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

美姑

美姑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大涼山黃茅埂西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02°53′—103°21′,北緯28°02′—28°54′之間。縣境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境內有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龍風景區,龍頭山等景點。 美姑縣名來源於這裡有很多“美麗的姑娘”。但美姑縣的少女確實出名的美麗。美姑縣下轄1個鎮,35個鄉。 2006年,美姑縣生產總值(GDP)達到63820萬元,比2005年增長1.3%。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涼山彝族,古泛稱“西南夷”,“故邛都國地”。春秋、秦至漢初,美姑屬邛都。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邛都為越巂郡,在美姑河畔置卑水縣,轄美姑地區。
東漢、蜀漢、晉至劉宋時期(25~479),卑水縣仍隸屬越巂郡。
美姑縣美姑縣

齊梁時期,齊高帝建元元年至建元四年(479~482),改越巂郡為越巂僚郡,廢卑水縣。美姑屬越巂僚郡。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越巂置巂州,美姑屬巂州。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至成武帝永定二年(550~568)後,巂州荒廢。
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置西寧州,不久改為嚴州。美姑地區隸屬嚴州。
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嚴州改為西寧州,置越巂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西寧州為巂州。美姑隸屬巂州越巂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罷巂州置越巂郡,美姑隸屬越巂郡越巂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越巂郡為巂州。美姑隸屬巂州越巂縣。
唐懿宗鹹通二年(861),巂州為地方政權南詔所據,置建昌府,美姑隸屬建昌府,
鹹通十四年(873)起至宋代末,美姑屬彝族阿都部和沙馬部管轄。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析建昌府地置總管府,並置建昌路,設里州,美姑隸屬里州,初屬四川,後隸雲南。
明初沿襲元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
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衛指揮使司,美姑仍隸屬里州。
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涼山腹地置“涼山夷部”,廢里州,美姑屬“涼山夷部”,分別由利利土司、沙馬土司管轄。
清雍正六年(1728),改建昌府為寧遠府,並置西昌、冕寧、鹽源三縣,美姑屬寧遠府西昌縣。
清乾隆、嘉慶(1736~1820)時期,利利、沙馬、阿卓土司先後被黑彝家支逐出美姑地區。
宣統二年(1910)分西昌縣增置昭覺縣,美姑大部分屬昭覺縣,小部分劃入馬邊、雷波縣管轄。實為黑彝家支割據的地區。
民國時期(1911~1949)美姑實際上無行政機構。由阿侯、阿陸、蘇呷、恩扎、甘、木坡、馬、海來、莫說、阿支、舍培、阿卓、阿素、舍洛、吉覺等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管轄。
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覺彝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隸屬西康省西昌地區專員行政公署。美姑大部分地區隸屬昭覺縣,部分地區分屬雷波、馬邊縣管轄。
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建置美姑縣,縣治所牛牛壩,隸屬西康省西昌地區專員行政公署。是年8月,縣治所改設甲谷。
1956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置洪溪縣,縣治所依果覺,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
1959年6月,洪溪縣併入美姑縣,縣治所遷巴普,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1990年美姑縣仍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美姑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大涼山黃茅埂西麓。縣域實轄面積2731.6平方公里。縣域介於東經102°53′~103°21′,北緯28°02′~28°54′之間,縣境南北長94.8公里,東西寬46.4公里。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
美姑縣美姑縣


地貌

美姑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脈與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交匯處,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大風頂、黃茅埂、連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別位於縣境的東部、西部和北部,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東北部最高海拔4042米,東南部最低海拔640米。

氣候

境內屬低緯度高原性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1.4℃,常年日照充足,年日照1790.7小時。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14.6毫米,但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分布不均。冬季長達135天,年均霜期125天。境內自然災害頻繁,主要有冰雹、暴風雨、土石流、乾旱、寒潮霜凍、低溫等。

水文

美姑縣大小河流和溪溝159條,總長287公里。東北部的瓦侯河流入馬邊河,屬岷江水系,河流全長45公里;美姑河(含下游溜筒河)由北向南出境流入金沙江,境內幹流總長142.5公里。

行政區劃

2004年,美姑縣轄1個鎮(巴普鎮)、35個鄉(覺洛鄉、巴古鄉、農作鄉、瓦古鄉、爾其鄉、拖木鄉、炳途鄉、瓦西鄉、采紅鄉、蘇洛鄉、竹庫鄉、典補鄉、龍門鄉、灑庫鄉、九口鄉、柳洪鄉、龍窩鄉、子威鄉、爾合鄉、哈洛鄉、尼哈鄉、樂約鄉、樹窩鄉、合姑洛鄉、候古莫鄉、牛牛壩鄉、依果覺鄉、峨曲古鄉、佐戈依達鄉、拉木阿覺鄉、洛莫依達鄉、井葉特西鄉、依洛拉達鄉、候播乃拖鄉、洛俄依甘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2006年,美姑縣境內水系分屬金沙江水系和岷江水系,匯集大小河流159條,總長287公里。水能資源在美姑的自然資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姑河、溜筒河、連渣洛河、瓦候河等河流及支流均是山區河流特徵,水量豐富,全縣水資源達29.03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85.4萬千瓦,可開發量達到45萬千瓦,現只開發了7757千瓦。

礦產資源

2006年,美姑縣境內地層除第三系、石碳系缺失和震旦系未出露外,其餘均有出露,出露面積最廣的是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羅系。地下礦藏種類較多,已初步勘探和開發利用的主要有玄武岩、鐵礦、煤、銅礦、石灰石、石膏、硫礦、鋁礬土、水晶石等。現已探明玄武岩儲量達38282.44億噸,鐵礦儲量達461萬噸,煤儲量達9298.26萬噸。

森林資源

2006年,美姑縣有林地43607公頃,覆蓋率達15.8%,林木總蓄量641.41萬立方米。林木種類有冷杉、雲杉、鐵杉、滇楊、歐美楊等21餘種;森林僅蕎木樹種就有50個科,65個屬,180餘個種;經濟林木有女貞、漆樹、油桐、核桃等19餘種。藥用林木有厚朴、黃柏、年夷、杜仲、川桂等10餘種。

動物資源

2006年,野生動物和野生藥材種類繁多。野生動物有187種,分屬62個科。受國家一類保護的動物大熊貓等5種,二類保護的有獼猴、小熊貓、白腹錦雞等27種。

植物資源

2006年,牧草共有79個科,232個屬,374個種;農作物主要有玉米、洋芋、蕎子、麥類等,果品以花椒、核桃為代表;野生藥材達103種,且蘊藏量較大,主要有天麻、木香、黃柏皮、大黃等58種,年產量上萬斤的有33種,名貴藥材麝香、鹿茸、熊膽、貝母、蟲草也具有一定的數量,蠟蟲以質量好,產量高而著稱全川。

人口民族

人口

1949年前,境內人口數字無記載可查。
美姑縣美姑縣

1949年境內人口總數為85748人,1952年建縣時,全縣總人口為87070人。至1958年,人口出生率從1954年的25.49‰上升到1958年的26.79‰。死亡率從1954年的9.53‰上升到
1958年的11.91‰。到1958年底,全縣總人口為97824人,9年間增加12076人,年均增長1.37%。1959年,全縣人口96154人。進入三年困難時期,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
1961年下降為5.71‰。人口死亡率上升,三年平均年死亡率60.999‰。最高年的1960年達98.59‰。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出現負增長,最高的1960年達—86.6‰。1961年全縣總人口下降為83775人,比1958年減少14049人,下降率為14.36%。1963年,人口增長開始回升。
1964年,全縣人口為83393人。此後人口增長較快,1980年全縣人口達129819人,比1964年增長55.67%,年均增長2.24%,年平均出生率為46.56‰,死亡率17.8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8.76‰。
1981年全縣年末人口133040人。從1981年的41.88‰下降到1990年的24‰。死亡率持續下降,從1981年的18.01‰下降到1990年的10.34‰。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1年的23.87‰下降到1990年的13.66‰,人口猛增得到控制。
1990年,全縣總人口為151024人。多孩率由1981年的34.3%下降到1990年的12.78%;計畫生育率由1981年的59.45%上升到1990年的85.35%;節育率由1981年的10.18%上升到1990年的80.92%。
2006年全縣出生人口2751人,出生率13.85‰;死亡人口1026人,死亡率5.17‰;人口自然增長率8.68‰。全年淨增人口4769人,截止2006年底戶籍人口20098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96784人,占總人口的97.89%;彝族人口為196704人,占總人口的97.87%。
民族
美姑縣現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

社會

教育

2006年,美姑縣在校生25079人。其中:普通中學1所,在校學生1943人,比2005年增長10.12%;國小222所,在校學生23136人,比2005年增長11.26%。全縣專任教師總數1178人,學齡兒童入學達95.46%。

文化

2006年,美姑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65%和75%。文化藝術事業繁榮昌盛。舉辦各種文藝活動,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化“三下鄉”活動有聲有色。

衛生

2006年,美姑縣有衛生機構51個,病床位數228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21人,其中:醫生232人。

旅遊

彝族碉樓

彝族碉樓有三四層高,每層只有一間房子大小,碉樓緊依著彝族村寨。碉樓的地基是用石頭壘起來的,石頭地基上的牆體是土坯砌成的土牆,樓頂呈“人”字形,上面蓋著的是木板,稱為“瓦板”,用大石壓著,俗稱之為“彝族土樓”。

黃茅埂

茅埂由北向南延伸,北起大風頂南至龍頭山,全長98公里。區內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成片的原始森林和珙桐、水青、銀杏等珍稀樹種,區內的珙桐是目前我國惟一的大面積生長區,與馬邊大風頂保護區連達萬畝以上,被專家稱為“世界之最”。大風頂主峰摸羅峨覺海拔4042米。

阿蘇拉則藏經樓

阿蘇拉則藏經樓占地20餘平方米,樓基由大小不等的石塊壘砌而成,中為土牆,樓頂由瓦板所蓋,呈“人”字形。樓上有兩個東西相對的方形小孔,作為窗戶。整個樓上是拉則格初專門放置其父67種道具,100餘本書籍的地方,書籍內容十分豐富,除經文外,涉及天文、曆法、人文、歷史、地理、醫學、占星、卜卦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