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歌

驪歌

《驪駒》是先秦時代一首逸詩(即除《詩經》305篇以外的先秦詩歌),為古代客人離別時所唱的歌。驪歌即指代《驪駒》,後被人們用以泛指有關離別的詩歌或歌曲,如李白的詩《灞陵行送別》中寫有“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而在台灣,驪歌常指的是《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蘇格蘭民謠。這首歌亦被多國譜上當地語言,包括日本的《蛍の光》(螢之光)。友誼地久天長亦常在出殯演奏。

基本信息

歌曲出處

驪歌驪歌
逸詩有《驪駒》篇云:“驪駒在門,僕夫具存;驪駒在路,僕夫整駕。”客人臨去歌《驪駒》,後人因而將告別之歌稱之為“驪歌”。今天的《驪歌》多指一首在我國流行於20年代到40年代的學堂樂歌,又名《送別》。李叔同作詞,英國人奧德維作曲。

驪歌《送別》的作者是弘一法師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既是才華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也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之一,所創作的《送別》就是借用了外國曲目。他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藝術大師。他苦心向,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也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

詞曲由來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據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作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作曲者是英國人奧德維。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

作品賞析

這首歌詞共三段,其中一、三兩段文字相同。第一段,全部用來寫景,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等典型的意象,“長亭”“古道”是寫送別之處,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芳草”喻離情,《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寫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這一切離愁別緒,卻都籠罩在“夕陽”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溫暖、斜陽的溫暖、晚風的溫暖。這一段,是環境的描寫,離別場景的渲染:夕陽下,群山相連,一望無際,碧草連天,這是大背景;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再加上哀婉幽怨的笛聲,哪一個有此經歷的人不傷痛欲絕?
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既然是送別,當然有一種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所以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餘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悽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無緒”,何時能相聚?最後,時空交錯,以現在時“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在感情上,夢裡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韻律上更是重複強調,但這個重複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段重複第一段,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覆,形成一種悠遠迴環之美。
整曲《送別》歌的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既具有古典詩詞的神韻,清新脫俗,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迴環往復的鏇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曲調婉轉流利,悠揚入妙,分“起、開、合”三段,合段重複起段;但每一段的結句相同,構成A(a-b)B(c-b)A(a-b)的形式;b句的一再重複,使縈迴於懷的離情別意呼之欲出。“一切景語皆情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都是離人眼中所見,景物依舊,人在別時,聽起來就倍感淒涼。全歌緊扣主題,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迴蕩不已。
全詞寫送別,卻避開了對送別的直接描寫,甚至連送別的具體對象也未點出,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只是長亭、古道、芳草、垂柳、夕陽以及泛盪的晚風,嗚咽的清笛,然而正是這一系列的由近及遠,步步推移的景物描寫,不僅巧妙地暗示了遠行者的去向,而且有力地烘託了離別的氣氛,下半段敘事與敘悟,由於上半段含蓄又空靈地暗示,有一種虛實相交,濃淡相成的藝術韻律。

後世影響

驪歌驪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如此淒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鏇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四千餘年古國古”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已經用這首歌“送別”了太多的東西。
由於《驪歌》所傾訴的迷惘惆悵之情很能代表當時大所數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心緒,因此獲得廣泛的喜愛,並且賦予這首歌以當時的歷史感和時代感的品格。《驪歌》因為1982年由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改編的同名電影而更加廣為人知。
李叔同先生、即後來的弘一法師在圓寂前留下了這樣一句話:悲欣交集。《驪歌》的美是最傳統的,離情別緒,永遠能夠撥動中國人的心弦。這也是直到今天《驪歌》這首藝術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的原因。

歌詞內容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