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芒草

須芒草

須芒草(別名甘巴草、蓋亞那須芒草)原產非洲西部熱帶地區。多年生草本,具支持根。適應性強,在熱帶旱季長的地區生長良好。廣泛分布於非洲赤道附近,中國海南省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1982年引種,在廣東、海南推廣種植。

基本信息

說明

禾本科,須芒草屬.須芒草(別名甘巴草、蓋亞那須芒草)原產非洲西部熱帶地區。廣泛分布於非洲赤道附近,中國海南省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1982年引種,生長良好,在廣東、海南推廣種植。

介紹

多年生草本,具支持根。稈密、叢生,圓柱形,粗壯,高1~3米。葉長披針形,長30~100厘米,寬1~3厘米,兩面被毛,灰白色,葉緣粗糙,花序為具鞘狀總苞假圓錐花序,由成對(稀單生)的總狀花序組成。穗軸節間和小穗柄均向上變粗厚棒狀,一邊或兩邊具緣毛,總狀花序,長4~9厘米,含17對小穗,每對小穗生於穗軸的各節,一無柄,一有柄,無柄小穗長8毫米,具芒l毫米,橢圓形穎托;有柄小穗長橢圓形,長5~8毫米,下部穎片具芒,芒長1~10毫米,小穗具花2朵,無柄小穗上部小花為兩性花,下部小花不育,退化成一透明的外稃;有柄小穗小花為雄花,下部小花不育,每對小穗結一穎果。穎果紡錘狀,長2~3毫米,寬0.5~0.8毫米,盾片和胚大向明顯。細胞染色體:2n =4x=40。
適應性強,在熱帶旱季長的地區生長良好,要求降水量600~1100毫米。在海拔2000米地區有分布,以1000毫米以下生長最好,耐酸,在pH為4.6的土壤上能繁茂生長。耐瘠,不施氮肥,其產量為堅尼草(Panicum maximm)的2倍。耐火燒,旱季火燒後,促進新櫱發育,再生力達100%。種子成熟後易落粒,雨季時,發芽生長,形成茂密的草叢。自我更新量為10~50株/平方米。根系發達,入土深度80厘米,肥沃疏鬆的土壤可達3米以上。能攝取土層深處的水分,耐旱力強,最高可耐9個月的旱季。其產量最高是在年降水量750毫米以上、旱季為3~5個的地區。不耐水淹,也不耐重牧。為短日照植物,開花的臨界日照為12~14小時,在海南儋縣(北緯19度30分,東經109度30分)5月初開始抽穗,隨之開花,開花盛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10月種子成熟,冬季並不枯黃,保持青綠狀越冬。在儋縣,旱季(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的鮮草產量占全年總產量的25%。能和蓋亞那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sis)、大果蝴蝶豆(Centrosema macrocarpum)、尖葉蝴蝶豆(C.Acutifol)、野花生(Arachis pintoi)混播,表現良好。

須芒草亞族植物

總狀花序單生、成對或成指狀生於稈頂或腋生或排列成圓錐狀;總狀花序軸易折斷,主要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地區,以亞洲、非洲為多。全世界有5屬,我國有3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