

著名人物

孫承宗,明朝大學士,民族英雄。孫岳,民國將領,直隸省長,北京政變領導人之一。張惠雲,河北梆子人才“金喉三兩”。齊如山,京劇“梅派”背後智囊中的重要人物。馬三峰,首推西河大鼓的奠基人、創始人。佟麟閣,中國為抗戰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李石曾,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早期倡導者。韓世昌,“崑曲大王”、愛國名伶“活鍾馗”侯玉山。王錫疆,保定第一個中共黨員。趙克石,南京軍區總司令。張寶樹,台灣著名政治人物、學者,曾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台灣大學教授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