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喜

曹洪喜

專業論文《試論文學藝術與紫砂茶具的融合》在《江蘇陶瓷》發表後,業內引起強烈反響。 參加“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藝術鑑定會”,《國寶系列茶具》榮獲二等獎1993.10 參加全國第五屆陶瓷藝術設計評比會,作品《文韜武略系列茶具》(“孫子兵法”)榮獲二等獎1995.8

基本資料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宜興
出生年月:1948年
職位:世界教科文組織藝術委員會執行委員
個人作品:《文韜武略》《再回首》(獸面壺)《奧運壺》

現任職位

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
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美術學會常務副主席
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副主席
台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
世界教科文組織藝術委員會執行委員
宜興電視台、上海電視台、香港衛視中文台、新加坡電視台先後拍攝專題片、專訪片,向全國幾國際社會作介紹。藝術業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陶瓷》、中國台灣《陶藝》、《壺中天地》等十多家報刊作介紹。併入編《世界名人錄》、《世界科技專家與人才》等多部典籍。專業論文《試論文學藝術與紫砂茶具的融合》在《江蘇陶瓷》發表後,業內引起強烈反響。其詩詞書畫亦獲國際奧林匹克藝術中心金獎、中國傳統詩詞書畫大賽孔子金像獎、中國上海世博會“世博中國題賀藝術名家”等榮譽。
幾十年藝術創造的成就與影響,被國內、國際諸多上層藝術機構、藝術院團聘任要職,成為中國當代具有國際影響的“實力派”陶瓷藝術家。

從藝生憑

88~90 擔任第一、第二屆宜興陶藝節地方工業大型展覽總設計首屆深圳荔枝節宜興展館的設計布館
1988.4 舉辦《曹洪喜雕刻作品展》
1990.6 上海電視台拍攝專題片《紫砂藝壇三友》在國際頻道播放
1992.7 作品《國家系列茶具》、《禪鳴壺》被廣東省博物館珍藏7~11 台灣《壺中天地》專題介紹——《曹洪喜首創宜興砂壺技藝之最》;台灣專業書《選壺、養壺與賞壺》亦作重點介紹,譽稱“無人能出其右”、“真正的國寶級大師”,作品在封面刊用其間,作者業績先後在《陶都報》《宜興報》《江蘇工人報》《羊城晚報》《人民日報》《中國陶瓷》等作介紹。
1993.3 論文《試論文學藝術與紫砂茶具的融合》在《江蘇陶瓷》發表。在紫砂界引起反響
1993.5 參加“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藝術鑑定會”,《國寶系列茶具》榮獲二等獎
1993.10 參加“宜興陶瓷藝術作品首次台灣展示會”,作品在壺界引起轟動效應,其代表作入選香港大型書籍《東方明珠》
1994.5 參加全國第五屆陶瓷藝術設計評比會,作品《文韜武略系列茶具》(“孫子兵法”)榮獲二等獎
1995.8 著名藝術家劉曉慶率攝製組來宜拍攝了專訪片——《中華一絕——壺藝大師曹洪喜的綜藝文壺》並於10月在香港衛視中文台向國際五十七個國家和地區播放
1995.10 作品參加台灣《第三屆全國古玩、工藝文物展》,並被台灣華視台列入“中國國寶級藝術品”介紹;其展覽畫冊稱《文韜武略茶具》“創宜興砂壺鐫刻字型之最”
1999.9 建立“宜興曹氏仿古陶藝工場”專業從事“仿古青銅陶”研究設計
2000.8 宜興電視台拍攝電視新聞,介紹仿古青銅陶發明人及設計製作、工廠生產情況,並在無錫電視台轉播,《無錫日報》亦刊登青銅器作品照
2001.1 台灣大型書籍《陶藝》撰文《“綜藝文貨”創始人曹洪喜》對作者藝術作系統介紹
2001.4 被“世界藝術家聯合會”授予——世界陶瓷藝術大師
2009.9~2010.12 獲詩詞書畫孔子金像獎、世博中國題賀藝術名家金獎
2005~2011 被聘為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聯副主席、世界華人美術學會副主席
2011.5 聘為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
2011.10 聘任世界教科文組織藝術委員會執行委員、台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際國學院名譽院長
2011.11 江蘇電視台拍攝專題片:雕工文筆顯造詣,巧奪天工震環宇——“綜藝文壺”新紫砂流派創始人曹洪喜
2011.12 獲國學杯綜合成就金獎

1995年8月,劉曉慶率攝製組拍攝專訪片《中華一絕一一壺藝大師曹洪喜的“綜藝文壺”》在中國香港衛視中文台向國際57個國家和地區滾動播放。

1991年夏,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蓉在上海參加紫砂展覽

個人作品

1993年創作的“文韜武略茶具”,將古代兵器之“戈”與古代兵書,巧妙結合成套壺。依“黃金風格”,經“文心治陶”,造型奇特而莊重,問丗後蜚聲海內外。據記載,中國古代從西周到清末,兵書有一千多部,現存的尚有三、四百部,而運用於壺的《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屬最為著名之列。(《孫子兵法》在世界影響最為廣泛,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已成為 國際上運用最多的鬥爭謀略。)作者運用真、草、隸、篆、行、金文六種不同的字型,藉助放大鏡在各版面鐫刻了《孫子兵法》兵文,被媒體譽為“紫砂茶具鐫刻字型之最”。全面的書體、高超的刻工,讓觀賞者為之讚嘆。該茶具於1994年5月獲全國第五屆陶瓷藝術評比二等獎。

“編鐘壺”的創作理念與文學構思
此壺取材於編鐘,但在造型設計上不拘常規,壺身由兩面編鐘跨騎於錐形長方體上,達到方中寓圓,圓外見方,線條豐富,圓渾而莊重。壺身頂部為兩編鐘柄合一壺鈕,且兩側鑲含珠的兩龍填補空間,壺身下部則就編鐘邊沿留橢圓空間,既保持編鐘的形象美又增強了壺的立體感和透視感。並飾以夔紋來增添壺的典雅感。
為了賦予壺的文學內涵,在一面編鐘的正中堆塑了顯目“的鑑古衡今”凸體篆字,寓歷史長河載古訓,留作今人懸明鏡之意。並配對聯襯托,上聯“豈隨時俯仰”(取蘭亭序聯上句),下聯則一改原句“當得古今風流”為“當以史經緯”,在內容和韻律上既與上聯對稱貼切,又與“鑑古衡今”題意吻合。在另一面編鐘上鐫“革故鼎新”印章居中,與“鑑古衡今“呈對比,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達到文學上的完美和則里上的辨證統一。為深化“革故鼎新”題意,在印章周圍用鐘鼎文銘刻上《商君書更法》一文的精華節選,使歷史上商鞅變法之佳句在壺體雋永。在鐫刻方法上採取正陽反陰,對比強烈。整個壺體既新奇又古樸,富有民族文化特色,且寓意深刻,富有觀賞性。本人構思此壺的立意在於;以豐富的內涵來充實“歷史鐘聲啟迪世人”的主題。使思想性、藝術性、形象性都高度的和諧統一。


含金量,引起轟動效應。充分展示出紫砂觀賞壺的藝術魅力。該茶具於1992年被廣東省博物館珍藏;1993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二等獎。現將申報吉尼斯世界記錄。
中國印章乃守信之物,其始源之邃古,且有“寶”之雅稱。吾造其印象於套壺,並鐫之以龍紋,其篆刻印文皆述我 古老之神州,謳我中華名族與海內外炎黃子孫。國寶乎?甚理乎?國寓寶中,寶上治寶,寶中敘國也。且紫砂賜為國之瑰寶,美哉!神哉!吾之印壺乃寶中之寶矣!賞寶者,敬子以良師,識寶者,益友也。
--築陶感言。作者

現代宜興紫砂名人錄

宜興紫砂壺,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發展到現代,宜興紫砂更是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本任務就是盤點現代宜興紫砂制壺大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