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塵圓通香嚴童子

香塵圓通香嚴童子

香塵圓通香嚴童子:二十五圓通菩薩之第三位。香嚴童子是以香氣悟道的,故為“香塵圓通”。香塵圓通說:當時我聽見如來教我諦觀一切有為相。告別佛陀之後,就於居處靜堂養晦自修,看見比丘們燒瀋水香,香氣寂然,入於鼻中。我觀察這個香氣,並非本來有的,也不是本來空的;不是存在煙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時無所執著,來時無所從來。我由此心竟頓銷,發明無漏,證得阿羅漢果位,佛陀問圓通法門,如我所證悟者,以香的莊嚴為最殊勝。”香嚴童子就是由於聞沈香味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

三、香因,香塵圓通香嚴童子簡介

香嚴童子圖片香嚴童子圖片

“香嚴”是指香光莊嚴。香嚴童子因為見到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飄入鼻中,然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得到斷絕三界煩惱之法,由香氣領悟圓通,成為羅漢。以故佛門提倡燃點好香,不僅可莊嚴道場,潔淨空氣,而且還具有從鼻觀而得清心的妙用。
香嚴童子是以香氣悟道的,故為“香塵圓通”

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

《楞嚴經》中談到諸根圓通的法門中,其中關於香的修法,是香嚴童子以香塵來修持:“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瀋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本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大意是說,在《楞嚴經》的法會中,有二十五位聖者,分別敘述自身開悟的法門。當時香嚴童子敘述自身得悟的因緣,就是以聞香入手:“當時我聽見如來教我諦觀一切有為相。告別佛陀之後,就於居處靜堂養晦自修,看見比丘們燒瀋水香,香氣寂然,入於鼻中。
我觀察這個香氣,並非本來有的,也不是本來空的;不是存在煙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時無所執著,來時無所從來。我由此心竟頓銷,發明無漏,證得阿羅漢果位,佛陀問圓通法門,如我所證悟者,以香的莊嚴為最殊勝。”
香嚴童子就是由於聞沈香味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

香嚴童子--林清玄

有一天,孩子問我:“為什麼菩薩都喜歡香的氣味呢?”
“你怎么知道菩薩喜歡香的氣味?”我說。
“要不然,我們為什麼要用香來供菩薩?”孩子又問。
我就對孩子說,一是沉香是人間最單純悠長的香,所以我們喜歡,菩薩也喜歡。二是有時
候我們不知道菩薩喜歡什麼,就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來供養菩薩。
本來,我要對孩子講《楞嚴經》里香嚴童子的故事,後來想到它是很難懂的,就作罷了。
佛陀問菩薩及阿羅漢:大家是如何修學而進入圓通的境界?
香嚴童子的回答是:“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
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
意銷,發明無漏。”(我聽了佛陀教導要仔細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現象,我就辭別佛陀,獨
自清心安靜的修行。有一天看到比丘在點燃沉水香,香氣寂然無聲的進入我的鼻孔。我觀
照這陣陣香氣,它既不是木頭,也不是虛空;既不是煙,也不是火。它飄去的時候一點也
不執著,它飄進我鼻孔也不知從何而來。我的意識也和沉香的香氣一樣,一時銷亡清淨,
由此證得無漏的果位。)
從香嚴童子的話,使我們知道燒香的行為應該更深一層的觀照,佛殿里的香不只能潔淨空
氣、驅趕蚊蟲、化解污穢之感,而且可以莊嚴道場,使人得到清心定意之功。像香嚴童子
因觀香氣而證得果位的修行,是最上乘的燃香。
香嚴童子又說:“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來,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
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佛陀印證了我的修行,賜給我"香嚴"的名號,塵俗意氣
一時消滅,自性妙香周密圓滿,我說是從香氣的莊嚴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佛陀叫我報告如
何圓滿通達佛法,如果依我所證得的,以香氣的莊嚴為第一。)
從香嚴童子的修行過程,我們是不是心開意解,對佛教要燒香,並且要燒好香,有更深的
認識呢?像“沉水香”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沉香”,因其生長期很久,成樹後外朽心堅,
置水則沉入水底,故而得名。從前的人要燒沉香很不容易,只有富貴人家才行,現在沉香
已經很普及化了,我們應該燒好的沉香,不要燒粗製濫造的香。
一炷好香帶給我們心靈的力量,勝過一大把普通的香。
因此,台灣民間談到有福報的人常說:“是伊祖公仔燒好香。”不是沒有道理的,常燒好
香,心定意澄,香光莊嚴,福氣必會隨香氣而至。祖先燒好香都可以帶給子孫福報,何況
是由我們自己燒香來供養菩薩呢?要是燒香的時候,還能仔細觀照香氣“非香非空,非煙
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也觀照自性的香氣,就更殊勝了。
辭典里,對“香嚴童子”的解釋是:“由悟香塵,嚴淨心地,得童貞行,故曰香嚴童
子。”三復斯言,感覺上香嚴童子就站在我面前這一縷沉香的最高遠處,對著眾生微笑,
天真、明淨,全身都沐浴在香氣里。

二十五圓通

二十五圓通即是各位大菩薩、聲聞得到真理的之二十五種方法。
圓通,圓滿周遍,融通無礙的用智慧所開悟世間真理意思。蓋眾生之機緣萬差,故得圓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謂六塵、六根、六識及七大。即:
(一)音聲,即憍陳那等之聲塵圓通。
(二)色因,即優波尼沙陀比丘之色塵圓通。
(三)香因,即香嚴童子之香塵圓通。
(四)味因,即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之味塵圓通。
(五)觸因,即跋陀婆羅等之觸塵圓通。
(六)法因,即摩訶迦葉等之法塵圓通。
(七)見元,即阿那律陀之眼根圓通。
(八)息空,即周利槃特迦之鼻根圓通。
(九)味知,即憍梵缽提之舌根圓通。
(十)身覺,即畢陵伽婆蹉之身根圓通。
(十一)法空,即須菩提之意根圓通。
(十二)心見,即舍利弗之眼識圓通。
(十三)心聞,即普賢菩薩之耳識圓通。
(十四)鼻息,即孫陀羅難陀之鼻識圓通。
(十五)法音,即富樓那之舌識圓通。
(十六)身戒,即優波離之身識圓通。
(十七)心達,即大目犍連之意識圓通。
(十八)火性,即烏芻瑟摩之火大圓通。
(十九)地性,即持地菩薩之地大圓通。
(廿)水性,即月光童子之水大圓通。
(廿一)風性,即琉璃光法王子之風大圓通。
(廿二)空性,即虛空藏菩薩之空大圓通。
(廿三)識性,即彌勒菩薩之識大圓通。
(廿四)淨念,大勢至菩薩等之根大圓通。
(廿五)耳根,即觀音菩薩之耳根圓通。
[楞嚴經圓通疏卷五、卷六、首楞嚴義疏注經卷五、卷六、楞嚴經集注卷五、卷六]

二十五圓通菩薩

圓通,圓滿周遍,融通無礙之義。蓋眾生之機緣萬差,故得圓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謂六塵、六根、六識及七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