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昌

韓世昌

韓世昌(1897~1976) 中國北方崑曲演員,工旦。河北高陽人 。幼年搭慶長班從白雲亭、王益友學藝,初習武生,後改正旦、貼旦及小旦。1917年在北京組榮慶社,拜吳梅、趙子敬為師,也曾師從吳畹卿。在音律、唱法及表演上日益精進。1928年東渡日本 ,在東京、京都、大坂等地演出,並觀摩能樂等日本古典劇藝 。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基本介紹

他戲路極寬,除工正旦、閨門旦外,兼精刺殺旦。尤擅運用手勢、眼神和面部豐富的表情,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1957年任北方崑曲劇院院長。

代表劇目

有《鬧學》、《思凡》、《胖姑學舌》、《刺虎》、《痴夢》等。

文章報導

韓 世 昌

張中行

我喜歡崑曲,起初,不是由於看演聽唱,而是由於讀《西廂記》和《桃花扇》等,覺得人物雅,辭句雅,有詩意。可是到北京之前一直沒看過。30年代初來北京之後,一因為一直很窮,二因為精力的大部分放在故紙堆里,連當時大為流行的京劇也很少看。其時崑曲已經很不景氣,現在回想,簡直不記得哪裡曾經上演過。大概是1931年的秋冬之際,記得由俞平伯先生主持,在崇文門外木場胡同廣興園演了一場崑曲。

事前在北京大學課堂上向學生宣傳,說主旨是扶持雅音。劇目主要是韓世昌主演的《釵釧記》。票向學生推銷,記得是六角一張,隨票奉送唱詞一紙。我樂得有此機會,買了一張。這個劇場,過去沒聽說過,一生也只去這么一次。時間是下午,我去了。劇場地點偏僻,建築和設備都破舊,光線陰暗,氣氛冷冷清清。上座情況很差,至多不過是三分之一吧,集中在台前池子一帶。看看,不少人面熟,想來都是來自北京大學。其時蔡元培先生和吳瞿安(梅)先生都已不在北京,如果在,推想他們是一定來的。學校熱心崑曲的人自然都來了,除俞平伯先生以外,其他都不記得 了。韓世昌當然是扮柳鸞英。他天賦的細小身材,扮閨門少女,嬌媚玲瓏,簡直就是十七八歲的姑娘。算來他那時候是三十三歲,足見功力深厚。

散戲之後,想到崑曲的現狀和前途,感到很淒涼,時代風氣的力量竟如此之大,簡直是可怕。其後還看過韓世昌演什麼戲,很怪,竟一點也不記得。但記得看過郝振基的猴戲,侯永奎的武生戲,白雲生的生角戲,據理以推,總當是看過韓世昌的旦角戲。現在想來,其時我也是被時代之風颳得東倒西歪了,因為分明還記得看過馬連良的《打漁殺家》,荀慧生的《釵頭鳳》,郝壽臣的《法門寺》,葉盛章的《巧連環》,蕭長華的《蔣乾盜書》,等等。

一轉眼到了40年代晚期,友人曹君一次告訴我,崑曲完全沒落了,韓世昌、白雲生等生活無著落,白在某處擺攤賣紙菸,韓則變相賣唱。其時曹君在燈市口貝滿女子中學教國文,因為課文中有曲,所以想請韓世昌來表演一次。不久就這樣做了,我也參加,擔任招待。大概是上午九點多吧,韓世昌來了,隨著一個吹笛伴奏的。韓已經是半百之人,那個伴奏的也不年輕。我們招待他,奉茶,閒談。韓樸實,溫厚,沒有一點曾是名演員的架子和習氣。話題自然也轉到崑曲的沒落,大家都為此表示惋惜。問起為什麼不改走其它的路,他說,他並不是不能演京劇,只是總覺得唱詞太俗,沒意思,所以甘心閒著。下一堂是國文課,算作講曲的深化實化,聽韓世昌演罷。實際是只唱不演,穿長袍便服,站在講台上安安靜靜地唱,伴奏的坐在旁邊吹笛。不化妝,不表演,一個半大老頭子直挺挺地立著唱女聲,效果自然不會好。唱了三四段,算作完課,即時送些車馬費,送出校門,作別。此後就在沒有見過他。

那次聽過清唱之後,有時想到崑曲,心情總是很暗淡。韓世昌,藝高,人好,可是被時代的風吹倒了,想爬起來實在不易。到了50年代有了轉機,“人力”十足,成立了北方崑曲劇院,人、地、錢,要什麼有什麼。可是一件大事的成敗,用舊話說還要看“天命”如何,用科學的詞語是,還不得不取決於時代的風氣,再說明顯一點,是還要看絕大多數年輕人愛好什麼。我老了,很少到熱鬧場所去,聽人說,近些年來,京劇上座的情況也不佳,而芭蕾舞、音樂會的票卻難買。我想實況大概是這樣。80年代初,江蘇崑曲劇院來北京演唱,承北京崑曲界的老人物送來幾張票,我去看,發現有名旦張繼青的戲,上座的情況就好,沒她,上座情況就差,遠來的和尚尚如此,北方崑曲劇院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這種情況也可以不出戶而知之。這就是電視機前,只要放映的是舊劇種,不管是崑曲還是京劇,三十歲以下的人,尤其是二十歲以下的人,總是“望影而逃”。為什麼?理,我不知道,但這是事實。風氣像是一股水,它會流到哪裡呢?但倒流的可能總是很小的。有時想到這些,不由得就想到韓世昌,想到他的所謂雅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過去的除了讓它過去,還有什麼辦法呢?

——摘自《負暄瑣話》

人物經歷

建國前

韓世昌《刺虎》劇照韓世昌《刺虎》劇照

韓世昌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因弟兄排行在四,所以全家人都叫他四兒。1909年他年滿12歲,父韓玉琢特意請來一位飽學的老秀才給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世昌。隨後將小世昌送入了本村的戲班慶長班。

韓世昌在慶長班學戲大約一年,隨後就和原班人馬轉入榮慶社。到1916年他已開始登台唱應二戲,即主角戲,成為河北一帶新興的崑曲名角。1917年冬,迫於河北災荒,榮慶社決定到北京尋找出路,在天樂園演出。1918年他拜吳瞿庵為師,後又拜在崑曲名家趙子敬門下學藝,經這兩位名師指點,韓的唱功演技更趨精進,被譽為崑曲大王。故有黃季剛等賀贈別號“君青”,取“君山一發青”之意,以讚譽其崑曲成就。

為弘揚崑曲藝術,1928年秋韓世昌率20多位崑曲名角,應邀趙日本演出,每場座無虛席,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1936年至1938年韓世昌隨祥慶社到南方各省進行巡迴演出,足跡遍及江南六省及諸多大城市,影響很大,是北方崑曲劇團向南方傳播的一次壯舉。但由於盧溝橋事變,演出只得草草收場,在此後八年抗戰期間,韓世昌蟄居天津,靠教戲維持全家生計。

建國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