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儉

高儉

高儉1961年出生於江蘇宜興,大專學歷,丁蜀鎮成校全手工輔導老師,1980年參加工作,師從高級工藝美術師徐雪娟及其父親徐漢棠大師學藝。她把雕塑融於砂壺之中,創作了“牽手壺”、“成果壺(系列)”、“祝福壺”、“圓梅壺”、“推陳出新提梁壺”等優秀作品。在藝術上總是不斷地嘗試,給人驚喜。高儉用她對藝術的滿腔熱情與誠懇之心,回饋了每一位喜愛她和她藝術作品的人。

基本信息

簡介

高儉,(576-647)字士廉,李世民長孫皇后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致主動將長孫氏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隋煬帝,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蕭銑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在貞觀年間,任侍中安州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申國公。主持編撰《氏族志》。

生平

高儉,字士廉,渤海蓨人。其祖父高岳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僕射、太尉。其父高勵,北齊樂安王,也曾任左僕射。北齊之後入周,不知何故竟沒被周武帝與齊後主高緯一起殺掉。隋朝取代北周后還任過隋朝的洮州等四州刺史。史載,高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與大文豪薛道衡等人結為忘年之交,為一時才俊。
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的妹妹嫁給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長孫無忌和一個女兒。長孫晟死後,高士廉把妹妹接回自己家中,並非常厚待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當時他發現年輕的貴族子弟李世民異於常人,就把外甥女嫁給他,這位長孫氏就是後來的文德皇后隋煬帝時,由於和高士廉逃亡到高麗的兵部尚書斛斯政關係密切,隋廷把他流放至交趾蕭銑稱帝時,交趾太守丘和附梁,高士廉也隨之降梁。蕭銑被唐朝平滅後,高祖李淵因親戚關係,命高士廉巡按嶺南諸州。後來他升遷為雍州治中,而當時他的外甥女婿李世民雍州牧
"玄武門之變",高士廉與外甥長孫無忌並預密謀,他自己還親率吏卒從監牢里釋放囚犯,授以兵甲,組成臨時的部隊馳援李世民貞觀元年,提升為侍中。貞觀十二年,以其佐命之功授申國公,拜尚書右僕射。
高士廉為人謹慎縝密,表奏皇帝的草稿一概焚毀,不使左右知曉。貞觀二十一年病死,時年七十二。
當時太宗剛剛飲服"藥石"(類似"五石散"的東西,當時認為既"壯陽"又"保健",實際上是毒性很大的東西。多位貴族、皇帝因之而死),聞訊馬上整裝要親臨看視。高士廉的外甥長孫無忌急忙策馬跪伏於半路迎接,痛哭陳說高士廉臨終前切言皇上不要親臨,加之"餌石臨喪"是醫家大忌,勸了半天才把藥性正發作的太宗皇帝勸回宮去。贈司徒,陪葬昭陵,謚曰文獻。
高士廉一家三代僕射(宰相),子為尚書、駙馬,外甥為太尉,外甥女為皇后,一時無兩。想想北齊皇族中他那些年不過四十就暴死的高家堂叔、堂兄弟們,高士廉一支可謂是下場最好的。即使日後長孫無忌被誅,其子高履行也僅僅受牽連貶官而已。
《徐浩古蹟記》、《舊唐書》、《新唐書本傳》
名儉,以字顯,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隋仁壽(六〇一至六〇四)中舉文才甲科,補治禮郎。入唐,歷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遷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知政事。諡文獻。工書,太宗大購圖書,寶於內庫,貞觀十三年(六三九)裝處排署,有士廉跋尾。

舊唐書·高儉傳

高儉,字士廉,渤海蓚人。曾祖飛雀,後魏贈太尉。祖岳,北齊侍中、左僕射、太尉清河王。父勵,字敬德,北齊樂安王、尚書左僕射、隋洮州刺史。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並稱先達,與士廉結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大業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於家,恩情甚重。見太宗潛龍時非常人,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后也。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遊,謫為朱鳶主簿。事父母以孝聞,嶺南瘴癘,不可同行,留妻鮮于氏侍養,供給不足。又念妹無所庇,乃賣大宅,買小宅以處之,分其餘資,輕裝而去。尋屬天下大亂,王命阻絕,交趾太守丘和署為司法書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問,北顧彌切。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明日果得母訊,議者以為孝感之應。時欽州寧長真率眾攻和,和欲出門迎之,士廉進說曰:“長真兵勢雖多,懸軍遠至,內離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從之,因命士廉為行軍司馬,水陸俱進,逆擊破之,長真僅以身免,餘眾盡降。及蕭銑敗,高祖使徇嶺南。武德五年,士廉與和上表歸國,累遷雍州治中。時太宗為雍州牧,以士廉是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甚親敬之。及將誅隱太子,士廉與其甥長孫無忌並預密謀。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釋繫囚,授以兵甲,馳至芳林門,備與太宗合勢。太宗升春宮,拜太子右庶子。
貞觀元年,擢拜侍中,封義興郡公,賜實封九百戶。士廉明辯,善容止,凡有獻納,搢紳之士莫不屬目。時黃門侍郎王珪有密表附士廉以聞,士廉寢而不言,坐是出為安州都督,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惡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親扶侍,杖頭掛食,遙以哺之。士廉隨方訓誘,風俗頓改。秦時李冰守蜀,導引汶江,創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側者,須直千金,富強之家,多相侵奪。士廉乃於故渠外別更疏決,蜀中大獲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辭人,以為文會,兼命儒生講論經史,勉勵後進,蜀中學校粲然復興。蜀人朱桃椎者,淡泊為事,隱居不仕,披裘帶索,沉浮人間。竇軌之鎮益州也,聞而召見,遺以衣服,逼為鄉正。桃椎口竟無言,棄衣於地,逃入山中,結庵澗曲。夏則裸形,冬則樹皮自覆,人有贈遺,一無所受。每為芒履,置之於路,人見之者,曰:“朱居士之履也”。為鬻米置於本處,桃椎至夕而取之,終不與人相見。議者以為焦先之流。士廉下車,以禮致之,及至,降階與語,桃椎不答,直視而去。士廉每令存問,桃椎見使者,輒入林自匿。近代以來,多輕隱逸,士廉獨加褒禮,蜀中以為美談。五年,入為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仍封一子為縣公。獎鑒人倫,雅諳姓氏,凡所署用,莫不人地俱允。高祖崩,士廉攝司空,營山陵制度。事畢,加特進、上柱國。是時,朝議以山東人士好自矜誇,雖復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女適他族,必多求聘財。太宗惡之,以為甚傷教義,乃詔士廉與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於是普責天下譜諜,仍憑據史傳,考其真偽,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士廉乃類其等第以進。太宗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雲士大夫,婚姻之間,則多邀錢幣。才識凡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檟,依託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祗緣齊家惟據河北,梁、陳僻在江南,當時雖有人物,偏僻小國,不足可貴,至今猶以崔、盧、王、謝為重。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顯著,或忠孝可稱,或學藝通博,所以擢用。見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乾猶為第一等?昔漢高祖止是山東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貴。卿等讀書,見其行跡,至今以為美談,心懷敬重。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遂以崔乾為第三等。及書成,凡一百卷,詔頒於天下。賜士廉物千段,尋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二年,與長孫無忌等以佐命功,並代襲刺史,授申國公。其年,拜尚書右僕射。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輒焚稿,人莫知之。攝太子少師,特令掌選。十六年,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尋表請致仕,聽解尚書右僕射,令以開府儀同三司依舊平章事。又正受詔與魏徵等集文學之士,撰《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奏之,賜物千段。十七年二月,詔圖形凌煙閣。十九年,太宗伐高麗,皇太子定州監國,士廉攝太子太傅,仍典朝政。皇太子下令曰:“攝太傅、申國公士廉,朝望國華,儀刑攸屬,寡人忝膺監守,實資訓導。比聽政,常屈同榻,庶因諮白,少祛蒙滯。但據案奉對,情所未安,已約束不許更進。太傅誨諭深至,使遵常式,辭不獲免,輒復敬從。所司亦宜別以一案供太傅。”士廉固讓不敢當。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問之,因敘說生平,流涕?#91;欷而訣。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於京師崇仁里私第,時年七十二。太宗又命駕將臨之,司空玄齡以上餌藥石,不宜臨喪,抗表切諫,上曰:“朕之此行,豈獨為君臣之禮,兼以故舊情深,姻戚義重,卿勿復言也。”太宗從數百騎出興安門,至延喜門,長孫無忌馳至馬前諫曰:“餌石臨喪,經方明忌。陛下含育黎元,須為宗社珍愛。臣亡舅士廉知將不救,顧謂臣曰:‘至尊覆戴恩隆,不遺簪履,亡歿之後,或致親臨。內省凡才,無益聖日,安可以死亡之餘,輒回宸駕,魂而有靈,負譴斯及。’陛下恩深故舊,亦請察其丹誠。”其言甚切,太宗猶不許。無忌乃伏於馬前流涕,帝乃還宮。贈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曰文獻。士廉祖、父洎身,並為僕射,子為尚書,甥為太尉,當代榮之。六子:履行、至行、純行、真行、審行、慎行。及喪柩出自橫橋,太宗登故城西北樓望而慟。高宗即位,追贈太尉,與房玄齡、屈突通並配享太宗廟庭。

高儉 著名書法家

高儉,字凌一,號墨雨,一九五七年生,北京市人。現為國家一級書畫師、北京凌一翰墨書畫院院長、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協草書研究創作員中華文化促進會藝術委員,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理事、中國書畫家聯誼會京南藝術創作中心研究員、中國美術家香港協會藝術委員,中聯科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五歲練字,數十年臨池不輟,作品重法度、主典雅、大氣磅礴、古樸自然、清逸抒懷,八十年代初進入中國書畫學校書法藝術研究班學習,得到肖勞,尹潤生老先生及梁志斌卜希陽教師的親自指導,受益匪淺。畢業後又拜我國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吳未淳老先生為師,幾十年里在吳老師的嚴傳身教之下,書藝不斷提高,被吸收接納為當時最專業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研究機構--中國書畫研究社,成為書畫社中較為年輕的會員。自此,步入正軌、系統、專業的書法藝術研習之路,幾十年來,認真學習、刻苦鑽研,不懼艱難,訪名山,尋古蹟,在向古人學習的同時,結合自己在生活、學習中對書藝逐步深入的理解。加之名師指導,書友切磋、長期磨礪,逐步形成了自己小字清新、舒朗、秀美典雅,大字法度嚴謹,雄奇,奔放的藝術風格,被業內人士廣為認可。
其作品經常發表於各類報刊,刊物之上。如:《人民日報》、《中國農民報》、《中國書法家作品選集》、《中國當代書法藝術鑑賞》、《中華書畫集萃》、《中國書畫名家大辭典》、《中國百名書畫英才作品選》、《中國當代最具收藏潛力書畫名家》、《中國藝術家簡明詞典》等等。作品經常參加國內外大賽、大展,並獲2004年“全國藝術名家”書法藝術金獎、中國書法年刊2008年度書法藝術金獎、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華復興獎”書法作品邀請賽銀獎、2011年第27屆中國蘭亭書法節金獎。
2011年,高儉被國際文化藝術聯合會、全球華人藝術家協會授予 “中國最具收藏潛力藝術家”稱號,其作品廣為國內及美國、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及地方知名人士或機構收藏。

現代宜興紫砂名人錄

宜興紫砂壺,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發展到現代,宜興紫砂更是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本任務就是盤點現代宜興紫砂制壺大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