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傑村鎮

高傑村鎮位於縣城東45公里處,總面積110平方公里,農作物種植面積1500萬畝,主導產業為紅棗。

基本信息

九曲黃河與逶迤的無定河,象兩條玉帶,纏繞著清澗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就在這兩河的交匯處,孕育著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地方—高傑村鎮。多少年來,該鎮因人傑地靈、資源富集而聞名遐邇、享譽四方。

概述

高傑村鎮位於縣城東45公里處,東、南隔黃河與山西省石樓縣韋家灣鄉和前山鄉相望,西隔無定河與老舍古鄉、李家塔鎮為鄰,北與解家溝鎮二郎山鄉接壤。總面積110平方公里,人口12677人,轄42個行政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農作物種植面積1500萬畝,主導產業為紅棗,全鎮紅棗栽植面積5萬畝,年產紅棗2500萬斤,產值2000萬元,僅紅棗一項人均純收入2000元。有中學1所,國小5所,駐地設電信所、郵政局、派出所、法庭、醫院等單位。

歷史沿革

高傑村鎮為清澗縣15個鄉鎮之一,是清澗縣東區較大的一個鄉鎮。追根溯源,高傑村鎮的行政區劃幾經變遷。明初,編民戶為民籍,清澗當時轄10里,里下設甲,甲轄村。清朝沿用明制,全縣轄9里76甲413村,高傑村鎮的村莊分屬白草一里、白草二里所轄。民國初年,沿用清末舊制,國統區實行保甲制,10戶一甲,百戶一保,保受聯保管轄,全縣設16聯保126保。高傑村鎮為聯保,管轄6個保。1940—1941年,清澗縣徹底廢除了保甲制度,在邊區實行區、鄉制。至1945年,全縣最多設9區52鄉,其中以機關駐地命名的有高傑村、解家溝、石咀驛等8區(高傑村區駐地1940年7月移於該鎮的袁家溝,遂改稱袁家溝區,1942年春回遷高傑村,區復原名)。高傑村區所轄河口、崖頭、高傑村、袁家溝、安則畔、魚家塬6個鄉。1958年9月,撤區並鄉,全縣建立了高傑村、石咀驛等13個人民公社。1984年行政機構改革中,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取消生產大隊,全縣轄14鄉4鎮640個行政村。當時高傑村為鄉。1997年11月,經省政府批准,高傑村鄉改為高傑村鎮。

水利工程

高傑村鎮瀕臨黃河,境內渡口較多,其中較大的渡口有辛關、崖頭、河口、高家窪四處。辛關渡口河寬200—450米,水深3—8米,兩岸峭壁,碼頭岸長2000米,往返1—2小時。1936年,毛澤東從這裡渡過黃河,踏上了東征之路;崖頭渡口河寬220—500米,水深3—8米,兩岸峭壁,碼頭岸長1800米,往返1—2小時;河口渡口河寬180—300米,水深3—9米,東峭壁西沙灘,碼頭岸長2000米,往返1—2小時;高家窪渡口位於高家窪村東南,東為山西省石樓縣。境內還有全縣最早最大的企業—清澗縣東風水電站。該站建在李家崖村無定河上。距黃河4公里、縣城42公里。1969年3月25日動工修建,1974年7月1日投入使用。為中水頭無調節徑流、隧道引水式水力發電站,設計裝機容量2000千瓦×4,實際裝機容量2000千瓦×3。年發電能力3200萬噸,年上繳利稅140萬元。

英雄土地

清澗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陝北建立黨、團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而高傑村鎮,又是清澗最早“紅”起來的鄉鎮。從1924年開始,清澗籍學生白明善(高傑村鎮人)、白雪山(老舍古鄉人)、白自強(高傑村鎮人)、白如冰(高傑村鎮人)、唐洪澄(二郎山鄉人)等人相繼考入省立第四師範(綏德師範)、省立第六中學(榆林中學)、省立第四中學(延安中學)。他們在學校接受馬克思主義,先後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成為後來清澗縣創建黨、團組織的骨幹力量。1925年—1927年初,這些青年回到清澗,從改革教育入手,以教育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活動。1926年春,清澗縣共青團特別支部在清澗縣第二高級國小(在高傑村)建立,隸屬共青團綏德地委領導。清澗縣共青團組織的創建早於共產黨組織(1927年3月在縣城第一高級國小建立第一個黨支部),第二高小特別支部是清澗縣最早建立的團組織。1927年11月,中共清澗區委成立,下轄清澗縣城關第一高小、高傑村第二高小、店則溝第三高小、老君殿(今屬子洲縣)第四高小和袁家溝解家溝等十幾個黨支部和黨小組。1928年4月,中共清澗區委擴建為清澗縣委,下設中共東區、城區、店則溝區和老君殿區四個區委。中共高傑村支部委員會和中共袁家溝支部委員會屬中共東區區委管轄。高傑村鎮高傑村人白自強、高傑村鎮袁家溝村人白如冰分別擔任過中共高傑村支部委員會書記和中共袁家溝支部委員會書記。

人文薈萃

高傑村鎮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先後培養出清澗新教育思想的先行者白雍熙,革命先烈白明善,“白氏三兄弟”—白自強、白自立、白自成,八一勳章、獨立解放勳章獲得者、少將白壽康,陝北著名的“六馬”之一—馬義(原名白炳炘),地質學家白家駒以及白如冰、白棟材、白治民、白恩培等傑出人物。值得一提的是,這裡至今還傳頌著“英雄十姊妹”的動人故事。1927年—1928年,高傑村鎮相繼辦起了男子、女子學校各1所,在校就讀學生有20多人,其中有“十姊妹”中的白茜、白烈飛、白雲帆白國英、白懷英5人。“十姊妹”中最大年齡的24歲,最小的11歲。她們較早地接受了馬列主義新思想,懂得了婦女鬧革命的道理。1934年,“十姊妹”同時參加紅軍,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們宣傳男女平等,反對買賣包辦婚姻,幫助婦女剪髮、放腳,教唱革命歌曲,發動貧苦農民鬥地主、分田地,成為陝北革命史上最早參加紅軍隊伍的巾幗英雄。在她們的影響下,30多名婦女參加了革命,湧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

文化中心

高傑村是高傑村鎮所在地,是清朝以來縣內知名的文化村,也是清澗的第二大村,全村有1200餘人。抗戰時,八路軍警備3團團部駐於此。該村的許多村落遺址都是當年貢生舉人進士翰林及縣令知州、老爺少爺們的官邸,這些充滿舊式府第風範的古老園林,有的已斷垣殘壁,有的風貌儼然。設立在村中的高傑村中學(當年的清澗縣第二高級國小)是三十年代初清澗縣很有影響的鄉下最高學府。從這裡走出的如白雪山白成銘、白向銀、張子良等人,作為中國共產黨陝北創建初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為黨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在這所學校的感召下,白氏家族的40多位名門才子、仁人志士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在高傑村英烈的史冊里,增添了悲壯而又輝煌的一頁。高傑村,也因山靈水秀、人才濟濟而被稱為“清澗第一村”!

豐富資源

高傑村鎮鍾靈毓秀,物華天寶,蘊藏著異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這裡形成一條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線路:王宿里—白明善烈士陵園—袁家溝—高家窪塬—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細腰關窯穴遺址—魚兒峁—河口。如果沿著這條線路旅行,特別是在紅棗成熟的季節,那山山相連、溝溝相通的一望無際的棗林結著又肥又壯、紅瑪瑙一樣的大紅棗兒,香氣四溢,漫山芬芳,使人垂涎三尺。你不僅會被這千溝萬壑、漫山遍野的紅棗所傾倒,更會被棗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文化景觀所陶醉,令你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王宿里村:位於老舍古鄉東南20公里處,雖屬老舍古鄉,但與高傑村鎮隔河相望。傳說因唐王李世民在此居住過而得村名。極目遠眺,一道道山樑、一峁峁棗林以及蜿蜒曲折的無定河將整個村莊攬入懷中,形成黃土高原上罕見的天然盆地。走進村莊,不僅可以聆聽到“無蚊石”、“石人腿”、“鑽天洞”、“李世民拜師”等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故事,而且可以觀賞到千姿百態的千年老棗樹、巍然屹立的唐王寨和黃龍島、栓馬樁、烏龜石、老爺廟、唐王手植棗樹、清朝石碑、百歲漢槐、四合院石窯等俯拾皆是的景點,真可謂匯山水之靈氣,聚日月之光華,是清澗縣全力打造的第一個民俗文化旅遊村。

烈士英雄

白明善烈士陵園:位於高傑村西南棗樹坪,占地0.36畝。1985年1月落成。陵墓長、寬、高各2米,磚式結構,錐字形狀,圓石封頂。院內有墓碑及習仲勛、劉瀾濤、馬文瑞、白如冰、白棟材、趙蒼壁等領導人的題詞石碑20餘通,墓主有傳。

白明善出生於高傑村,陝北特委領導人,清澗起義領導人之一。他早年投身革命,廣泛宣傳馬列主義,積極開展武裝鬥爭,不被金錢所惑,不為高官所誘,面對敵人的酷刑,臨危不懼,大義凜然,三上絞刑架。1932年,年僅36歲便英勇就義,為陝北革命人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陵園內松柏蒼翠,四季如春。陵園大門上一幅鮮紅的對聯“丹心耿耿人傑,鐵骨錚錚英雄”如同這位英烈高尚純潔、堅強不屈的品格一樣光照後人。

下轄區

袁家溝村:距清澗縣城55公里、黃河西岸10餘公里,地處兩山之間的溝道深處,兩側山勢險要,便於隱蔽和防空。1927年該村創建中共黨支部,為蘇區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原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福建省委書記後調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白治民、現任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的故鄉。1936年2月,毛澤東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來到這裡策劃東征。當時他住的是白玉才家的窯洞,一線5孔窯洞坐東向西,他住在中間,兩邊住著工作人員和警衛人員,溝道對面是紅軍總部機關住地,設有電話一部。在這裡,他親自部署和指揮紅軍東渡黃河天險;揮動如椽巨筆,寫下了雄視千古、氣壯山河的《沁園春·雪》。1945年重慶談判時,他將此詞贈與柳亞子先生,後在《新華日報》上公開發表,這是《沁園春·雪》首次公布於眾;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和中央紅軍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征宣言》。他曾經使用過的被蠟燭燒下痕跡的小書桌現已陳列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偉大領袖毛澤東在該村戰鬥和生活了16個晝夜,於21同總部機關一起離開,經高傑村、高家窪、踏上了艱險的東征征途。1978年12月,在毛澤東誕辰85周年之際,袁家溝毛澤東舊居正式開放,陳列有生活用品、照片、地圖、貨幣等。1994年被列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這裡還有紅軍總部舊址以及周恩來彭德懷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2007年,清澗縣對這些舊居進行了維修,填充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和實物。

高家窪塬:位於高家窪村,是《沁園春·雪》的誕生地。1936年2月5日,毛澤東到達袁家溝村後,當晚下了一場瑞雪。翌日,毛澤東帶著隨行人員踏著積雪,來到黃河岸邊的高家窪塬上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況,準備揮師東征。這時,只見靜臥在自己腳下的中華母親河被冰雪所封,四周連綿起伏的群山一片蒼茫,皚皚白雪如一件素服,緊緊地包裹著婀娜多姿的大地。此塬地勢開闊,頗有一覽眾山小之氣魄。既是領袖,又是詩人的毛澤東腳踏高原,居高臨下,心中湧現出無限感慨,他遊目騁懷,浮想聯翩,詩情澎湃,瞬間,一首千古絕唱在胸中油然而生,返回袁家溝村後,一氣呵成。如今,一塊《沁園春·雪》詞碑在蒼翠古柏的掩映下,顯得那樣莊嚴肅穆,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當年那段輝煌的歷史。佇立此塬,你既可放眼欣賞晉陝大峽谷之險峻、黃土高原之雄渾,又可盡情領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之美景,樂而無窮亦!

文物遺址

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位於李家崖村西,無定河東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南、西、北三面環水。東西築有城牆,南北以高到百米的懸崖為天然屏障。古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122—213米,東西495米,總面積67000平方米。城內房址、道路清楚可辯。東城牆築在土丘上,殘長128米,復原長160米;西城牆殘長35米,復原長151米。東西城牆為土石結構,用大小基本相同的小石塊和土築成,一層石塊上敷一層土,其結構緊密,外壁平整堅固。遺址出土大量商至漢代的斧、棒、盆等石器;鬲、罐、碗等陶器;錐、鏟、骨卜等骨器;圭、料珠等玉器;劍、矛、駑、印章、貨幣等青銅器。1983年5月,經省考古研究所確認,古城遺址為商代鬼方都城遺址。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遺存被考古界命名為李家崖文化。該遺址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細腰關窯穴遺址:在李家崖商城遺址東南部。東、西、南三面無定河環繞,北依山巒。窯有兩處,穴均呈圓形袋狀。一穴口小底大,有少量陶片和骨渣,周壁規整,底面平整,口徑1.6米,底20米,深1.7米;另一穴口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0.7—0.84米,最大腹徑1.38米,底長0.9米,寬0.66米,深1.7米。

魚兒峁:位於東風水電站上游。無定河象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清澗境內的石山峭壁間左衝右突,一路向東,注入黃河前,鬼使神差般地“畫出”一幅太極圖。魚兒峁,就是這幅太極圖中的陽極了。遠遠望去,覆蓋在“魚兒”脊背上的棗林遒勁挺拔,綠蔭如蓋,仿佛為這條肥胖的“大鯉魚”披了件厚重碧透的外衣。河流、山巒、棗林所形成的魚兒峁,是棗鄉一道奇特而亮麗的風景!

河口村:距離縣城48公里,位於黃河、無定河的交匯處。這裡基岩裸露,崖奇谷幽,山魂水韻、鬼斧神工。置身此地,既可觀賞到險灘激流、峽谷風光,又可領略到“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之博大氣勢;既可一飽“松濤翻翠搖青嶂,棗實凝丹映彩虹”之眼福,又可享受“船在河中行,人在畫中游”之無限樂趣,讓人怡然自得,寵辱偕忘。這裡還是北宋名將種世衡“致河東之粟”架設浮橋的古渡口。

高傑村,一個具有夢幻般絢麗色彩的村鎮,一塊人文薈萃的風水寶地。它宛然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耀在萬古奔流的黃河之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