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炒胡桃仁

韭菜炒胡桃仁

韭菜炒胡桃仁的配方是胡桃仁50克與韭菜500克。功效是溫補腎陽。用法是佐餐隨量食用。

配方

胡桃仁50克,韭菜500克。

製法

先將胡桃仁香油炸黃。韭菜切段與胡桃仁同炒,菜熟後調味即成。

功效

溫補腎陽。

用法

佐餐隨量食用。

胡桃仁

【異名】蝦蟆(《酉陽雜俎》),胡桃肉(《海上集驗方》),核桃仁(《綱目》)。

韭菜炒胡桃仁韭菜炒胡桃仁

【來源】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種仁。
【植物形態】胡桃(《千金·食治》),又名:羌桃(《名物志,),核桃(《綱目》),萬歲子(《花鏡》)。
落葉喬木,高30~35米。枝幼時被短腺毛,髓部片狀。單數羽狀複葉,小葉5~11片,長圓狀卵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3厘米,寬2~7厘米,先端鈍或銳尖,基部圓形,或略偏斜,全緣,幼時有波狀鋸齒,上面無毛,下面幼時脈腋間有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集成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長5~12厘米,花小而密生;苞片1,矩圓形,兩側2小苞片長卵形,花被通常3片,苞片及花被均被白色柔毛;雄蕊15~30;雌花序生於幼枝頂端,排列成穗狀;苞片3,長卵形;花被4裂,裂片線形;子房下位,花柱短,柱頭2裂。果實近球形,徑3~5厘米,外果皮肉質,灰綠色,有棕色斑點;內果皮堅硬,有淺皺褶,黃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
喜生於較溫潤的肥沃土壤中,多栽培於平地。我國各地廣泛栽培。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胡桃根)、樹皮(胡桃樹皮)、嫩枝(胡桃枝)、葉(胡桃葉)、花(胡桃花)、未成熟果實的外果皮(胡桃青皮)、成熱果實的內果皮(胡桃殼)、果核的木質隔膜(分心木)、種仁的脂肪油(胡桃油)、走油的種仁(油胡桃)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於白露前後果實成熟時採收,將果實外皮漚爛,擊開核殼,取其核仁,曬乾。本品易返油、蟲蛀,立夏前後,須藏於冷室內。
【藥材】種仁多破碎成不規則的塊狀,完整者類球形,由二瓣種仁合成,皺縮多溝,凹凸不平。外被棕褐色薄膜狀的種皮包圍,剝去種皮顯黃白色。質脆,子葉富油質。氣微弱,子葉味淡,油樣,種皮味澀。以色黃、個大、飽滿、油多者為佳。
主產河北山西山東。以河北產量最大,山西所產品質佳。
【化學成分】含脂肪油40~50%(山西省資料,含油量達58.3~74.7%),主成分是亞油酸甘油酯,混有少量亞麻酸油酸甘油酯。又含蛋白質15.4%,碳水化物10%,鈣0.119%,磷0.362%,鐵0.085%,胡蘿蔔素0.17毫克%,核黃素0.11毫克%。成熟果實含纖維素戊聚糖。未成熱果實含瓜氨酸胡桃葉醌維生素C
【藥理作用】給犬餵食含胡桃油的混合脂肪飲食,可使其體重增長很快,並能使血清白蛋白增加,而血膽甾醇水平之升高則較慢,它可能影響膽甾醇的體內合成及其氧化、排泄。
【性味】甘,溫。
韭菜炒胡桃仁韭菜炒胡桃仁
《七卷食經》:"味甘,溫。"
《本草圖經》:"性熱。"
《醫林纂要》:"甘而微辛,連皮澀。"
【歸經】入腎、肺經。
《綱目》:"入腎、肺。"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腎三經。"
《本草求真》:"入命門,兼入肺、大腸。"
《本草撮要》:"入足陽明、手太陰經。"
【功用主治】補腎固精,溫肺定喘,潤腸,治腎虛喘嗽,腰痛腳弱,陽痿,遺精,小便頻數,石淋,大便燥結。
孟詵:"通經脈,潤血脈,黑鬚髮,常服骨肉細膩光潤。"
崔禹錫《食經》:"下氣,主喉痹,殺白蟲。"
《本草拾遺》:"食之令人肥健。"
《開寶本草》:"多食利小便,去五痔。"
《七卷食經》:"去積氣。"
《綱目》:"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腳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腸風,散腫毒,發痘瘡,制銅毒。"
《醫林纂要》:"補腎,潤命門,固精,潤大腸,通熱秘,止寒瀉虛瀉。"
《本草從新》:"治痿,強陰。"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有痰火積熱或陰虛火旺者忌服。
《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動痰飲,令人噁心,吐水吐食。"
汪穎《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動腎火。"
《本草經疏》:"肺家有痰熱,命門火熾,陰虛吐衄等證皆不得施。"
④《得配本草》:"泄瀉不已者禁用。"
【選方】①治濕傷於內外,陽氣衰絕,虛寒喘嗽,腰腳疼痛:胡桃肉二十兩(搗爛),補骨脂十兩(酒蒸)。研末,蜜調如飴服。(《續傳信方》)
②治久嗽不止:核桃仁五十個(煮熱,去皮),人參五兩,杏仁三百五十個(麩炒,湯浸去皮)。研勻,入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細嚼一丸,人參湯下,臨臥再服。(《綱目》)
③治產後氣喘:胡桃仁(不必去皮)、人參各等分。上細切,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頻頻呷服。(《普濟方》)
④治腎氣虛弱,腰痛如折,或腰間似有物重墜,起坐艱辛者:胡桃二十個(去皮膜),破故紙(酒浸,炒)八兩,蒜四兩(熬膏),杜仲(去皮,薑汁浸,炒)十六兩。上為細末,蒜膏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婦人淡醋湯下。常服壯筋骨,活血脈,烏髭鬚,益顏色。(《局方》青娥丸)
⑤益血補髓,強筋壯骨,明目,悅心,滋潤肌膚:故紙、杜仲萆薢胡桃仁各四兩。上三味為末,次入胡桃膏拌勻,杵千餘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御藥院方》)
⑥治消腎,唇口乾焦,精溢自出,或小便赤黃,五色渾濁,大便燥實,小便大利而不甚渴:白茯苓胡桃肉(湯去薄皮,別研)、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臍,切作片,生薑汁一盞,蛤粉一分,同煮乾,焙)。上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三、五十丸;或為散,以米飲調下,食前服。(《三因方》胡桃丸)
⑦治腎虛耳鳴遺精:核桃仁三個,五味子七粒,蜂蜜適量。於睡前嚼服。(《貴州草藥》)
⑧治石淋:胡桃肉一升。細米煮漿粥一升,相和頓服。(《海上集驗方》)
⑨治小便頻數:胡桃煨熟,臥時嚼之,溫酒下。(《綱目》)
⑩治醋心:爛嚼胡桃,以乾薑湯下。或只嚼胡桃,或只吃乾薑湯亦可治。(《傳信適用方》)
⑾治赤痢不止:枳殼、胡桃各七枚,皂莢(不蛀者)一挺。上三味,就新瓦上以草灰燒令煙盡,取研極細,分為八服。每臨臥及二更、五更時各一服,荊芥茶調下。(《聖濟總錄》枳殼散)
⑿治髒躁病:胡桃仁一兩。搗碎,和糖開水沖服,每日三次。(《衛生雜誌》4(1):6,1936)
⒀治火燒瘡:取胡桃穰燒令黑,杵如脂,敷瘡上。(《梅師集驗方》)
⒁治瘰癧瘡:胡桃瓤燒令黑,煙斷,和松脂研敷。(《開寶本草》)
⒂治鼠瘺痰核:連皮胡桃肉,同貝母、全蠍枚數相等,蜜丸服。(《本經逢原》)
【臨床套用】①治療尿路結石
胡桃仁4兩,用食油炸酥,加糖適量混合研磨,使成乳劑或膏狀。於1~2天內分次服完(兒童酌減)。連續服藥至結石排出、症狀消失為止。對於泌尿系各部之結石,一般在服藥後數天即能1次或多次排石,且較服藥前縮小而變軟,或分解於尿液中而使呈乳白色。因此認為本品可能有溶石作用。
②治療皮炎濕疹
胡桃仁搗碎,炒至完全焦黑出油為度,用乳缽研成糊狀,冷後備用。對一般皮炎、濕疹的滲出糜爛期或亞急性期,可用30~50%胡桃仁焦油氧化鋅糊膏均勻薄敷,如滲出液多時胡桃仁焦油宜多加,即使用純油亦無刺激。如患處滲出液不多、糜爛不重時,可在均勻薄敷的藥膏表面再撒上1層滑石粉固定,一般不需包紮;若滲出液較多時則需厚敷,用紗布包紮,每日換藥1~2次,下次換藥時不能用水洗,同時內服一般脫敏藥物。共治172例,均為無繼發感染的各種皮炎、濕疹的急性滲出糜爛期或亞急性期,全部有效。其中接觸性皮炎70例,痊癒67例,好轉(症狀明顯減輕,滲出、糜爛及結痂消退,留下慢性皮損)3例;脂溢性皮炎3Z例,痊癒26例,好轉11例;嬰兒濕疹10例,痊癒7例,好轉3例;其它濕疹55例,痊癒31例,好轉24例。大多數在1~10天治癒,少數在10~20天或以上。初步觀察,本品具有收斂、消炎、抑制滲出和安撫止癢等作用,無局部刺激,可代替濕敷療法
③治療外耳道癤腫
胡桃仁1兩,用食油2兩炸枯,過濾棄渣。以其油浸制小紗條(最好加少許冰片),塞入外耳道癤腫處,每日1換。一般治療後能立感輕快或止痛,並能維持24小時左右。數日可愈。
【名家論述】①《綱目》:"胡桃仁,味甘氣熱,皮澀,肉潤。孫真人言其冷滑,誤矣。近世醫方,用治痰氣喘嗽、醋心及癘風諸病,而酒家往往醉後嗜之。則食多吐水、吐食,脫眉,及酒同食咯血之說,亦未必盡然也。但胡桃性熱,能入腎、肺,惟虛寒者宜之,而痰火積熱者,不宜多食耳。""胡桃,通命門,利三焦,益氣養血,與破故紙同為補下焦腎、命之藥。夫命門氣與腎通,藏精血而惡燥,若腎、命不燥,精氣內充,則飲食自健,肌膚光澤,腸腑潤而血脈通,此胡桃佐補藥,有令人肥健、能食、潤肌、黑髮、固精、治燥、調血之功也。命門既通,則三焦利,故上通於肺而虛寒喘嗽者宜之,下通於腎而腰腳虛痛者宜之,內而心腹諸痛可止,外而瘡腫之毒可散矣。洪氏《夷堅志》止言胡桃治痰嗽,能斂肺,蓋不知其為命門、三焦之藥也。"
②《醫林纂要》:"胡桃,昔人云,留皮則入腎、命,去皮則入肺。愚按凡仁皆潤而多入心,下行則入命門。腎命得補,精氣堅固,則陽氣自行於三焦以上達膻中,肺自得其溫潤而寒嗽除矣,不必以留皮去皮分上下,但連皮則能固能補,去皮則止於能行能潤耳。"
《本草求真》:"胡桃,味甘則三焦可利,皮澀則氣可斂而喘可定,肉潤則肺得滋而腸可補。瘡腫、鼠瘺、痰核,取其用能通郁解結。惟肺有熱痰,暨命門火熾者切忌。養血去皮用,斂澀連皮用。"
《醫學衷中參西錄》:"胡桃,為滋補肝腎、強健筋骨之要藥,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為其能補腎,故能固齒牙,烏鬚髮,治虛勞喘嗽,氣不歸元,下焦虛寒,小便頻數,女子崩帶諸證。其性又能消堅開瘀,治心腹疼痛,砂淋、石淋杜塞作疼,腎敗不能漉水,小便不利。"

韭菜

【異名】豐本(《禮記》),草鍾乳(《本草拾遺》),起陽草(侯寧極《藥譜》),懶人菜(《爾雅翼》),長生韭(王禎《農書》),壯陽草(《本草述》),扁菜(《廣西藥植圖志》)。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韭的葉。
【植物形態】(《詩經》)
多年生草本,高約20~45厘米,具特殊強烈臭味。根莖橫臥,生多數鬚根,上有1~3個叢生的鱗莖,呈卵狀圓柱形。葉基生;長線形,扁平,長10~27厘米,寬1.5~9毫米,先端銳尖,邊緣粗糙,全緣,光滑無毛,深綠色。花莖自葉叢抽出,長可達50厘米,三棱形;傘形花序,頂生;總苞片膜質,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銳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長圓形,長4~6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排列為2輪,互生;雄蕊6,花絲長不超過花被,中部以下擴大,花葯黃色;雌蕊1,子房上位,3室,三棱狀。蒴果倒心狀三棱形,綠色,長4~5毫米,直徑約4毫米。種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圓形,邊緣具棱。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及鱗莖(韭根)、種子(韭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葉含硫化物甙類苦味質
【藥理作用】用生長茂盛時之韭菜莖壓榨過濾所得之原液,0.1~0.5毫升/10克給小鼠靜脈注射,可產生休克樣症狀乃至狂躁、痙攣,以後轉入鎮靜、嗜睡、發紺,半小時後死亡;對兔靜脈注射有輕度降壓;對離體蛙心,先抑制後興奮,大量可使心跳停於擴張期;對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輕度擴張作用。1%稀釋液對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將此原液經100℃60分鐘加熱,仍有作用,但效力減半。以水蒸汽蒸餾法所得之餾出液,對小鼠皮下注射,亦發生休克樣症狀,狂躁、發紺乃至呼吸麻痹而死;小量時可引起兔末梢血中紅細胞及血色素的顯著降低;對豚鼠紅細胞之溶血濃度為0.06~O.007%。
【性味】辛,溫。

韭菜炒胡桃仁韭菜炒胡桃仁

《別錄》:"味辛酸,溫,無毒。"
《日華子本草》:"熱。"
《滇南本草》:"性溫,味辛鹹。"
《綱目》:"生性澀,熟甘酸。"
【歸經】入肝、胃、腎經。
《滇南本草》:"入腎。"
《綱目》:"入足厥陰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腎三經。"
④《本草求真》:"入肝、腎、腸、胃。"
【功用主治】溫中,行氣,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脫肛,跌扑損傷,蟲、蠍螫傷。
《別錄》:"安五藏,除胃中熱。"
陶弘景:"以煮鯽魚蚱,斷卒下利。"
《食療本草》:"利胸膈。"
《本草拾遺》:"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益陽,止泄白膿、腹冷痛,並煮食之。葉及根生搗絞汁服,解藥毒,療狂狗咬人慾發者;亦殺諸蛇、虺、蠍、惡蟲毒。"
⑤《日華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氣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風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並惡瘡,搗敷。"
《本草衍義補遺》:"研汁冷飲,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氣。"
《丹溪心法》:"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損傷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
⑧《滇南本草》:"滑潤腸胃中積,或食金、銀、銅器於腹內,吃之立下。"
⑨《綱目》:"飲生汁,主上氣喘息欲絕,解肉脯毒。煮汁飲,止消渴、盜汗,熏產婦血運,洗腸痔脫肛。"
《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經催乳。"
【用法與用量】內服:搗汁飲,1~2兩;或炒熟作菜食。外用:搗敷、取汁滴注、炒熱熨或煎水熏洗。
【宜忌】陰虛內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均忌食。
孟詵:"熱病後十日不可食熱韭,食之即發困。"
《本草經疏》:"胃氣虛而有熱者勿服。"
《本草匯言》:"瘡毒食之,愈增痛癢,疔腫食之,令人轉劇。"
《本草求真》:"火盛陰虛,用之為最忌。"
《隨息居飲食譜》:"瘧疾,瘡家,痧、痘後均忌。"
【選方】①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錐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徹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搗汁。灌少許,即吐胸中惡血。(《孟詵方》)
②治陽虛腎冷,陽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遺精夢泄:韭菜白八兩,胡桃肉(去皮)二兩。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脈正宗》)
③治翻胃:韭菜汁二兩,牛乳一盞。上用生薑汁半兩,和勻。溫服。(《丹溪心法》)
④治喉卒腫不下食:韭一把,搗熬薄之,冷則易。(《千金方》)
⑤治吐血、唾血、嘔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證:韭菜十斤,搗汁,生地黃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內,烈日下曬乾,以生地黃黑爛,韭菜汁乾為度;入石臼內,搗數千下,如爛膏無渣者,為丸,彈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蘿蔔煎湯化下。(《方脈正宗》)
⑥下腸中瘀血:韭汁冷飲,甚驗。(朱震亨)
⑦治過敏性紫癜:鮮韭菜一斤,洗淨,搗爛絞汁,加健康兒童尿50毫升。日一劑,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⑧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醫心鏡》)
⑨治消渴引飲無度:韭苗日吃三、五兩。或炒或作羹,無入鹽,但吃得十斤即佳。過清明勿吃。(《政和本草》)
⑩治痔瘡:韭菜不以多少,先燒熱湯,以盆盛湯在內,盆上用器具蓋之,留一竅,卻以韭菜於湯內泡之,以谷道坐竅上,令氣蒸熏;候溫,用韭菜輕輕洗瘡數次。(《袖珍方》)
⑾治產後血暈:韭菜(切)入瓶內,注熱醋,以瓶口對鼻。(《婦人良方》)
⑿治脫肛不縮:生韭一斤。細切,以酥拌炒令熟,分為兩處,以軟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為度。(《聖惠方》)
⒀治金瘡出血:韭汁和風化石灰,日乾,每用為末,敷之。(《瀕湖集簡方》)
⒁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聖惠方》)
⒂治百蟲入耳不出:搗韭汁,灌耳中。(《千金方》)
⒃治跌打損傷:鮮韭菜三份,麵粉一份。共搗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二次。
⒄治蕁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錢,煎服;或用韭菜炒食。
⒅治子宮脫垂:韭菜半斤。煎湯熏洗外陰部。
⒆治中暑昏迷:韭菜搗汁,滴鼻。(⒃方以下出蘇醫《中草藥手冊》)
⒇治漆瘡作癢:韭葉杵敷。(《斗門方》)
【臨床套用】用於治療綠膿桿菌感染
取新鮮韭菜用1:3000過錳酸鉀浸洗1小時,再用0.2%呋喃西林液浸泡24小時,取出,用1%鹽水沖洗10分鐘,在無菌操作下壓榨過濾取汁,置冰櫃內備用。臨用時常規清洗創面,塗布1~2%普魯卡因,約經5分鐘,用浸透韭菜汁的消毒紗布貼敷,每日1~3次。如創面在壓迫處或易於脫落部位,可再加凡士林紗布包紮。有瘺管者,先擴創除去腐敗組織,再以韭菜汁紗條填塞,每天1~2次。治療燒傷後綠膿桿菌感染患者2例,均有效果。
【名家論述】①朱震亨:"心痛,有食熱物及怒郁,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藥中,開提氣血。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蓋韭性急,能敝胃口血滯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薑汁、牛乳各一杯,細細溫服,蓋韭汁消血,薑汁下氣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熱潤燥補虛也。"
②《綱目》:"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鹽梅鹵汁少許,細呷,得入漸加,忽吐稠涎數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溫能散胃脘痰飲惡血之義也。"
③《本草經疏》:"韭,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溫能散結,凡血之凝滯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氣藥也。心主血,專理血分,故曰歸心,五臟之結滯去,則氣血條暢而自安矣。胃中熱,乃胃中有瘀滯而發熱也,瘀血行,熱白除矣。病人之氣抑鬱者多,凡人氣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補,故可久食。"
④《本經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虛而噎,勿用,恐致嘔吐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