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里布法語文學

馬格里布法語文學

馬格里布法語文學創作於20世紀20年代後開始。

馬格里布法語文學

正文

“馬格里布”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是西方的意思,指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 3國,它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用阿拉伯口語或柏柏爾方言講述。
馬格里布法語文學創作於20世紀20年代後開始。20年代只有出生於馬格里布或在馬格里布逗留的法國人創作的“北非流派”的文學,作家有路易·貝特朗 (1866~1941) 、羅貝爾·朗多(1873~1950)等。他們大多用殖民者的眼光觀察馬格里布社會,他們的作品屬於殖民者文學的範疇。當地人寫的文學作品比重很小,第一部阿爾及利亞法語小說是哈吉·哈穆的《卓赫拉,礦工之妻》(1925),批評殖民統治對社會風氣的影響。詩歌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讓·昂魯什(1906~1962),著有詩集《灰燼》(1934)和《隱蔽的星》(1937),描寫阿爾及利亞人民貧困的生活。他還有譯作《卡比利亞的柏柏爾語詩集》(1939)。1944年他在阿爾及爾創辦雜誌《方舟》,獨立戰爭期間曾發表《阿爾及利亞的戰鬥》等詩。

馬格里布法語文學馬格里布法語文學
1946年以後,特別是50年代初期,阿爾及利亞出現了一批重要民族作家。讓·昂魯什的妹妹馬格麗特—塔奧·昂魯什(1913~)是阿爾及利亞的第一位法語女作家,著有小說《黑風信子》(1947)和自傳體小說《鈴鼓街》(1960)。她還整理、翻譯了卡比利亞山區的民間故事《神奇的種子》(1966)。作家穆魯·費拉翁 (1913~1962)著有3部小說:《窮人的兒子》(1950)、《土地與鮮血》(1953)和《上坡路》(1957),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卡比利亞山區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習俗,特別是《上坡路》,描繪了他們在殖民統治下的悲慘生活。他還翻譯了柏柏爾民間詩人的作品《西·莫杭詩集》(1960)。穆罕默德·狄布(1920~)從50年代初開始寫作《阿爾及利亞》三部曲,描寫勞動人民貧困的生活以及他們反對殖民主義者的鬥爭。穆魯·馬默里(1917~)的小說《被遺忘的山丘》(1952)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比利亞的農村生活。小說《公證人睡著了》(1955)也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表現了阿爾及利亞民族意識的覺醒,抨擊殖民主義制度。馬萊克·烏阿里(1916~)的小說《磨盤中的麥粒》(1956)寫一個家族復仇的故事,以浪漫的筆調描繪殖民者到來以前阿爾及利亞的風尚。
這一時期摩洛哥的代表作家是阿赫默德·塞夫里奧伊(1915~)。他著有短篇小說集《琥珀念珠》(1949)和小說《寶盒》(1954)。摩洛哥作家德里斯·什拉伊比(1926~)的自傳體小說《簡單的過去》(1954),由於批判了社會,曾引起激烈的爭論。
突尼西亞作家阿爾貝·芒米(1920~)的小說《呆若木雞》(1953)取材於他在突尼西亞的法國中學裡的親身經歷,寫一個殖民地青年發現自己處在兩種文化之間無所適從,最後只好出走。他的小說《阿迦爾》(1955)寫一個突尼西亞人娶法國女子為妻,由於對同胞的看法發生分歧而和妻子決裂。
1954年11月,阿爾及利亞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1956年,摩洛哥和突尼西亞獲得獨立。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對馬格里布法語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在阿爾及利亞作家的創作中,民族解放鬥爭的題材顯著增多。
穆罕默德·狄布於1959年發表小說《非洲的夏天》,歌頌阿爾及利亞人民反對殖民主義者的革命精神。馬萊克·哈達德(1927~1978)發表了 4部小說。《最後的印象》(1958)寫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中一個年輕的工程師賽義德不忍炸毀一座由他負責建成的橋樑,後來終於參加了游擊隊,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小說《我將獻給你一隻羚羊》(1959)、《學生與功課》(1960)和《鮮花的碼頭不再回答》也都描寫民族解放鬥爭。卡泰布·亞辛(1929~)的小說《娜吉瑪》(1956)中的女主人公娜吉瑪象徵新生的阿爾及利亞民族,她和 4個朋友的故事表現了青年一代對於舊世界的反抗。亞辛還以同樣的主題寫了劇本《報復的循環》(1959)、包括3出戲和1首詩《鷹鷲》,相當於古希臘的由3部悲劇和1部諷刺劇組成的四聯劇。這個劇中的合唱隊代表人民,劇終時他們拿起武器,擁向台前,表示阿爾及利亞的反抗鬥爭正在深入發展。他還著有現代派色彩較濃厚的小說《多角星》(1966)。享利·克雷亞(1933~)的小說《嘉馬爾》(1961)寫一個混血兒參加游擊隊為解放而鬥爭。克雷亞以詩人著稱,代表性詩集有《首要的自由》(1957)、《革命和詩歌渾然一體》(1957)等。他還寫有劇本。他的詩歌和劇作大多描寫革命戰爭。詩人讓·塞納克(1926~)主辦過阿爾及利亞的文學雜誌 《太陽》和《平台》。他研究阿爾及利亞詩歌史,寫有論文《武器下的太陽》(1957)。他的主要詩集有《我國人民的晨曲》(1961)等。巴希爾·哈吉·阿利(1920~)的作品有民歌體詩集《十二月十一日之歌》(1961)、《願歡樂常在》(1970)以及文藝論著《民族文化與革命》(1963)。
摩洛哥作家穆罕默德·阿齊茲·拉巴比(1922~)著有詩集《希望的歌》(1952)和《苦難與光明》(1958)等,1960年曾率摩洛哥文化代表團訪問中國。德里斯·什拉伊比的諷喻性小說《驢》(1956)和《民眾》(1961)抨擊西方式文明。
突尼西亞作家阿什米·巴庫什(1917~)著有自傳體小說《我的信念常在》(1958)和歷史小說《迦太基的貴婦人》(1961),以及諷刺劇《牛皮大王》(1959)。
阿爾及利亞女作家阿西婭·傑巴爾(1936~)著有小說《渴望》(1957)、 《不耐煩的人們》(1958)和《新世界的兒女》(1962),後者描寫阿爾及利亞婦女在解放戰爭中的覺醒和成長。1967年,傑巴爾發表小說《天真的雲雀》,也以阿爾及利亞戰爭為題材,在創作技巧上作了新的探索。阿爾及利亞作家協會負責人穆魯·馬默里於1965年發表他的第三部小說《鴉片和大棒》,這部作品曾改編為電影。卡杜爾·穆罕薩吉(1933~)的小說《灰燼的沉默》(1963),描繪阿爾及利亞人民在殖民主義統治下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為爭取獨立自由而進行的鬥爭。穆罕薩吉還著有劇本《揭去面紗的女人》(1959)、詩集《是啊,阿爾及利亞》(1965)、短篇小說集《十一月之花》(1969)。穆拉·布爾布納(1938~)的小說《報祈禱時間的人》(1968)和穆罕默德·狄布的《巴巴里地區的神》(1971)討論獨立後的阿爾及利亞的前途問題。在新一代作家中,拉希·布吉德拉(1941~)的小說《休妻》(1969)因涉及社會習俗問題,引起爭議。1972年,他又發表同樣性質的作品《曝曬》。他還著有詩集《為了不再夢想》(1965)。
這個時期摩洛哥文學中的主要作品有德里斯·什拉伊比的小說《公開的繼承》(1962)、《一位朋友將來看你》(1967)、《文明,我的母親!》(1972);穆罕默德·凱爾—埃迪納(1941~)用現代派的手法寫作的小說《阿加迪爾》(1967)、《我是尖酸刻薄的》(1970)和《這個摩洛哥》(1975)等。
突尼西亞作家阿爾貝·芒米於1969年發表他的第三部小說《蠍子》,他還主持編輯《馬格里布法語作家選集》(1965),介紹了21位有代表性的馬格里布法語作家的生平和作品。
參考書目
 Albert Memmi, Anthologie des écrivains maghré-bins d'expression franaise, Paris, 1965.
 Jean Déjeux, Littéraure maghrébine de langue franaise, Ottawa,1973.
 Ghani Merad, La littérature algérienne d'exp-ression franaise. Paris, 1976.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