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作者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本文包含作品原文三篇,講述了上下君臣的關係倫理。

作品原文1

以罪受誅1,人不怨上,跀2危3坐4子皋;以功受賞,臣不德5君,翟璜右契6而乘軒7。襄王不知,故昭卯五乘8而履9。上不過任,臣不誣能,即臣將為夫少室周。

注釋

1.誅:《周禮·太宰》:“誅以馭其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誅求無厭。”《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禮記·曲禮》:“齒路馬有誅。”《白虎通》:“誅,代。誅猶責也。”《說文》:“誅,討也。”這裡用為譴責、處罰之意。
2.跀:(yuè月)同“刖”。《易·困·九五》:“劓刖,困於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周禮·司刑》:“刖五百。”《左傳·莊公十六年》:“刖強鉏。”《韓非子·和氏》:“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說文·刀部》:“刖,絕也。”《廣雅·釋詁一》:“刖,危也。”這裡用為古代削足之刑。
3.危:同“跪”。
4.坐:古通“侳”(zuò坐)。《說文·人部》:“侳,安也。”本意為安全,這裡延伸為保全之意。
5.德:《韓非子·二柄》:“二柄者,刑、德也。”《韓非子·用人》:“數以德追禍,是斷手而續以玉也。”《戰國策·秦策》:“是不敢倍德畔施。”《史記·項羽本紀》:“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這裡用為恩惠、恩德、慶賞之意。
6.右契:《周禮·質人》:“掌稽布之書契。”《老子·七十九章》:“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易·繫辭》:“後時聖人易之以書契。”《禮記·曲禮》:“獻粟者執右契。”《荀子·君道》:“合符節、別契券者,所以為信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翟璜操右契而乘軒。”《韓非子·主道》:“言已應,則執其契。”這裡用為契約之意。右契:用以保證、證明的契約。契約即為當今的契約。
7.軒:(xuān宣)古代車子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輊”。《詩·小雅·六月》:“戎車既安,如輊如軒。”孔穎達疏:“從後視之如摯,從前視之如軒,然後適調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而乘軒者三百人也。”《墨子·公輸》:“舍其文軒。”《戰國策·宋策》:“舍其文軒。”《說文》:“軒,曲輈藩車。”《聲類》:“軒,安車也。”揚雄《羽獵賦》:“俄軒冕。”
8.乘:(sheng聖)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千乘之國即是指各諸侯國。《詩·秦風·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論語·學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先進》:“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荀子·王制》:“司馬知師旅、甲兵、乘白之數。”《韓非子·愛臣》:“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
9.履:《列子·黃帝》:“絲作之者謂之履。”《史記·貨殖列傳》:“衣履天下。”《說文》:“履,足所依也。”《漢書·鮑宣傳》:“衣敝履空。”這裡用為鞋子之意。

譯文

因為犯罪而受到處罰,人們不會埋怨上級,就象被處於砍腳刑法的人會保全子皋一樣:因為立功受到獎賞,臣下不會感謝君主的恩德,就象翟璜拿著債券收債一樣理所當然地乘坐軒車。魏襄王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昭卯雖然有了五乘兵車的待遇而還是認為是穿草鞋。上級不錯誤地任用人,臣下不妄言有才能的人,那么臣下都將成為少室周那樣忠誠的人。

簡析

內,主要是針對內部;外,則是針對外面;儲,是集聚彙編的意思;說,就是各種論述說明。儲說由於篇幅較大,而針對的對象不一樣,所以分為六篇,《內》、《外》、《上》、《下》、《左》、《右》,是用來區別篇名的。每篇先列出論綱,叫做“經”,然後的文字對每一條經文用若干事例來說明,叫做“說”。“經”的文辭簡單扼要,便於記誦;“說”的文字詳盡具體,便於閱讀。所以我們讀“說”的時候可以回過頭來看“經”,這樣就可以能更深刻理解了。
本節講君主的對外之道,韓非首先提出的是按法律法規進行賞罰,從而形成一種“人不怨上”、“臣不德君”的政治局面。其中心思想是要把按法治進行賞罰作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既然是理所當然,那么接受賞罰的人就不會有埋怨和感恩。

作品原文2

【原文】
恃勢而不恃信,故東郭牙議管仲;恃術而不恃信,故渾軒非文公。故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雖有駁行,必得所利。簡主之相陽虎,哀公問“一足”。
【譯文】
依靠權勢而不依靠誠信,所以東郭牙就妄議管仲;依靠權術而不依靠誠信,所以渾軒非議晉文公。所以有權術的君主,誠信於獎賞以使人們都能盡其所能,必然於懲罰以禁止人們的歪門邪行,雖然有些雜亂的行為,但必然會得到利益。趙簡子讓陽虎當相室,魯哀公詢問“夔一足”的事就是這樣。
【簡析】
本節的重點落在誠信於法治上,使法律法規誠信,得到人們的信任,首先就不能依靠權勢,不能依靠權術;權勢和權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這些手段也不如按照法律法規來進行賞罰。因為,如果在進行賞罰的過程中使用了權勢、權術,那么人們就會不相信法律法規。如果人們不再相信法律法規,那么法律法規也就成了擺設。現代世界上之所以仍有很多很多違法亂紀的事,就是因為法律法規失去了人們的信任。

作品原文3

【原文】
失臣主之理,則文王自履而矜1。不易2朝燕3之處,則季孫終身莊而遇賊。
【注釋】
1.矜:《禮記·表禮》:“不矜而莊。”《公羊傳·僖公九年》:“矜之者何?猶曰莫我若也。”《韓非子·說難》:“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韓非子·說疑》:“不敢矜其善。”《戰國策·齊策》:“矜功不立。”《廣雅》:“矜,大也。”這裡用為自誇、自恃之意。
2.易:《易·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啕,喪牛於易,凶。”《詩·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易·恆·象》:“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論語·學而》:“賢賢,易色。”《管子》:“王者乘時,聖人乘易。”《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孟子·離婁上》:“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荀子·富國》:“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玉篇·日部》:“易,轉也,變也。”《廣韻·昔韻》:“易,變易也,改也。”這裡用為改變、變動之意。
3.燕:《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詩·小雅·蓼蕭》:“燕笑語兮。”《詩·小雅·六月》:“吉甫燕喜。”《詩·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詩·小雅·車舝》:“雖無好友,式燕且喜。”《老子·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禮記·中庸》:“燕毛,所以序齒也。”《荀子·修身》:“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集韻·銑韻》:“宴,《爾雅》:‘宴,宴居,息也。’或作燕。”《字彙·火部》:“燕,宴也。”《漢書·蔡儀傳》:“願賜清閒之燕,得盡精思於前。”顏師古註:“燕,安息也。”這裡用為安閒休息之意。
【譯文】
喪失了臣下與君主之間的倫理,那么周文王自己穿草鞋而自誇。不改變在朝或休閒時的行為舉止,那么季孫即使終身莊重也要遇到殘害。
【簡析】
這裡所說的倫理即是等級差別,韓非等級差別的觀念來自於荀子,這種觀念的產生與形成,是因為社會組織日趨龐大,人們分工也越來越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組織與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組織再也不能相比了,夏商周時期大部分是民族聚居,家長、族長掌權;也就是說是非專業掌權人掌權。而西周以後,社會組織的大權落到了專業掌權人身上;也就是說是官僚掌權。那么在戰國時期形成的等級差別觀念也就是很正常了。使等級差別正常化,就必須要依靠法治,讓法律來固定等級差別,才能讓人們感到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作者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