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

馬邊

馬邊地處橫斷山脈東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馬邊河縱貫全境,鄉鎮、村寨沿河座落,猶如串珠擺布,整個馬邊河流域是一個以山高、坡陡、谷深、切割大為特徵的山區縣。馬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由於地形的特點,立體氣候明顯,有許多珍稀動植物和名貴土特產資源。馬邊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彝族石刻懸托佛;有號稱“陸上桂林”的生態休閒地、川牛鼻及黃連山森林公園,特別是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國寶大熊貓和一大批珍稀動植物,還有極具觀賞價值的萬畝珙桐林,大片杜鵑林以及高山草甸,是一座天然動植物基因庫。

基本信息

簡介

馬邊夜景馬邊夜景
區號 :0833

拼音:MabianYizuZizhixian

代碼:511133

郵編:614600

全名: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

馬邊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地處樂山﹑ 宜賓﹑涼山三市州結合部,全縣幅員面積2383平方公里,總人口22萬人,彝族占37%。屬樂山市管轄。

區劃:2005年,馬邊彝族自治縣轄2個鎮(民建、榮丁)、18個鄉(勞動、建設、石樑、荍壩、民主、老河壩、下溪、蘇壩、煙烽、袁家溪、沙腔、三河口、雪口山、鎮江廟、大竹堡、梅子壩、高卓營、永紅)。同時規劃期,把建設鄉、勞動鄉併入民建鎮。下溪鄉和鎮江廟鄉合併為下溪鎮。蘇壩、三河口、民主、雪口山、煙峰逐步撤鄉建鎮。規劃形成“一核心、六支點、四集群”的城鎮空間結構。一核心:即依託馬邊縣城,構築輻射全縣的城鎮核心區。六支點:以下溪鎮、榮丁鎮、蘇壩鎮、煙峰鎮、三河口鎮、荍壩鎮為支點,形成各集鎮群的功能中心。四集群:以下溪鎮、榮丁鎮為中心的北部鄉鎮群;以蘇壩鎮、煙峰鎮為中心的南部鄉鎮群;以三河口鎮為中心的西部鄉鎮群;以荍壩鎮為中心的東部鄉鎮群。

人口:7月11日,馬邊彝族自治縣公布了馬邊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初步匯總的主要數據: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常住人口為176530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加6105人,增加3.58%;戶籍人口為20964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加34856人,增加19.94%。常住人口中,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9.54下降為104.06。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3563人,占7.68%,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2.25個百分點。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90065人,占51.02%,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1997人,比重上升11.08個百分點。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萬人中增加了224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每萬人中減少了697人。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為29647人,占16.79%,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6310人,城鎮化率上升8.96個百分點。

詳細信息

航拍馬邊航拍馬邊
馬邊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是樂山亟待開發的處女地,是樂山跨越式發展的後勁所在。有磷﹑鉛鋅﹑銅等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磷礦儲量24.8億噸,列全國八大磷礦第四位,是樂山市磷化工基地。水能資源可開發32萬千瓦,是樂山市兩河流域開發的重點區域。境內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開發潛能巨大。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蓮山萬畝人工林和石樑大佛(宋代)﹑明王寺(明代)﹑榮丁東皇殿及佛殿(明代)3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不少可供漂流的河段。其中馬邊大風頂國家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萬公頃,主要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珙桐﹑水青樹等珍稀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區內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至高山草甸森林生態系統,主峰海拔4042米,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43個。目前,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已被樂山市列為樂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溝四大旅遊景點之一。全縣有林地面積130萬畝,森林覆蓋率40.8%,盛產茶葉﹑竹筍﹑酸梅﹑中藥材等。綠茶歷史悠久,享譽川內外,“白岩迎春”﹑“龍湖雪梅”﹑“永山玉葉”等多次榮獲中國西部名茶“陸羽杯”﹑“甘露杯”金獎;竹筍被譽為小山珍,已有清水筍等系列產品,暢銷國內外;酸梅富含檸檬酸﹑胺基酸和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份,已銷往宜賓五糧液酒廠,成為“青梅果酒”的原料。藥用植物1619種,是全省中藥材基地,目前大宗出產的中藥材烏梅﹑天麻﹑黃蓮﹑黃柏等。
縣人民政府駐地:民建鎮
民建鎮屬自治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北部與勞動鄉接壤,南與建設鄉連界,西與雪口山鄉、沙腔鄉毗鄰。幅員面積81.6平方公里。馬邊河呈“S”形穿城而過,形成河谷地帶,民建鎮即依河谷平壩而建。距樂山中心城區160公里,距省會成都340公里。海拔540米,年平均氣溫17℃。轄區內有建設街、中壩街、新建街、西街、濱河路、濱河大道、華西大道、東光大道、光明大道、鄢家巷。有長120米、寬20米北門鋼筋水泥平板大橋,長160米、寬12米南門大橋。有北門環城花園、西門花園、南門花園。馬銅路、馬新路、馬美路、馬水路、繞城路貫穿全境。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初步形成了“城在森林中,水從城中繞,家在花園裡”的園林式縣城格局。建有紅牌坊工業園區,東光、光明農副產品加工區,城區商貿中心和東光、中壩農貿中心。全鎮轄張壩、民建、城南3各社區,7個居民小組。轄紅旗、光明、西城、興隆、建新、燈桿堡、水碾壩7個行政村,84個村民小組,其中純彝族聚居村2個、組17個。全鎮總戶數11175戶,其中非農業戶5946戶,總人口3695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437人。人口出生率9.7‰,人口自然增長率8.12‰。境內聚居著漢、、苗、回、壯、瑤、土家等民族。境內地勢相對較緩,多屬於平壩和二半山區,平均海拔750米,年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約300天。現有耕地15398畝,退耕還林13742畝。主產玉米、水稻、黃豆等農作物。經濟作物以茶葉為主,是全縣茶葉主產區之一。全鎮有公辦幼稚園2所、公辦國小13所、公辦中學2所,在校學生4784人;公辦醫療衛生單位6個,床位172張,醫務人員207人;畜牧獸醫服務中心1個。全年糧食總產6325噸,農業人口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全年農村人均純收入2757元,比上年人均淨增270元。全年出生人口326人,占計畫任務的90.5%。

歷史文化

老馬邊老馬邊
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前476年),蜀王杜宇“以南中為園苑”(《華陽國志·蜀志》)。馬邊屬於蜀國的範圍,位其南。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16年),滅巴蜀,馬邊隨即成為秦王國南部地方的一部分。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奉命通西南夷,建犍為郡,郡轄十二縣,其中,在今樂山市建南安縣,在今宜賓市建焚道。當時的馬邊中部,屬南安縣管轄,現今的勞動鄉金家山石牌子處還有漢墓存在。屬金沙江水系的馬邊東部地方屬焚道管轄。馬邊西部地區則屬越巂郡(今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管轄範圍。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蜀漢王朝在今屏山縣建安上縣,在屏山新市鎮建新道縣,今馬邊縣境屬新道縣,在雷波黃郎處建馬湖縣,這三個縣全歸越巂郡“遙領”;因縣離郡800餘里,故由犍為郡代管。新道縣的命名說明,此縣應為諸葛亮從安上縣進軍越巂郡而設。現在的馬邊還有傳說為當時蜀軍進軍的遺址,如石丈空等。

西晉惠帝永安元年(304年),李特、李雄在四川建立的成漢政權“引僚入蜀”,整個四川“半為僚據”(《四川郡縣誌》卷二),南安、焚道兩縣亦被“夷僚所侵”,越巂郡亦為“僚郡”。僚人對西晉及以後的王朝,“乍服乍叛”,王朝對僚人不能實施有效管理。馬邊當時為僚人的部落組織所據。現今的勞動鄉官田壩村李岩處的岩墓,疑為僚人墓穴遺蹟。以後,叟人逐步從雲南遷入,僚人部落又逐步為叟人部族所取代。

、唐、宋三代王朝對少數民族行羈縻統治。在包括馬邊在內的小涼山區建立馬湖部,轄馴、騁、浪三個羈縻州。馬邊一帶屬於其轄下之馴、騁兩個羈縻州。到了宋代,馴、騁、浪三州演變成馬湖三十七部,統率者是彝族首領董氏,總稱馬湖部,由敘州府管轄。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在馬邊河中游建立賴因寨(今縣城處)和榮丁寨,連同沐川寨、利店寨和籠蓬寨合稱為犍為五個寨,受嘉州犍為縣管轄。
清代升為馬邊廳。1914年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歸嘉定府管轄。1984年4月,建立馬邊彝族自治縣,隸屬樂山地區,今樂山市。

民族宗教

馬邊馬邊
馬邊彝族自治縣有彝族人口5萬多,還有苗族及少數散居的回、壯族

自然氣候

馬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由於地形的特點,立體氣候明顯,有許多珍稀動植物和名貴土特產資源。氣候冬暖夏涼。

地形地貌

馬邊地處橫斷山脈東部、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馬邊河縱貫全境,鄉鎮、村寨沿河坐落,猶如串珠擺布,整個馬邊河流域是一個以山高、坡陡、谷深、切割大為特徵的山區縣。其中最高處的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海拔4040米,最低處海拔448米。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43個。

經濟商貿

馬邊設立自治縣以後,經濟社會有較快的發展。目前,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已被樂山市列為樂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溝四大旅遊景點之一。全縣有林地面積130萬畝,森林覆蓋率40.8%,盛產茶葉﹑竹筍﹑酸梅﹑中藥材等。綠茶歷史悠久,享譽川內外,“白岩迎春”﹑“龍湖雪梅”﹑“永山玉葉”等多次榮獲中國西部名茶“陸羽杯”﹑“甘露杯”金獎;竹筍被譽為小山珍,已有清水筍等系列產品,暢銷國內外;酸梅富含檸檬酸﹑胺基酸和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份,已銷往宜賓五糧液酒廠,成為“青梅果酒”的原料。藥用植物1619種,是全省中藥材基地,目前大宗出產的中藥材烏梅﹑天麻﹑黃蓮﹑黃柏等。

經濟社會

馬邊縣城馬邊縣城
2011年,自治縣人民政府在自治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自治縣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順利完成了自治縣七屆人大六次會議提出的奮鬥目標,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42億元、增長1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7%,固定資產投資18.64億元、增長6.4%,同口徑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2億元、增長37.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億元、增長1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0元、增長14.7%,農民人均純收入3525.8元、增長14.2%。

2011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戶,累計達20戶,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提高12個百分點、達64%。龍泰公司10萬噸/年無酸高效磷肥項目已進入設備調試階段,川化、和邦、福華、長和、中益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2011年生產磷礦161.84萬噸、黃磷1.86萬噸,分別增長81.88%、7.02%;金河、陽壩、大魚電站建成投產,官帽舟等電站加快推進,全年新增水電裝機3.8萬千瓦,投運總裝機達42.08萬千瓦,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發電總量7.76億千瓦時,發電企業實現產值2.21億 元。工業園區平台逐步最佳化,全面完成趕場壩組團征地範圍內房屋拆遷工作,紮實推進鳳凰橋安置還房工程,啟動雪口山輔助園區征地工作,全年完成園區基礎設施投入5319萬元,新增開發面積250畝,入園規模以上企業達5家,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9億元、利稅0.82億元,分別增長32%和8.8倍。在第十二屆西博會上成功簽約總投資13.1億元的4個項目,全年招商引資重大項目8個,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到位市外內資17.47億元、增長23.55%。
農業產業穩步發展。圍繞“4+2”產業發展模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全年新建商品林3萬畝、核桃基地1.03萬畝、茶園3萬畝,建成萬畝茶葉示範區2個,全縣無公害基地整體認證面積達37.8萬畝,“三品”認證總數達17個。“馬邊綠茶”品牌價值升至7.91億元,“馬邊綠一號”被審定為省級茶樹良種,全年實現茶葉綜合產值7.71億元、增長77.24%。大力發展生態畜禽養殖,出欄生豬19.5萬頭、肉羊12萬隻、牛2.32萬頭、生態土雞35萬隻、生態土雞蛋1680萬枚,養殖大鯢親本幼苗1.6萬餘尾。中天地、嘉美、金涼山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15家,其中:省級1家、市級8家;農民專合組織達114個。
第三產業發展壯大。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家電下鄉銷售9385台、實現銷售收入2155萬元,新(改)建農家店5 個。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8億元、增長25.3%。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545戶、註冊資金3273.3萬元,新增私營企業46戶、註冊資金18045萬元。
交通建設加快推進。仁(沐)新高速馬邊連線線已納入仁(沐)新高速統一規劃設計並由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樂(馬)西高速已納入省高網規劃。編制完成峨邊至馬邊縣際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完成省道103線油石岩至波羅大橋公路工程和馬邊至屏山新市鎮(馬邊段)公路隱患整治,新建紅牌坊至東光公路,省道103線馬邊波羅大橋至美姑大灣段公路進入施工招標,動工建設蘇壩大橋,建成農村客運站2個,建成通村水泥路104公里、通村泥碎路70公里,村道硬化率達49.7%,全面實現鄉鄉通油路(水泥)路、村村通公路。
旅遊業發展規劃以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為重要依託,以小涼山彝族文化、茶馬古道文化為特色,發展生態休閒遊、民族風情游、探險考察游及鄉村旅遊,打造川西南天然生態明珠。規劃期末,形成兩大旅遊功能區,即大風頂自然生態旅遊區、馬邊縣城民族風情旅遊區。同時依託川西高速和仁沐高速馬邊連線線的建設,將馬邊納入川西南旅遊環線(成都-樂山-馬邊-美姑-西昌-甘孜-雅安-成都)、川南旅遊環線(樂山-馬邊-沐川-宜賓-瀘州-自貢-樂山)、市域旅遊環線(樂山-犍為-沐川-馬邊-峨邊-沙灣-樂山)。空間布局上形成“以馬邊河為經濟發展主軸,以縣城為核心,東南西北四區為腹地”的空間結構,即“一心,一帶,四區”。

交通建設

馬邊公交馬邊公交
改革開放30周年來,馬邊彝族自治縣交通建設取得輝煌成就。截止目前,建成二級客運站點一個,建築面積達2600平方米;共建成大小橋樑2848.4延米/105座;縣內公路總里程達到1009.57公里,公路網密度為0.42公里/平方公里。其中:省道103線馬邊境內(馬銅路、馬美路)85.57公里;縣道3條74公里;鄉道13條110公里;通村路102條427公里,硬化8條41公里;專用道12條313公里。不通公路的村由改革開發前的193個減少到現在的26個,客運班車實現鄉鄉通。
十二五期間,縣交通建設依託馬邊支線鐵路、樂西高速、仁沐高速馬邊連線線的建設,通過新(改)建馬邊縣至周邊地區的縣級公路、開通“村村通”工程等重點項目,形成公路、鐵路、水路運輸“三位一體”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主體框架,構建快速便捷、貨暢其流的集疏運支撐體系。其中公路交通是縣域交通的主體,規劃形成“四橫、五縱、二環”的骨架公路結構。同時根據貨運需求,規劃有一個貨運樞紐和兩條貨運通道。其中兩條貨運通道一條由煙峰經蘇壩,沿馬邊河西側上繞城公路至貨運樞紐,另一條由煙峰經蘇壩、民主到屏山夏溪出海。
馬邊公交
1路車:永樂溪—縣客運中心
2路車:東光大橋—夏壩
3路車:二公里—水碾壩

馬邊蘭花

馬邊蘭花馬邊蘭花
蘭花界的句俗話:“國之春劍在蜀,蜀之春劍在馬邊”。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地處雲霧山區,蘭花品種異常豐富,春劍、春蘭、蓮瓣蘭、四季蘭、寒蘭、建蘭、墨蘭、兔耳蘭、虎頭蘭、絲茅蘭等等,品種繁多,爭奇鬥豔,葉美花麗,沁人心脾。

馬邊大風頂蘭園蘭花珍品眾多,奇花紛呈,其中珍奇品種有:春劍類:奧迪牡丹王、桃園三結義、皇梅、雲梅、萬壽錦荷、銀絲雪玉、綠絲縞、紅荷蝶、神州奇梅、馬邊奇蝶、神劍、西蜀道光、牙黃素、寬板素、馬邊荷素、馬邊雪玉、馬邊綠素、金邊、銀邊、藍邊、縞藝,矮奇種等;蓮瓣蘭類:大唐鳳羽、粉荷、汗血寶馬、玉兔、黃金海岸、麗江星蝶、桃園蝶、奇花素、滇梅、蒼山奇蝶、玉獅子、丹心雪梅、龍女、劍陽蝶;春蘭類:領帶花、天彭牡丹、貂蟬;四季蘭類:光登梅、峨眉弦、君荷、仙山牡丹、聖火、大荷素;蕙蘭類:國色牡丹、金絲縞。

休閒娛樂

馬邊休閒小吃馬邊休閒小吃
特色小吃:
彝族風味肉(凍彝族風味肉凍,這是彝族地區較為講究的一種菜餚。它採用豬蹄和肘子製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將肉放入鍋內煮軟後撈起,剔去骨頭並將肉宰碎,放上木姜、生薑、花椒等佐料,有的還放橘子皮,或雞蛋之類的東西,然後放回鍋里煮上一陣,以便使佐料滲入肉中,最後放入木缽內,放上一夜即成)。
坨坨肉(在彝族地區的飲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彝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坨坨肉”顧名思義,其外觀如“坨坨”。彝族是將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塊肉就有一個拳頭大小。彝族人以坨坨肉讓人感到了他們的待客的熱情和大方,也看到他們粗獷豪放的一面。坨坨肉的特點是肥肉不膩,瘦肉脆嫩,肉質香鮮可口,坨坨肉味顯特別,又是天然少污染的民族特色食品。)。
臼搗仔雞涼辣湯(將宰割好的仔雞放進火塘燒熟,洗淨後剔出骨頭(或連骨)放入石臼舂搗,直至舂爛搗融。個別地方用刀剁碎不用杵臼。仔雞肉臼搗好後,根據仔雞大小,將一定數量的紅辣椒或燒熟的青辣椒、花椒、木姜子和大蒜放入石臼舂細,並加上鹽末兌上適量的冷開水或無污染的高山泉水,攪拌均勻即成)。
烤小豬(烤小豬,是一道彝族獨具特色的風味菜。選用20-30斤重的仔豬,殺後去毛,去內臟並洗淨後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豬,色澤金黃,香味撲鼻。具體吃法可將小豬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將整個烤豬放在一個大盤內,另放幾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後各人拿刀,自割自吃)。
火燒洋芋(火燒洋芋是大、小涼山彝族農家百吃不厭的一種最常見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數斤,煨酸辣湯一罐,將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燒熟,即燒即食,人稱“三吹三打”(因洋芋從火中取出後,人們一般都要吹打幾下灶灰,故有此戲稱)又因洋芋物美價廉,既可當飯,又可當菜,可嘗鮮,奕可飽食,所以,無論羅列桌上珍餚或是野飲燒烤,砣砣肉和火燒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離”,成為小涼山彝族飲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產品)。
圓根酸菜(它和貴州的酸菜、四川的泡菜相比,獨樹一幟,自成風味,是彝家老少皆喜的佳肴。在單調的臘肉湯、洋芋湯、雞湯、魚湯中放進少許圓根酸菜,真叫畫龍點睛。成為馳名大小涼山的各種酸菜湯,讓人讚不絕口。如今,古老彝人的圓根酸菜煥發出新的生機,已形成商品步入市場)。
此外:馬邊抄手,麻辣燙,燒烤,火鍋,狼牙土豆等正宗川味小吃也別具特色。
娛樂場所:馬邊太平洋影院,濱河路KTV一條街,三九廣場,西門花園,濱河大道,濱河東路。
購物場所:華西大道,新建街,

連瑞路醫療教育

馬邊馬邊
學校:民建國小,光明國小,東光國小,榮丁國小,馬邊中學,張壩中學,碧桂園職業中學,榮丁中學,石樑中學。
醫院:馬邊縣人民醫院、馬邊縣婦幼保健院、馬邊縣中醫醫院,馬邊縣民建鎮醫院,馬邊縣計畫生育指導站
與此同時將擴建馬邊高中,擴建民族國小,擴建永樂國小;搬遷民建國小、光明國小及東光國小;新建兩所九年義務教育學校,新建金星國小;重建黨校及教師進修學校,保留碧桂園職業學校及建設中學。醫療設施規劃形成以縣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院為主體,民營專科醫院為補充,社區醫療服務點為基層的醫療服務體系。同時,規劃有防疫檢疫中心及社會福利院

城市建設

2009年該縣為把中心城區逐步建設成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環境優美、文明整潔、管理有序的現代化新型城市,充分發揮縣城的中心作用和主導作用,進一步提升全縣的整體形象,讓全縣人民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經馬邊縣委、縣政府研究,今年擬投入4.3億元,啟動入城通道建設、東光新區開發和修建連線橋、東光花園建設、東光農貿市場建設、光明與東光片區綠化亮化,舊城改造、修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修建廉租房及經濟實用房、開發光明新區、修建濱河路等11個城市建設項目。馬邊的城,由3平方公里向10平方公里拓展,形成了一座獨具山水特色、有民族文化內涵的旅遊觀光城。
規劃確定馬邊縣城為“一體兩翼”的城市功能結構與分區。
1)一體

城市核心主體,為縣域的行政管理、商貿、文化、娛樂、教育、交通、醫療及社會服務中心,由既相對完善,又互為補充的六個組團構成:老城組團、張壩組團、東光組團、光明組團、紅旗組團、金星組團。其中老城組團以行政管理、教育醫療為主,張壩組團以商貿、居住為主,東光組團以交通、居住、休閒娛樂為主,光明組團以行政辦公、文化教育為主,紅旗組團以旅遊、商貿及文化體育為主,金星組團以交通、居住為主。

2)兩翼
·

勞動北翼
是打造四川省重要磷化工基地的主體。由勞動工業園區、倉儲物流中心構成。其中勞動工業園區是以磷化工為主導,按照循環經濟原則形成的產業基地。倉儲物流中心以貨運樞紐為依託,以大型倉儲及交易市場為主體。
建設南翼

是打造川西南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重要支撐。由永樂組團和建設組團構成。其中永樂組團以明王寺為核心,打造濱水休閒古鎮;建設組團依託自然山水關係,打造風情小鎮。

旅遊資源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
位於樂山市馬邊縣境內,距樂山市167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鄰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狹長地帶,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37.0公里,總面積30164公頃,其中林業用地27195.2公頃,占90.2%;森林覆蓋率82%。區內有四條馬邊河的主要源頭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對高差3000米左右,地勢陡峻,山高路險,平均坡度36°。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由於保護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區內物種十分豐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種132屬24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珙桐、桫欏、連香樹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陸棲脊椎動物有25目75科26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約32隻)、四川山鷓鴣、牛羚等7種,二級保護的有小熊貓、白鷳等28種。是一個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保護區地處我省彝族聚居中心地帶,具有濃厚的彝族風情。1997年以來,已接待中外專家、學者到保護區參觀、科考15次100餘人,現日接待能力達200人次。這裡動植物種類繁多,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區內有大熊貓、小熊貓、水鹿等2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離異獸;有連香樹、珙桐、銀鵑樹等珍貴樹種,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稱的珙桐成片生長達萬畝以上,舉世罕見。

蕎壩鎮古鎮

蕎壩鎮古鎮蕎壩鎮古鎮
在馬邊縣城以東34公里,與屏山縣的中都古鎮接壤。由於屏山至沐川間有座海拔2千多米的五指山的阻隔,古代由屏山新市、雲南綏江一帶到樂山成都,就經過中都蕎壩這一條古道。古代的蕎壩繁榮過。如今走進古鎮,就見一里長街古色古香。街上的人行道是紅砂石,街沿砌的也是紅砂石。古鎮的老人講,蕎壩過去住著向、王兩姓的人家,因家族矛盾相互爭鬥,古街便由向王兩家各占一段成了“上半截街”和“下半截街”。由於兩姓爭強,各自打點門面,又修祠堂、廟宇,使古鎮上下兩段有不同的建築特色。

馬邊明王寺懸像

馬邊明王寺懸像馬邊明王寺懸像
馬邊明王寺懸像,走進古鎮,就見一里長街古色古香。街上的人行道是紅砂石,街沿砌的也是紅砂石。古鎮的老人講,蕎壩過去住著向、王兩姓的人家,因家族矛盾相互爭鬥,古街便由向王兩家各占一段成了“上半截街”和“下半截街”。由於兩姓爭強,各自打點門面,又修祠堂、廟宇,使古鎮上下兩段有不同的建築特色。

馬邊明王寺,坐落在馬邊縣建設鄉永樂溪後村,離縣城六公里,始建於明代成化初年。據《馬邊廳志略》載:由於整個寺廟處在五座大山之間,舊稱“五龍山牛望寺”,後經弘治年間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規模,改稱“明王寺”。該寺鼎盛時期為清道光年間,占地約五畝。由於歷史原因,加上歲月剝蝕,現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築。鐘鼓樓、天王殿、佛殿及後面的三清殿均為木結構建築,殿內的神像已經損毀很多。在正殿的屋樑上,高過頭頂的石佛,全部懸托在梁架上,離地面兩米多高。正殿後面的三清殿里還有十一尊這樣的懸托石佛。據考證,這種懸托於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由於這些佛像懸在空中,人的視力的高度很難達到,加上歲月的剝蝕,石佛像顯得有些模糊,讓人很難辨別。幾百年來,明王寺雖然香火不斷,但直到最近,這群石佛中還有彝族佛像的秘密才被人發現。一九九五年,由於明王寺三清殿十二尊懸托石佛被盜,後被馬邊公安機關從井研縣追回,並將佛像存放在該縣文化館。

最近文化部門準備將佛像請回明王寺,當人們用清水清洗佛像時,無意間才發現掩藏其間的彝族石佛秘密。在正殿和三清殿的十五尊懸托石佛中,有十一尊佛像與其他佛像不同,其佛像的光頭前方有一小撮“天菩薩”,與彝族“天菩薩”極其相似;這些佛像服飾的花紋圖案,與彝族男子服飾的花紋圖案極為相似;這些佛像是赤足踩在祥雲上,與彝族人在艱苦條件下赤足求生存的生活狀況也極為相似。這批彝族懸托佛像坐落在正殿有四尊,三清殿有七尊。明王寺示建於明代,當時該地區屬彝族活動區域。但佛像中為何出現彝族造型,這些造型與彝族神話有何關係,以及這批佛像在大小涼山彝族歷史與佛教文化歷史上的價值和地位,還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

馬邊旅遊資源具有規模大、品質高、景源密集的特點,是樂山旅遊發展後勁所在,尤其是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峨眉山——樂山大佛——黑竹溝形成旅遊資源集團,有機融入省市旅遊發展板塊。

馬邊名人

賀昌群

(1903—1973)四川省樂山市的馬邊彝族自治縣人,1938年任浙江大學教授,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員。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30年代初受日本和西歐漢學的影響,開始研究中西交流史和敦煌學。抗戰時期致力於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賀昌群認為,自秦漢以來,古代西城是中國、印度、波斯等幾種文化的大熔爐,研究西城,可以探得這幾種文化的線索;漢唐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特別是唐代文化;是含有世界性國際文化漢唐兩代,實為鑄成中國民族性的兩大時代。賀昌群研究文學,很重視客觀史學,力求通古今之變,從中發現中國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希望通過史學探討,尋找一條富國強民之路。賀昌群的著作很多,已發表的論著有200多篇本。

李伏伽

193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外文系。四川馬邊縣人,曾任中學教師、校長,報社記者、副刊編輯,1949年後歷任樂山專署文教科長、峨眉縣副縣長,樂山專科學校教務長,樂山市文教局副局長,樂山市政協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四川樂山地區教育局副局長。四川省政協委員、詩詞學會副會長。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資源旅遊

馬邊旅遊區馬邊旅遊區
馬邊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是樂山亟待開發的處女地,是樂山跨越式發展的後勁所在。有磷﹑鉛鋅﹑銅等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磷礦儲量24.8億噸,列全國八大磷礦第四位,是樂山市磷化工基地。水能資源可開發32萬千瓦,是樂山市兩河流域開發的重點區域。境內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開發潛能巨大。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蓮山萬畝人工林和石樑大佛(宋代)﹑明王寺(明代)﹑榮丁東皇殿及佛殿(明代)3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不少可供漂流的河段。其中馬邊大風頂國家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萬公頃,主要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珙桐﹑水 青樹等珍稀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區內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至高山草甸森林生態系統,主峰海拔4042米,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43個。目前,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已被樂山市列為樂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溝四大旅遊景點之一。全縣有林地面積130萬畝,森林覆蓋率40.8%,盛產茶葉﹑竹筍﹑酸梅﹑中藥材等。綠茶歷史悠久,享譽川內外,“馬邊雲霧”“白岩迎春”﹑“龍湖雪梅”﹑“永山玉葉”等多次榮獲中國西部名茶“陸羽杯”﹑“甘露杯”金獎;竹筍被譽為小山珍,已有清水筍等系列產品,暢銷國內外;酸梅富含檸檬酸﹑胺基酸和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份,已銷往宜賓五糧液酒廠,成為“青梅果酒”的原料。藥用植物1619種,是全省中藥材基地,目前大宗出產的中藥材烏梅﹑天麻﹑黃蓮﹑黃柏等。

水文

縣境內有大小河流226條,水能理論蘊藏量50.6萬千瓦,可開發利用30萬千瓦。馬邊河全長200公里,馬邊境內118公里,常年平均流量79.52立方米/秒,總落差645米。

馬邊特產

天麻

天麻屬蘭科,一種多年生的食菌草本植物,靠其溶菌酵素溶解吸收密環菌而生長。高0、5-1、3米,全株不含葉綠素,所以不呈綠色。沒有根,地下塊莖肉持肥厚,呈橢圓狀,橫生;地上莖直立,表皮黃赤色。節上長有葉片退化的膜持鱗片,互生,下部抱莖。每年夏季開花,淡綠黃色,或肉黃色,唇瓣白色,由多數花組織穗狀總狀花序,排列稠密,整個花冠好似一個歪壺的形態,顯得極奇特。蒴果長圓柱狀,淡褐色。它性喜陰濕,生長在中山地區的腐殖質肥厚的林下,或向陽的灌叢中及草坡上。由於採收的季節不同,冬至以後挖采的叫’冬麻’,堅實肥壯,質地最佳;立夏以前挖采的叫’春麻’,體質輕鬆泡,質次。經沸水煮透或蒸透後乾燥的塊莖,呈略扁的長稍圓形,皺縮而彎曲,表面為淡黃棕色,半透明,質堅實光潤,斷面似角質。

豐水梨

豐水梨果實圓形略扁,個大(單果重200至300克,最大750克),皮黃褐色,果面粗糙,肉脆質細,汁多味甜,清香,皮薄芯小,可食率高,品質上乘,質優價宜。

竹筍

竹筍功用竹筍是禾本科多年生植物竹子的嫩莖又稱毛筍、毛竹筍等。主要產於我國南方一種普通的蔬菜。竹筍的種類很多,可以分為冬季採摘的冬筍,春季採摘的春筍,以及夏季採摘的鞭筍。其中以冬筍的質量最佳,春筍次之鞭筍最差。中醫學認為,竹筍性甘、寒;入胃、大腸經。其具有清熱化痰、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等功用,還有不少食療方。

綠茶

馬邊綠茶歷史悠久,享譽川內外,“馬邊雲霧”“白岩迎春”﹑“龍湖雪梅”﹑“永山玉葉”等多次榮獲中國西部名茶“陸羽杯”﹑“甘露杯”金獎。

酸梅

富含檸檬酸﹑胺基酸和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份,已銷往宜賓五糧液酒廠,成為“青梅果酒”的原料。

彝族風味血大腸

彝族風味血大腸,血腸是涼山彝族地區最為普遍的一種食品,凡宰殺過年豬後,都要加工製作血大腸。把豬血、酒米、豬雜油用加上食鹽、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調料佐料拌勻後灌進豬大腸,兩頭用細繩拴緊,放進開水鍋里煮熟後撈起,待稍冷後切成節食用,味道鮮美,是招待客人和鄉鄰的佳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