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凡間

《食在凡間》,作者朱振藩,由嶽麓書社於2006-1-1 出版。描述的是一個新的理念“新平民美食文化”,故書中所涉及食材,高檔的魚翅、燕窩固在筆下,更多的是尋常的雞、鴨、蟹、菌類,尤其是一些不上檯面的“貓耳朵”、“炒疙瘩”等我們記憶中可愛的小玩意。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食在凡間

本書在台灣甫一面世即好評如風。誠如書名所彰顯的,全書詮釋了一個新的理念“新平民美食文化”,故書中所涉及食材,高檔的魚翅、燕窩固在筆下,更多的是尋常的雞、鴨、蟹、菌類,尤其是一些不上檯面的“貓耳朵”、“炒疙瘩”等我們記憶中可愛的小玩意。它們經作者的真正品味和用真性情書寫,均提升到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最高飲食境界。尤兼及創製極品紅樓宴,漫談工欲善其事的利器——爐灶炊具演進,古今喜宴趣事等,富有濃厚的飲食文化底蘊。令讀者閱之,獲得的是感同身受的美食快感和文化閱讀的精神快感,不知不覺修完了飲食文化學分,不亦人生一大快事矣?

作者簡介

朱振藩深好文史,酷愛書法,喜讀兵書,尤醉心於美酒佳肴。涉獵極廣。除飲食外,對相術、命理、風水等皆有深入研究,先後在各報章雜誌廣開專欄。其中,關於飲食者最多,這二十個以上,以《我吃故我在》、《食家開講》、《大吃一驚》、《大味王》、《捷運美食》、《鮮膻史》、《鮮膻味》、《笑傲食林》、《食家列傳》、《中國酒》等最膾炙人口。目前已出版之著作計十餘本,較著者有《台灣美食通》、《口無遮攔》《台灣美食導覽》、《醉愛》《品味中國美酒的惟一選擇》、《美食家選單》、《朱老爹吃遊記》《捷運美食》(中和線、淡水線、術柵線)二書、《食的故事》、《笑傲食林》、《真相大白》、《食林外史》、《提味》、《食味萬千》、《食在凡間》、《食隨知味》等多種。目前進行之專欄,尚有《古今食慧》、《用人面面觀》、《美味佳肴》及《美食地圖》等。

目錄

推薦序——新平民美食

時代的到來 南方朔

自序——全方位談吃

朱振藩

一碗羊羹世局新

三陽開泰魚加羊

全台羊肉吃透透

紅燒極品東坡肉

葫蘆頭中有乾坤

白褐雞饌冶一爐

醇厚酥香三杯雞

各呈佳味鹽煽雞

盛唐佳肴葫蘆雞

寶島的雞菜搜珍

中西鴨饌異其趣

頂級魚翅蓋群饈

恣享新鮮鳳尾魚

秋高氣爽花魷肥

新春食鯗過好年

痛啖龍腸意氣豪

不食螃蟹辜負腹

天涼品蟹好個秋

四季食蟹樂無窮

精彩蚝煎饒滋味

稀奇海味炒海龍

美菌至鮮又至美

猴頭葷素大不同

蕎麥冷麵好滋味

面中異品貓耳朵

救急珍味炒疙瘩

煨面妙在一口湯

卜之食之爆米花

茶食泰斗老婆餅

光餅分身凌本尊

金秋美點糖炒栗

拔絲好吃又有趣

珍煉極品紅樓宴

精美家宴超國宴

懷舊滋味盡萃斯

優遊飲食天地問

經典滬菜此中尋

年節之食俗大觀

寓養生於食息中

喜宴趣事道今古

爐灶炊具演進史

我醉心蒸餾佳釀

中華獼猴桃酒

乾邑的豐富之旅

且談李白喝汾酒

書摘

一碗羊羹世局新

宋太祖時,徐鉉受命重新刊定《說文》,其內已有“羊大為美”之語,可見古人甚愛食羊,在此且為諸君談談一再牽動世局的奇妙食物—一羊羹。

按照《禮記·內則》的說法,牛、羊、豬肉之羹,皆是帝王及大夫們食用的珍饈之一。到了春秋戰國時,羊羹一枝獨秀,不僅是帝王將相常享的佳肴,同時也是賞賜下屬的美昧。因此,是否可以一膏饞吻,攸關面子甚巨,如果分配不均,甚至亡國失身,以下的兩個案例,值得吾人省思借鑑。

據《史記·宋世家》的記載,宋國與鄭國作戰,宋將華元殺羊烹羹,慰勞將士,獨獨漏了為他駕車的羊斟。羊斟非常不爽,等到兩軍交鋒之際,便對著華元說:“昔吃羊羹子君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於是驅車直奔鄭軍陣地,華元因而被俘,宋軍大敗,慘不忍睹。

另《戰國策·中山策》內亦有一則“以一杯羊羹亡國”的故事。話說中山君有次命庖夫做羊羹,宴請群臣,由於它是御食,滋味格外鮮美,受賜者無不心懷感激。但大將司馬子期竟未賜食,讓他覺得顏面無存,心中異常不滿,因而投奔楚國,一再慫恿楚君,發兵攻打中山。結果,楚軍勢如破竹,中山因而亡國。中山君很懊悔,遂發出“吾以一杯羊羹亡國”的浩嘆,可惜於事無補。

南北朝之時,羊羹仍是人們所重視的珍饈,毛修之更因善烹羊羹,成為升官的階梯,依《宋書·毛修之傳》的敘述:東晉擊敗後秦,毛修之正擔任劉義真的司馬,一同鎮守長安。過沒多久,夏的赫連屈丐大破劉義真於青泥城,毛修之被俘。等到北魏的拓跋跬擊敗赫連昌後,毛修之又成了北魏的俘虜。毛修之本人善於烹調,便找個機會,特地燒碗羊羹給尚書崔浩吃,“尚書以為絕味,獻之於拓跋燾(太武帝)。燾大喜,以修之為太官令”。後來毛修之仍親烹佳肴(註:包括羊羹在內)獻給拓跋燾,自然恩寵有加,累遷為尚書、太官令、光祿大夫、南郡公。毛修之得以連升數級,固然與他率兵平涼有關,但歸根究柢,善烹羊羹才是他安身立命,進而得君寵幸,連連升宮晉爵的主因。

P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