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鄉

香山鄉

香山鄉位於漢濱區西南部,地處漢水和月河之間的鳳凰山南麓山區,總面積34.43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74個村民小組、6188人。 香山鄉屬山地農牧區,以種養業為主,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輔以薯頭和豆類。 該鄉從資源的開發,深度利用,多層次增值及廣大農民迫切脫貧致富的願望出發,調整產業結構,在 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重點培育蠶桑、黃姜、魔芋、畜牧業、中藥材五大骨幹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

基本信息

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香山鄉

簡介

安康市轄鄉。1950年設香山鄉,1958年改管理區,1960年建公社,1983年復設鄉。位於市區西南,距市區44公里。面積34.4平方公里,人口0.6萬。六清公路過境。轄大嶺、大坡、八里、新塘、大道、中溝、三灣、香山8個村委會。
長途區號:0915郵政編碼:725000
車牌號碼:陝G行政代碼:610902
隸屬政區:漢濱區行政級別:鄉

特色產業

鄉境內石灰岩和自然銅儲量豐富,油松杉樹白楊麻櫟栓皮櫟等用材林,滿山遍野叢林茂密。鄉域土壤肥力優良,適宜發展蠶
桑、魔芋、及黃姜等中藥材,天然水質清純,口爽甜潤,香梗大米更以其優良的品種遠近文明、暢銷市場,工農業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良好。境內高聳如雲的香爐山香菸裊裊,遊人不絕,該鄉因此而得名。還有灌灌潭、夜壺寨、白龍泉、姚鋪埡等名勝古蹟和旅遊景點,吸引無數境內外遊客前來避暑觀光。

寧夏省中衛市香山鄉

簡介

香山鄉地處中衛市城區南部山區,東與海原縣興仁鎮接壤,西、北臨常樂鎮,南連甘肅靖遠縣,是2003年原中衛縣行政區劃調整時原三眼井鄉與景莊鄉合併成立的鄉。全鄉總面積1124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2138戶,9660人。香山鄉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平均海拔1740米,日照充足,乾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180毫米,而蒸發量則達2100毫米~2400毫米,農業生產對自然降水依賴性很強。西甜瓜產業是香山鄉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全鄉農村社會總產值達到705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86元,其中西甜瓜產業收入分別占社會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9%和90%。

政策

鄉黨委、政府大力實施“以瓜強鄉,以瓜富農”的發展戰略,有組織、有計畫、有目標地不斷擴大壓砂地種植規模,使西甜瓜種植不斷擴規上檔,形成了紅圈、新水、三井、深井、景莊、梁水6大西甜瓜生產基地。全鄉壓砂地面積達10萬畝,無公害優質西甜瓜種植8萬畝,其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種植1萬畝,西甜瓜總產量達8000萬公斤,實現收入5500萬元,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快速發展。

特色

硒砂瓜生長在砂石之地,由於當地砂石中含有大量硒、鋅、鈣等微量礦物元素和乾旱、晝夜溫差大等原因,使得該瓜在生長過程中日照充足,有效積溫高,加之沙爍鋪壓的蓄水、增溫等效果,使其除積蓄了普通西瓜的大量糖分、維生素、胺基酸等礦物外,還從砂石中吸收了大量的硒、鋅、鈣等微量元素。經有關權威部門測定,硒砂瓜具有天然防癌、補鋅、補鈣功效,被稱之為天然綠色保健品
硒砂瓜因富含硒、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被譽為“中部乾旱帶的精華,石頭縫長出的西瓜珍品”。
硒砂瓜又被稱為“戈壁西瓜”、“石頭縫裡長出的西瓜”,主產於寧夏中衛市環香山地區。故又稱為“香山硒砂瓜”。環香山地區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這裡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則在2000毫米以上,土地幾乎“種啥啥不成”。
在此惡劣環境下,中衛農民卻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旱地壓砂種瓜的方法。“早穿皮襖午披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這是寧夏中衛市環香山地區的真實寫照。在沙地上壓石塊,白天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夜晚水汽遇冷凝聚成水通過石塊下滲。壓砂地既可以蓄水、保墒、保溫,又可以為農作物增加營養,還可以避免水蝕、風蝕,減少水土流失。通過壓砂,原本沒有利用價值的旱沙地變成了可種植西瓜的寶地。
中衛發展硒砂瓜具有獨特優勢。由於晝夜溫差大,七、八月份這裡的最高溫差可達五六十度,土壤富含胺基酸和鋅、鈣、鉀、硒等微量元素,中衛硒砂瓜甘甜如蜜,營養豐富。同時種植地處於荒漠化地區,遠離城市和工業,且種植過程不使用農藥,硒砂瓜符合現代人綠色環保的要求。
自2002年以來,“香山硒砂瓜”逐漸形成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目前已經擁有優質壓砂地107萬畝。產品遠銷陝西四川北京湖南等二十多個省市。

河南駐馬店市香山鄉

香山鄉地處駐馬店市西南部,西臨老樂山,北靠練江河,西部屬丘陵地,東部是平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全鄉人口16200人,香山鄉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在800一一1000毫米左右,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屬典型農業鄉鎮。
香山鄉根據自身的地理優勢,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香山採石運輸場地、果樹種植、生態農業種植、養殖基地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子,為香山鄉經濟的發展摸索出一條新的特色之路。
香山鄉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根據形勢和發展需要,由鄉政府提供150萬元興建配套,建立20多座碎石機,1 3座大型石灰窯,日產石子650噸,促進香山鄉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市區提供了充足的建材。
西部丘陵地帶屬“望天收”地,長期得不到發展,農民飲水困難,為解決這一矛盾,香山鄉政府申請集資230萬元,建造了楊樓水庫,解決了人民民眾的飲水問題,並根據地理條件,引進優質石榴品種“大紅袍”,發展了桃、李、梨等多種。果樹3700多株,年產值400萬元左右,促進當地農民的經濟發展,為轉變農民生產模式種植觀念打下了基礎。
東部平原,地理肥沃,水源充沛,香山鄉政府,根據市郊區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現以李堯為中心,逐步建立日光溫室6座,塑膠大棚30座,;占地70;多畝,露地蔬菜種植500畝,年產值150萬元帶動了東部經濟的發展,並依據東部平原、西部丘陵多林木的特點,發展起占地20畝的黑木耳發展基地,如今已形成種銷一條龍,為市區人民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香山鄉各村根據各自的特點發展了各自的經濟,逐步建立起香山豬廠、奶牛廠、梨園雞廠等多種企業發展模式,現在香山畜牧業的發展已有一定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香山鄉經濟的發展。
當前香山鄉仍屬於農業鄉鎮,根據這一特點,鄉政府每年對全鄉各村進行小麥、玉米種植、防治、選種等各方面的培訓,逐步建起小麥以豫麥18、玉米以90—1為主的種植結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